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大班入廁教案參考

大班入廁教案參考

大班入廁教案參考

大班入廁教案參考

一、幼兒園入廁教學現狀

隨着對《綱要》精神的深入學習和貫徹實施,教師們對入廁教學管理越來越重視。教育環境中的盥洗室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幼兒教學的又一陣地。雖然,教師們對這一教育在意識上引起了重視,並逐步在行動上得到了落實,但據筆者的自身經歷及對同行的一些瞭解,在入廁生活環節中,存在問題多多,困惑連連。

問題一:在對幼兒園安全事故的不完全統計中,有相當一部分事故是發生在入廁環節中。如:某幼兒園大班小朋友在入廁小便時,由於地面較濕,不小心滑了一下,摔倒在地,額頭磕在小便槽的邊角,裂開了口子,縫了好幾針。又如:在小班小朋友集體小便時,一女孩在褲管拉到一半跨小便槽時,小腳踩在了便槽裏,接着整個身體摔倒在小便槽,自那次驚嚇後,以後不敢獨立小便了。

問題二:中班凡凡小朋友的生物鐘跟別人不一樣,每到中午進餐時“老師,我要大便”,弄得老師胃口都沒了,且拿他沒辦法。這天,洗手的小朋友過來彙報:“老師,凡凡大便拉在了上面。”聽了小朋友的彙報,老師一臉的不高興,馬上拉長了臉,邊過去邊對大聲斥責凡凡説:“你怎麼大便拉在哪裏都不知道,每天這個時候拉,臭死了,以後大便在家裏拉。”後來的幾天,凡凡媽媽替孩子向老師請假説:“凡凡不想上幼兒園,他怕在幼兒園拉大便”

問題三:盥洗室成了孩子們藉口逗留玩耍的場所。如:在一教學活動中,某一調皮幼兒要求小便,雖然活動前都小便過,但怕他小便在身上,就答應了幼兒的要求,然而,要求小便的幼兒一去不回,在盥洗室盡情玩耍起來,而專心於教學活動的老師也早已忘記了孩子的小便行為,結果,孩子在盥洗室裏度過了大半個活動的“快樂”時光。

問題四:在非入廁活動期間,大班一孩子正在便後擦屁股,只見他屁股翹得高高的,手裏拿着一大疊手紙,拉玩後就拿起一張紙(較大的完整的手紙)擦起了屁股,一擦,手紙中間用力被擦破了一個洞,他馬上一扔,再拿一張紙來擦,然後又有一個洞,再扔??,拉一次大便,手紙用了一大堆,屁股擦得並不乾淨,且手上也弄髒了。

二、原因分析

當前,教師們都理解“一日活動都是課”的含義,教學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那為何仍會頻頻出現類似以上的問題呢?我們細細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無系統的教育目標、計劃

儘管一日活動都是課這一理念在教師們的腦海中紮下了根。但由於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的脱節,教師們對一日活動中的集體教學、自選遊戲等都制訂了具體明確的計劃、目標,而對於生活活動,特別是入廁教學活動,大多數教師都沒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計劃,更沒有細化的內容。以上問題的出現都是教師忽視幼兒入廁教學、忽略幼兒入廁能力培養,對入廁教學盲目化、隨意性的反映。

2、平時缺少對幼兒的入廁技能指導

孩子的入廁技能是在一次一次的學習和實踐中習得的。由於教師心中無目標,腦中無計劃,因此沒有詳細的階段性的內容實施,也就缺少了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技能指導,從而導致幼兒不會正確洗手,不會正確使用手紙擦屁股,養成了不良入廁習慣,最終發生了本不該發生的入廁安全事故。如問題一、三等。

3、教師缺乏耐心,訓練方法不當

在幼兒園教育中,我們有些教師也較重視幼兒入廁教學管理,但由於訓練方法過於簡單或有些粗暴,缺少耐心,挫傷了幼兒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如問題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4、家園配合不到位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長中普遍存在重早期智力開發、學習能力培養,而忽視早期自我服務能力培養,許多孩子本該自理的事情都由家長包辦了。據初步統計,我園中班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大便後由大人擦屁股。小班孩子大多數是由家長代為穿脱衣服,不給孩子鍛鍊機會。幼兒園五天那老師指導督促下初步形成的自我服務良好習慣被兩天雙休日家長的不配合化為了烏有,又恢復到了原樣。“5+2=0”現象體現明顯。

三、概念界定

幼兒入廁教學:是幼兒一日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生活環節。指教師在管理幼兒大小便活動中所採取的一系列教學行為。由於大小便活動與洗手活動緊密相關,因此,本文所指的幼兒入廁教學中包含了入廁時的洗手教學管理。

