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數一數》優秀教案設計(精選5篇)

《數一數》優秀教案設計(精選5篇)

《數一數》優秀教案設計

一、什麼是教案設計

1、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2、教學設計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二、《數一數》優秀教案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一數》優秀教案設計(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一數》優秀教案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體會生活中有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通過數正方體等操作活動,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萬”,並瞭解計數單位之間的關係。

3、通過“估一估”“擺一擺”“數一數”等活動,對大數有具體的感受,發展學生數感。

4、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

1、體驗生活中的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

2、學生在自主探索中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萬”,並瞭解計數單位之間的關係。

3、通過教學情景,使學生對一千和一萬有具體感受。

4、讓學生理解並熟記萬以內數位順序。

教學難點:

1、學生自主探索認識“一千”

2、理解萬以內的數位順序。

教具:多媒體、課件、正方體模型

教學準備:

1、安排學生提前調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數。

2、學生每人準備20個小正方體。

3、教師準備10個正方體模型。

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活動一:

1、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認識了百以內的數,誰能從1數到100?他是幾個幾個數的?為什麼29後面的數是30?

2、剛才他一個一個地數了,誰能5個5個地數?

3、你們能10個10個地數嗎?為什麼你們數了90後數的是100呢?

4、同學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從1數到100,你們認為哪種方法數的比較快呢?

(設計意圖:以數數活動為引子,既回顧了已學知識“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又使學生體驗了有多種數數的方法,為新課數數部分的教學做好鋪墊。)

活動二:

1、在我們生活中除了剛才數過的這些數外還有別的數嗎?(出示課件資料圖片)在圖上你都看到了什麼?誰願意介紹給大家?

2、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大數?誰來把你收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大家?

3、既然生活中有這麼多的大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它。(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以學生提出有很多比100大的數為引線,先展示老師提供的資料,再交流學生自己收集的資料,引出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大數,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數學。)

活動三:

1、(出示課件大正方體圖)這是一個什麼物體?(出示課件大正方體與小正方體對比圖)這個大正方體就是由很多個這樣的小正方體組成的,你能估一估這個大正方體中有多少個這樣的小正方體嗎?(學生彙報完後)誰估的比較接近呢?我們還是來數一數吧。怎樣才能又快又準確地數出來呢?

2、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仔細思考,想一想,擺一擺,議一議,怎樣數比較好。(學生分5人小組活動,每組一個正方體模型,學生每人20個小正方體,合作討論數的方法)

3、小組彙報:可以怎樣數?(根據學生的敍述教師操作演示)

4、哪一組數的方法比較好?我們一起來這樣數一數。(課件演示由10個小正方體到一條,由一條到一層的過程)這就是大正方體中的一層,這樣的一層有多少個小正方體?是怎樣數的?(板書: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

5、我們知道了這樣的一層是100個小正方體,那麼在大正方體中有這樣的幾層呢?(課件演示由10層小正方體組成一個大正方體的過程)一起數數看。

6、那麼要知道大正方體中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就可以象這樣幾個幾個地數了?數了幾個100?10個一百是多少呢?(板書:10個一百是一千)

(設計意圖:出示大正方體後先讓學生估一估其中有多少個小正方體,然後再數一數,這是一個較有難度的問題,學生在觀察、思考、操作、討論後,評價選擇出較好的數的方法,在數出一層有100個小正方體後,再數出一共有這樣的十層,發現可以一百一百的數,得到10個一百是一千的結論。這一部分有效的利用了課件,由抽象到具體,突破了重難點,同時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了有條理的思維方式。)

7、我們知道了一個大正方體中有1000個小正方體,如果有2個這樣的大正方體,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3個呢?4個呢?5個呢?現在你們是幾個幾個地數的?為什麼這樣數?那如果有這樣的10個大正方體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呢?一起數數看。你能得到什麼結論?(板書:10 個一千是一萬)

8、現在如果有7個大正方體,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還差多少個小正方體才夠一萬?

