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圓柱的認識》優秀説課稿範文(精選5篇)

《圓柱的認識》優秀説課稿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圓柱的認識》優秀説課稿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圓柱的認識》優秀説課稿範文(精選5篇)

《圓柱的認識》説課稿1

一、説教材

(一)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學生在一年級已經通過實物直觀認識了圓柱這種物體,本課是在學習了長方形,圓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立方體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體圓柱的基本特徵,它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學習圓柱表面積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特徵和側向展開圖,能根據展開圖判斷和製作圓柱模型。

(2)過程與方法:在做圓柱的活動中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徵,體會圓柱側面和底面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3)情感與態度:體驗圓柱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通過同學間合作做圓柱,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三)我的教學理念是:

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初步認識圓柱的生活經驗,但是對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在認知上是個飛躍,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把學生當成是一個發現者,先直觀認識,再通過動手做圓柱,讓學生動眼、動口、動手感官參與新知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做數學”。

(四)本節課我的教學具準備如下:

每組準備圓規一個、彩色卡紙兩張、小剪刀一把、膠水,學生自帶圓柱物品等。

二、説教法。

整節課我將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組織作用,應用以下教法組織教學。

①情景教學法;②探究發現法;③活動體驗法。

三、説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強調,教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為了在教學中落實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我應用以下學法組織教學。

①觀察操作法;②合作交流法。

四、説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2、自主學習,初步認識。

3、動手操作,深化知識。

4、實踐應用,擴展延伸。

(一)先來講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一上課,我用課件出示了大量生活中的圓柱讓學生欣賞,並提出問題問學生,我們生活中的圓柱可真多!為什麼要把它們設計成圓柱形呢?這時學生會紛紛發言,有的學生可能會説:因為圓柱比較美觀;有的學生又會説:把壓路機、牆刷設計成圓柱容易滾動等等。這樣問題情境創設,提起了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我趁這個機會導入課題: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課題:圓柱的認識。

(二)接下來進入第二個環節:自主學習、初步認識。

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柱,通過摸一摸,比一比,説一説,喚起學生對圓柱的已有知識經驗,體會圓柱和長方體、正方體的不同,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出圓柱各部分的特徵:

兩個相等圓面是圓柱的底面,周圍是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對圓柱有了初步認識,具體感知,瞭解圓柱各部分的特徵。

(三)接下來是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這是重要的一個環節,我讓學生按要求自制圓柱模型。在這個過程中,我充當一個組織者,在旁巡視給予指導,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這時,我發現有的學生可能會這樣做:用已有的圓柱先畫兩個圓,再把物體捲起來,做側面;有的學生會用物體在紙上滾動一週,先量好側面,再用圓規畫兩個圓做底面;還有的'學生先卷好側面,再用側面畫底面,但發現畫出來的不是圓。

做完後,我讓學生彙報展示作品。這時學生就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如側面太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樣大。

在這個活動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平面與曲面的互相轉換;

重點發現側面與底面的接縫不容易吻合;

進而思考怎麼辦才能使側面的底邊與底面剛好結合在一起。

問題提出後,我請製作得好的小組説一説,怎樣處理這個問題,才能使圓柱的側面和底面不大不小地剛好結合在一起。通過學生反覆的演示,讓學生髮現並歸納出:

(1)圓柱側面展開是個長方形;

(2)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

(3)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高。

接着我再讓學生根據認識算一算:

第一種情況:先做好側面,根據側面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來設計底面。

第二種情況:先做好底面,根據底面圓的周長等於側面長方形的長來設計側面。

使學生對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認識更為準確。

最後讓學生重新設計,做一做:

根據計算結果,在新的卡紙上重新測量製作。學生在深入瞭解圓柱的特點後,目的更明確,方法更科學,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後我將讓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並選擇一組學生作品展開貼到黑板上,寫上對應量。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解決疑難等自主探索活動,對圓柱有了深刻的認識,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識,在空間觀念、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四)、實踐應用,擴展延伸。

按照新課標的精神,根據由淺入深的原則,力求做到人人學有必需的數學,我把練習內容分為三個層次:

1、基本層:判斷哪些是圓柱,並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通過此題的訓練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2、綜合層:這裏有一些圓面和長方形,哪些可以搭配成圓柱?可以做成幾種不同的圓柱?(這個練習讓學生再次明瞭本課的重點:圓柱的側面展開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柱的高。)

3、開放層:在這個層次的練習裏,我將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以上是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本課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通過想象、描述、合作交流,從實物觀察、到動手操作做圓柱等多種方式來認識圓柱,突出“做數學”這個數學理念。也使學生在合作中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圓柱的認識》説課稿2

一、説教學理念。

1、在活動探究中共“創生”。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新課標》在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的“知識技能目標”的同時,提出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性目標,”並且通過“經歷、體驗、探索三個層次的目標要求。這表明小學數學不但要完成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任務,而且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發展。本節課,無論是“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觀察交流活動,還是“操作驗證”層面上的驗證活動,還是“應用拓展”階段的製作圓柱的活動,都是讓學生“經歷”、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探索”的思維指導下完成的,從而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從不完整、表面的認識向較深層的理解,整體上的把握和發展,實現了課程的“創生”。

2、在已有經驗中求發展。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學生的個性差異往往會影響到其參與活動的整個過程。學生的個性不同,關注的焦點也不同,課堂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認知水平,要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本節課,我通過談話交流,充分了解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原有的認知水平,尊重學生,認可學生對圓柱觀察的不同着眼點,在次基礎上組織活動,並且通過反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過程,展現自己的認識個性,從而使整個課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充滿勃勃生機。同時,教師完成了一名“引導者”要做的事,創造一定的條件,讓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二、説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疑為主軸,動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採用以活動探究為主,設疑誘導為輔的教學方法。適時地點撥,並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説學法

根據學法指導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我讓學生在“觀察中感知一操作中探究一應用中拓展”,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四、説程序設計: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活動:

(一)、創設情景,直觀感知:

《新課標》指出: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本節課的第一個活動我採用了三個環節進行教學:導入——引導觀察,初步感知——反饋活動結果。

1、導入。

上課開始,我以立體圖形為話題激情引趣組織談話,(課件展示圓柱體形狀的物體,提問:你們認識這種形狀嗎?對圓柱有哪些瞭解?學生回答

2、引導觀察,初步感知。

這一環節我組織學生以一種標準的圓柱形狀的實物為研究對象,四人一組進行活動,看一看、摸一摸、説一説,合作觀察圓柱的特徵。

3、及時反饋。

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根據以有的認知水平,一部分學生把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方法遷移過來,在未知與已知之間找到某種相似、建立關聯,由此類比遷移,比較有序的説出圓柱的某些特徵,如:面、邊、高等。但由於圓柱與長方形、正方形有明顯的差異,能比較清晰地表述出圓柱的特徵的學生可能較少。更多的學生還不能遷移方法,而是從自己的最感興趣的或最明顯的特徵入手進行説明。為了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一個較完整地把握,我利用媒體演示協助引導,同(出示課件)時設計了一個比較完整清晰的板書。從而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圓柱的特徵。

(二)、引導參與,操作探究.

這一環節我根據:談話質疑——操作驗證——反饋活動展開活動。

1、質疑。

教師首先提問:對圓柱的特徵還有什麼疑問嗎?要不要進一步加以驗證?(學生回答;沒有了。)教師再次設疑,你們沒有,我可有兩個問題:圓柱的底面確實相等嗎?它的側面展開後一定是長方形嗎?你們有沒有辦法加以驗證呢?(學生回答:有。師;那就試試吧)

2、驗證。

小組選擇一個問題進行驗證,方法有學生自定。在實施過程中,我注意了三個方面:一是提出選用的對象必須是典型的圓柱形狀的物體,二是時間上充分保證多數學生至少能解決一個問題,三是教師作為“參與者”參與到活動中,給予適當的幫助。

3、結果。

學生在驗證過程中,得到了成功的體驗,而且方法較多。如:在驗證圓柱的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有的同學用了一個相當簡單的方法:把圓柱形狀的`茶杯蓋子旋下來直接與下底面進行比較,有的同學將上、下底面的兩個圓畫在紙上,再把它們剪下來比較,對“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這一特徵進行驗證中,期間有的同學發現,要使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必須沿着圓柱的高展開才行。如果不沿着高剪下就得到平行四邊形。學生的驗證,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的圓柱的底面周長、高之間關係的教學變得順其自然了。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三)、拓展延伸,實踐應用.