四、幼兒入廁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制訂各年齡班幼兒入廁教學的目標

大班:

1、養成定時大小便及便後正確洗手的良好習慣

2、自覺地有序入廁。大便後會正確使用手紙(女孩子能從前往後擦)

3、不在廁所裏玩耍,懂得一些自護方法

中班:

1、學會定時大小便,有困難時會大膽主動提出要求,便後主動正確洗手

2、學會正確的入廁方法,並有序地進行入廁活動,學習大便後使用手紙(女孩子學習從前往後擦)

3、知道不能在廁所裏玩耍,學習初步的自護方法

小班:

1、學習有序入廁,學習正確的入廁方法

2、知道便後要擦屁股,會主動向老師提出要求,學習便後正確的洗手方法

3、知道入廁時不要玩耍,要注意安全

二)教學原則

1、個體差異原則

每個幼兒的能力是有差異的。這既有先天的因素,更有後天的因素。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受家庭成員不同教養觀念、行為的影響,導致了不同的能力差異。如:同樣是小班孩子,能力強的孩子能按正確的方法入廁,而能力差的孩子連褲子都不會脱。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必須在面向全體的同時加倍關注能力差的幼兒。

2、表揚鼓勵原則

積極的鼓勵和表揚是幼兒成長、建立自信的基石。在剛剛入園的小朋友中,有許多幼兒由於膽小,又不適應幼兒園的蹲廁,因此,常常害怕入廁,從而也就經常大小便在身上。還有幼兒因為不會大小便而不願上幼兒園。在中大班小朋友中,有個別幼兒因為不會擦大便又害怕老師批評,有了便意卻常常憋着,等回家再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親近幼兒,給予幼兒積極的鼓勵,引導幼兒運用正確的入廁方法,逐步克服害怕心理,對幼兒的點滴進步予以表揚,讓幼兒體驗到自我服務與管理的成功與喜悦。

3、隨機教育原則

在幼兒入廁活動中,常常會出現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因此,教師必須抓住教育契機,針對幼兒不良行為進行及時的教育。處於真實情境中的即時教育往往會收到良好的成效。如:在一次中班集體入廁活動時,一調皮幼兒在便後洗手時,將小手指塞進了水管裏,水花四濺,他開心極了,可旁邊的小朋友卻被水花濺濕了衣服和頭髮。這時,教師就馬上阻止其行為,在不傷害幼兒自尊心的前提下,組織幼兒討論水花四濺的原因,講解其科學道理,滿足幼兒慾望。然後再讓幼兒説説這種行為所產生的不良後果。通過教育,避免日後此行為的再次發生。

4、循序漸進原則

正確入廁方法的習得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目標和內容的安排上必須由易到難。如在有序入廁的內容與要求上:小班做到學習有序入廁(在老師的提醒下有序入廁);中班要求基本能有序入廁;而大班要求自覺地有序入廁。

三)實施入廁教學的策略

1、多樣法學習正確的入廁方法

1)童謠法

簡潔明快、幽默風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的童謠幼兒非常喜歡朗誦,也利於幼兒接受理解。幼兒在誦讀童謠的同時強化和約束着自己的行為。例如:在讓幼兒排隊入廁時學念兒歌:小朋友,有禮貌,一個一個排好隊,前面有人等一等,前面沒人再上去,知道排隊來入廁。在學習擦屁股時念兒歌:小手紙,手中拿;小屁股,翹起來;手紙對準小屁股;輕——輕地擦一擦,再把手紙折一折,然後再來擦一擦,屁股擦得真乾淨。在洗手時學説兒歌:小朋友,來洗手,伸出手,淋淋濕,抹上肥皂搓一搓,清清水裏洗一洗,再用毛巾擦一擦,我的小手最乾淨。

2)榜樣法

孩子常規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從遵守規則、執行規則到內化為自己自覺行動的過程,即是一個從他律規則轉變為自律規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榜樣、獎勵非常關鍵。因此,我們在培養幼兒良好入廁習慣時經常運用榜樣、獎勵的方法,以此提升幼兒行為品質。如在組織幼兒排隊入廁時,讓未輪到的幼兒欣賞有序小組幼兒的良好行為;在組織幼兒洗手時,組織幾名洗手方法好的幼兒進行示範,通過榜樣示範,幼兒欣賞,使他們產生要學習的心理氛圍,然後要求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良好行為,形成習慣。然後組織幼兒互相學習欣賞,使幼兒產生自豪感。

3)家園聯手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熟悉、最親密的人,所以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有了家長的配合教育那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把對孩子入廁方面的要求,通過各種形式告知家長,如:家長會、電話、家園聯繫窗等,請家長配合並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分析原因、商量對策,家園同步教育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家長在家也對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讓孩子學習自己主動入廁,這樣家園一致形成合力,孩子就順利地學會了自己入廁。