(設計意圖:對學生剛學習的一個大正方體中有1000個小正方體的知識進行鞏固,並教學了數幾千的數,一個一個大正方體的出示,既引導了學生採用一千一千地數的方法,又讓學生得到10個一千是一萬的結論。提問有7個大正方體後還差多少個小正方體才夠一萬,既鍛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又為以後學習大數的計算打好了基礎。)

活動四:

1、請同學們感受一下一張紙的厚度,説一説自己的感受並比劃出來。

2、請同學們感受十張紙的厚度,説一説自己的感受並比劃出來。

3、我們的數學書大約是50張紙,兩本就是100張,再請同學們感受一下它的厚度,説一説,並用手比劃出它的厚度。

4、請同學們估計一下1000張紙的厚度,並用手比劃出來。

5、請同學們估計一下10000張紙的厚度,並用手比劃出來。

6、現在你們知道一千和一萬誰比較大嗎?一萬里面有多少個一千?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身邊天天接觸的數學書的教學,讓學生對一千和一萬這兩個數的大小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不但鞏固了10 個一千是一萬,訓練了學生的估算技能,更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活動五:

1、我們在記數時,一個一個地數,個就作為了計數單位,十個十個地數,誰是計數單位?一百一百地數呢?一千一千地數呢?一萬一萬地數呢?(板書:個、十、百、千、萬……)

2、在這些計數單位中,哪個計數單位最小?哪個計數單位最大?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3、我們在寫數時,為了表示不同大小的數就會把數字寫在不同的位置上,這些數字所佔的位置就是數位。要表示幾個一,數字就要寫在個位上,要表示幾個十,就要寫在十位上,那要表示幾個百,就應該寫在什麼數位上?要表示幾個千呢?要表示幾個萬呢?(板書: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4、那麼你能在計數器上找到千位和萬位嗎?從右邊數起第幾位是千位?第幾位是萬位?為什麼?

5、請同學們試着完成書28頁的填一填。填完後讓學生説一説。

(設計意圖:在體驗了一千和一萬的大小後,繼續認識到千和萬都是計數單位,他們對應的數位是千位和萬位,並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找到他們,提問學生為什麼以引導他們瞭解從右往左數位依次增高,計數單位依次增大,進一步鞏固對千和萬的認識。)

活動六: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練習)我會填:10個一是( ),10個十是( ),10個( )是一千,( )一千是一萬;千位的左邊是( )位,千位的右邊是( )位,百位的( )邊是千位。

3、出示書29頁説一説的正方體木塊圖,先讓學生小組試做,在彙報時説一説是怎樣數的。

4、出示書29頁的塗一塗,先引導學生分析題意,並提出要求:想一想怎樣塗才能使塗出的方格數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238個小方格。學生完成後展示學生作品並相互評一評。

(設計意圖:通過我會填的練習,進一步鞏固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關係和數位的排列順序,説一説木塊圖的數法是為了掌握大數的組成,為後面學習大數的大小比較和計算打好基礎,塗色的練習是對前面練習的補充,前面是看形説數,後面是看數擺形,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方向由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發展)

《數一數》優秀教案設計2

第一課時:數一數總課時數:

教學內容:

p2~p5數一數

教學目標:

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1、通過數數活動,初步瞭解學生的數數情況,使學生初步學會數學的方法。

2、幫助學生了解學校,激發學生的熱情。

教具、學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們,你們已經是小學生了。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在學校裏學習很多有用的知識。這節課是數學課,我們要學習數學知識。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一課:數一數(板書課題)

二、新課

1、出示彩色掛圖,教學數數。

(1)質疑:教師:“這幅圖畫畫的是什麼地方?學校開學的第一天,小朋友們高高興興地來到學校。大家一起來看這幅圖裏都畫了些什麼?”

(2)小組學習:先讓學生觀察,在小組內和小朋友們説一説。

(3)彙報學習情況:指名讓學生説一説。教師在學生隨意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按數目從小到大的順序數出圖中的人或事物的個數。

(如:能用“1”表示的有:一面國旗、一位教師;能用“2”表示的有:兩個同學向教師敬禮、兩個同學澆花;3個同學在踢球;有4朵葵花;宣傳欄上有5個大字;花壇裏有6朵花;天空有7只鳥;樓邊有8棵樹;校園裏有9個學生;10個人等)。然後讓同桌再互相説。

2、找一找,數一數:我們也有一個美麗的校園,我們也可以數數在我們校園裏,教室裏看到的東西。

師:誰能把你自己觀察到的告訴大家?(指名回答)

3、擴展訓練:

(1)關於方位的認識:

提問學生,某某前邊一列有幾個同學?後邊一列有幾個同學?左邊一行有幾位同學?右邊一行有幾位同學?

