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釣魚啟示》説課稿

《釣魚啟示》説課稿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釣魚啟示》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釣魚啟示》説課稿

《釣魚啟示》説課稿1

一、説教材及教學目標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第29課《釣魚的啟示》。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這篇精讀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着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的啟示一事,從而説明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記敍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課文藴藏的、倡導的道德品質都是現代社會所呼喚、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如規則意識、如誠實守紀、如不為名利所惑等等。

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理解課文內容,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朗讀等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從小進行道德實踐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點確定為:讀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學難點為:理解“父親”告誡“我”的一段話。

二、説教法及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既是對話就不能訓話,就不是教師一相情願地在説教在傳授,而是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從而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去朗讀、去感悟、去探究、去積累、去運用,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基於以上認識,我採用以下方法來展開課堂教學。

1、組織教學。

因為是抽籤借班上課,第一次見學生。我先話家常式地讓學生猜“老師喜歡什麼樣的學生”,從而讓學生明白“要敢問敢答,不怕問錯答錯”,消除學生的顧忌和緊張,拉近師生心靈的距離,以營造一種輕鬆、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

2、導入。

採用師生互背“名言”形式,既讓學生明白語言積累的重要,又在學生取得成功體驗得到激勵性評價,情緒高漲之時出示投影,贈送給學生一段“名言”,也就是文章的難句、中心句。然後讓學生聚焦中心句並針對中心句質疑問難,從而激發出學生帶着自己不懂的問題去學習新課文,去主動探究答案的熱情。

3、新授——研讀課文。

①聽讀課文錄音,以達到整體感知課文大意的目的。

②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讀中也在積累內化語言。因此,我將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反覆地、多形式地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讀中感受夜晚的美景,體驗“我”和“父親”的心情的變化,走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領悟“父親”告誡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釣魚”部分採用記者採訪的形式,創設情景,讓學生角色置換,把自己當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從而達到理解語言文字和訓練口頭表達的雙重目的。“啟示”部分,聯繫社會生活實際,從正反兩面幫助學生領悟含義,突破難點。

4、總結。

小學xxxx年語文三年級説課稿《釣魚的啟示》:全文學完後,以自寫“名言”的形式交流讀書感受,鼓勵學生多角度的思維並充分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既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體驗,又進行了書面表達的訓練。

5、作業。

作業佈置一為與自己的父親討論,交流自己對本文的閲讀感受,既複習鞏固了課文,也是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反饋;二為推薦閲讀篇目《中彩那天》(文旨類同),以擴大學生的閲讀量,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學語文用語文,養成課外閲讀的良好習慣。

《釣魚啟示》説課稿2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釣魚的啟示》,我準備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及設想、板書設計、教學理念上來説一説我“教什麼”和“怎樣教”,來闡述我“為什麼這樣教”。

一:教材分析

《釣魚的啟示》是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一篇精讀。學習本組課文,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啟示;抓住關鍵語句,體會這些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這篇精讀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着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當時“我”對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喪”,但最後“我”還是依依不捨地把魚放回了湖裏。34年後,“我”成為了一名著名的建築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體會到“從小受到像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

課文在敍事過程中插入了不少細節描寫以及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這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抓住課文這一特點,體會文中細節,解讀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能促進學生對課文主旨的把握,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班級中的決大多數孩子都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學習習慣和自己的一些學習方法,具有較強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的設定: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教師教學用書的提示,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繩子。能正確讀寫“捕撈、

魚餌、魚鈎、小心翼翼、操縱、交接、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裏的理由,讀

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

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本課的教學重點: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精讀重點語句和段落,初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關鍵:以讀為本,融情於境

四:教法學法

課堂是學習的場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且針對本文的特點,我選擇教法如下:1、以讀為主,讀思結合法;2、邊讀邊想象,合作交流法。

五、教學流程及設想

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我覺得學生只有在學習前對我們所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目標指向,那麼學習才能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所以在開頭我用本組的單元提示進行導入。“同學們,請打開課本翻到57頁,讀一讀這個單元的提示,你瞭解到了什麼?”學生通過閲讀會得到答案,原來本組課文的一個特點就是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一個啟示。這樣,學生在學習本組課文的時候就心中有個數了。

