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通用5篇)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通用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釣魚的啟示説課稿(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通用5篇)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1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釣魚的啟示》,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等四個方面簡要闡述我的教學設想。

一、説教材(時間控制3分鐘內)

《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離捕撈鱸魚開放僅差兩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

根據新課標的階段目標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自學,學生能正確無誤地認讀20個生字,會寫其中的14個字,掌握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了解課文的敍述順序,按事情發展順序閲讀。

3、通過朗讀、默讀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初步領會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從而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本課的的教學重點是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理解父親為什麼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裏的原因。

教學難點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得到的啟示,理解“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

二、説教法和學法(時間控制1分鐘內)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讓學生充分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四年級學生閲讀實際情況,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情境設置法、以讀代講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配合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樂於學習,勤于思考。

那麼在學法上,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自主朗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學習,讓語文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學堂。

三、説教學過程(時間控制5分鐘內)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將用五個環節來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於這點,開課之初,我首先(提問: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嗎?(預設學生提問:為什麼釣魚會使人從中受到啟示?會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呢?),隨後揭示課題,順勢進入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因此,在導入新課後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什麼事?指名分段讀課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對個別學生不能準確理解的詞進行指導)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掃清了閲讀的障礙,理清了課文寫作思路,對於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為接下來的品詞析句做好了鋪墊。

第三環節:研讀賞析,體驗情感。

葉聖陶説: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能讀書。鑑於此,在這個環節中,我(1、提示閲讀:請用心讀1—3自然段,一邊思考:“我”釣到魚時的心情?父親的心情?(要求學生劃出相關的語句。)

2、在“我”釣到魚時,父親和“我”都很得意,卻沒得意多久就面臨着一個難題?(學生再讀課文,討論面臨什麼問題?)

3、面對這個難題,父親的態度是怎樣的?父親的心情怎樣?從那些地方看出來?(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其矛盾的心理和實踐道德的決心。)

4、組織交流:對於父親的決定,“我”是一種什麼態度呢?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梳理“我”的心理變化過程);從中看出父親是個怎樣的人?(學生總結“我”不願意放鱸魚的原因。感受父親對“我”的教育和愛。)

(設計意圖:把讀書的時間交給學生,把讀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5、啟發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這裏的“魚”指什麼?作者最後對父親懷着怎樣的感情?(學生討論理解“誘惑人的魚”的含義:是指榮譽、權利、名利等事物。體會到父親的管教讓“我”有了抵制誘惑的能力,對父親心存感激。)

總之,這一系列的“讀、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加深了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最終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第四環節:總結評價,拓展延伸。在對課文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後,開展拓展活動:(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誘惑,這時你會怎麼做?(學生思考問題,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確在具體事件中所體現出的道德的“是”與“非”。)以此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語言實踐。

第五環節:安排作業,複習強化。為了複習、強化學生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兩)道課後作業:1、摘抄精彩的詞句。2、和周邊的人交流,瞭解他們是怎樣抵制誘惑的。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2

一、説教材

是人教版第九冊第四單元的《釣魚的啟示》,它講述了作者30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一起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離鱸魚捕撈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了湖裏。這件事情讓我受益終身。它是一篇適合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好教材。

二、説學情

小學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一些學習方法,初步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釣魚的啟示》這節課情節性強,語言質樸,含義深刻,學生愛讀,但不一定讀得懂。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走進課文,憑藉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然後再帶領學生走出課本去聯繫生活實際,談談怎樣處理利益與道德之間的關係。

三、説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把握和學情的分析,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標示出發,制定了以下午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學習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瞭解課文內容。

2、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過程。

3、理解父親沒有商量的餘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裏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受到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自覺抵制各種“魚”誘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四、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心理變化。感悟文章中做人的深刻的道理。

教學難點:精讀重點語句和段落,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五、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採用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學法:教師通過導入並恰當的運用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很快入境動情。

2、朗讀感悟法: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情感。教師運用語言渲染,引導想象,鼓勵學生多讀多想,讀思結合,以此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及其段落。

六、説學法

在學法上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自悟,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以此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的發展。

七、説教學過程

《釣魚的啟示》一課,應以培養學生髮現美為主,以學生髮展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過課件的適當穿插,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設想:

(一)、情景導入發現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幻燈片播放月夜圖,伴着優美的樂曲,學生欣賞皎潔、清柔似水的月夜圖畫。讓畫面定格在一幅和課文內容吻合的幻燈片上。“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你能找出課文中描寫這種情景的句子嗎?這麼美的月色,誰能將這種美妙讀出來?”學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寫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起來。給學生個性化朗讀創設了一個展示平台。同樣一個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朗讀起來也就不一樣。學生把意境美和文字美,通過自己的感情朗讀充分展示出來了。同時也把學生帶入月夜的故事裏去了。

(二)以讀為本感受美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這樣美好的夜晚,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呢?讓學生初讀感知課文內容,學會生字新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故事有了初步的理解。

2、品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幻燈片出示閲讀提示:

(1)默讀課文1—3自然段(釣魚部分),邊讀邊想:“我”釣到大鱸魚的時候,“我”和“父親”是什麼樣的心情?