告訴你的同桌,你的左邊一行有幾個同學?右邊一行有幾個同學?前面一列有多少的同學?後面一列有多少個同學?

(2)動腦動手:

1、你喜歡畫什麼,就在右面的空格里畫什麼,要畫得和左邊同樣多。

2、練習2第一、二題

三、小結:

數學課有趣嗎?你們喜歡上數學課嗎?今天的數學課,同學們表現得很踴躍、很認真。希望同學們以後也能像今天這樣認真的學習數學知識。

四、課外觀察作業

1、數一數在家裏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東西,並記錄下來,和同學們交流。

2、準備5個圓形、5個三角形、5個正方形。

《數一數》優秀教案設計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第一課時“數一數”。

教材分析

本節課“數一數”是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起始課,為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義奠定基礎。學生經歷從數數的問題中抽象出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的過程,體驗這種相同加數的連加運算與生活的聯繫。

學生分析:

在教學設計前我設計了三個前測問題:

1、觀察方陣圖,讓學生説説一共有多少個圖形,你是怎麼列式的,説説為什麼這麼列,我出示的是每排6個,有4列,通過調查孩子的列式有三種方法:

(1)6+6+6+6=4+4+4+4+4+4=(我橫着看一行是6個,豎着看每行是4個)

(2)只列出了6+6+6+6=(我橫着看一行是6個)

(3)6+12+6=(第一行是6個,第二行和第三行一共是12個第三行是6個)

2、你知道乘法嗎?並用自己的語言講一講。(知道乘法,但是説不清楚。)

3、會背誦乘法口訣嗎?(共同的答案不會。)

通過前測,我發現學生在數物體的時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來數,所以在課的伊始,我想應該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感到應該有序的數,多角度的數。

我們班的學生思維活躍,課堂上經常有靈動的思維火花閃現。所以我在教學中努力為學生創設主動思考的空間,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獲取中。

教學目標

1、結合數數的具體情境,經歷相同加數連加算式的抽象過程,感受這種運算與日常生活的聯繫,以便進一步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

2、會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數方陣排列的物體的個數,相應列出兩個不同的連加算式。

3、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同加數連加的問題,為學習乘法奠定基礎。

教學重點:

感受相同加數連加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體會學習乘法和必要性。

教學難點:

用兩種方法數方陣排列物體的個數,並列出兩個不同的連加算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孩子們,動物學校正在開運動動動會呢,你們快看小貓班和小豬班的檢閲隊伍走過來了(課件出示小貓班和小豬班都是12人,但是小貓班是整齊的排列,小豬班是散亂排列),每個班級有多少個小動物呢?我們快來數一數吧!(板書數一數)

(學生觀察數)

師:數過之後你有什麼感受呢?

學生可能回答:

生:小貓班隊伍排列非常整齊,很容易就算出有多少小動物。小貓班每排有3只小貓,一共有4排,3+3+3+3=12只一共是12只。(師板書算式並介紹相同加數)

生:小豬班一個個數是12只小豬。

生:小豬班站的齊,小貓班站得不齊。

生:小貓班不需要一個一個的數,一下子就能看出每排是3只,只要加4個3就可以了,而小豬班得一個一個的數。

師:説的真不錯,你看小豬班站的多整齊呀,今後我們在站隊的時候也要像小豬班學習。

【設計意圖】對不規則、規則物品計數,列式,簡單比較異同

二,充分經歷、探究新知

活動一:數熊貓

師:同學們,你看小熊貓班也走過來了,熊貓班的參加檢閲隊伍的一共有多少人個呀?你想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看書,邊看邊數。

生彙報

生:15只,我是一個一個數的。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我是5個5個數的。

師:你能數給大家看看嗎?

生:我是一橫行一橫行看的。生邊説邊數

師:你可真了不起能和前一個小朋友有不同的數法。

師:我們也一起來像他一樣數數好嗎?5、10、15

師:那你能列個算式嗎?