“一件事情就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相信你一定讀過〈小貓釣魚〉這個故事,你讀懂了什麼?”從〈小貓釣魚〉這個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揭示課題。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個部分,要求學生完成兩個目標,一,本課的生字詞,二、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五年級的字詞教學並非可以懸空,教師在課堂上也應該有所體現。在字詞教學上,我採用“讀——講——讀——默”的方式,先指名讀,然後讓學生講一講比較難寫或者難讀的字,然後再齊讀,難寫的可以在邊上寫一寫,最後默一默,錯的訂正好,並且在書本上圈出來。第二個要求,對於五年級的孩子來説也應該培養起來,大部分孩子通過閲讀都能説出來。

3、細讀課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體現更多的是品讀課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個難題。我想,讓學生找到這個釣魚的啟示並不難,但是要去理解它卻有一點的難度。所以先把啟示找出來,“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讀了這句話之後請學生質疑,“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呀?”

“道德、是、非、難,這和釣魚有什麼關係呢?請同學讀課文3到9自然段,找一找我心情變化的句子,並在邊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體會道德實踐的難。”其實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然後是急切,接着又是委屈、難受,最後是不捨。

在這裏,緊緊抓住兩個點進行研讀,第一個是我得意的時候,也就是第三自然段中魚大、漂亮的句子,在反覆研讀文本後,我們會發現文章是以“魚大”為引子,滲透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的寫法指導,挖掘文本語言的訓練點,增強語文味,使教學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第二個點是抓住“不容爭辯”,我分三步逐步豐富這個詞語。一是抓“盯”這個詞的寫話訓練,豐富父親不容爭辯態度產生前的心理過程,讓學生明白父親也是通過反覆掙扎才有了這一決定;二讓學生我面對父親要求我放魚的時候我的態度是如何的,由急切到委屈、難受再到不捨;三是設計一個情景,假如你是那天的我,你會如何向父親乞求把魚留下來。

這部分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讓學生反覆朗讀,以讀促悟。體會道德實踐過程中的難。

4、總結課文,情感昇華

在體會了作者放魚的過程之後,我們再把學生領到這個道德實踐的問題上。學生對這個啟示也就有所感悟了。

在學生還沉醉在感悟父親的行為美,感悟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美的時候,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過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開去。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這樣一堂課也就結束了。

六、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釣魚的啟示

道德實踐

是 非

得意——急切——委屈、難受——不捨

我設計的板書清晰簡潔,有條理,學生易掌握。

七、設計理念

1.教學從整體到具體,再回到整體,從而達到思路清晰,脈絡分明。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讀”貫穿始終,這樣既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給下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產生共鳴,也只有熟讀才能成誦,把課文裏一個個句式,一種種規範的語言化為自己的語言。

3.教學中學路分明,從“導—扶—放”上,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自主、積極、主動的活動。耳聽、眼看、口讀、手寫、腦想,全頻道運作,立體式展開。

以上就是我關於〈釣魚的啟示〉的説課,謝謝大家。

《釣魚啟示》説課稿3

一、説教材及學情分析

《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冊第四組的課文,本組教材圍繞着“生活中的啟示”選編了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釣魚的啟示》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記敍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課文藴藏的、倡導的道德品質都是現代社會所呼喚、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如規則意識、如誠實守紀、如不為名利所惑等等。

《釣魚的啟示》設計在本冊的第四組課文的第一篇,主要是檢驗一下學生的閲讀能力和閲讀習慣。本教學設計基於“研究性閲讀”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閲讀課堂教學新模式。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學習習慣和自己的一些學習方法,具有較強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釣魚的啟示》情節性強,語言質樸,含義深刻,學生愛讀、能讀,但不一定讀得懂。幸好課文有直接點明文章主旨的重點句,教學中可以憑藉這些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首先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動,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然後要帶領學生走出文本,聯繫生活實際,從生活這本特殊的書中有所發現,得到啟發,感悟無私處事、誠實做人的重要。

二、説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學生能正確無誤地認讀20個生字,會寫其中的14個字,掌握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了解課文的敍述順序,按事情發展順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閲讀。

3、通過朗讀、默讀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初步領會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從而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三、説重點、難點

1、本課的重點是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理解父親為什麼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裏的原因。

2、本課的難點是理解本文中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理解“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上述教材及學生情況的分析,談談教學過程:

一、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梳理字詞。

1、教師提問: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嗎?(預設學生提問:為什麼釣魚會使人從中受到啟示?會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呢?)

