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雲南的歌會》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雲南的歌會》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雲南的歌會》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雲南的歌會》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雲南的歌會》説課稿1

我説課的課題是,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雲南的歌會》。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手段、學法指導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介紹了我國部分地區的節目風俗和民間軼事,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無窮樂趣,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感情。

《雲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對每一個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寫,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瞭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學習敍事性文章的寫法。

2、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基於對教材的這種認識,本課我確立了三個教學目標:

①瞭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②體會雲南歌會的美。

③體會“山路漫歌”的立體美。

初二學生對寫人記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閲讀基礎,但是對文章內容把握的準確度和對文章主題理解的深度上還有待提高。而且我們北方的學生對雲南的民風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

1、瞭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2、深入理解雲南歌會所藴含的美。

[難點]:

品味體會“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

二、教學方法、手段

本文所寫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充滿了情趣,根據文章這一特點,我將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閲讀主體的作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藉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來使學生深入體會雲南歌會的美,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我的導語是這樣的:

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遊戲傳情。這和同學們在電視或廣播中接觸過的演唱會、音樂會大不相同,雲南的歌會有哪些特色呢?我們通過學習《雲南的歌會》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

我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並提出問題:“雲南的歌會”有哪三種形式?

學生通過初步的閲讀思考,歸納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這三種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

為了讓學生深刻了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更好的體會雲南歌會的美,我分兩步來講清本課的教學重點。

(二)講析重點

第一步: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採用比較閲讀,分析比較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在內容上的側重點和寫作手法上的差異。

通過討論、分析、歸納,學生能夠明確:

山野對歌具有對抗賽的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寫唱歌人,在外貌,神態等方面對演唱者進行工筆描繪,雲南女子的獨特服飾,高超的打鞦韆本領,顯示了她們開朗、活潑和充滿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會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

村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參加者來自各行各業,不論男女老幼,全都熱情高漲,六人圍坐一桌,足足有三十來桌。傳歌盹地點是住處院子的兩樓和長長的屋廊下,人們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傳歌的目的是老一輩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作者寫傳歌的場面,有全局描繪,有細部刻畫,點面結合,生動精妙的向我們展示了雲南的民風民俗,讓我們領略到一種獨特的地域美。

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對課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瞭解,在此基礎上,第二步,我讓學生找出自己特別喜愛的場景或句子,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雲南歌會藴含的美。

自古以來,雲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傳至今,具有獨特的風俗美,這種風俗美與特定的環境,當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是需要學生深入體會的地方,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難點是:體會“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為了引導學生真正理解風俗美與特定環境、’當地人物之間的密切關係,我讓學生精讀“山路漫歌”這個片斷並設置三個問題,突破難點。

第一個問題:“山路漫歌”這個片斷幾乎沒有寫所唱的歌,寫了些什麼內容?

學生通過仔細閲讀能夠分析出這個片斷重在描寫景物:藍藍的。天,成片的樹林,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和藍天相呼應的粉藍色報春花,着重寫了兩種鳥:一種是喜歡獨唱的戴勝鳥,另一種是喜歡羣唱的雲雀。這些景物構成了雲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環境。

第二個問題:作者寫這些景物運用了哪些手法?

學生通過自主閲讀,討論後明確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調動多種感覺器官,繪形、繪聲、繪色,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描寫:藍天白雲、葱翠的樹林、山花爛漫的小山坡是靜態的,是色彩斑讕的;戴勝鳥和雲雀邊飛邊唱,嬉戲嗚叫是動態的,它們的歌唱是歡快悦耳的。

作者運用動靜結合、聲色相融的手法,使這幅立體自然畫卷真得是美不勝收。趕馬女孩子面對如此美景,心中充滿喜悦,為之陶醉,情動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縱情歌唱呢?