(2)、自由朗讀課文4~9自然段(放魚部分),“我”釣到一條大鱸魚時,父親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對到手的這條大鱸魚,我們面臨着一個什麼難題?面對這個難題,我和父親的態度分別是怎樣的?找出相關的語句,同桌交流。

(3)、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態度。(教師也扮演角色參與其中。)

爸爸:“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語氣堅決肯定)

孩子:“爸爸!為什麼?”(急切)

爸爸:“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平靜)

孩子:“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大聲爭辯委屈)

通過以上朗讀,從“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中的“得”字感受父親態度的堅決,從父親的一聲“孩子”去感受父親對“我”的温柔和深情,體會其矛盾的心理和實踐道德的決心。)

3、瀏覽課文第3——9自然段,小組討論,歸納出“釣魚—放魚”時“我”的心裏變化過程:驚喜——驚訝——委屈——無可奈何。

(設計意圖:把讀書的時間交給學生,把讀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合作探究的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4、品析重點句(10~11自然段啟示部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這裏的“魚”是指什麼?作者最後對父親的行為會懷着怎樣的感情?

(學生討論理解“誘惑人的魚”的特殊的含義:榮譽、權利、金錢、地位等吸引人的、讓人追逐的利益。體會到父親的管教讓“我”有了抵制誘惑的能力,作者對父親會心存感激。)

(三)、理解感悟昇華美

當學生還沉浸在感悟父親的行為美,感悟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美的時候,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開去,在個人利益和道德之間,我們應該毫不猶豫的選擇道德。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學會做人。

最後出示孟德斯鳩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此時,文字靜靜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鮮明。教室裏是那麼的靜,老師和學生一起注視着,默唸着這句話。我相信道德美的豐碑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築起。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3

一、説教材及教學目標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第29課《釣魚的啟示》。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這篇精讀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着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的啟示一事,從而説明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記敍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課文藴藏的、倡導的道德品質都是現代社會所呼喚、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如規則意識、如誠實守紀、如不為名利所惑等等。

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理解課文內容,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朗讀等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從小進行道德實踐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點確定為:讀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學難點為:理解“父親”告誡“我”的一段話。

二、説教法及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既是對話就不能訓話,就不是教師一相情願地在説教在傳授,而是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從而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去朗讀、去感悟、去探究、去積累、去運用,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基於以上認識,我採用以下方法來展開課堂教學。

1、導入。

採用為同學介紹文中的小主人公為開場白,既讓學生明確課文的寫作背景,又為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做鋪墊。

2、檢查預習情況

首先出示本課帶生字的詞,讓學生認讀,領讀,同桌互相讀;接着請學生説説難記的字及容易寫錯的字,教師並加以總結強調;最後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按先寫什麼?在寫什麼?最後寫什麼?的順序説)

3、新授——研讀課文。

①默讀課文,以達到整體感知課文大意的目的。

②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讀中也在積累內化語言。因此,我將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反覆地、多形式地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讀中感受夜晚的美景,體驗“我”和“父親”的心情的變化,走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領悟“父親”告誡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釣魚”部分採用抓重點句,創設情景,讓學生角色置換,把自己當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從而達到理解語言文字和訓練口頭表達的雙重目的。

4、懸念式結尾

在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兩個小時,我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卻在爸爸的堅持下,放回了湖裏,這一過程並沒人看見,小時候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啟發?會怎樣影響我的成長?我為什麼對父親滿懷感激之情?這些問題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5、作業。

作業佈置一為與自己的父親討論,交流自己對本文的閲讀感受,既複習鞏固了課文,也是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反饋;二為推薦閲讀篇目《中彩那天》(文旨類同),以擴大學生的閲讀量,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學語文用語文,養成課外閲讀的良好習慣。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4

一、説教材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敍事的文章,全文共11個自然段。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我”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水裏,使“我”懂得“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樣的啟示,這一啟示讓我受益終生。很明顯,這是一篇適合對學生進行社會道德品質教育的好教材。

二、説教學目標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閲讀能力也日漸提高,能初步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初步養成與他人進行交流閲讀感受的習慣。基於對教材的把握和學情的分析,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度,制定了一下三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並積累捕撈、操縱、沮喪、誘惑、皎潔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理解父親要“我”把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感悟從釣魚中獲得的啟示。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文章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精讀重點語句和段落,體會從釣魚中獲得的啟示。

三、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情景教學法:教師通過導入創設情境,通過朗讀感受情境,讓學生入境動情。

朗讀感悟法: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教師應當運用語言渲染,引導想象,鼓勵學生多讀多想,讀思結合,以此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及其段落。

在學法上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自悟,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以此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具體説説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以及設計理念。