生:5+5+5=15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要把是怎樣數的告訴給大家,並列一個算式。

生:我是一豎行一豎行數的3、6、9、12、15

生:3+3+3+3+3=15

師:你可真聰明我們要向這位同學學習,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圖數數了。那我們一起來數一數。

師:那你能列個算式嗎?

生:3+3+3+3+3=15

師:還有不同的算法嗎?

預設:學生也有可能出現下面的數法。

生:我是橫着2行2行數的,用10+5=15

生:我是豎着兩行兩行數的6+6+3=15

師把學生的算式都列在黑板上然後進行比較

5+5+5=15

3+3+3+3+3=15

6+6+3=15

師:我們來看看這些算式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教師結合黑板上的三個算式比較三種不同的數的方法)

生:都是加法但是加數不一樣。

生:有的是加數都相同,有的是不同的。

師:那我們看看這三種數法哪一種能最準確不容易數錯。

通過討論孩子能發現第一種和第二種。

師:其實方法3和方法2本質是相同的,6是把兩個相同加數先加,也是可以的。如果我們手指着每一行或者列,一行行或一列列數,不容易重複或者遺漏,也容易檢驗。

師:我們再來觀察這兩個算式,説説你的發現?

生:因為我們從不同的方向看所以列出的結果算式不一樣,但是結果一樣。

生:為了能更準確的計算出結果我們一定要按一定的順序去數一橫行一橫行或一豎行一豎行的數。(黑板上只留下相同加數的加法)

【設計意圖】(重點讓學生體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數)

活動二:數圓片

師:小松鼠班的檢閲隊伍走過來了請把書打開到第2頁,每一個圓片代表一個小松鼠,快來數一數吧?

同桌之間合作完成,看看你們是怎樣想的,怎樣列式的?

同桌合作把答案寫在本子上。

學生彙報

生:我們列了兩個算式,首先我們是一排排數的,4個6所以

列式為6+6+6+6=24(個)然後我們又一列列數的6個4所以

列式為4+4+4+4+4+4=24(個)

學生邊彙報師邊板書

師:看着黑板的算式,你想對大家説點什麼?(放開的説,數的角度不同算式不同;可以列兩個不同的加法算式;都是相通的加數相加,加數不同,但是結果相通同)

【設計意圖】再次數,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增多,由數實物到數圖形,抽象程度上也有提升。

活動三:數格子

1、師:看來今天小朋友的發現可真不少哇!小熊貓北北要參加跳格比賽,還要數出有多少個格子,翻開書的第三頁,如果你是北北,你想怎麼數呢?想好後在書上列式。

師:誰來説説你是怎樣數的,又是怎樣列算式的?

生1:我可以列出算式,10+10+10=30(個)

生:我列的是3+3+3+3+3+3+3+3+3+3=30(個)。

板書

【設計意圖】三數格子圖,是用前面數數活動的經驗、為學生提供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三、聯繫拓展,領悟新知

1、活動四:數蘋果

師:運動會結束了,熊貓老師看到同學們表現的非常優秀,於是決定要用蘋果來獎勵他的學生,課件出示(教材中給出了加法算式,只需要填上結果,用課件出示時,去掉算式,讓學生充分獨立思考。),把你看到的和同學們交流一下嗎?:

生:有5盤蘋果,每盤裏有3個。

師:誰能提個數學問題?

生:5盤一共有多少個蘋果?

師:該怎樣列式呢,寫在練習本上,

生列式:3+3+3+3+3=15(個)

板書3+3+3+3+3=15(個)

師:如果現在有同樣的6盤怎樣算呢?10盤呢?請女同學解決6盤怎樣計算,男同學解決10盤怎樣計算

指名學生説算式。

板書算式3+3+3+3+3+3=18(個)

師:如果有這樣的10盤呢?

生説算式3+3+3+3+3+3+3+3+3+3=

師:如果有這樣的15盤呢?

生説算式:3+3+3+3+3+3+3+3+3+3+3+3+3+3+3=

師:那100盤呢?現在請你在本了上列出算式

生可能會説出結果,要給予表揚,有的不去寫,教師質疑

師:為什麼不寫呀?

生:這也太多了。

師:是呀你們説的都不錯,我們來看看智慧老人是怎麼説的'?

