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世界的人口》初中地理教學設計

《世界的人口》初中地理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世界的人口》初中地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世界的人口》初中地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閲讀各種示意圖、圖表,記住當前世界人口總數,瞭解當前世界人口有不斷加快的趨勢,掌握人口增長的地區差別;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主要形式;學會計算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佈的特點。

2.通過讀《世界個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世界人口分佈圖》和《世界地形圖》等地圖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圖表的能力,初步學會從圖表上獲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過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計算,培養計算能力。

4.提高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樹立科學的人口觀和人地觀。

教學建議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佈”的教材分析

關於人口的密度問題,首先,教材給出一道計算題,甲、乙兩城市,面積2000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要學生算出甲、乙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兩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兩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較圖,有助於學生深刻、直觀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過列表計算中國和加拿大兩國的人口密度,使學生對人口密度分佈的差異之大有了更深的認識。為學習世界人口分佈圖,理解圖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礎。

世界的人口的分佈的情況,主要是通過閲讀世界的人口分佈圖獲得。從圖中可以看出,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東部地區人口最稠密,進一步參考“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思考,為什麼人口集中分佈在這些地方,這些地區從自然條件上和社會經濟發展上有什麼特點?從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佈是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開發時間長短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佈。

2、“世界人口的遷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遷移,主要從三方面講述,一、人口為什麼會遷移?(為了生存和發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的主要人口遷移方向?(美洲大陸發現之前,古希臘和古羅馬征服並移民歐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陸發現後,主要從歐洲向美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亞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技術移民、勞動力輸出、國際難民移動。通過“想一想”提出問題,(大批科技人才流向發達國家的原因?會對人才輸出國產生什麼影響?勞動力輸出對發展中國來説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各有什麼特點?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議

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

引導學生積極活動,讀課文轉載的一篇報道,瞭解什麼時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億。通過讀圖計算,“世界人口從1830年的10億到1999年的60億,每增加10億用了多少年?用讀出的數據,説明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長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讀世界各大洲口增長率圖,哪個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哪個洲的自然增長率最低。通過以上的讀圖計算,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人口增長和分佈現狀。

人口的遷移,可用通過提問、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的形式講授。對於科技移民和勞動力輸出對我國經濟和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這部分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最後,通過計算題,算出甲乙兩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數,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閲讀“世界人口分佈圖”讀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結合世界地形圖,做對比,展開討論,找到影響他們分佈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歷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數量和人口的增長”的教材分析

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人是自然的產物,人類活動不斷改造自然;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它對社會發展起促進和延緩的作用。本節中講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人口的增長、人口的遷移和人口的分佈。人口增長是認識人口數量動態的重要指標,人口增長的快慢直接影響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塑造着人口分佈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是為了定量説明熱口增長狀況和人口分佈情況。

人口的增長,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報》的一段報道,點明世界的人口數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長示意圖”顯示,每增加10億人所用的時間。使學生通過閲讀這個示意圖明確,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人,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也就是説,人口的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然後提出人口增長是如何算出來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出生率減去死亡率,最後用“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各大洲的柱狀圖,説明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異,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用“讀一讀”的形式,説明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極限。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的地區差異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教學手段】

幻燈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教學過程】

(導入)請同學們閲讀課文上刊登的報道,請回答:1999年幾月幾日,世界人口達到多少億?(1999年10月12日,60億)

(板書)人口的數量

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

根據計算結果,提問: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是怎樣變化的?説明了什麼問題?(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説明人口增長速度逐漸加快的。)

(板書並總結)人口的增長1)緩慢---加快

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紀以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1930年以後,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

(過渡)人口增長的速度有快有慢,應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長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柱狀圖》請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起來,(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説明世界人口的增長地區差異存在

(板書)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快?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慢?

(非洲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歐洲是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的大洲)

(講述)目前許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種,比如球星薩爾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種是不同種族融合的結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種族之間存在着遷移。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世界人口的遷移”部分內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為什麼會遷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遷移?

3、第二次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各有什麼特點?

(總結)科技移民、勞動力輸出

輸出的特點: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學生討論)課本“想一想”,由學生回答,再由其它學生評判。(原因:科技移民較好的工作條件,較高的工資,較好的教育、醫療條件。勞動力輸出更高的工資)

(教師總結)人口遷移現象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也受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是綜合作用的結果。

【板書設計】

第六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節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數量和增長

1、人口的數量:60億

2、人口的增長:速度:緩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非洲最快、歐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遷移

1、人口遷移的定義

2、二戰前的人口遷移:

3、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技術移民

勞動力輸出

國際難民移動

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的分佈特點

【教學難點】影響人口的分佈因素

【教學手段】幻燈片:〈世界人口的分佈〉、〈世界地形圖〉

(導入)目前,世界有60多億人口,60多億人是否平均分佈?怎樣來定量描述一個地區人口的疏密?

(板書)二、世界人口的分佈

1、人口的密度

(計算)有甲、乙兩城市,面積大約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算算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個有多少人?