我設置的第三個問題是:假如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是趕馬女孩子中的一員,你會唱出什麼樣的歌?結合自己的日常積累,主要是歌曲積累,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創設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設置這個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為學生營造了想象和聯想的空間,學生能在想象中身臨其境,真正體驗在這種宛如畫卷的環境中,當地的人們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慾望,趕馬女孩子熱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環境有着根本的聯繫。從而學生會真正體會和思考:民俗的形成與環境、人物的密切關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雲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為雲南秀麗明媚的環境美,這種歌會的風俗也代代相傳下來。

(三)、鞏固運用

對課文的閲讀、分析、,品味之後,為了鞏固學習內容,我設置了當堂的口頭作文,讓學生介紹一種自己瞭解的民俗,並試着分析這種民俗形成的原因。

(四)、歸納小結

《雲南的歌會》是介紹雲南民俗風情的散文,我所確定的重點、難點,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雲南歌會的獨特之處,還能引導學生關注民俗,瞭解民間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五)、佈置作業:

1、推鑑課外閲讀書:《沈從文散文選》

2、寫一篇介紹家鄉民俗的作文。

四、時間安排

啟發導入2分鐘講授新課25分鐘

鞏固應用10分鐘歸納小結2分鐘

餘下的時間讓學生讀書、質疑、反饋矯正,幫助學生消化所學知識

五、板書設計

山野對歌:才智外貌神態人物美

山路漫歌:花鳥人環境美

村寨傳歌:場面特點目的風俗美

《雲南的歌會》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雲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的民歌演唱。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對每一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色,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位與讚賞。

1、場面描寫,手法各異。

作者安排文章的結構十分講究,就像安排一齣戲一樣,講究了前台與後台,講究了原因與結果,講究了表象與內涵。第一部分中作者重點寫賽歌場面,突出的是賽歌勝利者的風姿,讚揚的是雲南年輕婦女的開朗活潑與勤勞敏捷,屬於前台表演,是唱歌的結果,是讀者接觸的表面現象,是一個亮點。但它只是一個代表。

第二部分中作者寫趕馬女孩的唱歌,實際上是寫出了雲南歌會的羣眾基礎,因為人人愛唱歌,所以雲南每逢集會或節日才會有歌會,歌會是建立在厚實的民俗基礎上的。它反映民族習俗的豐富內涵。第三部分寫“金滿鬥會”,實則寫出了雲南歌會能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原因。寫出了雲南歌會那鮮明的民族特點,豐富的文化底藴。這樣賽歌的“點”與人人唱歌、集體傳歌的“面”相結合,內容厚實豐富。文章的行文過程也有一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過程。

2、人物描寫,精雕細刻。

如“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葱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調細緻,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寫實為主,寫出人物的面目神態,細膩真實。

3、相互照應,結構緊湊。

初步瞭解前面所講的因果照應,表裏呼應以外,還有很多相互照應的句子例如“各自蹲踞在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與“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相照應。”這樣寫使文章的結構緊湊。

二、説教學目標

1、本節課生難字詞比較多,需識記,作者需要詳細的瞭解。

2、讓學生掌握三個場景以及側重點,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3、應引導學生掌握本文的三種寫作手法:“工筆細描”、“點面結合”、“烘托”。

4、引導學生掌握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5、通過教材的學習,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質疑的能力,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激發學生對祖國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

三、説教材的重難點以及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依據教材的特點,重點確定為:瞭解有哪三種場景的雲南歌會,三種場景描寫的側重點的不同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難點確立為掌握文章的三種寫法:“工筆細描”、“點面結合”、“烘托”。突破難點應採用教師引導學生細讀課文,並組織小組合作填表的方式。難點應結合課後練習二,以及教師組織的模擬採訪,小組合作探究文章寫法等環節,得以突破。

四、學法指導

方法:自主、合作、實踐、探究

讓學生通過填表,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結構,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另外,又指導學生合作討論、共同解疑、模擬採訪、暢談家鄉風土人情等活動,以突破重點、難點。

五、教法

三單元閲讀教學法

認知閲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通過填寫表格,理清文章的結構。

理解閲讀:模擬採訪,深入學習課文;合作探究,品位語言和構思,深入研討課文內容。

拓展閲讀:讓學生暢談家鄉的民風民俗,激發學生對家鄉民風民俗的熱愛。

六、教學過程與環節設計

在認知閲讀環節中主要訓練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歸納能力,並整體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結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做適當評價。

在理解閲讀環節中,讓學生模擬採訪,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通過學生對文章的語言、構思、寫作方法等方面的賞析,促使課文內容的研討更加深入。

拓展閲讀環節中,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注意課內學習與課外閲讀積累的結合,並激發學生對家鄉民風民俗的熱愛之情。

七、多媒體課件

課件的製作突出了精美與實效的特點,處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予以指引,並配以聲音和影視資料,輔助教學。

八、教學特色

本課的教學實施了“三單元閲讀教學法”,教師由講師變為導師,學生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用合作、討論、研究的方式解決學生的學習疑難。特別是教學中設計了模擬採訪、暢談民風民俗這些易於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使課堂變成了開放型課堂,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合作交流意識和良好的情感價值觀,並使之整合提高。

