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將相和》説課稿(通用5篇)

《將相和》説課稿(通用5篇)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課課文,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歡迎大家參考。

《將相和》説課稿(通用5篇)

《將相和》説課稿 篇1

大家好,我是考生xx。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將相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方面對本文第二課時展開我的説課。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以“和”為主題,通過敍述三個故事寫出了將和相由不和到和的經過,刻畫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無畏、大義凜然和廉頗知錯能改的人物形象,讚美了他們忠於國家,顧全大局的高尚品質。

其次,談談我所教授的學生。五年級的學生雖已具備一定的閲讀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但知表層易明深層難,在學習的過程仍需要我的引導和點撥,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將充分考慮以上因素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認識,我將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進一步瞭解文章內容,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把握文章中心。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品質,培養學生閲讀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品質,難點是體會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學習本文的寫法。

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一堂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課堂中我會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在現代教學手段的輔助下采用多種形式朗讀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思考。在學法上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朗讀法、討論法、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接下來,就到了我們最重要的部分教學過程,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舊可,導入新課

在這環節中,我會出示上一節課學習的生字卡,讓學生讀,並用這些生字口頭組詞,然後請同學們用簡結的語言複述上一節課的主要內容,在學生的回答中加以歸納明確上節課主要講了藺相如和廉頗不和是因為廉頗認為藺相如沒有什麼能耐,僅憑一張“嘴”位居自己之上不服。通過這種温故知新的方法,既可以讓學生複習上節課所學知識,又為本節課導入新課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再讀課文,深入探討

在這環節中,首先我會點名朗讀16自然段,詢問學生藺相如真的是隻是憑一張“嘴”坐上上卿這個職位的嗎?順勢引導學生找出文中藺相如的語言,讓學生讀出藺相如的神態、語氣和情感進行自由朗讀,並抓住“現在壁在我手上,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壁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我之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等關鍵語句進行小組交流探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歸納總結並板書藺相如是一個才智過人、勇敢無畏、具有愛國主義崇高品質的人,他位居上卿實至名歸。

接着,我會讓學生齊聲朗讀第16至18自然段,進一步向學生髮問那廉頗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靜下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舊不顧國家利益,真不應該。他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等語言和行為進行討論分析,在學生回答的基礎歸納並板書廉頗是一個居功自傲但知錯能改、顧全大局的人。

最後,我會讓學生分組朗讀全文並思考“寫將相和,為什麼要寫前兩個故事?”讓學生體會本文的寫作手法,引導學生根據三個故事的內在聯繫進行思考,學生同桌兩兩討論,在學生回答後加以明確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就構成了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至此,我的教學目標得以完成,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第三環節、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我會組織思考當廉頗脱下戰袍,背上荊條來到藺相如門上來請罪時,廉頗會説什麼?藺相如又會説什麼?讓同學們大膽想象並上台表演,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填補了課文的空白,又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第四個環節、小結作業。

我會通過提問的方式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本課的內容,並佈置學生課後所搜或收集一下我國曆史上那些有名使臣的歷史典故,去了解一下他們,把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

最後説一説我板書設計,我的板書直觀、簡潔,突出了重點,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以上是《將相和》説課內容,謝謝各位考官聆聽。

《將相和》説課稿 篇2

大家好!我叫xx,現執教六年級語文。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將相和》,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生、説教法、説訓練、説過程、説板書六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教材簡介

本課為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五單元第18課。這篇講讀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史記》是司馬遷撰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它最大的特點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課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從結構上來看,全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它們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曲折的故事;從內容上來看,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合的表面原因,實質上是廉頗的錯誤認識,他以為藺相如靠的是耍嘴皮子。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實際上是源於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

課文結構嚴謹完整,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極具個性色彩。

2、該文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地位及作用:

本冊教參在其《説明》中指出:“在閲讀理解方面,第三學段的重點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敍述順序,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在閲讀方法方面,教材在繼續加強略讀能力培養的同時,還安排了有關瀏覽能力培養的內容。瀏覽,指大略地看。瀏覽有一個重要目的,即根據需要蒐集信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目標之一是使學生‘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閲讀技能發麪,繼續加強朗讀訓練,並注意訓練形式的多樣化,此外,還要加強默讀的訓練……

