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關於《蠟燭》的精品教學設計

關於《蠟燭》的精品教學設計

關於《蠟燭》的精品教學設計

關於《蠟燭》的精品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説明】

《蠟燭》寫的是1944年9月19日,紅軍決定偷襲貝爾格萊德薩伐河上的一座橋,一位名叫契柯拉耶夫的戰士犧牲了,為了儘快攻佔那座橋,紅軍沒來得及埋葬他,一位老婦人親手埋葬了他。本文特點是人物思想感情集中於一點,概括起來就是“敬愛”和“哀痛”,作品感人之處是詩意般的表現出這種感情的深度和濃度。所以宜從各方面體會這種情感的深度。看炮火連天,想老婦人不顧生死;看年老體弱,想老婦人力量的源泉;看保護遺體,想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看燭光閃爍,想老婦人奉獻的感情。如果停留在概括人物思想感情上,作品的感染力就會大大減弱,另外本文意藴豐富,有許多意味深長的句子,宜細細揣摩探究,每一部分將注意力放在意藴豐富之處,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可以讓學生提問,也可以向學生提問,確立探究方向後,逐一研討,根據以上特點,在教學本課時設計如下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炮火是葬禮的伴奏音樂,炮彈炸出來的水坑是埋葬地點,墳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來的,舉行葬禮的人與被葬的'人素不相識,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發生在反法西斯戰爭中。

二、板書課題並出示學習目標

三、整體感知

1、朗讀

2、複述課文情節,小組討論老婦人是怎樣的人。

四、研讀欣賞

1、文章非常感人,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麼,感人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動的原因。

3、分析蠟燭有什麼特殊意義。

五、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説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五兩段,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有哪些心理。

六、教師小結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昇華,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

【教學片斷

師:這篇課文寫了哪些人?

生:課文寫的人物有五個紅軍,一個老婦人,還有德國人。

師:他們做了哪些事?

生:五個紅軍做的事情是決定偷襲一座橋。

生:德國人做的事情是阻止他們偷襲,不斷用炮襲擊他們。

生:老婦人做的事情是埋葬一個犧牲了的紅軍。

師:大家分別説出了文中人物各做了什麼事情,但這些人物、事件之間是有聯繫的。請你們考慮。如果把文中所有人物和事件綜合起來,想想他們之間的關聯,該如何敍述這件事情?

生:五個紅軍決定偷襲一座橋,德國人嚇壞了,不斷地用炮轟擊他們。

生:德國人的炮火很猛烈,五個紅軍,兩個輕傷兩個重傷,還有一個犧牲了。

生:為了儘快攻佔那座橋,紅軍沒有時間埋葬犧牲的戰士,老婦人就親手把他埋葬了。

師:不錯,大家的表述已經綜合地反映了人物和事件之間的聯繫,這還不夠,希望同學們能用一句話或者一段話,既能表達出文中所有人物、事件之間的聯繫,又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想一想,該怎麼説?

生:五個紅軍決定偷襲一座橋,在德國人猛烈的炮擊下,兩個輕傷兩個重傷,還有一個犧牲了。附近的一位老婦人親手埋葬了死了的那位紅軍。

師:正確,概括比較全面,如果能加上時間,地點就更好了。

生:1944年9月19日,紅軍決定偷襲貝爾格萊德薩伐河上的一座橋,德國人為了阻止他們的偷襲,用炮火不斷地轟擊他們,在德國猛烈的炮擊下,一位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紅軍戰士犧牲了,為了儘快攻佔那座橋,紅軍沒來得及埋葬他,一位老婦人親手埋葬了他。

師:很好,這樣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比較清楚了,大家再想一想作者着力寫的是什麼?

生:作者着力寫的是老婦人埋葬契柯拉耶夫的經過。

……

教學反思

複述課文,從而提煉課文梗概是語文教學中經常進行的環節,而這個環節往往是令學生不感興趣的,且語言組織的也不恰當。要想讓學生如行雲流水般説出,除了加強朗讀,在朗讀中感知,在誦讀中品味,在朗讀中揣摩外,還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即像上面的教學片斷那樣,師做恰當的提問,適時的引導。使問題由淺而入,由深而出,把“複述梗概”這樣一個大問題化難為易,化整為零,化大為小,而且又層層相聯,環環緊扣,最後得出課文梗概真可以説是水到渠成。

素質教育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主導,這説的再恰當不過了。而上面的片斷體現的再完美不過了。教師的提問恰是引導學生做主體的關鍵,只有教師引導好了,學生才能淋漓盡致的發揮,這正是我以後的教學中所追求的。

標籤: 精品 蠟燭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vze2o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