2、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什麼事?

3、指名分段讀課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對個別學生不能準確理解的詞進行指導,如“漣漪、小心翼翼、皎潔、乞求、不容爭辯、誘惑、抉擇、告戒”等。

(設計意圖:從整體入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朗讀課文中理解和學會字詞)

二、熟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心理

1、提示閲讀:請用心讀課文的釣魚部分1—3自然段,邊讀邊想:“我”釣到魚時是什麼樣的心情?父親是什麼樣的心情?(學生默讀課文1—3自然段,劃出相關的語句,並在重點詞下打上重點號。)

2、在“我”釣到魚時,父親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對着到手的這條大鱸魚,我們卻沒得意多久就面臨着一個難題?(學生再讀課文,討論面臨什麼問題?預設:對這條鱸魚是放還是留?)

3、面對這個難題,父親的態度是怎樣的?父親做出決定是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得”字感受父親態度的堅決,從父親的一聲“孩子”去感受父親對“我”的温柔和深情,體會其矛盾的心理和實踐道德的決心。)

4、組織交流:對於父親的決定,“我”是一種什麼態度呢?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梳理“我”的心理變化過程);“我”為什麼不想放魚?父親為什麼堅決要“我”放?從中可以看出父親是個怎樣的人?(學生抓住主要詞句總結“我”不願意放鱸魚的原因。在教師的引導下由父親的動作、神態和語言感受父親對“我”的教育和愛。)

(設計意圖:把讀書的時間交給學生,把讀書的權離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5、啟發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這裏的“魚”是指什麼?作者最後對父親的行為會懷着怎樣的感情?(學生討論理解“誘惑人的魚”的特殊的含義:榮譽、權利、名利等吸引人的、讓人喜歡的事物。體會到父親的管教讓“我”有了抵制誘惑的能力,作者對父親肯定會心存感激。)

三、拓展延伸,深入體會

拓展: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誘惑,這時你會怎麼做?(學生思考問題,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確在具體事件中所體現出的道德的“是”與“非”。)

(設計意圖:語文課不僅僅侷限於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凝聚着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思考及表達方式,並最終積澱成為他們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

四、説板書

釣魚的啟示

釣魚 得意

急切

放魚 乞求、委屈、難受

無奈、依依不捨

獲得啟示 感激

合村小學

張富財

《釣魚啟示》説課稿4

一、説教材

是人教版第九冊第四單元的《釣魚的啟示》,它講述了作者30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一起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離鱸魚捕撈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了湖裏。這件事情讓我受益終身。它是一篇適合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好教材。

二、説學情

小學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一些學習方法,初步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釣魚的啟示》這節課情節性強,語言質樸,含義深刻,學生愛讀,但不一定讀得懂。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走進課文,憑藉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然後再帶領學生走出課本去聯繫生活實際,談談怎樣處理利益與道德之間的關係。

三、説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把握和學情的分析,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標示出發,制定了以下午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學習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瞭解課文內容。

2、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過程。

3、理解父親沒有商量的餘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裏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受到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自覺抵制各種“魚”誘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四、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心理變化。感悟文章中做人的深刻的道理

教學難點:精讀重點語句和段落,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五、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採用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學法:教師通過導入並恰當的運用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很快入境動情。

2、朗讀感悟法: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

的閲讀實踐。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情感。教師運用語言渲染,引導想象,鼓勵學生多讀多想,讀思結合,以此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及其段落。

六、説學法

在學法上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自悟,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以此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的發展。

七、説教學過程

《釣魚的啟示》一課,應以培養學生髮現美為主,以學生髮展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過課件的適當穿插,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設想:

(一)、情景導入發現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幻燈片播放月夜圖,伴着優美的樂曲,學生欣賞皎潔、清柔似水的月夜圖畫。讓畫面定格在一幅和課文內容吻合的幻燈片上。“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你能找出課文中描寫這種情景的句子嗎?這麼美的月色,誰能將這種美妙讀出來?”學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寫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起來。給學生個性化朗讀創設了一個展示平台。同樣一個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朗讀起來也就不一樣。學生把意境美和文字美,通過自己的感情朗讀充分展示出來了。同時也把學生帶入月夜的故事裏去了

(二)以讀為本感受美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這樣美好的夜晚,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呢?讓學生初讀感知課文內容,學會生字新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故事有了初步的理解。

2、品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幻燈片出示閲讀提示:

(1)默讀課文1—3自然段(釣魚部分),邊讀邊想:“我”釣到大鱸魚的時候,“我”和“父親”是什麼樣的心情?

(2)、自由朗讀課文4——9自然段(放魚部分),“我”釣到一條大鱸魚時,父親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對到手的這條大鱸魚,我們面臨着一個什麼難題?面對這個難題,我和父親的態度分別是怎樣的?找出相關的語句,同桌交流。

(3)、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態度。(教師也扮演角色參與其中。)

爸爸:“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語氣堅決肯定)

孩子:“爸爸!為什麼?”(急切)

爸爸:“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平靜)

孩子:“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大聲爭辯委屈)

通過以上朗讀,從“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中的“得”字感受父親態度的堅決,從父親的一聲“孩子”去感受父親對“我”的温柔和深情,體會其矛盾的心理和實踐道德的決心。)

3、瀏覽課文第3——9自然段,小組討論,歸納出“釣魚—放魚”時“我”的心裏變化過程:驚喜——驚訝——委屈——無可奈何

(得意)(急切)(難受)(依依不捨)

(設計意圖:把讀書的時間交給學生,把讀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合作探究的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4、品析重點句(10——11自然段啟示部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這裏的“魚”是指什麼?作者最後對父親的行為會懷着怎樣的感情?

(學生討論理解“誘惑人的魚”的特殊的含義:榮譽、權利、金錢、地位等吸引人的、讓人追逐的利益。體會到父親的管教讓“我”有了抵制誘惑的能力,作者對父親會心存感激。)

(三)、理解感悟昇華美

當學生還沉浸在感悟父親的行為美,感悟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美的時候,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開去,在個人利益和道德之間,我們應該毫不猶豫的選擇道德。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學會做人。

最後出示孟德斯鳩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此時,文字靜靜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鮮明。教室裏是那麼的靜,老師和學生一起注視着,默唸着這句話。我相信道德美的豐碑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築起。

《釣魚啟示》説課稿5

一、 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而且很深奧。這篇課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回憶了一個釣魚的故事: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由於離捕撈鱸魚開放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父親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使“我”從中獲得終身難忘的啟示的事,説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的;從釣魚到放魚,最後寫34年後的啟示。最後一部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課文藴藏的、倡導的道德品質都是現代社會所呼喚、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如規則意識、如誠實守紀、如不為名利所惑等等。

(二)、學習目標

1、理解父親沒有商量的餘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

2、聯繫實際理解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的含義,懂得從小受到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4、檢驗自己的閲讀能力和閲讀習慣。

(三)、教學重點

1、理解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

2、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體會表達方法。

二、説教學方法

(一)、我先説一説為了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所嘗試的一些做法:由於這是第二課時,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已經在第一課時有所瞭解,所以我就讓學生在回顧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直接導入新課。課的開始,我藉助“這一次釣魚給了我什麼啟示?”這一問題讓學生讀出父親曾經告誡我的話“道德只量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讓難點在課的一開始就和學生見面,目的是為了讓他們對這一啟示有個初步的概念。為了讓學生深入地理解這一難點,我分兩個層次讓學生由淺入深地體會。首先是站在父親的角度來理解,我讓學生通過讀父親決定讓“我”放魚這句話明白:在放不放魚這件事上,怎樣才是“是”,怎樣是“非”,然後通過抓重點詞“盯”、“好一會兒”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在決定讓“我”放魚時複雜的心理活動,或者説是曾經猶豫過,通過父親決定放不放魚的矛盾讓學生第一次感受到“道德只量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其次是站在文中“我”在角度來體會:在學生已經充分掌握了“我”不願意放魚的三個理由,並與父親幾經爭辯甚至是乞求仍不能使父親改變主意之後,迫於父親的威嚴的“我”只好將鱸魚放回湖中,通過體驗“我”把魚放回湖中的沮喪和無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道德只量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一難點。

