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將相和》的説課稿

《將相和》的説課稿

【説教材】

《將相和》的説課稿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10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個歷史故事,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敍,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博大胸懷。文中的三個小故事都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聯繫,合起來又成來一個完整的故事。文章主要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廣博深刻,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和文字感染力。

本課是安排在講讀課文《草船借箭》之後,學生對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拘於本課教材的結構安排別具匠心,比上一課複雜了一點,所以必須在原來的基礎上深入,為下單元“前後照應,首尾連貫”作鋪墊。以至我仍把“抓住重點練習段,理解課文內容,疏理條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立足“教材特點”及新大綱精神和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弄懂每個故事各自的內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抓住重點詞句品讀,體會文章的感情,培養學生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品質。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這一教學目標,把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有機融合,既體現詞句訓練(理論依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再補充。)

【説教法】

(變序導讀法、舉一反三法、引探法。)

根據本文篇幅長,結構獨特,但故事趣味性強等特點,我決定在強調預習的基礎上採用“變序導讀法”、“舉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機結合。

變序導讀法,即不按照文章結構的順序去逐段進行講讀與分析,而是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維支撐點,(本文便是造成將相不和的根源點,造成將相和好的是“愛國主義思想”),並以此入手,追根溯源,尋清前因,達到讀懂課文進行語文訓練的目的。

舉一反三法,既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一種遷移方法,因為這三個小故事獨立成段,結合相似,可以“舉一隅”而使學生“以三隅反”,省時高效。

(如果一個個都講出來,不僅影響進度,浪費時間,還會使學生養成學習不假思索的習慣,喪失獨立工作的能力。)

引探法,教師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在探究中提出的疑難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比如對藺相如品質的探討文章更強調哪一種品質?你認為廉頗的品質好不好?好在哪裏?

【説學法】

學生到了高年級,大綱對他們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閲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閲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所以,通過這一課的學習,鞏固“圈點批註法”和“瀏覽法”,着重學習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的方法。

【説教學程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的課程改革的突破口”這節課我儘量減少提問,把騰出來的時間用在指導讀書、感情和積累之上”。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從題入手,初讀課文,找出將相不和的思想根源及外部原因,重點導讀“完璧歸趙”,並小結學法。

第二課時:

1、通過學法的遷移引導自學“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繼續探討將相不和的外部原因。

2、通過總結概括人物品質,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現以第一課時為例説説教學程序。

一、從題入手,提契全文

揭題:將相和。(板書)

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説一説課題中的“將”、“相”分別指出誰?“和”又是什麼意思。本提問的目的是:

1、檢查學生的預習。

2、突出“ 題眼”和“字”,因為“和”字是本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和”字的意思可藉助體態語言,用手由外向內合攏的姿勢助解,既避免了生硬的定義,又為故事的結局作象徵性的提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是“和”就必有“不和”,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看文中哪能個段落、哪個地方寫到了造成兩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

(從課文題目迅速切入課文內容,以達到長課短教的目的,用瀏覽的方式,訓練學生的閲讀能力,初步瞭解課文內含的矛盾衝突。為下面將圍繞“廉頗的話説得是不是有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這一問題的展開找到了“思維點”。)

2、輕聲快速地再讀課文,看課文的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

(第二次讀書,理清了課文的思路,將課文的三個故事作為一個事件來對待。)

板書: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

三、導讀“完璧歸趙”,歸納學法

1、幻燈出示導讀提綱:

⑴“完”故事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當時趙王和大臣們表現怎樣?(瞭解當時的情況)

⑵藺相如是怎樣接受任務的?他是怎樣同秦王作鬥爭的?結果怎樣?(邊讀邊想邊動筆圖畫,並定上自己的看法)

⑶廉頗説得有無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

2、學生討論交流(要求畫出詞句,寫上自己的體會)。

3、師生交流:

第2個問題:

⑴接受任務採用對比法,既把趙王的着急與大臣的為難失態與藺相如的堅定勇敢的句子拿出來讀。(指導朗讀)

⑵秦王捧壁細節我採用了設計“替換詞語”的方法,讓學生體會秦王的失信。

例:秦王雙手捧住壁,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請把這裏的“絕口不提”換上別的同義詞。)

⑶藺相如臨危不懼,欲人壁同毀的對話,組織學生討論朗讀→評議朗讀→組織試讀,在讀中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這樣教學過程着眼於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也使人物的形象鮮活起來。

第三個問題是在前兩個問題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教師又抓緊主線,緊緊圍繞“和”與“不和”展開教學。做到有張有弛。

4、引導學生領悟:

剛才我們通過討論交流,明白了藺相如憑自己的機智勇敢,(板書)做到完璧歸趙,我們是怎麼學習這一段?(歸納出三個步驟──即導讀提綱)

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用學過的方法,自學“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在教學方法上,我特別強調抓住“和”字提契全文。這樣,前兩個故事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應看作造成“不和”的外部原因。三個故事不再各自為政,而是前後聯繫,環環相扣。這一教學過程對基本功進行紮實的訓練。突出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同時滲透學習方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式。

【説板書】

這一板書與教學過程抓住“和”與“不和”探究相一致,暗示前因後果,突出教學的重點,又為下一節的總結作鋪墊。

將  相和

藺相如→完璧歸趙→不和

(機智勇敢)

↑愛澠池之會

↓國 ↓

廉頗→負荊請罪(知錯就改)→和

標籤: 説課稿 將相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kklmn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