根據計算結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圖上有什麼區別呢?看甲、乙兩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較圖(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計算)“做一做”算出中國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國:約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總結)人口密度能準確地説明世界各國、各地區人口分佈很不均,有的地區稠密,有的地區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佈〉讀圖:世界人口稠密地區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書)2、世界人口的分佈

四大稠密區:亞洲東部

亞洲南部

歐洲

北美洲東部

這些地區為什麼人口稠密?我們用所學過的知識對這些地區進行分析

首先,從自然條件看這裏有什麼優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圖〉和〈世界人口分佈圖〉對照比較,

提問:1、它們都處於什麼緯度?(中緯度)

2、它們的海陸位置有什麼特點?(近海地帶)

3、它們的地形有什麼特點?(平原為主)

4、它們在氣候上有什麼特點?(温暖濕潤)

(總結)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區,一般自然條件比較優越,所以在人類歷史農業發展較早,現在也是工業、交通發達、城市集中的地區。

(學生活動)對比上述四個問題,結合已學過的陸地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知識,分析人口稀疏區的自然條件有什麼特點?

在海陸位置上:內陸地區

在地形上:地勢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區

在氣候上:乾旱的沙漠和濕熱為開發的熱帶雨林地區

在緯度上:高緯度地區的苔原帶、冰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學生討論):“想一想”第二題能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佈,説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據討論的結果,教師總結:世界人口的分佈是自然條件經濟條件、開發時間長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不能用遷移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佈。

(總結)這一節主要講了人口地理的兩個知識點:世界的人口增長、遷移和世界人口分佈。這兩個知識點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人口的增長和人口的遷移是認識人口的動態變化,它們的動態變化,影響着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塑造着人口分佈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是為了定量説明人口增長的狀況和人口的分佈情況。

(練習)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圖上,找出世界四個人口稠密區的具體位置,要求形式用紅筆在課本圖上勾畫出人口稠密區的位置。

【板書設計】

三、世界人口的分佈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佈:

四大稠密區:亞洲東部

亞洲南部

歐洲西部

北美洲東部

四大稀疏區:高緯度地區

高山高原地區

乾旱沙漠地帶

濕熱未開發的熱帶雨林帶

教學設計示例3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佈特點。

教學難點:影響人口分佈的因素

教學手段: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之一,人口問題是怎樣產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樣對自然、社會經濟發展等產生影響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報記載:

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裏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終於誕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報記載:

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為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提問)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大約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提問)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是怎樣變化的?説明了什麼問題?(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説明人口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

(講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界以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1930年以後,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更快。

(過渡)人口增長的速度有快有慢,應如何加以量化呢?

(講述)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練習)某一地區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當中,出生併成活了25個嬰兒,死亡10人,這個地區在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長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提問)請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按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講述)這樣的結論説明世界人口的增長存在着地區差異。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

(展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增長表

請學生粗略計算:1950年、1990年、2025年發展中國家人口總數分別是發達國家的多少倍,加深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人口增長差異的理解。此時教師可以設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越來越明顯,會帶來什麼問題?學生思考但不必回答,為下節課講人口問題埋下伏筆。

(過渡)大家都聽過《橄欖樹》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從歌詞中我們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從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個地方的,這種人口從一個地區移居到另一個地區的社會現象,就是人口遷移。

(提問)請大家讀教材“人口的遷移”這部分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1.人口為什麼會遷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遷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是什麼?各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回答並評判。最後展示“16~20世紀世界人口大遷移示意圖”,教師總結。特別強調目前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即:科技移民;勞動力輸出;國際難民移動)

(討論)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的原因是什麼,會對人才輸出國產生哪些影響?

2.你認為勞動力輸出對發展中國家來説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為什麼?

(過渡)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增長是不一樣的,那麼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分佈是否均勻呢?首先,我們學習一個反映人口分佈特點的指標——人口密度。

(計算)有甲、乙兩城市,面積大約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算算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講述)根據計算結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內的居民人數(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計算)算出中國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1998年)

國家

人口數(人)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國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國: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講述)人口密度能準確的説明世界各國、各地區人口分佈很不均勻,有的地區稠密,有的地區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佈圖

(提問)世界人口稠密區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總結)

(討論)結合世界人口分佈圖和世界地形圖,分析人口分佈的規律及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後教師總結

(討論)能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佈?説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為世界人口的分佈是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開發時間長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佈。)

(練習)選擇題

探究活動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週末對自己的爺爺和奶奶進行一次採訪,問一問:從你的曾祖父母開始,經過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為什麼原因?現在的家庭人口是處於增長的趨勢還是呈下降的趨勢?為什麼?

2.通過你家的情況,你能否理解雖然我們已在實施計劃生育的政策,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口的總數還在繼續增長,這是為什麼?

目的:

1.通過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變化過程,印證課本上關於人口增長的結論和數據,即理論聯繫實際。

2.鍛鍊學生分析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3.通過這一實踐活動,使學生增強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加深理解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增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

家鄉的人口分佈情況調查

要求:查找資料(可上網查找)。

看看你們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縣(省)的人口分佈情況,哪個區(縣)或鄉的人口密度大,為什麼?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目的:

1.通過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縣(省)的人口分佈情況,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這一實踐活動,把書本的理論用在實際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學習運用這些知識,促進知識的遷移。如通過調查得出人口分佈的差異後,用所學的知識分析這種差異的影響因素。

3.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調查,對家鄉有更多的瞭解,激發了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oq2w8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