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關於七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集錦七篇

關於七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集錦七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七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集錦七篇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學設計的更新

《七顆鑽石》是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科書裏收編的新篇目,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可供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學前研究調查該年齡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徵並據此設計製作適用面較廣、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的課件並在教學中加以使用;教學設計着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口語表達、寫作、音樂欣賞甚至表演能力等等。

二説:課改理念的貫穿

學生在課堂上處於絕對的主體地位,所有環節都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創造性的參與,並在[情景再現]環節中擔任了“主持人”的角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基本處於主導地位,在[情景再現]環節中甚至可以把主導暫時交給學生,真正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説:教材重難點的選擇和處理

本文的教學主要分為四個板塊來實現,分別是——

⑴【課文導讀】;

⑵【課文簡析】;

⑶【七星上天】;

⑷【拓展練習】。

每個板塊還包含相應的子板塊,貫徹着不只一個教學重點或難點。

學習隨着故事情節發展逐漸升華的愛心(重點)

從教材內容分析,《七顆鑽石》一文突出了本課課文內容的重點就是隨着愛心的不斷深化不斷出現變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貴也就寓意着愛心的崇高,教師要做到能調動學生參與並融入課文的氣氛中併為之感動。適當的引導和強調對學生還處於發展階段的身心都有正確的導向作用,因此,我把它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通過多種形式(導讀、課文分析、表演、音樂欣賞等等)來豐富和完成。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重點)

從教改理念貫穿和對學生未來的關注出發,我把問題留給學生,通過[妙想天開]想象作文片段練習、[情景再現]課本劇在教師的簡單點撥下即排即演、[課文分析]等等環節來培養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閲讀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聯想的能力(難點)

從大語文教學觀的角度來看,語文課固然應該少些“語文味”,但必須基於語文能力訓練的基礎之上,而學生閲讀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聯想的能力是這堂課的重點但因為學生個體差異較大、接受能力不同,這個環節同時也是教學難點,因此,在學生進行以上活動[貫穿於課文分析、拓展練習等環節]時,我着重關注教師小結語言的總結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四説:實際教學的收效

實際教學的收效在教學活動中就可以彰顯,具體表現在:

每個環節都體現了學生參與面廣,參與積極主動,真正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除了【課文簡析】外,學生還在教師的點撥下通過【拓展練習】中的[奇思巧解][情景再現]兩個環節表現出對課文理解準確到位以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形成;學生在【拓展練習】中的[妙想天開]環節不但能充分發揮學生想象,鍛鍊寫作能力,而且學生們的語言能維繫和發展原文風格,把愛心這個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我認為周國平先生是一位哲人,他的文章雖形式淺顯通俗但意義深刻雋永,耐人尋味。此文在新教材中編入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文章,從編者意圖來看,顯然出於以下幾種考慮:

1.這個單元繼續教學有關人生的課程,它是第一單元的延續。第一單元的內容側重寫對人生的體驗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和挫折該怎麼辦。本單元則側重寫對人生的理解和選擇,有的闡述理想,有的闡述信念,有的論述人生價值。很顯然,這些內容都比較嚴肅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單元要重得多,而周國平的《人生寓言》正能引導學生聯繫自己更深入切身的感受、體會、思索有關人生的問題,使學生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2.初一的學生要繼續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和提高朗讀水平,此文優美的語言,精美的表達正適合通過反覆朗讀訓練,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和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從而加強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3.這是初中首次出現的寓言文體,編者延續第一單元的人生主題,讓學生通過感悟人生,得到啟示從而概括出文章的寓意,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不知不覺瞭解到寓言的文體特點,易於開展寓言的寫作訓練。

二、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瞭解寓言的文體特點和寫作方法。

2.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藴涵的寓意。

3.繼續練習朗讀,提高朗讀水平。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4.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教學重點是目標2、3;目標1、3是本文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但教材又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它與數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個綜合性的複雜的例子,從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運用;其次,這個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將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們還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可以説,“言”“荃”更為重要。“整體閲讀,探究質疑”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默讀、分角色朗讀等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並找出關鍵詞句,教師展示屏幕板書進行適當的引導,以便於學生理解故事從而能概括寓意;然後讓學生分組就文章自己的一些想法展開討論質疑,再進行集體研討釋疑,這裏我也設計了幾個問題供參考,以便學生借鑑;最後通過看圖編寫寓言的比賽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寓言的特點及寫法。