這一環節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活動,起到鞏固新知的作用。除了採用填一填、找一找、判一判等形式我還設計了一次製作圓柱的操作活動。(自由結隊,尋找合作伙伴)

1、活動提示:結合你對圓柱的認識,夥伴合作做一個任意大小的圓柱,看哪一組既快又好,並要求完成後談體會,製作圓柱時要注意什麼?

2、學生完成後展示成果,並談製作體會。

3、學生自由點評。

這次操作活動與直觀感知或探究層面的操作不同。它不是驗證,也不是探究,而是一次強化學生對圓柱整體的認識,從更高層次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與此同時,夥伴合作的形式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協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另外,在對製作後的作業評價中,打破了傳統的單一評價的形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評價,體現多層次評價、多元評價的意圖,充分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總之,本堂課我遵循了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活的導入啟動學生,以活的氛圍激動學生,以活的形式牽動學生,以活的知道鼓動學生,使學生在差距中感悟,在跳躍中思考。在動手操作中創新。

《圓柱的認識》説課稿3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圓柱的認識是一節幾何知識的課,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包括圓柱的特徵,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圓柱,掌握它的特徵,瞭解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及側面展開圖。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常見的罐頭盒,圓木等實物的觀察,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並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

(2)通過觀察和用手摸,知道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把圓柱側面展開是長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測驗展開圖形的各邊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係。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圓柱的特徵

難點: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

二、説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用觀察法,從直觀實物入手,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用演示介紹法,讓學生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用實踐操作法,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係。如果按以上的教學方法實施,學生在學習中將會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認識圓柱。

三、説教學過程設計

我的設計本着既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節。

(一)新課導入

我採用了複習的方法,導入新課

拿出課前準備的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讓學生判斷是什麼形狀,有什麼特徵?學生回答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如果將正方體的上下兩個面變成圓柱形的,你們想象一下,它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然後,老師電腦演示圖形,同學們睜開眼睛看,屏幕上的圖形哪一個與你想象的相吻合?驗證同學們想象的是否正確,上劃√號的圖形就是今天我們聆聽幾何圖形圓柱。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圓柱的特徵,認識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圓柱形物體,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多種感觀來認識圓柱的特徵。(先獨立觀察思考,然後小組研究討論圓柱的'特徵,再小組交流)學生探究時,教師穿梭於個小組之間,或是指導,或是聆聽

2、彙報交流結果(每組推薦一生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選擇板書)

3、通過演示證明學生討論結果是正確,加強學生的直觀認識。

4、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師設置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圖形嗎?請小組合作研究後回答老師的問題好嗎?請同學們用老師發給你們的帶有商標紙的圓柱形物體進行研究,看哪個小組的發現多?

教師不強調學生沿一條高剪開,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①沿一條線段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

②沿一條線段剪開,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③用手撕開,得到一個不規則的圖形

平行四邊形和不規則的圖形用割拼法都能得到一個長方形,同學們觀察一下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跟圓柱的哪些部分有關?有什麼關係?演示證明同學們的科研結果是否正確?

