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10篇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10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10篇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情境營造,激趣導入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提供刺激物,增強氣氛,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薰陶感染。這一節課就體現了信息技術全程營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學一開始,就利用課件,通過放映《霸王別姬》的MTV和騰格爾的歌曲《力拔山兮氣蓋勢》營造氣氛,把學生帶入項羽英雄末路的悲壯中,調動學習興趣。

二、以生為本、朗讀感悟。

語文新課標註重了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在《烏江自刎》一課的執教中,陳老師非常好的做到了這一點。首先陳老師在第一課時疏通了字詞的基礎上讓學生初讀課文,想象畫面整體感知;然後就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進行自由朗讀品位;再讓學生進行個別朗讀,説説自己為什麼喜歡。通過朗讀,學生能侃侃而談。經過了這一環節學生初步的感悟到了項羽的威武,豪爽,死的悲壯,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

三、比較閲讀,拓寬思路

《烏江自刎》是第二冊語文讀本上的一篇課文,這堂課陳老師就如何正確使用語文讀本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示範。在同一個作者的筆下,同一個歷史人物,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鴻門宴》中項羽更多表現出來的剛愎自用,而《烏江自刎》中的項羽確是威武自信,充滿豪氣的。

在學生初步瞭解品味了文章,知道了文章是通過語言動作來刻畫項羽之後之後,讓學生思考:揣摩項羽當時的心理與處境,説説透過這些語言和行動,你看到了怎樣的項羽?這個項羽和《鴻門宴》中的項羽有和異同?你更喜歡哪一個?讓學生在比較中深入且全面的瞭解了項羽。

在此基礎上,陳老師還能拓寬學生的思路,就“英雄是如何沒落”的問題,還提到了劉邦的看法,又將項羽和勾踐做了比較,讓學生對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學法遷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以學生為本的新課改中,提出了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中,陳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

通過兩篇課文的比較閲讀,在探討了“英雄如何走向末路”之後,陳讓學生自由組合學習小組討論“亡項羽者何也”。經過小組討論,最後由學生彙報學習結果。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而且增強了創新的意識和團結協助的精神。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教學分析:

清代文學家沈復的《閒情記趣》,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敍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

新課標強調“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生本對話,這要求課堂關注學生的感受,過渡語的設置,思路的引導是我説課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和詞典以及老師的適當點撥,讀懂文章。

2、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體會作者純真的童心、豐富的想象力和稚氣爛漫的童趣。

3、感受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體會暢想的樂趣。

重點:目標之1、2

難點:目標之3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曰:“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這裏面的竹馬啊,就是小朋友騎在竹竿上充當大馬。這種想象,恐怕是童年才有的樂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沈復的《童趣》,感受他童年的樂趣。

(二)過程

1.初讀課文,感知“童趣”。

這一環節主要是抓兩個層次的朗讀:預備層—掃清字詞障礙;

感知層—感受童趣。

2.細讀課文,理解“童趣”。

在前面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細讀課文,並通過討論交流,揣摩文章的妙處,理解作者的童真、童趣。主要是抓三個環節:找“趣”—説“趣”—憶“趣。

要想讓學生理解文中的童趣,首先要先讓學生知道“趣”在哪裏。具體地説就是要求學生仔細閲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寫得生動有趣,説一説你喜歡哪些句子。找出來之後在組內共同交流、討論,並進一步思考:作者的樂趣主要集中表現在哪幾件事上?

學生通過閲讀課文,可以找出,這三件趣事是:“夏蚊成鶴”、“神遊山林”和“鞭驅蛤蟆”。(找趣)

然後多媒體展示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複述文中的這三件趣事。(説趣)

説“趣”的目的在於指導學生由“分散性學習”過渡到“集中性學習”,通過繪聲繪色的描述領略作者超然物外的無限樂趣。

在學生興趣盎然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童年的記憶中,有哪些類似於作者“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試把你的童年趣事説給同學們聽聽。(憶趣)

目的是讓學生回憶自身的經歷,通過交流,進一步理解文中作者新奇、浪漫的童趣。

至此,學生通過找“趣”—説“趣”—憶“趣,理解文中作者的童真、童趣。但沒有真正領悟到作者富於想象、幻想的特點,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精讀課文,品出“趣”味從何而來。

3.精讀課文,品味“童趣”。

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設計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突破難點。

討論:①很平常的事物,作者為什麼會覺得新奇、有趣呢?