生:用乘法就方便了!

3、你們想了解乘法這個新朋友嗎?下節課我們就來深入學習乘法。

【設計意圖

使學生感到寫這些加法算式越來越麻煩,進而使他們聯想到能否有簡便的方法。再通過看書上智慧老人説的話,激起學生學習乘法的願望,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產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慾望。

板書設計:

設計中生的語言是根據試講後學生的發言進行的預設。

《數一數》優秀教案設計4

教學目標:

1、結合數數的具體情境,經歷相同加數連加算式的抽象過程,感受這種運算與日常生活的聯繫,以便進一步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

2、會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數方陣排列的物體的個數,相應列出兩個不同的連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比較簡便,為進一步學習乘法奠定基礎。

教材分析:

本節課“數一數”是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起始課,為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義奠定基礎。它從學生已有的數數經驗與技能(特別是跳着數的技能)出發,經歷從數數的問題中抽象出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的過程,體驗這種相同加數的連加運算與生活的聯繫。教材中有4個數數的問題,其中熊貓、圓片和方格都是方陣排列的;蘋果是分堆擺放的。應注意到“數熊貓”和“數圓片”教材所用的方法不同,前者是跳着數的方法,後者先數一排幾個再數有幾排(或者先數一列幾個再數有幾列)。“數方格”給學生提供了應用前面數數活動的經驗、獨立解決問題與交流的機會。“數蘋果”的重點在於如何計算宂長的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激發學生學習乘法的好奇心和願望。

教學重點:

計算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激發學生學習乘法的好奇心和願望。

教學難點:

計算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從前往後數一數我們班的課桌,一共有幾排?每一排坐幾個小朋友?再從左往右數一數,課桌有幾列?每一列有幾個小朋友?

(讓學生自由地數一數,指名兩位學生分別説一説,體會什麼是“排”,什麼是“列”。)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結合“數數”的活動,來學習新的數學知識。

二、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活動一:數一數熊貓有幾個

1、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2頁)第一個情境圖。

師:這些熊貓跟我們教室裏的課桌一樣,排列得非常整齊有序。這些熊

貓擺成了幾排,幾列?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個熊貓,你有什麼好辦法?

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組織他們進行小組交流。

師:把你想的好辦法告訴小組的同伴,看看你們小組一共想出了幾種好辦法。

3、請小組派代表彙報,全班交流。

(1)有的孩子可能是一個一個地數,有的是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跳着數。

(2)請兩位能跳着數的學生(一個是一排一排地數的,另一個是一列一列地數的)到實物投影儀前演示,一邊指一邊數。

(3)師:一排一排地數,是5個5個地數,大家再數數看共有幾個5?一共是多少?

(生:1個5,2個5,3個5,一共是15。)

(4)師:剛才這樣數數計算的過程,可以用一個算式來表達:5+5+5=15(板書)。

(5)師:那麼,一列一列地數的計算過程,你們能寫出一個算式來表達嗎?大家再數一數,然後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3+3+3+3+3=15),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來寫算式。

(6)可能有孩子別出心裁地提出:還可以2個2個地數,一共有7個2,最後再加上1也是15個。老師要肯定這種數法也是對的,特別是數一堆無序排列的東西的時候,這種方法很管用。但是遇到數方陣排列的物體,人們還是習慣於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數。

活動二:數一數圓片有幾個

1、學生獨立觀察(教材第2頁)第2個情境圖,應用從“活動一”學到的方法數一數圓片有多少個,並在草稿本上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

2、同桌互相説一説自己是怎麼數的,怎樣列出算式。

3、再請學生認真地看一看,書上兩個小朋友是怎麼數的,比較一下兩種不同的數法所對應的算式有什麼區別。

4、教師板書,表示所列的兩個算式的區別:

6+6+6+6(有4排,每排6個)=24(個)

4+4+4+4+4+4(有6列,每列4個)=24(個)

活動三:數一數有多少個方格

1、引導學生弄清題意,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反饋:説説你是怎樣數的?怎樣列式?

