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新課標》教學反思

《新課標》教學反思

《新課標》教學反思

《新課標》教學反思

本來想早點完成教學反思的,但是參加完教研活動和看了校長博客上的評課,覺得自己想到的和沒想到的都被張校長寫了,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對核心人物倒是全新的認識和理解。還是圍繞整堂課的核心任務進行反思。

一、抓關鍵詞,理解朗讀

《新課標》指出第一學段的閲讀教學要“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閲讀中積累詞語。”而閲讀教學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也印證了應該抓住關鍵詞來展開教學。

指導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抓的是“孤零零”一詞。學生讀後知道小熊住在荒島上,理解了這個詞語後,我很自然地引導“是呀,小熊一個兒住在這個荒島上,沒有樹,沒有花,更沒有朋友,多寂寞、多孤單呀!書上哪個詞講小熊很寂寞很孤單的?”在交流對“荒島”一詞的理解時,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孤零零”這個詞,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什麼時候是孤零零的我覺得這個目標還是達成了。

《新課標》還指出第一學段的閲讀教學要“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閲讀。”課文中描寫小島美景的“漫山遍野”、“綠葉成陰”兩詞,也需要引導學生細細體會。《新課標》還指出第一學段的閲讀教學要“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閲讀。”所以我先讓學生看圖,描述一下圖上的情景。本來想借機來引出 ‘漫山遍野’、‘綠葉成陰’,但是學生表達的跟這兩個詞語都沒有多大關聯,我只能讓學生找找書上哪兩個詞語,再來教學這兩個詞語。再適時出示相應的美圖,指導學生把這兩個詞語讀好。在教學中,緊扣文本,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想象、品味、再造等形式,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探究性、創造性閲讀,讓學生在閲讀中體驗,在閲讀中感悟。

二、化抽象為直觀,表演中吸收、內化、傾吐

課題是“這兒真好”,我就在“好”與“不好”上做文章!學習第一自然段,我在教學荒島時很自然地問學生,“你願意在這個荒島上作客嗎?這兒好不好?”學生大都覺得這兒不好,想到這兒“沒有樹,沒有花,沒有草,更沒有朋友”,初步感受到改善環境和找朋友之間的內在聯繫。而到最後,至於問“這兒好在哪裏”的問題,可這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沒有趣味性,要讓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興趣,覺得這樣不可操作,容易造成冷場。突破這一難點,我化抽象為直觀,當學到第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來表演,順勢採訪“小鳥”:“小鳥小鳥,我來問問你,你覺得這兒好在哪裏呢?”學生在此刻開始活躍起來,但是同時發現,學生的思維並沒有真正打開,而底下的觀眾此刻也沒有任務在身,這樣的表演還是留於形式。在教研活動時,大家針對這個表演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覺得非常受益。首先要有評價,其次校長提出的“啊!這兒真好! ”這樣的説話練習更容易讓學生聯繫課文來進行説話訓練,效果肯定會更好。

三、巧補島名,展學生個性

這雖然稱不上是核心任務,但是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貫穿整堂課。為了上課,我在網上查閲了很多資料,發現很多教者都在學完第四自然段後留給學生一個補白的機會——給小島起名。的確,這也是文本的空白之處,經小熊的辛勤勞動,這兒的確已不再是荒島了。但我認為,教者是隻補其一,不知其二。學習這篇課文,要了解小熊是怎樣找到朋友的,也就是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內在的關聯,正因為植樹造林,所以吸引來小動物,才找到了朋友。這是核心所在,而只補其一,感覺沒有凸出主線。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留給學生兩次補白的機會。第一次同前,因為學生正趕上學了“漫山遍野”、“綠葉成陰”兩詞的火候,因此,“綠島”、“彩島”、“美島”這些名字取得八九不離十;第二次,在學到小熊找到了那麼多朋友後,再讓學生取名。此時學生的思維是最活躍的,“歡樂島”、“快樂島”、“幸福島”、……這一次重為小島起名,立意比前一次更高。我再分別用學生起的島名作為教學板書,“荒島→綠島→歡樂島”,當然張校長給我提出了寶貴意見,如果能把學生的每次取名都列出來再進行歸類,層次就有更深一步的提高了。教學中留下的“空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補白中,提高學生探究並解決問題的興趣能力,在思考,探索中形成了無窮的意味。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做到以生為本,把課堂的自主權真正還給學生。

我覺得非常有幸,校長對我這堂課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讓我對教材有了新的理解,接觸了核心任務這一觀點,也解決了很多當前困惑,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20p90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