5、看書質疑

同學們打開課本31頁,看完31、32頁,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學生之間相互解決重點問題為師點撥注入。

6、反饋練習,鞏固新知

①展示(指出下列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②指出你課桌上圓柱形物體的底面、側面和高

③填空:

圓柱兩個底面是()的兩個圓,圓柱有()個側面,圓柱有()條高,高的長度都(),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形,長方形的長等於()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

(三)課末小結:

同學們非常棒,小組合作的很好。我採用了激勵討論法,討論研究的結果非常正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希望同學們平日多觀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你身邊的實際問題。

《圓柱的認識》説課稿4

一、説教材

1、授課內容:

人教版第12冊第二單元第38面至39面(圓柱的認識)、做一做、練習十的第1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圓柱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學生對它已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本單元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部分內容,圓柱的認識是本單元的起始教材,是學生在學習圓和長方體、正方體的基礎上來認識的。學生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是以後學習圓柱的表面積、體積以及圓錐和球的認識的基礎;更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可見,圓柱的認識教學在後繼的幾何教學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切實學好。

3、教學目標的確定:

(1)使學生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和空間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間的相互聯繫,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立體觀念。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及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這樣編排的:教材首先從直觀入手,通過對常見的圓柱實物觀察,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並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然後介紹圓柱的各部分名稱,説明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平的,是兩個相同的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對於圓柱側面的認識,先通過觀察和用手摸,知道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再把圓柱側面展開,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的展開土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係。可以看出,理解並掌握圓柱的特徵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認識圓柱側面的`特徵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5、教具準備

師:圓柱體的實物、模型和相應電腦軟件

生:自帶貼有標籤紙的圓柱形物體;剪刀、線、尺。

二、教法、學法指導

依據教材編排特點和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本節教學的基本教學思路是:聯繫比較,建立表象——導引結合,探索新知——強化練習,鞏固新知。為了體現這一教學思路,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時擬用“導探結合法”為主進行教學。

充分利用課前5分鐘,通過師生比賽説長方體的有關知識,既複習了舊知,又激發了學習興趣。

在導引結合,探索新知時,改變以往怕出偏差、怕學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他們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着學生的思路去引導、去釋疑、去點撥,創設有利於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景。結合“觀察、比較、操作、發現”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在自己動手摸、比、看的過程中,利用知識的正遷移,把認識長方體的方法和認識圓柱聯繫起來,發揮學生想象:如學生想到長方體有底面、側面和高,那麼圓柱有沒有底面、側面和高?長方體的對面相等,圓柱的兩個底面會不會相等?圓柱本身還獨具有什麼特徵?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發現知識的異同點、轉化點,使學生的思維進入發展區。

充分利用學生好動、好説、好表現的年齡特點,教學時,讓學生在擺一擺、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過程中,採用發言、討論、複述、交流、演説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如在探討圓柱上下底面為什麼相等的方法時,學生通過操作後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説法:

(1)把兩個圓剪出來比較;

(2)把圓柱的底按在紙上描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過來,將另一個底面疊在所描的圖上,正好重合;

(3)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

(4)用線圈上、下底面的周長來比較等。

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學生通過操作比較,説出圓柱側面的特徵後,可能有學生會提出,圓柱側面展開圖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並讓學生説説是怎樣做的和展開後的圖形與原來圓柱之間又有什麼關係。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針對學生好新、好奇、思維活躍、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恰當藉助電腦的多媒體作用,如演示把實物圖抽象為立體圖、上下兩圓相同、高處處相等和圓柱的側面展開過程等,讓學生在觀察中,把對圓柱的特徵的感性認知昇華為理性認知。同時,配合教師豐富的情感,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為了實現這個過程,還要通過有效的練習,才能使所形成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和充實。所以,在新課授完後,教師安排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知基礎。

這樣,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參與探索、分析、説理、概括的全過程,實現了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使課堂教學得到優化。通過本節的教學,力求使學生實踐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學會觀察、分析、比較知識、抽象概括知識的本質屬性的方法;自學課文質疑問難獨立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説過程

為了體現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課前5分鐘,師生進行比賽:(看誰對長方體瞭解得多))

師:我説這個鐵罐(舉出)的形狀像長方體。

生:我説橡皮的形狀像長方體。

師:我説長方體有六個面。

生:我説長方體有八個頂點。

……

(一)、聯繫比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師:課前我們初步複習了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構造)和特徵。(板書:構造特徵)

(1)觀察:

師:(師拿出一個用紅布蒙着的圓柱筆筒,揭開布)這個物體的形狀還能稱為長方體或正方體嗎?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板書:圓柱),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筆筒,今天老師準備把它作為一件禮物,送給大家,誰想得到它呢?看誰表現得好就送給誰。這個筆筒的形狀是圓柱(教師再出現幾個圓柱模型)學生拿出形狀是圓柱的實物。

(2)舉例:誰來説一説,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圓柱形的?