此時,我提示學生要注意抓關鍵的詞句進行思考,如“明察秋毫”、“必細察紋理”、“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以叢草為林……”等等,引導學生悟出:作者是通過仔細觀察,並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產生超然物外的樂趣,即觀察—聯想、想象。至此,學生明白“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②在生活中你有類似的體驗嗎?目的是讓學生聯繫自身體驗,進一步領悟作者通過觀察,展開聯想、想象產生“物外之趣”的特點。

給學生充分的討論之後,投影一些生動活潑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展開想象,感受“神遊其中”無窮的樂趣。

學生的聯想、想象可能很多,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我們的生活比圖片要豐富得多精彩得多,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感受,必然會有無窮的樂趣。這樣,學生品出“趣”之所在,“趣”之精華

4.師生齊讀,讀出“趣”味。

目的是把學生對課文的感受推向高潮,讀出感情,讀出“趣”味,讀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三)課外延伸

(三)課外延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這篇觀察仔細、表達生動的敍事散文,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因此,我要求學生學習課文的寫法,寫一篇“觀察記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旨在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延伸,將讀、寫能力訓練結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課堂小結

童年,在每一個已經失去它的人的心中,都猶如一位遠在天際的天使。美麗而神奇,充滿趣味而令人嚮往。我常在想,是什麼充當了童年這位天使那美麗的翅膀?今天,你找到答案了嗎?是的,童真和童心,觀察和想象,就是它的翅膀。

板書:童心和童真觀察和想象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本文地位、作用

《夸父逐日》是《山海經》裏的經典神話故事,編者放在人教版以“探險求索”為話題的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本單元中英雄們探索自然奧祕的壯志豪情令人折服,這些古今中外的探奇故事,旨在激發學生探求的興趣,學習勇於探索精神。

(二)三維教學目標、重難點預設

本文是文言文,言簡意賅。因此我把“ 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詞,學會翻譯課文,並能當堂成誦”預設為知識目標;此文以敍事寫人為主,結合新課標中“引導學生感悟人物形象,與文本和人物對話”的理念要求,我把“通過朗讀、討論等方法學會分析夸父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題,提高概括分析能力”預設為能力目標;把“認識學習夸父精神,並將其用於學習、生活之中”預設為情感目標。

“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定位於“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題”。

二、説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雖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創新精神,但探究能力不強。在這之前學生已學過一些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已經有所掌握,學習的方向也大致明確。但在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上掌握不夠,翻譯能力不是很強。總體上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較好,但在語文能力上也參差不齊,出現知識能力上的“貧富懸殊”現象。

三、説教學思想

“讀”是我課堂教學的主線。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從初讀、解讀、誦讀、建構四個層面自主學習,相互探究。

四、説教法

1. 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2. 討論探究法。新課標十分注重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討論合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五、説學法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過:“凡為教者必期達到不教。”優秀的學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結合實際,本課特擬用如下學法:

1. 誦讀法。

2. 圈點法。

3. 討論法。

六、説教學過程。

(一) 視頻導入,設疑激趣(4’)俗話説:“情由景生,疑由心生,趣由疑生。”因此。導入環節中,我精心設計如下:

1、先讓學生欣賞“夸父逐日”的視頻短片,設疑:“夸父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由此引出課題,簡介《山海經》。

2、再設置“神話知多少”環節,讓學生説説所知道的神話故事,初步瞭解神話的特點。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意(13’)

主要靈活採用“四讀一譯一誦”三個環節完成。

1.四讀是:① 錄音範讀,讀準音節。②學生齊讀,檢查糾正。③小組比讀,讀出氛圍。④個人試讀,讀出情味。 2、輕聲自由默讀,圈點出有疑問的字詞,並與同桌合作解決,並試着翻譯出全文。請一生翻譯全文,其他人點評。

3.設“背書王”環節,先用齊背進行自檢,再個人試背,探討出背誦記憶的妙招。

(三)、探究品味,深化主題(13’)

1、合作探討,品人物:①夸父“棄其杖,化為鄧林”,你能看出 夸父怎樣的精神?②你心中的夸父是個什麼樣的人,你怎麼看待他?