1、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在上課前,我會這樣提問:同學,你們釣過魚嗎?如果你們釣到了一條大魚,你們又會怎麼做呢?今天,老師帶你們認識一位小男孩,在他11歲的時候,釣到了一條大魚,但是卻又把魚放回了湖中,而且還從中得到一個受益終生的啟示,你們知道是什麼嗎?現在老師就和同學一起去認識認識這位小男孩,學習學習這釣魚的啟示。出示板書:釣魚的啟示用這這樣子的方式引出課題,能激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慾,接着再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答案。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上面創設情境中,對於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已經對本課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所以我很自然的安排學生帶着這些問題默讀課文,並且有兩個目標:本課的生字詞,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五年級的字詞教學並非可以懸空,教師在課堂中也應該有所體現。我採用的是讀——講——讀——默的方式,先指明學生讀,再讓個別同學講一講難寫的或者難度的字,再全班讀一讀,然後把難寫的字在邊上寫一寫,默一默,或者在書本上圈出來。對於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樣的問題,相信對於五年級的學生,在閲讀的基礎中,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話講出來。

3、細讀課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更多的是品讀課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個難題。我想,讓學生找出釣魚的啟示並不難,但是要讓學生理解釣魚的啟示卻是有一點難度的。所以,我再次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釣魚的啟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得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讀了這句話後,請學生質疑: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呀。

道德、是、非、難這些和釣魚有什麼關係呢?我請學生認真朗讀課文三到九自然段,找出文中我心情變化的句子。不難發現,“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接着是急切,然後是難過和委屈,最後是不捨。

在這裏我緊緊抓住兩個點進行研讀。第一個是我“得意“的句子,也就是第三自然中描寫魚非常大非常漂亮的句子。我要求學生反覆的,有感情的朗讀這些句子,讓學生感同深受,明白我為什麼會這麼不捨這條魚。挖掘文本語言的訓練點,增強語感,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第二個點是“不容爭辯”。我會分二個步驟豐富這個詞語。第一,緊緊抓住“盯”這個詞,理解父親在不容爭辯態度產生前的心理變化,讓學生明白父親也是經過一番掙扎才決定放走這條魚的。二是讓學生懂得,面對父親要我放走這條魚時,我的心情的變化過程,從得意,急切,再到難受委屈,最後到不捨。

這部分有大量細微的心理描寫,讓學生反覆朗讀,以讀促悟,體會道德實踐中的難。

4、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於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用自己的行為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所以,我會適時引導學生:同學們,在生活中,你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誘惑,你也會遇到像文中所説的大鱸魚,這個時候,你又是怎麼做的呢。我相機出示各種情景,如在商場裏營業員多找了你錢,在路上你檢到喜歡的玩具,老師多給了你分數,遇到這些情況時,你是怎麼做的。

學生在經過激烈的討論交流後,從而明白要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社會道德人,此時,課文的重難點就得以突破了。聯繫學生的實際,這樣就能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起來,讓學生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我趁勢進行總結:同學們,正確面對每一件小事吧,拒絕誘惑,面對道德抉擇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做個有道德的人,這樣你的人生必將走向成功。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5

一、説教材及教學目標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第29課《釣魚的啟示》。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這篇精讀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着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的啟示一事,從而説明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記敍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課文藴藏的、倡導的道德品質都是現代社會所呼喚、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如規則意識、如誠實守紀、如不為名利所惑等等。

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理解課文內容,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朗讀等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從小進行道德實踐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點確定為:讀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學難點為:理解“父親”告誡“我”的一段話。

二、説教法及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既是對話就不能訓話,就不是教師一相情願地在説教在傳授,而是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從而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去朗讀、去感悟、去探究、去積累、去運用,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基於以上認識,我採用以下方法來展開課堂教學。

1、組織教學。

因為是抽籤借班上課,第一次見學生。我先話家常式地讓學生猜“老師喜歡什麼樣的學生”,從而讓學生明白“要敢問敢答,不怕問錯答錯”,消除學生的顧忌和緊張,拉近師生心靈的距離,以營造一種輕鬆、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

2、導入。

採用師生互背“名言”形式,既讓學生明白語言積累的重要,又在學生取得成功體驗得到激勵性評價,情緒高漲之時出示投影,贈送給學生一段“名言”,也就是文章的難句、中心句。然後讓學生聚焦中心句並針對中心句質疑問難,從而激發出學生帶着自己不懂的問題去學習新課文,去主動探究答案的熱情。

3、新授——研讀課文。

①聽讀課文錄音,以達到整體感知課文大意的目的。

②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讀中也在積累內化語言。因此,我將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反覆地、多形式地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讀中感受夜晚的美景,體驗“我”和“父親”的心情的變化,走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領悟“父親”告誡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釣魚”部分採用記者採訪的形式,創設情景,讓學生角色置換,把自己當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從而達到理解語言文字和訓練口頭表達的雙重目的。“啟示”部分,聯繫社會生活實際,從正反兩面幫助學生領悟含義,突破難點。

4、總結。

全文學完後,以自寫“名言”的形式交流讀書感受,鼓勵學生多角度的思維並充分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既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體驗,又進行了書面表達的訓練。

5、作業。

作業佈置一為與自己的父親討論,交流自己對本文的閲讀感受,既複習鞏固了課文,也是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反饋;二為推薦閲讀篇目《中彩那天》(文旨類同),以擴大學生的閲讀量,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學語文用語文,養成課外閲讀的良好習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gepyg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