(3)認識立體圖

閉起眼睛,在腦子裏想象一個圓柱的形狀,如果我們把觀察和想到的圓柱形狀畫成立體圖會怎樣呢?(電腦演示,貼出立體圖)

(二)、導引結合、探究新知

引入:剛才,同學們舉出了好多例子,這説明了在生活和生產中我們離不開圓柱,我們更應該來認識它!(板書:的認識)

1、請你來説一説,你想認識圓柱些什麼?

(現在,我們就隨着這些想法一起來認識圓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討論:圓柱體有幾個面?這些面怎樣?

(2)初步反饋:圓柱體有三個面,其中有兩個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叫做圓柱的底面;還有一個面是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在立體圖上標明)(學生閉起眼睛摸手中的圓柱,並説出它的各部分名稱)

(3)請你猜想一下,哪兩個面是一樣的,你是怎樣知道的?可用什麼方法來證明?

引導學生從下面幾點來説明:1、剪出來比較;2、量半徑、量直徑;3、量周長;4、沿着模型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換過來比較。(媒體演示,上下底面重疊過程)(教師説明:今天我們研究的都是像這樣上下一樣的粗細的,直直的圓柱。)

(4)學法指導。(板書:觀察、猜想、操作、發現)

(5)聯繫比較,強化感知:(媒體出示:)

4、圓柱的高

(1)指上題中高、低兩個圓柱問:哪個圓柱高,哪個低?想想,這與圓柱的什麼有關?(引導學生得出:圓柱的高低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

(2)怎樣測量着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呢?

通過圓柱的縱切模型引導學生感知應該測量兩底面圓心的距離最科學,它叫做圓柱的高。同時媒體演示,使學生知道:圓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圓柱的側面上來。(師在立體圖上表示出高,學生在自己的圓柱上畫高。)

(3)重複剛才的媒體操作,問:你還發現圓柱/article的高有什麼特徵?你是還可以怎樣得到?(有無數條高,長度都相等。(板書)(1)縱切面是長方形,可以有無數條高;(2)側面上可以做無數條高;(3)兩底面之間處處可以做高)

5、圓柱的展開圖

(1)圓柱的兩個底面都與側面相交,觀察一下,上面的平面與側面相交形成那條線?這條線就是底面的什麼?下底面也如此。

(2)側面是圍起來的一個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條高剪開,再展開,你能想象出側面會變成一個什麼平面圖形嗎?(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學生動手操作)(媒體演示)

(3)同桌討論這個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麼關係?(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媒體演示)

(4)什麼情況下展開圖是一個正方形?如果不沿着高展開,側面展開後可能會是什麼圖形?

(三)教學小結

圓柱的認識和教學告一段落後,為了給學生一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看板書,總結學到的知識。

(學生:通過學習,我懂得了……)

(四)、強化練習、鞏固新知

1、針對性練習

做一做2

2、發展性練習

(1)一張長方形紙,長30釐米,寬20釐米,你能不能用它來圍成一個圓柱的側面?圍成後的側面與長方形紙有什麼關係?

