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蘇教版小學數學説課稿範文集合六篇

蘇教版小學數學説課稿範文集合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教版小學數學説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教版小學數學説課稿範文集合六篇

蘇教版小學數學説課稿 篇1

《認識方向》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內容經常出現在學生的生活經歷中,是培養他們空間觀念的好素材,但在過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現。本課是第一教時,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認識8個方向的位置關係,也就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自己的方向板,進而使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依據判斷出的一個方向,辨認其它的七個方向,但這些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還是有較大難度的。因為二年級學生的推理思維能力較弱,方向感不強,抽象的方向知識對於他們來説,很難理解掌握。

為此,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正確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來辨認其餘七個方向;

2、引導學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認識並理解方位知識;

3、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課的重點時使學生認識東南等4個方向,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七個方向。難點是在具體情境中以不同物體為參照物來辨別方向。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於以上理念,我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從學生經驗出發,探索新知

2、結合學具,整理概念

3、發揮主動性,突破難點

4、迴歸生活,應用提高

下面我説説我在各環節的構想:

1、從學生經驗出發,探索新知

小學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雖然學生以前沒學過東南這4個新方向,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方向已有所瞭解,因此,我以包場一些單位為背景圖,從説説各單位在十字路口的位置關係出發,讓學生嘗試發現東南這4個方向;在此基礎上,我抓住一個方向,在演示、討論的過程中完善學生對新方向的認識,在他們頭腦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結合學具整理概念

當學生認識4個方向之後,我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去理解概念,教師只是引導、參與學習,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生動場景。在課中,我把指南針與練習中的方向板整合,並將本課的重點(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七個方向)融於其中,讓學生完成方向板,之後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從中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方向感。

3、發揮主動性,突破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在具體情境中以不同物體為參照物來辨別方向。為了突破難點,我將方向板再次使用。我並沒有直接將方法教給學生,而是先讓他們討論解決,當一部分學生討論後仍覺困難,我隨之指出方向板可以幫助我們。這樣學生可能會走一些彎路,但我覺得只有在他們遇到困難時,心裏才有一種尋求答案的動力,才會認真去掌握方法。因為學生差異,在之後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漸漸地,學生由扶着方向板過渡到在自己頭腦裏建立一個方向板。

4、迴歸生活,應用提高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知道遇到問題試着運用數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和解決的途徑,以逐步形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問題及遊戲。

因為生活中的方向與平面圖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將平面圖上的方向正確引入到生活中,這是一個關鍵。實際上學生在這點上差異較大,一部分學生對生活中的方向較熟悉,不需引導能順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學生要經過思考或藉助工具,要老師扶一扶;個別學生難以辨別空間方向,要架着走。針對這些情況,我再次利用方向板,給各層次學生不同目標,自己能辨別的自主探索,要扶一扶的利用方向板,困難學生多給他鍛鍊幾次,這樣,保證了絕大多數學生將平面圖上的方向順利引入到空間中。

此外,我結合學生自己的住址,設計了讓學生畫畫家在學校的大致方向,使學生在練習時經歷空間

方向和平面方向的有機融合,體驗數學的價值,提高了學生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還有下棋的遊戲等練習。

促進學生的發展,必須關注學生髮展的自主性,尊重學生髮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髮展中的體驗和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和變化的主體。這些正是我在這節課中的嘗試和摸索。

蘇教版小學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方程》第一課時的內容。下面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的,為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有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同時,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1.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小學生年幼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生的知識結構

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係的知識,是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知識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能力目標:通過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四、重、難點分析

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理解方程的含義。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存在着很大困難,所以將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學法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在學法中,讓學生通過“感知交流→觀察比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過程去發現新知,從而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採用以小組合作觀察探究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觀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將按創設情境→觀察探究→知識運用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分頁標題#e#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通過“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的活動,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關於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徵。

2.觀察探究——形成概念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採用以下幾個步驟突出這個重點。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通過展示圖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觀察比較】接着,我提出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式子中,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裏的等式與前面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方程的特點,並用自己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從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像x+15=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這個難點,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麼關係”,幫助學生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繫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做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知識運用

“試一試”通過列方程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方程的思想,併為進一步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一些準備。

“練一練”安排了三道題。第一題採用學生搶答的方式,通過判斷題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導學生體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聯繫,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第二題通過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在小組裏交流,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對方程的認識用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促進學生自主地建構方程的模型,內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題採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列方程,既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於學生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4.引導小結

本課的小結采用學生小結的模式,這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然後我再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5.佈置作業