2、體驗反思,悟情理:①從夸父身上,你能感悟到我們中華民族先人們怎樣的精神品質? ②今天,人們常用“夸父逐日”來比喻什麼?

(四)、比較積累,拓展延伸(7)。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掌握神話主題,引入了課外的材料《精衞填海》。因為神話產生有一個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古人因科技的落後對自然產生的好奇而不斷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征服。

比較思考:兩篇文章在寫法、內容、主題上有何共同點?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本單元的課文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兩篇講讀課文,三篇閲讀課文。《安塞腰鼓》以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盪的句式,瑰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鼓盪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彷彿洶湧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揚的活力。新課標在實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本文充分展示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宣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上的影響是深遠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是學生學習、感悟的好素材。

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有一定的自主閲讀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層次尚淺,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點撥、培養,特別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不是很緊密的文章,學習起來更是有一定難度。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朗讀課文,理解主要內容,學習本文形、神結合的語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能力目標:立足課文,注重感悟並發表自己的見解。體會文章的形式美與內在美,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開放課堂,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用中華民族生命律動的厚重的陽剛之美薰陶感染學生。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現我們中華民族的陽剛之美的。

教學流程:

動畫導入,激發興趣1欣賞安塞腰鼓的表演,説説看後的感覺或者讓你想起了些什麼?2簡介安塞腰鼓3簡介作家劉成章及其作品

一、初涉文本,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解決生字詞,説説這是怎樣的安塞腰鼓。用“——的安塞腰鼓”對其進行評價,可填詞、短語、句子,最好是課文中的內容,讓學生自主研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2四人小組分工朗讀,右上角的學生擔任組長,邊讀邊尋找文章的美點。讀完後在組內用“我覺得這篇課文很美,美在——”的句式敍述出來,再推選同學準備全班交流。這個環節中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學習。比如,課文的第二部分是從四個方面來描繪安塞腰鼓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最喜歡的來學習,一切以學生為主。

二、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主要是採用"朗讀"策略,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難點。側重實現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

1指導學生採取"替換式品讀",目的是感受語言的節奏美,詩意美。(所謂替換式品讀,就是將文章中的典型的句子形式變為別的形式再讀,比較、品味其中的美。)如將文中的排比句改寫成內容相同,但形式一般的句子,要求學生反覆朗讀、體味。

2指導學生採取"評點式品讀",目的是理解文章語言的意藴美,情味美。學生可任意尋找自己覺得寫得精彩的地方朗讀,要求用"好,好在……"這一句式進行評點。可從字、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方面進行評點,體會作者對語言的錘鍊。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給予評價,並引導學生學會認真傾聽,對同學的回答進行一定的點評。

三、拓展延伸,內化語言1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讀讀背背2欣賞舞蹈《千手觀音》,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試着用上排比、反覆等修辭。

四、總結昇華,佈置作業1學生總結:説説自己的收穫2教師總結,提出要求,佈置作業

設計理念: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我努力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品味語言,開展研究性閲讀,以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實踐新課標的理念。

1、突顯主體地位,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點撥、扶助,儘量為學生的有效學習創造條件。比如,安塞腰鼓是產生於北方黃土高原上的一種民間藝術,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對於我們南方的學生來説,大都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對課文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需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活動的內驅力和積極性。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發現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成功,並及時給予鼓勵和欣賞,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與喜悦,能更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如朗讀課文,學生感情不到位時,可以鼓勵説:“你讀得很認真,如果能把自己內心的感受也讀出來,肯定能更好,不信,你再試試!”當需要學生齊讀時,又可以鼓勵:“老師始終相信,集體的力量大於個人,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感受其神奇的魅力。”我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的成功而快樂,為他們的困惑而出謀劃策,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學生有了安全寬鬆的學習氛圍,學習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2、化煩為簡,構建簡明的教學主線