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新課標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採用多媒體課件。

四、學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新課標所突出強調的,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五點:

1、用普通話正確大聲地讀,要求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學習使用圈點批註的方法。

3、加強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4、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5、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悟人生。

五、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教學時數擬為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聯繫第一單元有關人生的感悟及學生作文中展露的堅強不屈的人生觀,激發情感,創設氛圍,導入本課的學習。

2、揭示目標

3.目標的實現:

①看導語,默讀課文《白兔與月亮》,粗略瞭解課文大意;通過屏幕板書複述故事,概括寓意

②分角色朗讀課文《落難的王子》,注意語調、停頓和重音。通過屏幕板書提示概括寓意。初步完成目標2、3,接觸難點;

③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就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再進行集體探究釋疑,這裏我也設計了幾個問題供參考,以便學生借鑑。完成目標3及重點;

④根據幻燈片出示的圖片發揮想象,比賽編寫寓言故事,並讓其他同學揣摩概括寓意。完成目標1及通過訓練解決難點;

⑤寓言文體小結,佈置作業。強化拓展訓練,鞏固本課學習內容。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説的課題是:《假如生活欺騙理你》,本文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詩歌。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生、説教學目標、説學法、説教學過程六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假如生活欺騙理你》是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詩歌。本文主題雖然是關於人生的,但也與成長有關,告訴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當現實生活與想象的不相符合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像詩人所説的“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領悟作者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勇敢的面對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讓生活充滿陽光的正確人生觀。這既是審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的教育,可獲得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雙重功效,同時也為後面單元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説學生

我所教的學生成績普遍較差,只有極少數的語文稍好。語文學科的表現着重是一下幾個方面:

(1)基礎差,連拼音都沒過關。

(2)學習語文的習慣較差;

(3)不會或不喜歡動腦筋;

(4)缺乏對詩歌的欣賞能力;

(5)理解問題不能深入到文字內分析其內涵;

(6)七年級的學生正是13、14歲的年齡階段,對詩歌有好奇心,願意學習,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引導,把問題一步步深入,教學生用理性的思維去判斷。

三、説教學目標

從以下幾個方面説: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創作情況。

(2)背誦本文,積累名篇,大下文化根基。理解詩歌中所藴涵的哲理。

(3)初步學會品味、欣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反覆品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中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課外名師閲讀量,以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詩人的樂觀精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以上三點依據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4、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詩歌所藴含的哲理。(依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特點、年齡特點和課標要求。)

5、教學難點:普希金詩作的熱烈深沉的語言。(依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特點、年齡特點和課標要求。)

四、説教法

1、採用“情景教學法”,也可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化,創設一種情景,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和創造性思維來揣摩理解課文。指導學生觀察畫面時發揮想象和聯想,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理解課文。

2、詩歌的四步教學法。讀詩——説詩——悟詩——品詩,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鑑賞能力同步提高。通過設計分明的朗讀教學層次,突出讓學生在朗讀感受中獲得知識積累與高尚情感的薰陶感染,培養審美情趣。

3、研討延伸法:課堂組織採用以感悟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探究性問題呢的提出,激發學生的創建思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點依據新課標)

4、教具的使用:錄音機、示範朗讀帶。(依據學校的條件)

五、學法的選擇:

指導學生採用圈點勾畫、同桌討論、學生糾正補充等方法學習。

(根據培養七年級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要求)

六、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1分鐘)當你身處逆境,是前進還是後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播放示範朗讀帶,板書課題)

(二)教學過程:

1、初步感知課文

(1)簡介詩人及寫作背景。(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

(2)自由朗讀或跟着示範帶讀,初步感知詩意,然後勾畫下你最喜歡的詩句,不懂意思的詞,師生共同解決。(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能力,對詩的感悟能力。)

2、朗讀、理解、領悟、品味。

依據新課標要求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設計此內容

(1)朗讀詩歌。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注意詩的感情基調並注重詩的重音、節奏、停頓。指名學生進行朗讀,其餘同學做出中肯的評價。

(2)設問題:

1、怎樣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表現了什麼樣的態度?