為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佈置了必做題:要求學生每個人寫一篇數學日記,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同時又為學有餘力的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佈置了探究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蘇教版小學數學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找規律》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5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涉及的具體內容是讓學生探索並發現一些簡單週期現象中的規律,根據規律確定是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的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運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班學生對生活經驗及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和本課知識特點,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 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發現簡單週期想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

(2) 讓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優化的過程。

(3) 讓學生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的體驗。

3、 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制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理探索和發現規律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是:能確定幾個物體為一組,在有餘數或沒有餘數的情況下這樣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

二、説學情

根據學生在以前已經學習過有關找規律的內容,探索過一些簡單規律,初步積累了一些探索規律的經驗。現在,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尋一些數學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探索規律的意識和能力。

三、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課的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哦採用了猜遊戲、分析、觀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比較與練習的方法來學習。這樣,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説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分為五個環節組織教學。

(一)體驗規律,揭示課題。

(二)觀察場景,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

這個環節,我以國慶節的情景作為導入,出事教材例1的場景圖,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觀察,找出盆花是按一盆藍、一盆紅;彩燈是按一盞燈、一盞紫、一盞綠;彩旗是按兩面紅、兩面黃這樣的規律排列,從而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自主探究, 體會多樣的解題策略。

本環節,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平台,先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什麼顏色的花?接着讓學生就這個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三種策略,即是畫圖發、列舉法、計算法,這裏注重分析計算法。然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計算法的簡便實用。最後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出用計算法解決類似的問題應注意三點:(1)找準物體的規律;(2)分組、確定除數;(3)列式計算。

同時讓學生懂得計算結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得數有餘數;一種是整除,如果有餘數,餘數是幾?這個物體就和每組中的第幾個相同,如果好似整除,這個物體就和每組中的最後那個相同。這一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加深對計算法的理解

練習是新知識的鞏固,提高環節,又是後續知識的準備和鋪墊,因此適度、適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為了能讓學生通過適當的練習來鞏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維能力,我特設計了兩大道練習題,第1大題是基本訓練題,通過這道題的練習,不僅能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能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第2題是開放題,通過這道題的練習,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等活動,對於規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時加深對計算法的理解。這道題學生的參與度廣,不但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五)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這環節,先讓學生自己談談:通過今天學習,你學會了什麼?你覺得自己表現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進一步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然後舉例生活中的一些週期現象供同學們欣賞。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圓月缺……這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產生親近數學的情感,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蘇教版小學數學説課稿 篇4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現代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三步計算和應用》中的相遇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我的説課:分析教材,理清思路;優選教法,注重學法;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的關係之後進行的教學。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繫,藉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學好此內容,也為後繼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技能目標: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理解基本數量關係;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

2、發展性目標:經歷比較、優化的學習過程,發展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的能力。

3、情感性目標: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激發學生興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答方法。

二、 優選教法,注重學法

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課上我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及促進者。除此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學,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三、 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分為四個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

(二)在遊戲中引入;

(三)在操作中發現;

(四)在鞏固中深化;

(五)在總結中提高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發思考:每天早晨揹着書包來上學,馬路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馬路上的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哪些情況?(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髮現了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以下情況:相對、相反、同向)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用真實的情境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完成對新經驗意義的建構以及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基於此,課始創設了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情境,使學生能主動地在與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學習。]

(二)在遊戲中引入

1、理解意義:新授課時,我以學生經常在做的兩個遊戲為主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揭示課題——相遇問題

遊戲1:紅綠燈——相向 遊戲2:跨步子——相對分頁標題#e#

思考:兩個遊戲,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畫出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

2、 聯繫生活——提問: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於相遇問題?

3、歸納小結——要想出現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

(板書:兩個物體、同時、兩地、相對、相遇)

教師指出——本節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同時”行進的規律。

(三)在操作中發現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在充分認識兩種運動方式後,問“你想研究哪種運動方式”,“認識了這兩種運動方式,你想通過這兩種運動方式知道什麼”。現在小組合作,我們來研究相遇問題,請你利用相遇卡擺一擺,並完成表格

小組合作:

(1)利用相遇卡,兩位同學同時行進,一位每次行3釐米,另一位每次行進2釐米。

(2)每行進一次把數據填入表中。

行的次數

紅色線段長

蘭色線段長

兩色線段長度和

兩色線段距離

(3)觀察表中的數據,研討發現了什麼?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兩物體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的運動規律,更好地去理解相遇問題的解題規律。:如:

①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直至為0,即相遇了;

②相遇時,兩者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於總路程;

③因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時,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

在學生不斷質疑,解疑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培養,探索求知的慾望得以激發,也使課堂上的單向信息交流變為多向信息交流。

(4)藉助多媒體演示,突破難點。(多媒體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色的優勢被課堂教學廣泛使用,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相遇過程,抽象出線段圖,由直觀到抽象,即讓學生學的輕鬆,又分散的教學難點。

2、應用規律

例:(媒體出示)70頁,例2:兩個郵遞員同時從相距3000米的兩地相對而行。騎摩托車的速度是800米/分,騎自行車的速度是200米/分。經過幾分鐘兩個郵遞員相遇?