課堂上的時間是一個此消彼長的定量,煩瑣的提問應答,宂長的情節分析,會失落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學時,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設計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變“煩瑣”為:“簡易”,讓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去讀去練,有更廣闊的空間去思去想,有更大的學習能動性和自主性。《安塞腰鼓》一文,我設計了兩個中心問題:

(1)作者向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安塞腰鼓?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目的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時,緊扣課文語言,説説對安塞腰鼓的初步感受。

(2)你覺得這篇課文美嗎?美在哪兒?目的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課文。這兩個問題串成一條比較簡明的教學主線,從而支起整個教學框架,給學生以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還課堂的主動權於學生。

3、板塊化軟性設計,體現教學彈性

板塊是指在一篇課文中比較集中而又相對獨立的大部件。軟性設計是指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並不一定是按事先的教學設計而一成不變的執行的,而是充分考慮到師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教學過程的多變性,根據課堂的實際進展,及時反饋、調整教學設計,進行教學過程的現場生成。《安塞腰鼓》的第二部分(主體部分)分別是從“宏偉的場面、雄壯的鼓聲、擊鼓的後生、奇麗的舞姿”四個角度來展示腰鼓的藝術魅力,這四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一句話“好一個安塞腰鼓”。每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理解能力,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板塊研讀,而且選擇同一板塊的學生可以一起學習研討,取長補短,形成自己的感悟。交流時,也不一定要按照課文的先後順序依次交流。學生對哪個板塊最感興趣、感悟最深,就先交流哪個,一切以學生為主,體現教學設計的彈性。

4、以讀為本,讀悟結合,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

語文是有聲的藝術,不只是死寂的字符。學語文就要朗讀,對於文章中的情趣,也只有通過反覆朗讀才能體味。朗讀是理解、感悟、積累語言的前提。《安塞腰鼓》是一篇氣勢恢弘的散文詩,對這樣的文章,首要的就是要指導學生朗讀,從誦讀中體會它的氣勢,實現整體感悟。對一些精美的語句,可採取“替換式品讀”、“評點式品讀”,從而感受語言的節奏美、詩意美、意藴美、情味美。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排比與反覆,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這些需要在一次次的朗讀中產生共鳴,得到提升,從而達到“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

板書設計:根據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本着體現教學的重點、難點,清晰、美觀、提綱挈領的反映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目標:

(1)單元內容:第四單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單元。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體裁、題材等豐富多樣,主題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看雲識天氣》是科普説明文;《綠色蟈蟈》是觀察隨筆;《月亮上的足跡》是記敍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總體上是繼第三單元之後,以對自然界進行科學探索為內容組成。

(2)單元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

界的興趣;

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閲讀現代科技文的能

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蒐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3)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對於本單元教材的處理方面,教參提出了以下幾點意見:

①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注意滲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②淡化文體,強調綜合,以培養閲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

③不要把閲讀課上成地理課、生物課或其他科學課;

④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⑤加強課外語文實踐(包括閲讀),開展科學活動;

⑥加強語言積累,讓學生每人備一本“摘抄本”,摘抄優美的詞、句、段。

2、《看雲識天氣》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看雲識天氣》是一篇舊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從寫作上看:.層次清楚,有綱有目;.能抓住雲的特點來進行説明;.語言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雲寫得生動形象;運用了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説明方法。

(2)教材的處理: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做為教學內容來看,切入點很多,過去通常把它當作説明文來處理,學習説明文的寫作方法和説明方法,但從新教材看,第一二冊並不強調文體的學習,強調的是練習學生的閲讀概括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學時不必指出它是什麼文體,顯然課文作為教材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捨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閲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複習介紹説明文的文體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練習快速閲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蒐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並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三、課時劃分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練習快速閲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蒐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並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2、學習課文語言準確的特點,複習説明方法,瞭解本文寫作特點。

三、第一課時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練習快速閲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蒐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四、學情分析:

朗讀能力方面方言較重,對語文學習來説是一大障礙,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能力比較欠缺,缺乏比較系統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在問題的設置和學法指導方面儘量做到具體,注意梯度,易於操作。

五、教學方法

教法:導讀法創設情景,指導、點撥。

學法:小組學習和自學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實踐提高。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三部分

(視頻: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圖片:增加感性認識;圖表:提高效率。)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的課題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23課《散步》。

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重難點、教法、學法等方面説一下我的講課思路。

一、説教材

《散步》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文章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濃濃親情動人心絃。《散步》是一篇文字淺顯,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娓娓道來,情真意切,字裏行間流露出對親人的關愛,對家庭的責任,對親情的讚美,是一篇從平凡小事中寫親情的典範作品,題材極其平凡,意藴卻十分豐富。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用心發現親情、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準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的主要內容。

二、説學情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但對生活的觀察不夠細緻,缺乏生活體驗,又由於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誤導,許多學生尊老愛幼的觀念比較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倫理觀,因此正確的引導尤為重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三、説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品味課文清新質樸的語言。

3、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知文中藴含的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四、説重難點

根據《語文課和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要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朗讀品味積累語言。本課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揣摩、積累語言,以增強語感,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本課的難點是: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七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和知識儲備的限制,對含義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於表面,因此把這個定為難點。

五、説教法

運用情景導入、朗讀品析、研討點撥、多媒體課件輔助等多種教法相結合。首先以情景、導入法營造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濃濃的親情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將朗讀貫穿於整個課堂中,讓學生在朗讀品味中去感受親情美。本文主要寫“我”這個成年人的感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因此,必要的點撥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幾種教法與多媒體課件的結合,讓學生更好的領悟課文。

六、説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所以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找出含義深刻的字詞句或細節動人的句子品析,最後抓關鍵語句再讀課文,深入思考,領會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尊老愛幼的情感,在學習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七、説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看公益短片《媽媽洗腳》學生談感受。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短片中温馨的畫面和質樸的語言,讓學生快速的進入情境中,也為學生感知課文內容作了準備。

(二)出示學習目標

設計這一板塊是因為學習目標對教與學起統帥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方向性。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旨在讓學生對文本整體感知)

2、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事情?結果如何?

設計意圖:此環節要求學生齊讀課文後自主學習,培養從文章獲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個問題中要引導學生思考:在面對分歧時,“我”為什麼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兒子,從而得出結論:在兩頭不能兼顧時,照顧長輩,因此得知“我”的處事原則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讀課文賞析語言

1、找出文中含義深刻的字詞句或能打動你的句子品析。

學法指導:

示例:“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1)學生在課本上用圈點勾畫法作批註。

提示:寫景美的句子、細節動人的句子

(2)請學生將他們找出的詞句讀出來並賞析,教師適當指導。

2、感悟語言的對稱美

預先出示一個句子: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讓學生説説這個句子的特點,最後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對稱的句子齊讀。

設計意圖:品味積累語言是本課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先讓學生在圈點勾畫中品讀思考,在朗讀品味中感悟,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和歸納。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學會在以後的閲讀、作文中運用學到的方法去賞析語言,運用語言。

(五)再讀課文,感悟親情

1、指名讀6、7段。

2、扮演角色,心靈對話。

學法指導:面對分歧時,“我”為什麼決定走大路,妻子、兒子是怎樣想的,母親為什麼改變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話外音的形式將各人心中所想表現出來,不僅要注意文中表現出來的內涵,還要善於結合情景體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這個家中三代四口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所以設計了“扮演角色,心靈對話”這一環節,讓學生走進文本,不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東西,還能發現文本中沒有寫出來的(無形)的東西,以鍛鍊學生的想像及創新思維能力。在談對人物印象這一環節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正因為這一家人尊老愛幼,相互關愛,這個家庭才會如此和諧温暖。

4、齊讀最後一段,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學法指導:注重這句話的象徵意義。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領悟作品的內涵,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中解決疑難。重點理解這個句子,不僅要理解它的表層含義,更要理解它的象徵意義:中年人的責任重大,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啟下的角色,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這樣。至此學生才準確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個平凡的鏡頭。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一)對教材的理解