這就為我們此階段閲讀教學指明瞭重點和方法。

本冊教參在第五單元的説明中指出:“中國古典名著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閲讀名著對於增益智慧,提升素養,特別是語文素養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編寫本組教材的意圖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這也是本組教學的重點。

本組教學,根據選編的課文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實際,可指導學生重點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採用以篇章帶名著的編排方式,在每一篇課文的最後,都有一個資料袋,系統介紹這篇課文所選自的名著的主要內容、歷史地位、作者及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學生學的是一篇篇課文,瞭解到的卻是一本本名著,這樣的'編排不僅以少馭多,更重要的是,引領他們從此以後,在學習和生活中去親近名著,去閲讀名著。”

在課本的第五單元導言中,要求:“要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閲讀名著的樂趣。有條件的同時,還可以讀原著中與課文相關的部分。”本組課文,就是從我國的古典名著中節選或根據名著改編的。

這就讓我們明確了此單元和此課的教學意圖、重點和主要方法。

3、教學目標

根據343教學法,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理解藺相如勇敢機智和顧全大局的可貴品質,以及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體會他們的愛國思想,培養對中國古典名著的興趣與喜愛,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內容)

(2)理清課文結構,理解課文內容,品味人物形象,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形式)

(3)掌握詞語,學習各種描寫手法,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

4、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的學習,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體驗閲讀名著的樂趣。

5、教學難點:

將相“和”與“不和”的根本原因。

二、説學生

本班學生共55人,其中男生29人,上學期語文平均分79.5分,佔年級第二名。數學平均分82.5分,英語平均分70.5分。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語文學習能力,語文基本功紮實。學生課堂發言比較積極,尤其對情節曲折的故事很感興趣。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主要採用了講讀法、質疑法、討論法等,緊扣藺相如和廉頗的言行,採用“讀議結合、讀演結合、讀寫結合”的方法,逐層深入地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三、説教法

1、主要採取343教學法。

引導學生瀏覽誦讀,通過朗讀去感知、領悟、理解,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探究,使學生在多種看法的碰撞中深化認識,從而把握課文內容,理清結構,感知人物形象,掌握豐富生動的語言,感受古典名著的藝術魅力。對學生滲透“和”的教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假設的語言表達方式。由於篇幅較長,在教學時將重點對第一個小故事進行展開學習,總結學法,並以此方法來學習後面的兩個小故事。

2、教學手段的選用及相關訓練

課件,配圖片。藉助資料袋。

訓練重在語言、思維、遷移三方面。

四、説訓練

1、三種類型訓練安排(課內外)

課內以形成性訓練和鞏固型訓練為主,課外以能力型訓練為主,同時佈置同步練習。

2、對上中下三類學生訓練的區別安排

對後進生的練習作業詳細批改,對優等生的作業公開展示。

五、説過程:

採取343教學法,在結構上實施四步流程,考慮到課文篇幅長,安排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第一部分 整體感知;

第二部分 研讀文本(一)

第二課時:第二部分 研讀文本(二)(三)

第三部分 深入探究;

第四部分 拓寬延伸

第一課時

第一部分 整體感知(初讀)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定聽過或讀過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諸葛亮的故事……它們都出自我國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麼?

(《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

我國的文學、歷史名著浩如煙海,除了“四大名著”,你還知道那些名著?