(1)自己選擇學習方式

A、獨立完成(鼓勵用多種解法)

B、藉助教材(依據線段圖列式解

C、請教同學

(2) 指名板演,講解思路

[在例題的教學中,突出讓學生藉助實踐經驗解決問題。屏棄了過去的整齊劃一的教法,對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好的學生,讓他們獨立完成;對善於與人交往的學生,讓他們向同學請教;對樂於藉助教材的學生,讓他們看書,依提示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分頁標題#e#

(四)在鞏固中深化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練習題時,我對教材做了處理,設計了一個“智力大沖浪,智奪小紅旗”的環節,力求形式多樣,條件問題開放,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第一環節:起跑線,是隻列式不計算的基本練習

1、 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條隧道。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甲隊的進度是12米/天,乙隊的進度是14米/天。經15天打通。這條隧道長多少米?(用兩種方法解答)

2、 小名和小化從相距180米的跑道上同時相對而行,小名每分鐘42米,小化每分鐘48米,兩人幾分鐘後相遇?

第二環節:加油站:自選超市: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選擇練習題。

1、 比一比三道題的聯繫與區別;

A、 兩輛汽車同時從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5千米,3小時相遇。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B、 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390米的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5千米。幾小時相遇?

C、 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390米的兩地相對開出,經3小時相遇,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 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380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幾千米?

3、 客車和貨車同時從A、B兩地相對開出。客車每小時80千米,貨車每小時70千米,經過4小時,兩車相距10千米。A、B兩城相距多少千米?

第三環節:凱旋門:

小紅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設計運動情況並編題。

[設計開放性的練習,我考慮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你真棒”“祝賀你”隨着一聲聲讚揚,同學們肯定會一路過關斬將,站到領獎台上。

(四)在總結中提高

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蘇教版小學數學説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教材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三單元平移與旋轉一節的內容。

一、説教材

平移與旋轉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何現象,應該説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三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

鑑於這部分內容的地位與作用,我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三個方面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瞭解、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把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

2、通過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平移和旋轉,合作探究圖形在方格

圖上平移的方法。

3、能積極參與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對身邊平移和旋轉有關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根據以上確立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判斷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難點是對沒有旋轉到一週的物體這類現象的判斷。

本課要準備的教學具:多媒體、格子圖等。

教學重點:能正確區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二、説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依據新課標理念我在本課中採用探究式師生互動學習方法及觀察法與分析法,採用了個人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充分應用多種感知通道來感悟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回憶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觀看遊樂場中的活動場面,生動、直觀地感悟平移與旋轉,進而又通過動手操作和活動進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轉。

三、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以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二、現象總結,歸納特徵 三、體驗平移、正確操作五、全課總結,課外延伸五個環節展開教學流程。具體的教學程序是這樣的。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演示:纜車、升降電梯、風車、電扇的運動。)

師:看看圖上是什麼?它們是怎樣運動的?你能用手勢表示它們的運動嗎?它們運動時的樣子一樣嗎?那你們能不能根據它們運動時的樣子給它們分分類?

你是怎樣分的?你為什麼這麼分?

師:你們説得真好!像纜車和升降電梯這樣的運動在數學裏我們叫它平移;而像電扇和風車這樣的運動我們叫它旋轉。(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平移和旋轉”。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它們是怎樣在動,並讓學生動起手來比一比,初步感知旋轉和平移現象。

二、現象總結,歸納特徵

1、總結

(再出示旋轉動畫和平移動畫)讓學生説説什麼是平移?什麼是旋轉?讓學生通過實物的再次觀察抽象出:旋轉就是圍繞着一箇中心轉動,運動方向發生改變。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方向不發生改變。得出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的本質。

2、例舉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找出旋轉與平移的特徵以後,再讓學生列舉在生活中見到的旋轉與平移現象,在説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現象描述的準確性和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例如:電風扇葉子的轉動是旋轉現象,學生很可能説成風扇葉子是旋轉現象等等。

列舉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現象以後,再讓學生眼睛閉上,邊想邊用手做一做,什麼是旋轉?什麼是平移?