《鄉愁》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是一個現代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其中豐富的想像,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的感情。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為他抒寫的不是一般的遊子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添了詩的音韻美。

(二)目標的設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欣賞、分析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崇高感情。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特確定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本詩運用獨創的詩歌形象,表現主題的特點。

二、説教法

1、語感教學法。

充滿濃厚的感情,感悟詩中藴涵的語言色彩和意境。

2、誦讀法。

鑑賞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讀。“三分詩七分讀”,教學中,教師採用配樂朗讀,學生練讀,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閉眼跟讀(展開聯想)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藴。

三、説學法。

1、誦讀法。詩歌的鑑賞離不開朗讀,通過反覆朗讀,品味詩歌內容,領悟詩歌的主題。即誦讀——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培養審美情趣。

四、説教學程序。

1、語感訓練:

語感訓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感實踐,二是語感分析。語感實踐,就是指導學生感受語言材料和運用語言。也就是要讓學生多讀、多聽、多背、多説、多寫成套的語言,這是語感形成的基礎。但是,僅有語感實踐是不夠的,為了使學生由無意識的自發狀態提高到有意識的自覺狀態。語感教學還要注意把握四個“結合”:語感訓練與思想教育結合,與思維訓練結合,與審美陶冶結合,與語言知識傳授結合。

我的課堂重視讀,不但要反覆讀,而且還要背。在此基礎上,對語言進行琢磨。這就是語感分析。“四個結合”也有體現.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講一通時代背景,不是大講一通祖國統一,但學生還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種熱愛祖國、希望祖國儘早統一這樣一種情感、思想。課堂上我提出的幾個問題,除了第一個問題的“時間順序”比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動動腦筋,這就是與思維訓練的結合。此外,對詩歌的欣賞,讀出美感來就是一種審美:至於語文知識傳授,我今天也傳授了一點——在本詩中“是”不能改為“像”,“是”在這裏不是暗喻。

2、想景悟情。

鄉愁本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詩中作者用什麼事物來形象寫出。學生討論回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創設意象是詩歌中經常用到的創作手法,抓住詩作中的意象來感悟詩歌是詩歌學習的一種方法,那麼如何來感悟呢?展示:

詩是精當含蓄的藝術,我們不能僅停留在這四項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語皆情語”,更應該透過這些形象的事物來想象在何時、在何地、何人在做什麼事,這樣特定的氛圍中流露出怎麼的情感。

我的第三個問題,將原詩改成用直白的方式表達出來,就是想讓學生品味詩歌所藴涵的意象。因為詩本身就是一種韻味,用直白的手法寫出來就不叫詩了,原詩藉助四個具體的事物,來寄託作者的鄉愁,顯得特別的形象,特別含蓄、婉轉,耐人尋味。為了使同學們更多地感受詩的那種韻味,讓學生欣賞顧城的《遠和近》。

這首詩初看起來就是愛情詩:兩個相識的人並不相愛,我在苦苦地等待,你卻心不在焉,“一會兒…..一會兒….”。

這首詩可以這樣理解:在那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冷漠、無情,人與自然反而比較親近、和諧:“你看雲時很近”。

還可以這麼理解:人往住不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總喜歡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3、歸納四種鄉愁

展示: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對母親的思念:長大後——船票,夫妻分離,對妻子的依戀:後來——墳墓,母子死別,對母親的追念:現在——海峽,遊子與大陸的分離,對祖國的眷戀。

最後一小節與前三小節在情感的抒發上有什麼不同和聯繫?