3、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特點。

師:認真觀察我們列出的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麼?(每個算式的加數都是相同的。)

活動四:數一數蘋果有多少個

1、學生獨立解決教材第3頁第4題。

2、把問題引申,進一步要求學生寫出計算6盤、10盤、15盤蘋果的連加算式並算出結果。

3、就怎麼計算15盤蘋果有多少個,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3+3+3+3+3+3+3+3+3+3+3+3+3+3+3=?

算法1:從左到右,逐次加3,得出45。

算法2:從第一個3開始,3,6,9…3個3個地跳着數,數到最後一個3,得到45。

算法3:3個3是9,15個3就是5個9,9+9+9+9+9=45。

算法4:5個3是15,15個3就是3個15,15+15+15=45。

(如果學生沒想到算法3與算法4,教師可以介紹,它們的特點是簡化了原來的連加算式。)

4、進一步向學生提出:表示原來的算式有沒有比算法4更簡捷的方法呢?這是我們下一節要學習的內容。引導學生閲讀教材中智慧老人説的一句話:“用乘法表示就方便了。”

(製造了一個懸念,激發學生學習乘法的好奇心和願望。)

三、總結:

1、根據教室裏座位排列(6排8列),在本子上列出計算全班人數的加法算式。完成的同學請舉手做個象徵勝利的手勢,鼓勵一下自己。

2、讓學生交流這堂課的體會和收穫。

教學反思

新課導入時,利用學生的座位這一生活資源,讓孩子通過數一數體會列和排的區別,為後面的新課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在數熊貓和圓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充分地數和交流各自不同的數法,再次深入地體驗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以列出不同的連加算式。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覺得教師適當地引導是這節課成功的關鍵,如:數熊貓時,教師先逐步引導學生列出橫着數的加法算式:5+5+5=15,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列出豎着數的連加算式。在數圓片的活動中又引導學生閲讀、比較數學課本中的兩種不同方法,使得很多孩子都能從跳着數進一步發展為只數一排有幾個再數有幾排(或者只數一列幾個再數有幾列)。在最後的數蘋果活動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設計構思發生了偏離,大部分學生只能想到算法1和算法2,當老師想介紹算法3,算法4的時候,有部分超前學習的孩子叫嚷着用乘法來計算。本來設想用智慧老人的話設置一個懸念,可針對當時的情況教師只能改變設想,利用學生的回答進行下一節課的引導和鋪墊。所以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時刻以學生為中心,有技巧地抓住學生的回答展開教學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所在。

案例點評:

1.學生數數的經驗與技能(特別是跳着數)是抽象相同加數連加算式的基礎。本課教學設計注意到教材中在處理4個數數活動時的區別:數熊貓時是跳着數的,數圓片時方法有所不同(數一排幾個,有幾排;或者數一列幾個,有幾排);通過這兩個活動,體會不同的數法都有相應的算式表示。數方格時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方法,獨立列出算式,再進行交流。

2.數蘋果的活動設計有新意。讓學生探索計算15個3相加的算法,發現實施分組計算的策略,可以減少連加算式中加數的個數,使算式簡化,讓學生產生一種懸念:算式是否可以進一步簡化,為下一節學習乘法打下基礎。

《數一數》優秀教案設計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2~5頁內容。

教學設計説明

在努力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使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1、讓學生主動參與數數活動。

剛入學的兒童對課堂學習還不太適應,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觀察能力有限,觀察畫面往往只對其中色彩、人物等感興趣。根據學生這個特點,在出示掛圖後,不要急於給出數數任務,而是給他們一定的時間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並讓學生互相説説都看到了什麼。當他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以後,再讓學生帶着任務去觀察,學生的注意力就放在數數的活動上。

2、面向全體同學。

注意全面瞭解學生數數、讀數等情況,特別注意瞭解每一個學生是否能正確地數出物體的個數,儘可能讓每個學生都發言。發現學生有困難,要及時給予幫助,引導學生熟練觀察、逐一點數……讓學生有一個學習數學的良好開始。

3、自然滲透品德教育。

這節課的設計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的,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過數數活動,初步瞭解學生的數數情況,使學生初步學會數數的方法。

3、通過數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教科書第2~3頁的教學掛圖(或掛圖製成多媒體課件),1~10數字卡片一套。

教學設計

一、 談一談

小朋友們,你們跨入小學的校門感覺新鮮嗎?上學了,你已經是一個小學生了。從現在起,你將和老師一起在這所學校,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共同學習、生活,探討許多數學問題,學習很多的數學知識,大家高興嗎?讓我們來相互認識一下。

(以談話的形式開始。師生相互介紹,老師簡單介紹本校情況,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使學生消除陌生、膽怯的心理,對學校、老師產生親切感,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師生相互介紹。

2、教師簡單介紹我們的校園及小學生活。

3、打開課本第1頁,老師有感情地朗讀“編者的話”,講一講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以及數學的用處。我們平時很多時候要用到數數,大家會從1數到10嗎?誰來數一數?