推薦:在我國漢代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叫司馬遷,他寫了一部偉大的著作《史記》,結合“資料袋”加以瞭解。(生讀)

投影:《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任太史令,後因獲罪受腐刑,出獄後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

《史記》描寫了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如屈原、項羽等,是歷史著作,也是文學著作,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文是根據《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

介紹相關資料,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也是考點。

2、破題,解題。

題目中“將”是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板書課題。

指出xx“和”xx是題眼。

(二)學習目標(齊讀)

(1)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理解藺相如勇敢機智和顧全大局的可貴品質,以及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體會他們的愛國思想,培養對中國古典名著的興趣與喜愛,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內容)

(2)理清課文結構,理解課文內容,品味人物形象,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形式)

(3)掌握詞語,學習各種描寫手法,增強語言表達能力。(語言)

(三)檢查預習,鞏固生字詞

1、檢查預習的完成情況。

掌握生字: 趙 璧 召 諾 怯 瑟 拒 諸 荊

形近字:璧與壁

多音字:削 xuē 削弱 xiāo 刀削麪

正確讀寫:召集、商議、允諾、隆重、約定、膽怯、推辭、能耐、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 理直氣壯、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

檢查預習情況,調動學生髮言的積極性。

2、理解詞語。

理屈 允諾 無價之寶 完璧歸趙 抵禦 上大夫 上卿 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 負荊請罪 同心協力 瑟 缶

(同座互解)

重點理解上大夫和上卿、瑟、缶、和氏璧的意思。

使用資料介紹詞語和出示圖片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直觀性。

3、近義詞:允諾---承諾 抵禦---抵擋 完璧歸趙---物歸原主

反義詞:膽怯---勇敢 無價之寶---一文不值

理直氣壯—理屈詞窮

(四)、默讀課文:

1、思考: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討論交流,歸納: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按此,將課文分成三部分,在書上標出。

小結:這篇課文是記敍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結構鮮明。

2、説説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完成填空。

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別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

理清課文結構,有助於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大意。

《將相和》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將相和》。本組的主題是“中國古典名著之旅”,《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巧妙的運用過渡句來將“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繫的故事有機的聯繫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脈絡清晰,通過描繪人物言行,刻畫了藺相如有勇有謀和廉頗知錯能改的人物形象,謳歌了他們顧全大局的高尚品質。

根據單元主題,依據本篇課文結構和語言上的特點設置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的性格、品質

3、引導學生感受祖國悠久的歷史,從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中得到情感的薰陶

由以上教學目標,分析學情,我將本課教學重點確定為:有感情朗讀課文,從人物的言行中品味其美好的品質。教學難點確定為:正確評價廉頗,體會他與藺相如不和的原因,以及勇於改過的品質。

一、説教法、學法

高效課堂旨在讓學生學有所獲。因此,我重點由題目入手,抓題眼,帶動對整篇課文的閲讀。為了避免將三個“相對獨立”的小故事教成“絕對孤立”,我抓住課題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將矛盾的焦點聚焦到廉頗對藺相如的評價是否正確上。在教學中緊緊扣住藺相如的言行等描寫進行體會,採用“析句品讀、讀寫結合”的方法,逐層推進。力求把藺相如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學生眼前,將“國家利益高於一切”、“顧全大局”的思想植根於學生心中。

二、説教學流程

基於上述教學理念,我設計了談話中初悟形象——默讀中感悟形象——交流中深悟形象——延伸中拓展形象幾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 談話中初悟形象

我首先圍繞課題,結合三個故事小標題,把“將相和”三個字變成一個表達完整的句子。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內容,自然進入文本,初悟人物形象。然後,我將直戳矛盾焦點,引導學生找出將相不和的原因,引發學生思考,形成探究主題:廉頗對藺相如的評價正確嗎?使整個學習過程圍繞矛盾點展開。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閲讀期待,又做到了層層深入、主線鮮明、重點突出。

第二個環節 默讀中感悟形象

《新課程》倡導給學生潛心讀書的時間,在這一環節中,首先回顧,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體會。進而引導學生在靜心讀書中運用這種方法展開對前兩個故事的探究。

第三個環節 交流中深悟形象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小語理事長崔巒先生也再三強調:與閲讀分析式教學説再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體驗。一定要帶領學生深入到文本的語言中,讓學生感受語言,熟悉語言,理解語言,借鑑語言。我認為,我們應該把語文教學重點放在學習語文的實踐運用上,不要在學生已經理解的內容上做過多的糾結。做到學生讀懂的不講,學生讀不懂的講其所當講。在備課中我反覆琢磨,依據學生實際預設三個教學難點。