2、再談一談感受體驗朗讀方法的指導:釣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是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熟讀積累。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上力求符合文本特點。我所嘗試的:一是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如對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引導想象父親此時是怎麼想的?又如“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 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 ”,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3、最後談一談在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所進行的一些嘗試。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我力求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和自身實際,藉助對話還原生活,例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那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我先讓學生思考:對於一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來説,可能面對哪些利益的誘惑?學生藉助這一問題的理解自然很快地找到了生活中這“魚”的所指,再讓他們談:在你的生活中遇到過類似誘惑人的“魚”嗎,難度就就減小了。

《釣魚啟示》説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要説課的課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一篇課文《釣魚的啟示》。下面我將從教材的特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教法的選擇、

教學過程的預設四個方面作簡要的説明。

一、 説教材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敍事的文章,全文共

11個自然段。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我”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

“我”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水裏,使“我”懂得“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樣的啟示,這一啟示讓我受益終生。很明顯,這是一篇適合對學生進行社會道德品質教育的好教材。

二、 説教學目標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閲讀能力也日漸提高,能初步的把握

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初步養成與他人進行交流閲讀感受的習慣。基於對教材的把握和學情的分析,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度,制定了一下三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並積累捕撈、操縱、沮喪、誘惑、皎潔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理解父親要“我”把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感悟從釣魚中獲得的啟示。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文章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精讀重點語句和段落,體會從釣魚中獲得的啟示。

三、 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的重

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情景教學法:教師通過導入創設情境,通過朗讀感受情境,讓學生入境動情。

朗讀感悟法: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教師應當運用語言渲染,引導想象,鼓勵學生多讀多想,讀思結合,以此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及其段落。

在學法上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自悟,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以此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 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具體説説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以及設計理念。

1、 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在上課前,我會這樣提問:同學,你們釣過魚嗎?如果你們釣到了一條大魚,你們又會怎麼做呢?今天,老師帶你們認識一位小男孩,在他11歲的時候,釣到了一條大魚,但是卻又把魚放回了湖中,而且還從中得到一個受益終生的啟示,你們知道是什麼嗎?現在老師就和同學一起去認識認識這位小男孩,學習學習這釣魚的啟示。出示板書:釣魚的啟示

用這這樣子的方式引出課題,能激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慾,接着再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答案。

2、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上面創設情境中,對於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已經對本課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所以我很自然的安排學生帶着這些問題默讀課文,並且有兩個目標:本課的生字詞,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五年級的字詞教學並非可以懸空,教師在課堂中也應該有所體現。我採用的是讀——講——讀——默的方式,先指明學生讀,再讓個別同學講一講難寫的或者難度的字,再全班讀一讀,然後把難寫的字在邊上寫一寫,默一默,或者在書本上圈出來。對於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樣的問題,相信對於五年級的學生,在閲讀的基礎中,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話講出來。

3、 細讀課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更多的是品讀課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個難題。我想,讓學生找出釣魚的啟示並不難,但是要讓學生理解釣魚的啟示卻是有一點難度的。所以,我再次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釣魚的啟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得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讀了這句話後,請學生質疑: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呀。

道德、是、非、難這些和釣魚有什麼關係呢?我請學生認真朗讀課文三到九自然段,找出文中我心情變化的句子。不難發現,“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接着是急切,然後是難過和委屈,最後是不捨。