(2)一張正方形紙邊長20釐米,來圍成一個圓柱的側面?它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

(五)、總結整理、深化新知:

1、指導學生閲讀課文,進一步把握知識要點,再次進行質疑問難。

2、歸納本節學了哪些知識,學會了什麼,怎樣學,達到強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圓柱的認識》説課稿5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圓柱的認識》一節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十二冊二單元的第一小節p10-12。它包括圓柱的高、底面以及其半徑、直徑,圓柱的特徵、圓柱的側面及其展開圖。教材首先從生活中常見的圓柱實物抽象概括出它的幾何圖形,然後再研究它的特徵以及各部分的名稱,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則放在後面。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圓柱,深入研究並掌握研究立體圖形的方法之後呈現的,它是學生進一步研究圓柱的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1、認識並能指出圓柱的底面及其半徑、直徑、高、側面。

2、認識並繪製圓柱的幾何圖形。

3、掌握圓柱的特徵、能列舉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並能根據圖形名稱,再現它的表象。

4、歸納圓柱的特徵,圓柱側面圖與圓柱的關係。

5、經歷探究過程,體驗學習的樂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重難點:

1、圓柱的特徵及各部分的名稱,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2、圓柱的特徵及側面展開圖的運用。

(四)課前準備:

教具: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形實物若干,製作投影片。

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盒子各一個,圓柱模型一個。

二、説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勇於表達。因此,在教學中,我將採用“生疑——探究——釋疑”的方法,積極為學生創設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

三、説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讓學生通過觀察、擺弄實物,並同長方體、正方體實物對比,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在本課的導入上,就抓住了兒童的這種思維特點。我先將準備好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實物放在講桌上,提問:“你們能將這些物體分類嗎?”學生會及時回答:“能。可以分成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接着我讓一名學生上前分類。這時,我不失時機地指出:“像罐頭盒、茶葉盒、藥瓶這些物體,它們的形狀都是圓柱體,我們簡稱圓柱。”然後,我讓學生從學具中找出圓柱,看一看、摸一摸。初步感知圓柱的特徵。最後我根據實物抽象概括出圓柱的幾何圖形。提問:“實物與幾何圖形有什麼區別?”這樣將實物與幾何圖形對比,能幫助學生形成圓柱的概念,並加深認識。

接着,我向學生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以前我們研究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你們能自己研究圓柱有哪些特徵嗎?”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被點燃,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二)觀察操作、探究新知。

數學邏輯性強,教學中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注重學生的操作實驗。在教學本節知識時,我將為學生創設一個觀察、操作、交流的空間,讓他們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主動學習。

1、探究圓柱的特徵。

我先投影幾個問題:

①圓柱有幾個面?每個面有什麼特徵?

②同長方體、正方體比較,圓柱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然後,讓學生取出自己的學具,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觀方法,並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進行對比,研究圓柱的特徵。再讓同桌的兩個同學相互交流探究的結果,做到互相啟發。最後指名彙報,並完成板書。提問:“圓柱的高有幾條?”最後,讓學生畫出圓柱的底面半徑、直徑和圓柱的高,指出它的底面和側面。加深對圓柱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1、探究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我投影問題①:

將圓柱的側面沿一條高剪開,並把它展開,會得到一個什麼圖形?

先引導學生猜想,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想,最後指名彙報,總結。

投影問題②:

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之間有什麼關係?

先讓學生四人一組討論,操作驗證,並歸納本組討論結論。然後分組彙報結果並板書。

提問:“除了會得到長方形,還可能得到什麼圖形?

“可能得到平行四邊形嗎?”

(三)嘗試運用、激活思維。

為了讓學生對知識進一步深化,我精心設計了練習題。我在設計練習時,力爭體現出層次性,讓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提高。

1、基本練習。

①辨認圓柱的幾何圖形。

②測量圓柱實物的底面直徑和高。

③一個圓柱高5cm,底面半徑2cm,將它的側面沿高剪開,展開後得到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通過這三道題的設計,訓練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拓展練習。

①一個圓柱的高是底面直徑的π倍,那麼將其側面展開會得到一個()形。

②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6.28cm,這個圓柱的高和底面半徑分別是多少?

通過這兩道題的設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3、思考題。

為了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對學習永遠保持旺盛的興趣,我在每節課上都會設計一道思考題。這節課的題目是:將一個長6.28cm,寬3.14cm的長方形硬紙片做成一個圓柱,有幾種做法,它的高和底面半徑分別是多少?(接頭不算)

此外,練習是要“講”與“評”上下功夫,重視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講解能力訓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kpq8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