3、請同學結合生活實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會如何去年對呢?

(學生討論,教師啟發巡視,抽學生回答來解決。然後教師總結:詩人要強調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對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

通過以上幾步操作,解決了本文的重點。

3、品味鑑賞詩歌的美

設問題:讀了這首詩,你的感覺如何?喜歡嗎?為什麼?(針對很少有學生主動發言的特點,抽學生回答,同學們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最好能説出幾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的答案。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總結。)

這是依據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要求來制定的,設計這道題就解決了難點。

4、小結:

要求學生按下列句式説話,然後教師點評。

“這堂課,我學到了……”

“我很贊成……的觀點,因為……”

“我最感興趣的地方是……”

5、佈置作業:

(1)背誦本文;

(2)課外閲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話理念:

廣東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以“成長中的我”為中心,以“認識自我”、“交往適應”、“學習適應”為主線,強調學生“道德和心理品質”形成,是一門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

七年級教材以“成長中的我”為中心,以“認識自我”、“交往適應”、“學習適應”為主線,把相應的知識整合成一個有機的知識網絡。第三單元“學會交往”主要講述了學生怎樣正確認識自己、瞭解別人,尤其是與父母、老師及與朋友的交往相處。而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和睦關係是成功教育的先導條件。老師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深遠,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學習生活,也有利於學生人格的健全。因此,本框的學習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影響較大,在教材中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説學生:

我認為,對學生的分析很重要,我們的教學應該“以學生及其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為中心,我是這樣分析學生的:

初中階段,初一的學生正處於“危機”的年齡階段,學生們逐漸產生了較明顯的逆反心理,他們的情緒呈現出豐富而強烈、波動性大、不穩定,不成熟的特點,且學生平時接觸的人較少,很多人具有我們通常所説的“小家子氣”,易與老師發生誤解、矛盾,甚至衝突,導致雙方關係疏遠或緊張。若不及時加以妥善的引導和解決,將不利於他們的成長。我們要告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點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個人的逆反心理表現得有強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課改強調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況我們手頭上的這本新教材正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更應該體現這一點。所以,我們還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重點、主題或切入點。

以我校為例,我校屬於民辦學校,絕大部分學生家境較好,知識面較廣,思維也比較活躍,喜歡追求個性,因此學生往往有一種自視為“天之嬌子”的心理,有時候對老師的話不是一味的言聽計從,對老師的工作也不是非常尊重和理解,甚至個別學生會與老師起正面直接的衝突。

於是,我準備依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這一課,更多地從“心存感激、學會互相理解”這個角度,讓學生對老師多一份理解、寬容和尊重。

 三、説教學目標:

(一)目標處理

通過指導學生自主探索地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

正確處理師生關係。具體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瞭解教師工作的特點,認識教師工作的辛勞。

2、能力目標: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懂得正確處理師生關係。

能自覺地增進師生情誼,養成熱愛老師,尊敬老師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

(二)重難點處理

本課重點與難點都在於如何講解“學生與老師”的新型師生關係,如何真正加強師生之間的互相瞭解,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

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獲得滲透性心理教育,促進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基於這種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設計《師生情誼》這一課時,力求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充滿快樂的過程,使師生雙邊的積極性都受到激發,都有積極的情感投入,讓學生快樂中獲得知識,在“潤物細無聲”中不斷增強對老師的情感。

 四、説教法學法

(一)教學方法

▲激趣——創設情感、激發興趣。通過語言、角色扮演、現場採訪及多媒體材料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設疑——利用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並培養其分析問題能力。

▲引發——引發討論,圍繞問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精講——精講點撥,釋疑解難。

以學生為主體並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

(二)教學手段:電腦多媒體及課堂教學的整合

(三)學法指導:

(四)課前準備:

將全班學生分為每組6——8人的幾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小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討論,並組織進行小組成員的課堂表現評價;設立一個記錄員,整理小組成員的意見;設立一個代言人,代表小組成員發表意見。

課前邀請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師到班。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興趣導入

導入:播放FLASH《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

出示課題:我愛我師(板書)