《雲南的歌會》説課稿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雲南的歌會》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以民俗文化為主題,大多寫各地風俗,也講述民間藝人軼事,為我們開啟了琳琅滿目、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門。學習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對我們民族的瞭解。

《雲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作者描繪了三個場合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寫作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2、教學目標:

依據本單元訓練重點和本課教材特點,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瞭解雲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

(2)、理解三種不同場合民歌的形式、內容和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在歌會場景所觸發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瞭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2、深入理解雲南歌會所藴含的美。

[難點]:品味“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

二、説教法

1、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要在教師主導作用下,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知識。這是培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的關鍵。

2、協作討論法:

通過同學間的協作討論,學生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對問題的鑽研精神。本課教學中主要運用這一教法感知內容、品味語言。

3、多媒體演示法:

把多媒體技術引入語文課堂,充分運用視聽結合的多媒體課件,通過創設優良的課堂教學氛圍,擴大教學信息量。

三、説學法(在教學中,我着重培養學生養成自己會學習的習慣。)

1、朗讀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更要多讀,可採用範讀、自由讀、齊讀等多種形式在反覆朗讀中理解內容,體會感情。

2、圈點批註法:

“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圈點出重點的字詞句及有疑問的地方,在相應的位置做好批註。運用圈點批註的學習方法,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3、查閲資料法: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中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前佈置學生閲讀書籍或上網查詢,瞭解雲南的風土人情。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應努力遵循新課程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新途徑,不再一味聽老師講,機械記書本內容,而是主動探究,親身實踐,開動腦筋,探求真知。

四、説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設計以語言的感悟為基點,採用層層鋪墊的思路,引導學生深悟文章的情趣。我設計四大教學板塊:“課前熱身”“暢談雲南”“細説歌會”“學以致用”,四步由課外引入到課內,由課內延伸課外,由淺入深,互為鋪墊。

課前佈置學生完成以下預習任務:

1、熟讀課文,自學詞語。

2、瞭解作者、作品、風格。

3、閲讀書籍或上網查詢,瞭解雲南的風土人情。

(一)課前熱身

屏幕展示,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這一板塊主要是檢查生字詞,掃清文字障礙,認識作者,沈從文,初步瞭解沈從文的作品特點和他的文學成就。

(二)暢談雲南

讓學生調動知識儲備,結合收集到的資料,開懷暢談,用一句話説説對雲南的印象。新課標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這一環節要讓學生盡情發揮,以達到訓練學生蒐集資料和口語表達的能力。接着老師展示一組雲南風情的圖片,讓學生初步認識雲南的歌會。

(三)細説歌會

這一板塊主要是對文本的探究,通過三讀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一讀課文,快速閲讀,整體感知,文章寫了哪三種歌會形式,每個歌會形式作者重點寫的是什麼?通過這一個問題,讓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老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

第一部分:山野對歌。對歌具有對抗賽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這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傳歌。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在內容上,三個部分一寫唱歌人,一寫唱歌的環境,一寫唱歌的場面。

二讀課文,説説你最喜愛的一個歌會場景,並談談喜歡的原因。

這是在整體感知前提下的品讀,要求學生對三種不同場合下的歌唱方式、內容、作用、特點有清楚的認識後選擇其中之一進行多角度的、有個性的品味。畫出自己欣賞的語句,有感情的朗讀,説説喜歡的原因,對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可以小組合作探究。對文本細讀我用一個問題牽動學生閲讀,防止那種支離破碎的分析,破壞文本整體的美,放手讓學生自主體會。

《雲南的歌會》説課稿4

各位專家,各位評委,大家好!