(前三小節是逐層推進個人思鄉之情,最後一小節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真是一首懷鄉詩,滿腔故園情。是這首詩的立意、作者寫首詩的的意圖、落腳點。)

4、佈置作業

(1) 品味下列詩句,説説劃線的詞的表達效果。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2)背誦這首詩。

五、説板書計劃

根據教程逐項補進:

(載體)

小時候 思念母親 小小的 郵票

鄉愁 長大後 依戀新娘 (寄託在) 窄窄的 船票

後來 追念母親 矮矮的 墳墓

現在 眷戀祖國 淺淺的 海峽

(時間順序)(感情遞進) (反襯)(事物大小)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xxx,來自初級中學。我説課的題目是:《山市》。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談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20課。本單元主要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現象與“海市蜃樓”相似,可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適當的探究。課文用精練生動的語言描述山市的生成、發展、高潮及至消失的過程,極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讀課文,學生學習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階段(這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接觸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對文言字詞、語法的要求可以儘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貫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教育,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能力目標: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

豐富想象,鍛鍊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山市”神奇、壯麗的幻景。

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

重點: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神奇,並再現“山市”。

難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頭表達能力。

3.學情分析

初中一年級學生較活躍,形象思維較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進行分析。意義識記已優於機械識記,自我意識較強,對事物有一定的獨立見解,但他們的有意注意穩定性較差。在教學過程中,可將積累詞語與培養想象力結合起來,請學生用畫筆或語言描繪出山市奇幻的景象。還要運用電腦多媒體手段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吸引力,發展學生形象思維。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雖已初步接觸了文言文,對怎樣學習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體印象,但還是有畏難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要求用一課時來完成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抓好預習。要求學生在課外利用工具書

4、課文下的註解疏通文意,能夠找出難詞難句,並對課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預習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注意語速和語調。

②藉助工具書和書中註釋疏通文意,準備複述課文。

⑵預習步驟:

①初讀:識記生字詞,分清停頓,標出難詞難句。

②再讀:逐詞逐句疏通文意,補出省略的翻譯。

二、教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情境設置法。

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首先是動畫片《阿拉丁神燈》片斷,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其次整節課都在具有神祕氣息的中國古典民樂的氛圍中。課件的背景是與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國古典山水畫,字體採用楷書、隸書、行書等書法字體。整體界面古色古香,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從而幫助學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過聯想與想象,在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課文的意境中。

2.誦讀法

教法千變,朗讀為本。對文言文的教學來説,誦讀尤為重要。要克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激發學習興趣,就要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3.質疑法

課前作好預習,課上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

4.討論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時將簡單的分組討論引向有組織、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層次的討論形式。

5.畫圖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萬變、虛無縹緲,比較適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從三個層面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①以創造性複述來培養學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

②以給景物畫插圖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將語言轉化為圖景的空間想象力。

③最後又給插圖配上文字,將再造想象力與空間想象力相結合。

三、學法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始終貫徹了新課標的精神,即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共同發展。

1.圈點勾畫法

此法主要用在預習以及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預習中,圈出生字詞,劃出疑難句,注出自讀心得。在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要通過快速默讀,標出“山市”的初生、發展、高潮與消失四個階段。

2.文言文閲讀法

;在預習中使用“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啟迪”的閲讀方法,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3.誦讀法

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4.討論法

充分討論,互相啟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團隊的力量。

5.畫圖法

充分發揮想象力,用圖畫再現“山市”,描繪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

先播放動畫片《阿拉丁神燈》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燈神一夜之間在沙漠上建起了無數宮殿。然後,請同學們説説動畫片中最神奇的是什麼?並適時引導: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山市》,去領會“山市”的神奇吧!

[説明]:設計此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為後面的活動作好情感準備。

2.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理解課文大意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因此,要在檢查預習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具體做法是:

①學生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可以是朗讀、詞義句義、課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

②齊讀課文,解釋課後練習中的詞語,反饋預習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③分別請兩位同學複述課文,並請其他同學點評優劣。評價的重點放在文言文的複述是否僅僅是機械的翻譯,倡導創造性複述,為下一環節的再現“山市”作鋪墊。

3.合作探究,培養想象力

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要求學生研讀相關段落,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描繪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驟:

①快速默讀課文,檢索主要信息,並圍繞它展開討論:可以將“山市”的變化畫成幾副圖,挑選一副圖思考:該圖中有哪些內容?(文中之景學生可以説得很好,主要引導學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多媒體出示板書,並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樓的周圍還應該有山、有樹、有小橋流水……把文中沒有提到,現實中有的事物畫進去。那麼請問文中的孤塔、危樓都“直接霄汗”,我們在有限的畫紙上怎樣表現無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組活動再現“山市”的奇幻場景,由小組長組織分工,擅長畫的畫,擅長作文的同學就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該場景,可以是描寫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詩歌等形式。