設計意圖:以直觀的音像資料,創設課堂學習氣氛,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

觀看四幅漫畫,提問:老師每天要完成哪些工作?(引導學生認識老師工作的特點。)並利用一分鐘的頭腦風暴法,讓學生説出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板書)。

接着引用語文課本中剛剛學過的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片段,讓學生換位思考,站在海倫凱勒角度體會老師的辛勞以及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從而對老師由衷地説出:“老師,謝謝您。”

設計意圖:換位思考、感性體驗,加深對老師工作的認識,認識老師工作的辛勞,引導學生説出對老師的感謝。

(三)角色轉換談衝突

情景劇表演:《老師與學生的矛盾》

假如你是那位遲到的學生,你會

1、牴觸老師的批評?抱怨老師?

2、遲到有因,向老師解釋清楚,受到老師的表揚?

設計意圖:此處設置了一個小劇場,激發學生參與熱情,調動學習氣氛,同時讓學生在表演中進行角色體驗,在體驗中感知,在感知中明理。

面對老師的批評,有些同學把事情的真相講出來了並得到老師的諒解;但是有些同學沒把真相講出來,把氣憋在肚子裏,這樣的學生會不會真正去理解和尊敬老師呢?

(四)推心置腹,獲知明理(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觀看FLASH《老師我愛你》

提問:看完剛才同學們的表演和FLASH後,大家有什麼感想?要什麼樣的老師大家才會去尊敬他呢?

(學生小組討論)

由小組代表回答,老師引導精煉出學生對老師的要求(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FLASH重新把學生從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上來,以較好的精神狀態學習本課的重難點;通過集體討論的形式,讓學生交流思想,加深認識,並且由小組代言人發表出學生的真實想法,讓參與聽課的班級科任老師聽聽學生心中真實的想法,讓老師來了解學生。

我們都知道交往與溝通都是兩方面的,只有做到雙方的溝通跟交流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

活動:現場採訪

現場採訪老師

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採訪參考,自行設計問題現場採訪老師,並把採訪結果在班中分享。

採訪參考

老師眼中的學生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

設計意圖:突破難點,讓學生以採訪的形式去認識老師心中的他們,讓師生之間彼此更加了解,也可以乘機化解一些師生之間的矛盾衝突。做到課上不僅是授課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而且是所有任課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進而真正加深師生之間的情誼。

師:從這兩方面要求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現在要建立的一中新型的師生關係就是:平等、民主、和諧、。(板書)

(五)知識拓展

觀看影片:《新中國的第一個教師節》(視頻材料)

欣賞對聯:

上聯: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臟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誠滋桃李芳天下。

下聯:十卷詩賦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緯地理,連同六藝五經四書三字兩雅一心,誨人不倦點點心血勤育英才澤神州。

設計意圖:拓展視野,加深學生對老師的再認識。

(六)知識鞏固:兩道習題(圍繞本課重難點設置)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七)歸納小結(板書設計)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的角色和作用)

本課結構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平等、民主、和諧

 六、説教學設想:

我始終認為,真正的學生活動不能只是單純的身體動起來,更重要的是思維活起來,動起來。課堂上師生可以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決問題。本堂課主要是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手段啟發學生感知、領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老師的辛勞,老師的愛,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從而提高對老師工作的認識,增進師生情誼。經過分析、討論、欣賞和現場採訪,讓學生進行總結,相信學生會有所領悟。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我説課的內容是《登上地球之巔》,它是初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五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自讀課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位置及課文的特點

本單元編選了《偉大的悲劇》、《荒島餘生》、《登上地球之巔》、《短文兩篇》等五篇展現人類探險活動的文章。這些文章都展現了人類對探險的執著和渴望,任何的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止人類邁向新領域的腳步。《登上地球之巔》描述的是年輕的中國登山隊員從珠峯北坡攀緣而上,踏過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難,把鮮豔的五星紅旗插在了地球之巔的事蹟。登山隊員的大無畏精神,讓每個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使這些怕苦怕累的中學生為之觸動。充分發揮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功能,起到薰陶感染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2.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知識目標:①瞭解這次登峯的概況和意義

能力目標: ②體會數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體會文中登峯的艱難

③體會文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勇往直前,團結協作,敢於獻身的精神

④劉連滿這一人物的分析(沒有登上文章卻重點寫)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⑤學習年輕登山隊員的大無畏精神