在這裏我緊緊抓住兩個點進行研讀。第一個是我“得意“的句子,也就是第三自然中描寫魚非常大非常漂亮的句子。我要求學生反覆的,有感情的朗讀這些句子,讓學生感同深受,明白我為什麼會這麼不捨這條魚。挖掘文本語言的訓練點,增強語感,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第二個點是“不容爭辯”。我會分二個步驟豐富這個詞語。第一,緊緊抓住“盯”這個詞,理解父親在不容爭辯態度產生前的心理變化,讓學生明白父親也是經過一番掙扎才決定放走這條魚的。二是讓學生懂得,面對父親要我放走這條魚時,我的心情的變化過程,從得意,急切,再到難受委屈,最後到不捨。

這部分有大量細微的心理描寫,讓學生反覆朗讀,以讀促悟,體會道德實踐中的難。

4、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於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用自己的行為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所以,我會適時引導學生:同學們,在生活中,你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誘惑,你也會遇到像文中所説的大鱸魚,這個時候,你又是怎麼做的呢。我相機出示各種情景,如在商場裏營業員多找了你錢,在路上你檢到喜歡的玩具,老師多給了你分數,遇到這些情況時,你是怎麼做的。

學生在經過激烈的討論交流後,從而明白要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社會道德人,此時,課文的重難點就得以突破了。聯繫學生的實際,這樣就能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起來,讓學生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我趁勢進行總結:同學們,正確面對每一件小事吧,拒絕誘惑,面對道德抉擇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做個有道德的人,這樣你的人生必將走向成功。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釣魚啟示》説課稿7

一、説教材及教學目標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第29課《釣魚的啟示》。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這篇精讀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着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的啟示一事,從而説明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記敍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課文藴藏的、倡導的道德品質都是現代社會所呼喚、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如規則意識、如誠實守紀、如不為名利所惑等等。

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理解課文內容,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朗讀等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從小進行道德實踐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點確定為:讀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學難點為:理解“父親”告誡“我”的一段話。

二、説教法及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既是對話就不能訓話,就不是教師一相情願地在説教在傳授,而是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從而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去朗讀、去感悟、去探究、去積累、去運用,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基於以上認識,我採用以下方法來展開課堂教學。

1、導入。

採用為同學介紹文中的小主人公為開場白,既讓學生明確課文的寫作背景,又為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做鋪墊。

2、檢查預習情況

首先出示本課帶生字的詞,讓學生認讀,領讀,同桌互相讀;接着請學生説説難記的字及容易寫錯的字,教師並加以總結強調;最後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按先寫什麼?在寫什麼?最後寫什麼?的順序説)

3、新授——研讀課文。

①默讀課文,以達到整體感知課文大意的目的。

②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讀中也在積累內化語言。因此,我將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反覆地、多形式地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讀中感受夜晚的美景,體驗“我”和“父親”的心情的變化,走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領悟“父親”告誡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釣魚”部分採用抓重點句,創設情景,讓學生角色置換,把自己當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從而達到理解語言文字和訓練口頭表達的雙重目的。

4、懸念式結尾

在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兩個小時,我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卻在爸爸的堅持下,放回了湖裏,這一過程並沒人看見,小時候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啟發?會怎樣影響我的成長?我為什麼對父親滿懷感激之情?這些問題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5、作業。

作業佈置一為與自己的父親討論,交流自己對本文的閲讀感受,既複習鞏固了課文,也是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反饋;二為推薦閲讀篇目《中彩那天》(文旨類同),以擴大學生的閲讀量,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學語文用語文,養成課外閲讀的良好習慣。

《釣魚啟示》説課稿8

一、 説教材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敍事的,全文共11個自然段。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我”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

“我”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水裏,使“我”懂得“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樣的啟示,這一啟示讓我受益終生。很明顯,這是一篇適合對學生們進行社會道德品質教育的好教材。

二、 説教學目標

五年級的學生們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閲讀能力也日漸提高,能初步的把握

的主要內容,也初步養成與他人進行交流閲讀感受的習慣。基於對教材的把握和學情的分析,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度,制定了一下三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並積累捕撈、操縱、沮喪、誘惑、皎潔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理解父親要“我”把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感悟從釣魚中獲得的啟示。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精讀重點語句和段落,體會從釣魚中獲得的啟示。

三、 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教師、學生們、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的重