伸出兩隻小手,同桌小朋友互相數一數有幾根手指。

與老師一起一邊伸手指一邊數數。(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其數一數。)

二、數一數

1、激發觀察興趣。

出示教科書第2~3頁掛圖(或掛圖製成多媒體課件),出現一所“美麗的鄉村小學”情境圖。

(此處從情境入手,能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學習數學的信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

生:知道,學校。

師:對,這是一所美麗的鄉村小學。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小朋友們高高興興地來上學了。大家看一看,這裏都有一些什麼?

生1:這裏有一位老師,還有很多小朋友。

生2:這裏有一座大樓。

生3:這裏有一面國旗。

生4:這裏有小朋友在踢球,有小朋友在跳繩……

(此處,先給學生安排一定的時間,隨意看、隨意説,自由發言,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然後按要求去觀察,去數數。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到數數活動之中。)

先給學生一定時間讓學生隨意觀察,同桌同學互相説説。然後指定內容請學生説一説。學生每説完一種,教師要反覆提問:還有什麼?老師要對積極發言的學生及時表揚。

2、數一數圖中的數量。

教師説明:我們在數圖中這些人或者物體的個數時,先數比較少的,再數比較多的,也就是説可按從少到多的順序數出圖中事物的個數。

(通過畫面“美麗的校園”,教師全面瞭解學生數數、讀數的情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和言語表達能力。)

①、數出數量是1的。

師:圖中數量是1的有哪些?

生1:一面國旗。

生2:一座樓房。

生3:一位老師。

生4:一個玩雙槓的同學。

師:(表揚)同學們説得好。一面國旗、一座樓房、一位老師,都可以用幾表示?

生:用1表示。

出示數字卡片1,老師領着學生讀一讀,學生自己再小聲讀一讀。

②、數出數量是2的。

師:圖中數量是2的都有哪些?

生1:有2個同學在跳繩。

生2:有2個同學在給老師敬禮。

生3:有2個同學在看書。

生4:有2個同學正進校門。

師:(表揚)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有2個同學在跳繩鍛鍊身體;有2個同學很懂禮貌,在向老師問好;有2個同學在看書,討論問題。那麼,2個同學跳繩、2個同學敬禮、2個同學看書等等,可以用幾表示?

生:用2表示。

出示數字卡片2,請學生讀一讀。

③、依次數出其他數量的事物。

教學方法同①、②。

數到數量是3以上的事物時,可讓學生説説是怎麼知道其數量的。學生如果回答是“數出來的”,可讓數出來的學生到前面給大家數數看。數完後,讓全班同學發表意見,説説他數的對不對。

師:(表揚)這些同學觀察得很仔細,做事很認真,數數的方法正確。我們大家要向他們學習,做事要認真仔細,養成好習慣。接下來,我們看哪位同學數得好?

可指名幾個學生再順序地數一數各數。

④、認讀1~10各數。

10個數都數完後,讓學生再對照教科書第4頁、第5頁看一看每個集合圈裏物體的個數和旁邊的數。

按從小到大的順序讀一讀這些數。

教師出示數字卡片1~10,讓學生辨認(順次認、打亂認)。

3、數一數身邊的實物。

(通過數身邊實物的個數,使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離不開數學。)

a、鼻子、眼睛、嘴、耳朵、手指頭、鈕釦。

b、門、窗、燈、條帚、桶、黑板。

c、第一排同學的人數,第一行同學的人數。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數數,我們數了美麗的鄉村小學裏的好多東西,還數了我們身邊一些實物的數量。大家數得都很認真,數得很準確。放學後,你們可再數數在家裏或其他地方看到的東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32nzp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