第一處“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學生結合藺相如臨危受命的背景很容易體會出他的勇敢,但對於藺相如謀略的認識會很膚淺,因此,在交流這句話時,我把教學難點鎖定在兩個“如果”上,引導學生體會藺相如是從兩方面估計了事態的發展,然後引發學生想象他是怎麼説的,相信這樣藺相如有勇有謀、胸有成竹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學生擲地有聲地朗讀便能水到渠成了。

第二個教學難點是“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説……”的教學,通過初讀感知學生只是理解了藺相如敢於直面秦王,與其展開殊死搏鬥的勇敢,但對於藺相如抓住秦王的弱點裝樣子嚇唬秦王以使人璧兩全的計謀理解不到位。於是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藺相如勇敢的表層認識後,拋出一個挑戰性問題:藺相如到底是真撞還是假撞?同時組織正反方辯論。相信,辯論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解語言、吸收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理解藺相如謀略的難點便會不攻自破。

第三個難點,教學“他走到秦王面前逼趙王擊缶……。”一句時,學生通過字面對藺相如的勇敢易於感受到,但我並沒有侷限於此,教學中,我在學生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補充史記原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chì)之,左右皆靡(mǐ),於是秦王不懌(yì),為一擊缶。”藺相如怒髮衝冠,離秦王只有五步遠,他要用自己頸項裏的血血濺秦王。古人認為,頸血濺身是非常不吉利的,這使得秦王左右的侍從拔刀相間,而藺相如兩眼瞪得如銅鈴般大小。大喝一聲,誰敢上前。使得他們直後退,最後秦王不得不為趙王擊了一下缶。通過這一補充學生不禁深切感受到當時情況的危急,還會更加深入瞭解到藺相如的無畏、大義凜然。資料的補充不但使學生在感興趣的語言活動中初步瞭解了古人古文,而且對藺相如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和提升了。

在前兩個故事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再次出示廉頗對藺相如的評價。進一步印證廉頗對藺相如存在誤解。相信這樣抓難點——悟全篇——學寫法的教學,不但使學生理解了文章的內容,感悟了人物的性格,學到了表達方法,而且實現了長文短教,提高閲讀教學效率。

第四個環節 延伸中拓展形象

崔巒先生還曾説在閲讀教學中,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內容,體會情感而得意。更要關注語言形式、表達方法而得言。要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意識,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內容和形式,

因此我設計一個小練筆,引導學生運用本課學到的描寫人物方法進行補白。目的有兩個,1讓學生外化本課學到的描寫人物的方法,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想象能力。2做到正確評價廉頗突破難點。

作業設計:

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温儒敏教授曾撰文説:學生沒有形成閲讀的愛好與習慣,這樣的語文課是失敗的。養成閲讀的興趣和習慣,是發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重要途徑。閲讀才能不斷促進學生精神成長,完善人格。因此我以課堂為中心,橫向拓展,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以介紹耳熟能詳的史記人物,開展名著之旅,從而培養學生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形成新的閲讀體驗另外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A閲讀名著B充實練筆內容

三、説板書設計

板書:

將相和

相:有勇有謀 顧全大局

將:百戰百勝 勇於改過

板書設計展現人物形象。簡潔明晰。

《將相和》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將相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訓練專題是“中國古典名著之旅”。《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突出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權、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為重、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

根據課文內容和本單元訓練重點,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認知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詞語,有感情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瞭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

情感目標: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本課立足《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的“要培養學生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我把“感受人物形象”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將“把握3個故事之間的聯繫”作為難點。

二、説教法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以讀代講、讀-議-悟及表演展示法來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他們的愛國品質的教學方法。

三、説學法

依據語文學科的實際情況,課標要求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自主閲讀、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説學情

學生對歷史性故事的文章還是比較有興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節,而忽略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教師要循循善誘,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詞語。

五、説教學程序設計

(一)設疑導入,整體感知

通過預習讓學生了解:課題中的“將”指誰? “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然後學生圍繞課題,提出疑問。這樣的導課設計,一方面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質疑能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是“和”就必有“不和”,我請學生瀏覽課文,看文中哪些地方寫到了造成兩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從課文題目迅速切入課文內容,以達到長課短教的目的,然後讓學生再讀課文,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