我是某某,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雲南的歌會》,我將從教材地位,學習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説明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第一:教材地位

《雲南的歌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個單元選取了介紹我國部分地區的節日風俗和民間軼事的五篇課文,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三的學生對文章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相對提高,同時初三的學生生活閲歷淺,對特定地區的民風民俗瞭解不多,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根據以上特點,我把學習目標設計為:

第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雲南歌會的不同的形式及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2、通過討論,朗讀,揣摩精彩的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理解本色生命及其精神文化內涵

第三: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嘗試教學法授課,通過設計練習讓學生根據標題猜想文章的內容,嘗試猜想有利於讀思結合,使閲讀插上聯想,想象的翅膀,提高閲讀的興趣,鍛鍊學生的思考和創造能力。

針對目標一,學生的學法是圈點法,速讀課文的同時,圈畫出歌會的形式。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學法,通過播放《雲南美》為學生創設情景,再現雲南歌會場面,使學生了解到雲南歌會的一些形式。

針對目標二,學生的學法是誦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在反覆的誦讀中,歸納總結出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及環境描寫的作用。我的教法是朗讀教學法,通過指導學生的朗讀,並適當加以點撥,讓學生體會到人物的特點,環境描寫的作用。

針對目標三:學生的學法是討論法,在討論交流中,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本色生命的藝術形式,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和閲歷。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學法,通過播放《安塞腰鼓》為學生創設情景,進一步領略“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第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雲南美》。然後聲情並茂的介紹:雲南地勢雄奇險峻,自然風光綺麗,物產豐富,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特殊的民俗,比如,潑水節,歌會等等,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沈從文的《雲南的歌會》去了解一下雲南的民風民俗。

設計目的:播放視頻,再現雲南歌會的場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出示目標:

1、瞭解雲南歌會的不同的形式及特點

2、通過討論,朗讀,揣摩精彩的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3、理解本色生命及其精神文化內涵

三、練習設計:

1、文學常識:

本文的作者,原名,評價。

/2、思考題:看到題目《雲南的歌會》你能不能試着猜想或是推測一下文章的內容,作者會寫些什麼?想要表達什麼主題?請張開想象的翅膀,盡情的發揮你的創造力吧!

同學們的.猜想可能是五花八門的,在嘗試猜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速度課文,揣摩一下作者是怎樣構思文章的?引導學生通讀課文,通過對課文的通讀,讓學生揣摩作者是怎樣構思這篇文章的,比較一下自己與作者的哪些構思是吻合的,哪些構思是自己想到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哪些構思是自己沒想到的,它在課文中有什麼作用?由此確立出這篇文章我們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概括作者描寫的雲南歌會的形式及其特點,人物的特點及文章的主題。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通過練習設計,讓學生根據已有的閲讀經驗嘗試猜想課文內容,嘗試猜想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設計文章,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學生嘗試猜想的內容與文本的內容形成比較,學生會自然而然思考:作者為什麼要這樣構思文章,它們之間有什麼內在的聯繫,使學生有疑而問,思考更加深入。總之,嘗試猜想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自主、主動學習”的學習氛圍,培養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整體感知

(一)1、作者寫了雲南歌會的三個場面,請概括它們的內容及其特點。

學生帶着問題用圈點法,抓住文章中的提示性信息,默讀課文,討論答案。由於概括內容的方法,初三學生基本都能掌握,讓他們在比較中提煉出最簡潔的答案,並敍述一下概括的方法及注意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第一部分(第1--3段):山野對歌

第二部分(第4段):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第5段):春寨傳歌

五、局部賞析:

1、精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結合具體的語句分析其特點。

學生活動:學生運用圈點法,圈畫出有關人物描寫的語句,並通過誦讀品味,反覆朗讀有關人物描寫的語段,體會字裏行間藴含的感情從而分析出人物的特點,同時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分析人物的方法來分析人物性格,學生歸納不全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句子適當加以引導,從而總結出可以通過描寫方法,修飾詞的運用,疊詞的運用等方法進行分析。

在分析環境描寫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時,教師可以點撥環境描寫都起到烘托人物的作用嗎?引導學生速讀課文後,發現第三段有大段的環境描寫,自然而然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三段為什麼用大段的環境描寫,這樣構思有什麼作用?”

學生活動有:學生運用圈點法,圈畫出有關環境描寫的語句並通過誦讀品味,反覆朗讀品味出環境描寫的作用:烘托人物。教師此時可以適當引導,作者想要強調的東西重點寫,強調環境,環境起到什麼作用呢?在教師的一再點撥下,有的同學能想到“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作者想要強調環境的作用,所以作者重點描寫了環境。

設計目的:通過圈點法,誦讀品味法討論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同時在閲讀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鍛鍊了他們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環節落實了目標二,滲透了目標三。

六、拓展遷移:

通過以上環節,學生已經能理解到雲南的歌會是自然地,淳樸的,有活力的,理解到正是這方自然的,淳樸的,有活力的水土養育了這方自然的,淳樸的,有活力的人,這時教師可以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對於這種自然的,淳樸的,有活力的本色生命的藝術表現形式,你還知道哪些?

