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説課稿範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説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説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説課稿範文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設計五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篇,是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六單元“文無定格、貴在鮮活”當中自主賞析的首篇課文,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感受文章的生活氣息,感受其情趣,欣賞它的擺脱拘束、務去陳言。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載了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是關於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論語》當中篇幅極長、最富文學色彩的篇章。文章通過孔子探問學生的志向,四弟子各述其志,寥寥數語,人物的性格特點、神情態度宛在目前。

2、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經過高中階段一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在初中時也曾學過《論語十則》,對《論語》的語錄體散文特點和孔子的`政治主張有了初步瞭解,但是隻是停留於表面,孔子豐富坎坷的人生經歷和博大精深政治思想並未深入領會。

二、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反覆朗讀課文,梳理文章結構。

(2)過程與方法:學習課文通過人物對話和簡單的動作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熱情。

2、目標設定的依據

根據新課標五個課程目標: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展創新,結合本單元教學重點及高二學生的實際學情制定以上教學目標。

3、重難點及其依據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通過人物對話和簡單的動作來刻畫人物的方法,品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鑑賞人物形象是高考文言文閲讀中考察的重點,鑑於此設定上述教學重點。

新課標閲讀與鑑賞部分第8條目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藴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藴奠定基礎,據此要求學生突破上述難點。

三、教學方法

1、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新課標五個課程標準之一感受鑑賞目標要求:通過閲讀和鑑賞,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誦讀也是學習文言文的有效途徑之一。依據新課改“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運用“合作探究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品嚐發現的樂趣,激發求知慾和創造欲。蔡澄先生倡導的語文點撥教學法其精髓是:“相機誘導,適時點撥。”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出現自卑厭學心理時,我會把握時機,當眾點撥。在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畫龍點睛”、“舉一反三”的辦法,將學生逐步引入“自動”“自得”“發現真理”的佳境。

2、學法及主要目的

(1)課前認真預習;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3)合作探究,共同成長。

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課文,對所學內容已有了大致的瞭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有疑惑,可以做到心中有數,聽課時可以緊跟老師的思路,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能夠有效提高聽課效果,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情境法運用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音樂、動畫等調動學生的視聽,使其身臨其境,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身心愉悦的參與課堂活動。合作探究法可以使學生深入文本,大膽探索問題本質,在與同學的合作交流中,增強友誼,共同成長進步。

四、教學評價

手段和依據

手段:三維教學目標和學生參與課堂能力。新課程理念下課堂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髮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三維目標中。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熱情,鼓勵學生探究,實現高效課堂目標。當然評價要充分發揮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反思,以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五、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利用課件展示《論語》經典語錄,讓學生集體誦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導出課題。

(二)複習舊知,温故知新

通過讓學生自主談論孔子、《論語》,完成文言知識檢測題複習鞏固第一節課所學知識。

(三)朗讀詩歌,梳理結構

蘇東坡雲:古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誦讀課文將貫穿整個課堂,其中有以古典名曲《高山流水》為背景音樂的集體誦讀,更有學生的段落集體誦讀和示範朗讀。通過誦讀讓學生尋找本文的線索,梳理課文結構。探究人物思想。

(四)深入文本,賞析人物

此環節設計如下兩道問題:

1、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他們四人的志向分別是什麼?從四人的言談中可以看出各自的什麼性格特點?孔子對他們的態度如何?

2、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的志向分別側重什麼?他們之間有何共同之處?

這兩道問題旨在讓學生學習課文通過人物對話和簡單的動作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五)孔子評志,借評傳志

本環節設置如下兩道問題:

1、曾皙的志具體是什麼?

2、孔子為何喟然“與”點?

本環節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本節課的難點——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思想。

(六)傳承文化,源遠流長

孔子的智慧閃耀着璀璨的光芒,本節課堂小結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熱情,主動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七)佈置作業,課堂延伸

本節課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學習完本篇課文,理解了孔子“禮樂治國”的思想,你認為要實現中國的長治久安,我們需要加強自身的哪些方面?這個作業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在理解孔子“禮樂治國”思想的基礎之上,聯繫現實,為中國的長治久安獻言建策。

(八)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依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和重難點而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rvk9o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