再出示判斷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

三、體驗平移、正確操作

本環節我又分為3個小環節進行。1、讓學生看在方格紙上畫出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本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張同一圖形不同顏色的平移圖,讓學生髮現雖然呆的位置不同,但移動的距離是一樣的。接着讓學生進行換位,通過換位,學生們自己能發現平移圖形的一些特徵。老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得出:要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先找出一組對應點,再數一數對應點中間有幾格,對應點之間的格數就是圖形平移的格數。師生共同總結平移時,我們先確定物體平移的方向,再通過某一條邊或某一個點確定平移的距離。(開始、1、2 3……)

第2個環節,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畫三角形的平移圖形,小組通過討論,很快就能畫出平移圖形。可以選了幾個畫得快的同學上來彙報,你是怎樣畫的?最後讓學生總結出畫平移圖形的方法是:找點、移點,連點。

第3個小步驟是讓學生根據這種方法,每人畫一張小樹的平移圖。

(這樣讓學生由發現——總結——應用使學生逐層深入瞭解所學知識)

四、運用新知、體驗價值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應用新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問題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觀察之後便回答,請他們説一説。

2、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區別平移與旋轉老師為同學們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現在屏幕上:

(1) 汽車方向盤 (2) 水龍頭 (3) 推拉窗户核對。讓學生判斷。

五、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學習了平移和旋轉,同學們想到什麼問題了嗎?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都本着體現生活實踐數學化、數學概念實踐化這樣兩個轉化,即學生在一堂課中初步完成了個體在認識上從感性到理性又從理性回到性這樣兩次飛躍。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

蘇教版小學數學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24時記時法。此前學生已經認識過鐘面,會看鐘面表示時間,另外24時記時法也是生活中常見、常用的記時方法。鑑於學生這樣的學習基礎。本課確立如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整個教學分、體驗感悟、揭示本質、生活提升三個學習環節,體驗感悟環節增強學生對一天24小時的理解,同時也為後繼研究記時法服務;揭示本質環節主要研究兩種記時法,發現兩種記時法的特徵和關係;生活提升環節進行實際應用,體會有限鐘面表達無限時間的精妙,這樣達成悟、思、練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結合具體環節談談我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

一、化靜為動----激活已有認知

學習24時記時法首先要對一天24小時有精確的理解。學生知道一天是24小時,但不知道為什麼,地球與太陽轉動的資料,讓他們恍然大悟;,一天24小時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學生意見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計時場景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要表示一天的時間,那得對一天是怎樣過來的有充分的體驗。因此有必要帶着學生再次回顧一天的經過。,在設置中我特意安排畫面可以隨時點擊暫停,學生回憶並表述此時他通常在幹什麼,,像這樣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時結束。

如此,藉助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化靜為動的特點。彌補了靜態回憶的弊端,激活並重建了學生已有認知。

二、引發碰撞----盤活教學內容

學生體驗了一天24小時,接下來就要引導學生會用兩種記時法表示時間,而且理解為什麼這樣表示。普通記時法學生明白,可是24時記時法學生雖然會表示,但並不太明確為什麼。因此我帶領學生再次細看鐘面的轉動,讓鐘面上的彩色條與時間尺上的彩色條同步出現,學生能明確地看出走了幾小時就用幾

時表示。以下午1時為例,這樣學生能夠很清楚地看出一天過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時,表示成13時,強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較兩種記時法的關係還要強化他們的對比,將兩種記時法同時展示,引發認知的碰撞,繼而深入討論,尋找異同,揭示知識本質就水到渠成了。

這樣藉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功能,摒棄了單純文字交流的單薄,將教學內容盤活了。

三、立體呈現----用活所學知識

數學學習應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同時還要高於生活,立體式展開。本課中幫助學生體會時間的流動以及用有限表達無限的數學思想是重要目標之一,可是時間的流動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時間的無限,鐘面的有限和表示時間的無限之間的關係,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體會、想象。那麼能不能將這些不可感知的東西轉化成可感知的東西,幫助學生體會呢?我在課堂開始和課末各設置了一個前後呼應的環節,課始出示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同時引發學生思考我們身邊也有一條看不見的流淌着的河流,是什麼,時間。課末練習環節分別出示四個畫面:朝陽初升,烈日當空,夕陽西下,繁星滿天,學生尋找符合場景的時間卡片,交流。然後揭示我們每一天都經歷着這樣的輪迴,時間就在這樣的輪迴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時驚歎鐘面設計成圓形,用有限表達無限的精妙的創造!

這樣借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功能,為學生搭建了想象的平台。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又用活了知識,實現了提升。

以上是我的一點實踐反思,如有不當,還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yg04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