學生們會想到以前學過的課文《安塞腰鼓》,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等,教師給予肯定並補充一些例子,增加學生的閲歷。

雲南的歌會淳樸自然、融自然、人生、社會於一體,散發着生命的氣息,泥土的芳香,感謝沈從文筆下的這些鮮活的生命,讓我們重温生命那最初的律動,他本來跳動在我們的血液裏,構建着我們的精神家園,開拓着我們的精神視野,我們一定要不斷的傳承下去,讓它不斷髮揚光大。

拓展遷移的環節是走出文本的過程,體現了新課標要求“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本環節的設計主要完成目標三。

七、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對課堂內容的猜想,並深入文本進行學習,探討,你收穫了什麼?把你的收穫和感觸與同學們一起交流一下。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練習的設計讓學生嘗試猜想,通過與作者的構思比較得出本節課要處理的主要問題,同時在閲讀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啟發他們提出新問題,鍛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説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雲南的歌會》説課稿5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着悠久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介紹了我國部分地區的節日風俗和民間軼事,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

一、説教材

學習本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無窮樂趣,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感情。《雲南的歌會》是現代著名小説家、散文家、古文物研究專家沈從文的作品,這是中學語文課本第一次選入沈先生的作品。

文章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對每一個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寫,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瞭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學習敍事性文章的寫法。在教學中必須紮紮實實地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感受語言文字創設的美妙情境。

二、説學法

八年級學生對寫人記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閲讀基礎,但是對文章內容把握的準確度和對文章主題理解的深度上還有待提高。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動學生,激發興趣,自主探究,合作提高。通過教材的學習,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質疑的能力,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激發學生對祖國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在學法和教法中始終貫徹這一思想。

1、蒐集材料課堂交流。

發動學生廣泛的閲讀,查閲相關資料,尋找有關本文的背景材料,作者沈從文的創作特色,整體感知文章。

2、在歌聲中感受民族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運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中國多民族的優秀文化,尤其是雲南的民歌。

3、默讀掃清文字障礙。

指導學生運用工具書,互相討論、交流,自主解決字詞,貫通文意。

4、朗讀演繹文本

三、説教法

1、整體感知文章

請同學們研究文章的主要內容:

山野對歌具有對抗賽的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寫唱歌人,在外貌,神態等方面對演唱者進行工筆描繪,雲南女子的獨特服飾,高超的打鞦韆本領,顯示了她們開朗、活潑和充滿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會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

村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參加者來自各行各業,不論男女老幼,全都熱情高漲,六人圍坐一桌,足足有三十來桌。傳歌盹地點是住處院子的兩樓和長長的屋廊下,人們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傳歌的目的是老一輩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作者寫傳歌的場面,有全局描繪,有細部刻畫,點面結合,生動精妙的向我們展示了雲南的民風民俗,讓我們領略到一種獨特的地域美。

2、品讀文章

請同學們充分發表意見,探究感受最深和最感興趣的。小到一個詞彙,大到文章的結構、寫法和內容。

山野對歌強調的是才智,通過外貌和神態的刻畫,突出人物美;山路漫歌通過是花、鳥、人的刻畫突出的是環境美;村寨傳歌突出的是傳歌的場面、特點和目的,展示的是雲南的風俗美。

3、寫法探究

點面結合:歌會有一個人的獨唱、幾個人的對歌、還有眾人的羣歌,充分體現了雲南少數民族的能歌善舞,豐富的民族文化。

精雕細刻: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葱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調細緻,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寫實為主,寫出人物的面目神態,細膩真實。

動靜結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調動多種感覺器官,繪形、繪聲、繪色,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描寫:藍天白雲、葱翠的樹林、山花爛漫的小山坡是靜態的,是色彩斑讕的;戴勝鳥和雲雀邊飛邊唱,嬉戲嗚叫是動態的,它們的歌唱是歡快悦耳的。作者運用動靜結合、聲色相融的手法,使這幅立體自然畫卷真得是美不勝收。

四、説拓展

作者抓住了雲南民族的特點為大家描繪了一幅幅多彩的風景畫,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也有許多獨特的風景畫,滄州是有名的旅遊城市,請大家為我們的嘉賓描繪一幅民俗畫。

這個設計既是引導學生髮現身邊的生活之美,又是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是在開發我們身邊的校本資源、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z2z28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