(三)讀議悟法,舉一反三

這一環節分三步進行。

1、讀議悟法。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首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完璧歸趙”部分,指導學生用不同符號劃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從中讀懂了什麼,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質。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讓學生談出自身的不同於他人的閲讀體驗,點燃那種充滿靈氣的思維火花,學生自主學習得到了保證。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為以下放手自學作好了鋪墊。

2、半扶半放。按照以上學習方法學習“澠池之會”,突出以“逼”制強。學習圍繞“和”與“不和”展開討論,始終不脱離這一主線。指導學生加強朗讀,並配以一定的表演烘托氣氛。這一設計讓學生把書讀懂,前兩個故事寫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應該的,卻成了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時也為下文的高潮蓄勢。

3、自學交流。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自學“負荊請罪”部分,並質疑問難。再結合課文插圖,四人共同商議,廉頗、藺相如會各説些什麼?請幾組學生上台表演兩人的對話。既填補了課文的空白,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時,採用讀、議、辯、演等有機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藺相如、廉頗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研讀有關的句子、段落,體會藺相如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的高貴品質,在反覆讀中加深認識。以上的教學,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本,以讀書為主,讓學生“自己讀”,“自主讀”,做閲讀的主人。

(四)深究課題,突破重點。三個小故事中,哪個集中寫了將相和好?為什麼還寫另兩個故事?通過深究使學生明白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這樣設計,旨在進一步夯實重點訓練項目。

(五)總結評價,課外延伸。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排練課本劇。這一設計是以課堂為中心,橫向拓展,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正如曹禺所説:“學生演戲裏的人,必須理解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要具備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啟發學生潛在的智力。”

六、説板書設計

這一板書的設計,內容精當簡約,佈局合理,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能體現文章的中心寓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着諸多不足,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提高。還請各位專家、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將相和》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10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個歷史故事,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敍,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權的鬥爭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博大胸懷。文中的三個小故事都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聯繫,合起來又成來一個完整的故事。文章主要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廣博深刻,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和文字感染力。

本課是安排在講讀課文《草船借箭》之後,學生對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拘於本課教材的結構安排別具匠心,比上一課複雜了一點,所以必須在原來的基礎上深入,為下單元“前後照應,首尾連貫”作鋪墊。以至我仍把“抓住重點練習段,理解課文內容,疏理條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立足“教材特點”及新大綱精神和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弄懂每個故事各自的內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抓住重點詞句品讀,體會文章的感情,培養學生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品質。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這一教學目標,把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有機融合,既體現詞句訓練(理論依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再補充。)

【説教法】

根據本文篇幅長,結構獨特,但故事趣味性強等特點,我決定在強調預習的基礎上採用“變序導讀法”、“舉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機結合。

變序導讀法,即不按照文章結構的順序去逐段進行講讀與分析,而是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維支撐點,(本文便是造成將相不和的根源點,造成將相和好的是“愛國主義思想”),並以此入手,追根溯源,尋清前因,達到讀懂課文進行語文訓練的目的。

舉一反三法,既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一種遷移方法,因為這三個小故事獨立成段,結合相似,可以“舉一隅”而使學生“以三隅反”,省時高效。

(如果一個個都講出來,不僅影響進度,浪費時間,還會使學生養成學習不假思索的習慣,喪失獨立工作的能力。)

引探法,教師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在探究中提出的疑難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比如對藺相如品質的探討文章更強調哪一種品質?你認為廉頗的品質好不好?好在哪裏?

【説學法】

學生到了高年級,大綱對他們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閲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閲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所以,通過這一課的學習,鞏固“圈點批註法”和“瀏覽法”,着重學習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的方法。

【説教學程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的課程改革的突破口”這節課我儘量減少提問,把騰出來的時間用在指導讀書、感情和積累之上”。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從題入手,初讀課文,找出將相不和的思想根源及外部原因,重點導讀“完璧歸趙”,並小結學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nyjd3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