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地理人口與環境教學設計

地理人口與環境教學設計

地理人口與環境教學設計

地理人口與環境教學設計

高二地理人口與環境教學簡案

人口與環境

教材內容剖析

教材圍繞人地關係對人口問題深化闡釋。人口問題是全球的第一號問題,全球諸多問題都和人口問題有着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和人口數量、人口素質有着密切的聯繫。如糧食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的形成都是由於人口與糧食、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矛盾所引發的。

本單元是選修課第一冊的第一單元。本單元圍繞着“人口與環境”這一主題,安排了六節教學內容,第一節到第三節講述的是人口數量與環境的關係,第四節探討的是人口遷移的和現狀。因此,前三節內容聯繫十分緊密,其中第一節是第二節和第三節的基礎。

人口再生產主要講述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屬於人口學的,講述了人口再生產的概念,不同歷史階段出現的四種人口再生產類型,深刻地揭示出人口再生產類型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這一客觀規律。第二框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佈”屬於人口地理學方面的,通過對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比較,總體上描述了世界各國和地區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分佈情況。

重點難點透視

1.不同階段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對應着不同的人口再生產類型。人類再生產類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所決定。在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幾種不同的人口再生產類型,都是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

2.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佈。

目前世界各地區的人口再生產類型主要分為兩種情況:

(1)發達國家已完成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即人口再生產類型已處於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現代型”。

(2)發展中國家人口再生產類型總體上處於“過渡型”。目前,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死亡率雖然已經降至與發達國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很高,尚處於下降過程中,人口再生產類型屬於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的“過渡型”。

3.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簡單地可看成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但由於對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課本給出的是應用較為廣泛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這一定義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具有不確定性,要隨時間而變;

(2)資源、科技水平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生活(包括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4)如果研究某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要以該國或地區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為依據,而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不見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義中所説的“其他”(如國外或地區以外的)資源和技術。

關於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資源的種類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慮的是幾種人類生存所依賴的資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2)生活消費不僅指物質生活消費,同時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費;

(3)還有許多因素,如社會分配製度,對環境人口容量也有影響。

4.人口數量增長對環境的影響

(1)人口增長無疑對環境惡化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的程度有多大,值得討論。事實上,與人口增長過程相聯繫的,還有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過程,這些過程也對環境產生影響。因此,很難説環境污染就是人口增長造成的,也沒有直接的證據或充分的理由説明人口增長是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2)至於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也很難下定論。就已觀察到的事實,有些污染如農業活動中的.環境污染,與人口增長有着直接的聯繫;而有些污染如工業污染,更多的是與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相關聯,這或許可認為是人口增長對環境的間接影響,因為工業生產的擴大和科技進步,目的無非是為了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

(3)人口增長與環境污染並不呈現正相關,不能認為人口多,環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環境污染就輕。換一個角度看,某一地區人口多,增長快,並不一定其環境污染就嚴重;另一地區人口少,增長慢,也不見得其環境污染就輕。這不難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對比中得出結論,發達國家人口少且增長緩慢,但環境污染的程度比發展中國家重。

教學建議

本單元共有6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素質與環境及人口遷移與環境,這三個內容反映了人口與環境的內在關係。其中1-3節主要講人口數量與環境的關係,第4節講人口素質與環境的關係,5-6節講人口遷移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高中物理。

歷年高題都十分關注人口這一重大問題,有關人口知識的考查幾乎為每年的必考內容。本單元的學習,須重點注意利用圖表數據分析人口再生產的類型和特徵,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形成原因,出現的人口問題及人口政策;分析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口遷移的方向、原因及後果;根據繪圖,分析人口增長和土地、經濟增長的關係;正確認識人口與環境的關係,確立正確的人口觀念;掌握人口數量、素質、遷移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jprdj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