這五個方面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本單元的目標、學習的重點及初一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③是重點,④是難點。

3.説學情

初一的學生感性思維活躍,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豐富。但對於篇幅過長的文章,馬上抓住文章主要內容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予以方法的指導。

二.説教法

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要求將語文課堂與生活、寫作聯繫起來,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的能力。再聯繫本文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熱情參與,團結協作解決問題,並且適當插入寫作練習。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充分發揮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於課文之中,體驗登峯的艱難。

2.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帶着感情的朗讀,理解登山隊員的艱辛。

3.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學法指導

當今時代是人類知識和信息迅猛發展的時代,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讓他們學會學習。古人也曾説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學生掌握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達到不教”的目標的方法。

本節課讓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共同發展,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並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節

2.朗讀法: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藴涵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指導學生重點難點的突破

四:説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由導入新課,學習新課和作業三個環節組成。大約用一節課的時間完成本文的教學任務。

(一)導入(2分鐘左右)

好的導入猶如唱戲前的開鑼一樣未開台先叫座,本文的導入設計是播放珠峯及登山者的圖片,並配以高亢的歌曲《珠穆朗瑪》,讓學生的思緒進入神祕的珠穆朗瑪峯的氛圍中,直切主題,乾脆利落的效果。(時間較長,故未上課時便可播放)

(二)説課文學習

(設想)我設計了四大版塊,分別是“攀登紀念館”、“小小解説員”、“劉爺爺我想對你説……”和“走進登峯迷失案”。

1.關於本文的背景資料,我設置了“攀登紀念館”版快(解決目標一)(3分鐘左右)

(設想)通過此版快,讓學生在對珠穆朗瑪峯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深理性認識並瞭解1960年5月的這次登峯運動。

(內容)①珠峯知識簡介(學生先談,教師最後進行歸納,整理和總結)

②攀登珠峯的歷史背景介紹

2.關於文章的情節結構,我設置了“小小解説員”版塊(解決目標二)15分鐘左右)。

(設想)通過這個版塊,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確數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體會攀登的艱難。

(內容)①找出文中體現艱難的句子並談談你的感受(快速閲讀課文並用

“勾畫圈點法”,找出關鍵的句子)從以下方面向學生講明:

突擊隊員們沿着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着零下30多度攝氏度的嚴寒,在陡滑巖壁上登攀,他們穿着特製的高山靴也難踩穩。

在這樣的高度上,做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身體都有嚴重的反應。

他們背上的氧氣筒的氣壓表顯示,氧氣的容量已經不多。

而用在攀登最後三米巖壁的時間,卻長達三個小時。

……

……

(學生找到這些句子,談了自己的感受後,通過反覆的朗讀,體會攀登的艱難,特別注意這些句子中的數字的作用)

②既然如此艱難,是什麼支持他們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繼續向上攀登?

(為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重託,為追逐心中的夢想,堅毅不屈的品質以及那個時代特殊的烙印,不能讓外國人瞧不起我們中國)

③觀看當時拍攝的記錄片(更直觀,加深了對攀登過程的瞭解以及對他們艱難的體會)

3.關於文章的人物形象,設置了“劉爺爺,我想對你説……”版塊(解決目標三、四)(20分鐘左右)

(設想)通過此版塊落實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的特點),體驗情感(評價人物形象,學習他們的精神)。

(過渡)(課件圖片:登峯四人的照片,只有劉連滿的照片是現在的生活照)同學們一定在納悶為什麼只有它的照片是現在的生活照?(因為他沒有登上頂峯,所以當時的報紙沒有刊登他的照片)

(內容)

①劉連滿為什麼沒有登上頂峯,是他自己放棄了嗎?

(不是。劉連滿是為了不拖累這個集體,讓其他人能完成任務,而主動放棄了登上頂峯的機會,而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缺憾。)

②劉連滿的哪些行為感動了你?你有什麼話想對作品中的人物或大家訴説?