2、多途徑培養入廁能力

1)營造家庭式寬鬆入廁環境

小班、小小班幼兒對親近的人有強烈的情感依戀,教師應為幼兒創設一個家庭式寬鬆、安全、温馨的環境,給孩子母親般的關愛,讓孩子有安全感。這樣,他們才會消除緊張情感,才能用語言主動向教師表示入廁的需求。另外,我們的盥洗室雖然在室內,但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孩子的需要,特地預備了幾個痰盂,讓孩子自由選擇。中大班盥洗室中的大便槽裏邊安裝上扶手把,保證了幼兒的入廁心理和生理健康。

2)以個別交流為主,結合集體教育

對剛入園的孩子,入廁產生的問題最為突出,我們首先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貪玩而忘了説,才尿濕褲子;二是緊張或害怕;三是因不會脱拉褲子不敢説;四是換了陌生環境不願在幼兒園大小便。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分別“對症下藥”,如對尿濕褲子的孩子,及時換上乾淨的褲子,絲毫不責怪,耐心開導,並多觀察其神色,及時提醒。對於情緒緊張的孩子,多去跟他説説話,再運用肢體語言親近他(如抱抱、親親等),從而消除他的緊張情緒;把生活中發生的事編成小故事,讓幼兒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習入廁的方法。對於中大班孩子在入廁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耐心教育,認真訓練,決不粗暴斥責。每次入廁後對一些自己正確入廁的孩子予以表揚鼓勵,另外帶小班、小小班幼兒看哥哥姐姐小便等,從而讓其他孩子模擬學習入廁。這樣,多數孩子學會了入廁。提升了入廁能力。同時也獲得了自信。

3、多元化提升入廁安全管理

1) 環境暗示

走廊、牆面的環境也是一個教育的好場所,我們在培養幼兒常規時將必要的規則融入在牆面環境中,創設隱含規則的教育環境。結合情感、道德、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在盥洗室的牆壁上畫畫,使圖文並茂的環境成為培養良好入廁常規的有利途徑。如在洗手池邊上畫上“開水龍頭——衝濕——用肥皂——認真搓洗——清水沖洗——關水龍頭——甩幹——擦毛巾”等正確洗手的步驟圖,直觀地告訴孩子應該怎樣洗手,培養幼兒良好的衞生習慣。在進入盥洗室牆邊上貼上小朋友有序排隊的圖片,從行為規範的角度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這樣,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美好的心靈在這裏萌芽。

2) 值日生督促

值日生是一個光榮的職務,是老師的小幫手。幼兒園的值日生活動總是受小朋友歡迎的。每次要當值日生時,他們都會自豪地向同伴和家長説:“今天我當值日生了!”當他們帶上值日生標誌時,顯得尤為自豪。抓住孩子的這個特點,我們在常規教育中,充分發揮值日生的作用,開展輪流當值日生活動,讓值日生協助監督和管理。值日生的競選其實也是促進行為形成的好途徑。我們請的值日生是能遵守規則、又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小朋友。在當值日生的這一天,值日生不僅要管住自己,同時也要督促同伴遵守規則。如培養孩子良好入廁習慣時,我們請值日生協助老師檢查小朋友是否擁擠,是否正確洗手,是否將水龍頭關緊等。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在值日生的指導和督促下得以改進,良好的習慣也逐步形成。

3) 分組差時

幼兒入廁洗手時,總會你推我搶。為了避免擁擠,我們採用運用分組差時方法,讓幼兒先後輪流,這樣能較好地避免入廁安全事故的發生。

五、入廁教學研究的收穫

1、幼兒多方發展了

隨着入廁方法的習得和能力的提高,幼兒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如喜歡上幼兒園了、能大方地跟老師、小朋友問好,從不會表示、不敢表示到勇敢地向老師提問,幼兒的自信心和口語表達能力也在提高,其他生活能力也在提高,入廁能力強的幼兒在其他自理能力如穿衣褲、吃飯等方面表現也很出色。

2、教師觀念、行為轉變了

教師對“每個接近孩子的人都是教育者”“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教育的時機”這種教育理念的理解和運用把握得更加準確,對幼兒的關注更加全面、細心,在自然狀態下所呈現出來的關注幼兒的言行、需要趨向深入;對環境潛在教育功能的認識與利用更加清晰和嫻熟;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育實踐能力得到增強,教師對自身教育實踐的反思能力進一步提高。

3、安全事故減少了

伴隨着幼兒入廁能力的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增強了。他們懂得了在入廁時不能玩耍,你不推,我不擠;洗完手能主動地用毛巾擦乾。安全事故大大減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zvqwg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