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範文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範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生物説課稿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範文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為第一節,做為初中生物課的開篇之作,説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1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説課稿彙總,可供參考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説教法

由於學生剛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融入生物課之中,讓其產生一種歸屬感,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從學生熟悉的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入新知識,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把這節課引的過難,要從感性入手。第一課的教法要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為基點。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本課都應圍繞“興趣”做文章。

三、説學法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資料──長白山風光片,展示長白山的秀美山川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從學生熟知的長白山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生物圈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感性入手,拉近了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後續教學打開了局面。然後讓學生説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這時可能會對某一個產生的不同的判斷,這時教師不要進行評判,做出結論,而是由此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問題:如何判斷什麼是生物?也就是説生物應有哪些特徵。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要充分激活。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説課稿彙總,可供參考

討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知識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教師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後去收集資料。

(五)鞏固與練習

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運52》欄目的方式,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通過這種形式既複習了知識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也是生物圈的一個成員。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做為生物圈的一分子,學完本課內容有什麼感想,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的意識,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七)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校園內有哪些生物,做好記錄。這樣既可以把課堂教學得以延續,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為生物課的後續教學打下了鋪墊。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2

一、設計理念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遵循面對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從關注身邊的事情開始,強調生物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社會的關係,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生物不僅使學生了解生物的奧祕,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生物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週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髮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係。

本節課知識點清晰,內容看似簡單,但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4、教學難點: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於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希望能夠親自解開其中的奧祕,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麼關係?”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四、説教法

根據學生的以上特點,以及教材的結構,我將教學方法定為如下:

1、在第一部分花的結構中,我大膽地使用了探究性試驗,我認為生物教學中,教師有責任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進而達到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達到對花的結構這一知識點的掌握、

2、在第二部分傳粉和受精中,傳粉的過程比較直觀,我主要採用談話法,講授法,同時打出圖片讓學生觀察、分析思考,進而理解傳粉。而受精這一過程比較抽象,我主要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變抽象為具體,進而易化難點。,3、在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中,學生對花和果實種子都比較熟悉,我主要讓學生對比花和果實種子的圖片,進而明白花的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裏的胚珠發育成種子。

五、説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則主要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上的探究活動,共同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

六、教學過程

1、花的結構

教師首先打出《十大名花》的圖片,引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問題“為什麼開花後一定會結構呢?花和果實到底有什麼關係?”那就從花的結構開始研究吧,從而引入“花的結構”這一部分的學習。

然後,學生以4個人為單位,對照課本上的圖片,對百合花進行解剖,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本活動使學生在合作的探究的基礎上認識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並討論兩個問題:

(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麼關係?”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2、傳粉和受精

用教授法引出傳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就是傳粉。指導學生閲讀書本中材料來了解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區別,用課件對比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區別,再用幻燈片播放出圖片讓學生正確判斷出蟲媒花和風媒花,然後創設情境:“如果遇到陰雨天,蟲和風的作用就不大了,會出現缺粒現象,該怎麼辦呢?”從而引出人工輔助授粉。課本中將人工輔助授粉安排在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中講授,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我將其安排在傳粉這一部分來講解。

受精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我首先利用放大的子房縱剖圖複習前面剛學到的雌蕊的結構,讓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有一個結構上的認識基礎。然後再讓學生觀看受精的過程,首先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它能夠讓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有個理性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在以上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受精的過程,最後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描述受精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在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一部分,學生對花和果實種子都很熟悉,他們可能不能明白展開的花是怎麼樣跟果實和種子扯上關係的。因此我主要在大屏幕中放出花和果實種子的對比圖,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進而明白花的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裏的胚珠發育成種子,從而掌握這一知識點。

七、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

這節課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觀察──探索──整合”的教學法,由創設情境入手,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小組互動交流,得到問題的答案,再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整合,讓學生掌握本課的知識,各種能力得到充分鍛鍊、

2、不足之處

本課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知識點比較多,活動多,教師需要很好地駕馭課堂,控制好每一個環節的時間,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探究時,有些學生喜歡探究,在參與教學中表現得活躍、主動,但有些學生卻不喜歡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小組討論和合作時,總幹一些不相干的事,比較難以控制,在這一點上本人做得還不夠。因此,今後要下功夫瞭解每一個學生,要儘可能為所有學生創造一個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功的機會,要善於引導、善於鼓勵。

七年級生物説課稿3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徵》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着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們還不懂什麼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小學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徵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説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説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説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説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最高,然後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2、充分質疑,分析討論,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

(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然後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於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鍊,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徵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於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麼?這些都説明了什麼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後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説明生物都有什麼現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後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遊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説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慾望。最後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説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説出生物體是有什麼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麼樣的,學生並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後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裏,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麼?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麼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麼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課後延伸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徵,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徵有什麼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後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閲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ge23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