這時,劉連滿突然想起自己在哈爾濱當消防隊員期間,採用人梯的辦法成功的翻過高牆的經歷。他毅然蹲到巖壁前,讓別人踩在他的肩膀上……

——為了團隊,為了能完成任務,他毅然成了別人的人梯,顯示出他有着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

他擔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戰友們不知道他的氧氣筒裏還保存的氧氣,他又掙扎着坐了起來,用鉛筆在日記本上給戰友們留下了一封短信……

——在有機會活着,渴望活着的時候,他卻毅然將活着的機會留給了戰友,也顯現出他人格的魅力。

……

……

4.關於拓展延伸,我設置了“走進登峯迷失案”版塊

(設想)讓學生走進其他的登峯運動員,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領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內容)老師講述英國人馬洛裏從北坡登峯並最終消失在神祕的珠峯的事情,並觀看後來發現的馬洛裏的骸骨的圖片,學生説説你的感受,談談馬洛裏這麼做是否值得?

(三)説練習

1.查找有關最近攀登珠峯的資料,並在全班內交流

2.小作文

學習了《登山地球之巔》你心中一定有許多的感慨,請以《人生的價值》等為題進行口頭作文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選擇的課題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再別康橋》,我説課的題目是《信息技術與詩歌教學》。

《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他的詩具有語言清新、意境優美等特點。而初一學生大部分喜歡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或者只是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

如何在學生和詩歌中間架起一座彩虹橋,使抽象的詩歌變得具體可感呢?那就得藉助信息技術了。

教學分析

詩歌是個人情緒的瞬間爆發。人們讀詩,其實就是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情感的交流。

於是我從走進文本、走近詩人、心靈碰撞這三部曲,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感受詩歌美好的意境。

2、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覆誦讀,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感悟作者對康橋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4、激發自己對詩歌的熱愛之情,提高文學素養,並試着自己創作。

教學重點

深情地朗讀;細膩地感悟;詩意地創作。

教學難點

細膩地感悟

走進文本即通過朗讀,知道本詩寫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感情。《再別康橋》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覆讀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所以我把學習的第一個任務設置為:深情地朗讀。

信息技術與朗讀的整合:什麼是深情地朗讀?如何通過多媒體去實現深情地朗讀?整合後的效果如何?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範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 要使朗讀產生好的效果,必須理解文本,注意停頓、重音、語速、語氣等問題. 初一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積累,有一定的朗讀基礎。但通常,學生在初讀時可能是沒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隨大流,所以語氣語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平淡。那如何通過課堂上訓練,引發學生的朗讀素養呢?我想應該有一個朗讀的範本,可以是學生範讀,教師範讀,我這裏採用的是男聲版錄音範讀。

訓練朗讀的形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根據需要來設計。

1.學生齊讀一遍

2.聽錄音範讀

3.學生點評自讀和範讀的區別,得出深情朗讀要做到的幾個要點。

4.學生結合要點同桌互讀,互相點評,共同提高。

5.我們實踐了這三點要求,男女生交叉讀。

6.教師點評

實踐證明:這一環節結束後,學生自覺得鼓起掌來,並紛紛表態:“比一開始讀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學生找到了朗讀的感覺。這正是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所在。通過深情地朗讀,走進文本,把握感情,為下一環節奠定基礎。

需要説明的是,範讀只是一個範本,這個範本本身沒有做整合,這裏整合的是利用範本師生間、生生間產生的一種互動的行為。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我把第二個任務設置為:細膩地感悟。這裏涉及到一個整合,信息技術與想象聯想的整合:如何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走近作者,體會感情?多媒體應該展示怎樣的畫面?又該如何展示呢?

傳統的課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發聲讀,默讀,或自己去聯想想象,可以説是比較抽象的。多媒體的運用,能使學生置身於音像、語音、文字的環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內化的過程中得以外顯。但問題也就出來了,每個人想象的畫面不一樣,如何解決想象畫面和展示畫面的矛盾衝突呢?比如説畫面是要單純的景還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現實相像的景還是虛幻一些的景。權衡利弊,我遵循的選畫面的原則是儘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圖片。個性化少一點,共性化多一點的。至於該如何展示,我想隨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鏈接。