③請各小組派代表展示作品,並談談創作的設想及過程。

4.拓展延伸

這麼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經常看見多好啊!那麼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通過這一問題自然的將思考從課內到課外,從文本遷移到自然科學,激發學生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究的慾望。

5.總結評價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雖然我們無緣目睹海市蜃樓,但同學們能充分發揮想象,用手中的筆再現“山市”,真是棒極了!!最後讓我們迴歸文本,在朗讀中體會“山市”的神奇、壯麗吧!

[説明]:此環節對學生活動給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勵,並回歸文本,從整體感知到局部的活動,最終又回到對整體的把握上,體會文言文的音樂美、語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業

請同學們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講給父母聽。

[説明]:通過講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變化過程更清晰的呈現在學生的頭腦中,進一步培養想象力,鍛鍊口頭表達能力。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課文,本單元以成長為話題。

單元目標是:

1、瞭解他人的成長足跡,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功與失敗,用於面對生活面對挑戰。

2、揣摩關鍵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爸爸的花兒落了》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口吻敍説着對童年往事的回憶,對父愛的緬懷,對成長的感受,整篇文章以畢業典禮為線索,將回憶與現實交織在一起,過渡十分自然,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卻不零亂。主要內容是 “父愛”、“成長”;表達技巧主要是,借物喻人,暗示渲染;抓住了這兩個方面就抓住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核心。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作者林海音及她的《城南舊事》;

(2)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3)理解課文標題的雙重意義和文中使用的象徵手法,學習文章的擬題技巧;

(4)分析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文中字詞的情感。

(2)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3)初步感受文章的寫作特點,學會記敍中運用插敍的敍事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敢於追求成功,更要善於面對失敗。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成熟起來。

該目標的確定,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力於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全面發展,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成長髮展的規律,強化了德育訓練和道德素質的培養。

三、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

(2)分析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2、教學難點:

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為了突破難點,設置了不少學生活動,使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與學生共同探討的方法,邊活動,邊啟發學生思考,並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從感性材料的感受到理論的上升,水到渠成,符合認知規律,易接受。

四、説教學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直接關係到教學質量的高低,為了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貫徹學生的主體性,注重思維品質的原則,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文本進行交流和對話。所以本課的教學擬用情景教學法和閲讀教學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課文。

2、説學法:

為了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主體,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能力方面採取了以下方法:討論法、自主閲讀法、總結反思法。

 五、説教學過程

提前預習,掃清閲讀的障礙,佈置學生蒐集關於《城南舊事》的資料。

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的片尾插曲《送別》,學生欣賞,老師歸納:《爸爸的花兒落了》就是電影《城南舊事》中的一個小故事,這是一段童年的回憶,也是對童年的告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文中的世界,去尋找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跡吧!

2、檢查預習,交流資料

(1)由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介紹《城南舊事》片段。簡介作者生平思想,文學作品,走近林海音 。

(2)指導學生積累生字詞,為學習文本掃清障礙。

3、用心聽讀,感受文本。

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閉上眼睛去聽,頭腦中形成電影畫面。藉助語言和音樂的魅力把學生帶入文本,使其有種美的享受,此時學生的思維也是高度集中的。聽完之後讓學生簡要談談感受,教師就能夠從他們所談的感受中瞭解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程度,從而有針對地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

4、合作交流、互動探究

活動一: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文本的標題是《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標題有什麼含義?

(2)梳理結構,劃分層次。

(3)作者是用什麼作為全文的線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聯起來的 ?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文本中哪些是寫的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是怎樣引出來的?

我們可以説全文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活動二:研讀賞析

圍繞“爸爸在我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這個話題進行討論。

(1) 文本中是怎樣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了,可能將不久於人世?

(2) 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唸的話的含義?

(3) 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v2jkk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