實踐證明經過這麼一整合,學生借畫面欣賞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讀,以讀促悟,極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質量。為了使學生和作者的心靈能碰撞出火花,我問:“如果畫面中有作者,那作者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如果你在畫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這樣自然而然的過渡到第三環節:詩意地創作。學生創作詩歌來源於深情朗讀後對作者感情的把握,細膩感悟後對借景抒情的理解,是在朗讀感悟基礎上的昇華,需要調動生活的積累。比如小學畢業時的離別之情。下面是兩個學生的創作片段。

回憶,撐一把雨傘, 但我不能留戀,

向記憶深處走去, 靜謐是別離的號角

浮想昔日友誼, 小鳥也為我沉默,

在歡聲笑語中留戀。 沉默是今天的母校。

實踐證明,此環節學生盡情暢寫,任意幾個學生一組合都是一首好詩。

總之,本堂課的課件設計思路清晰,從走進文本到走近作者到心靈碰撞,每一步都有具體的學習任務,教師和學生時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怎麼做。

最後,我想説: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掠取一些教學信息傳播給學生。通過師生的交互,學生的活動使之轉化為知識,進而內化為學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上是我個人的對詩歌教學的一種淺薄的想法,一家之言,見笑!還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蘇州園林》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課的內容,是一篇介紹蘇州園林景色的説明文。其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語言準確生動。讀者從中還可以感受到我國古代藝人的精湛技藝的高超及其深邃的文化修養。通過教學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護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思想意識。

二、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教學中要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教學中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內容,理解課文的結構和語言準確的特點;

2、瞭解課文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説明事物的組織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事物特徵的能力和準確表達的能力;

3、品味遊覽蘇州園林的情趣和作者對蘇州園林的深情;

4、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為祖國民族的智慧而自豪的意識;號召學生保護一切優秀文化遺產。

教學重難點:

瞭解課文由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説明事物的組織方法及用準確的語言説明事物的特點。

教具準備:多媒體或投影儀、圖片、影碟機等

三、説教法

根據初二學生知識水平相對較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較強及教材自身的特點,教學中我主要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聲情並茂地展示蘇州園林的優美動人的畫面,創設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以此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課文。另外,我還在教學中設計學生自學及合作探究的多個環節,組織和引導學生自學課文。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鍛鍊和發展,同時在互相討論交流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對蘇州園林的認識,豐富知識的積累。此外,在教學中還設計了情感教育的環節,藉助課題拓展,讓學生在交流學習感受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保護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思想意識。

四説教學程序

本課分兩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主要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及瞭解蘇州園林的特徵,品味作者對蘇州園林的深情。下面我詳細説一説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這一環節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蘇州園林》一課的內容介紹並展示相關圖片,同時提出疑問: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徵是什麼?哪些方面最能體現這一特點?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敍述的蘇州園林這些特點的?這樣的導入既可直觀的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進入到對課文的學習上來,同時有設疑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為學生學習以下內容做好鋪墊。

2、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和寫作順序

首先,聯繫導入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談談蘇州園林的特徵,複習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接着通過投影依次展示圖片,讓學生討論、鑑賞交流、品味文章由總到分的協作順序,及由整體到局部、由主到次分層介紹的方法。

3、學習課文的語言特點

準確生動是課文語言的一大特點,但要讓學生理解這一特點卻是教學中的難點。於是,我通過做課後練習題和投影以下練習題,如:“蘇州園林之景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副美麗的圖畫。”一句中“似乎”能不能去掉?又如:“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一句中“決不容許”能否改為“決不容忍‘?把”敗筆“改為“改為”地方“等。讓學生們共同討論,研究學習,並最終理解課文的語言特點。這樣,通過做不同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即避免了學習中的枯燥無味有增進了學生間的合作意識。

4、拓展、延伸

考慮到新課標中對方法和過程及情感和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我事先讓學生在課前收集生活中自己喜歡的名勝古蹟或其他景物的相關資料並在課堂中相互交流介紹他們的特徵。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觀察概括能力、藝術鑑賞能力及準確表達的能力。並由此引導學生體會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為民族智慧結晶而自豪的意識,號召學生保護一切優秀文化遺產。

5、小結教學內容,做課後、課外練習加深和鞏固所學知識。

五、説板書

這一課時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表現事物特徵的方法和理解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所以板書設計簡潔明瞭。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的特點: 完美的圖畫 總——分

説明順 主——次

語言特點: 準確生動 整體——局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7kwed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