點是培養學生們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結合學生們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情景教學法:教師通過導入創設情境,通過朗讀感受情境,讓學生們入境動情。

朗讀感悟法:閲讀是學生們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們的閲讀實踐。教師應當運用語言渲染,引導想象,鼓勵學生們多讀多想,讀思結合,以此來引導學生們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及其段落。

在學法上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們在讀中自悟,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以此提高學生們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促進學生們的發展。

四、 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具體説説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以及設計理念。

1、 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所謂興趣是學生們最好的老師。所以,在上課前,我會這樣提問:同學,你們釣過魚嗎?如果你們釣到了一條大魚,你們又會怎麼做呢?今天,老師帶你們認識一位小男孩,在他11歲的時候,釣到了一條大魚,但是卻又把魚放回了湖中,而且還從中得到一個受益終生的啟示,你們知道是什麼嗎?現在老師就和同學一起去認識認識這位小男孩,學習學習這釣魚的啟示。出示板書:釣魚的啟示

用這這樣子的方式引出課題,能激發學生們旺盛的求知慾,接着再引導學生們在課文中尋找答案。

2、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上面創設情境中,對於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們已經對本課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所以我很自然的安排學生們帶着這些問題默讀課文,並且有兩個目標:本課的生字詞,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五年級的字詞教學並非可以懸空,教師在課堂中也應該有所體現。我採用的是讀——講——讀——默的方式,先指明學生們讀,再讓個別同學講一講難寫的或者難度的字,再全班讀一讀,然後把難寫的字在邊上寫一寫,默一默,或者在書本上圈出來。對於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樣的問題,相信對於五年級的學生們,在閲讀的基礎中,大部分學生們都能通過自己的話講出來。

3、 細讀課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更多的是品讀課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個難題。我想,讓學生們找出釣魚的啟示並不難,但是要讓學生們理解釣魚的啟示卻是有一點難度的。所以,我再次讓學生們瀏覽課文,找出釣魚的啟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得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讀了這句話後,請學生們質疑: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呀。

道德、是、非、難這些和釣魚有什麼關係呢?我請學生們認真朗讀課文三到九自然段,找出文中我心情變化的句子。不難發現,“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接着是急切,然後是難過和委屈,最後是不捨。

在這裏我緊緊抓住兩個點進行研讀。

第一個是我“得意“的句子,也就是第三自然中描寫魚非常大非常漂亮的句子。我要求學生們反覆的,有感情的朗讀這些句子,讓學生們感同深受,明白我為什麼會這麼不捨這條魚。挖掘文本語言的訓練點,增強語感,使學生們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第二個點是“不容爭辯”。我會分二個步驟豐富這個詞語。

第一,緊緊抓住“盯”這個詞,理解父親在不容爭辯態度產生前的心理變化,讓學生們明白父親也是經過一番掙扎才決定放走這條魚的。二是讓學生們懂得,面對父親要我放走這條魚時,我的心情的變化過程,從得意,急切,再到難受委屈,最後到不捨。

這部分有大量細微的心理描寫,讓學生們反覆朗讀,以讀促悟,體會道德實踐中的難。

4、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於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用自己的行為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所以,我會適時引導學生們:同學們,在生活中,你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誘惑,你也會遇到像文中所説的大鱸魚,這個時候,你又是怎麼做的呢。我相機出示各種情景,如在商場裏營業員多找了你錢,在路上你檢到喜歡的玩具,老師多給了你分數,遇到這些情況時,你是怎麼做的。

學生們在經過激烈的討論交流後,從而明白要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社會道德人,此時,課文的重難點就得以突破了。聯繫學生們的實際,這樣就能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起來,讓學生們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們的人生。我趁勢進行總結:同學們,正確面對每一件小事吧,拒絕誘惑,面對道德抉擇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做個有道德的人,這樣你的人生必將走向成功。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釣魚啟示》説課稿9

一、説教材:

《釣魚的啟示》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學習專題是“生活中的啟示”。本文是由"釣魚"和"啟示"兩部分組成的。主要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二、説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説仍有難度。特別是啟示部分爸爸告誡的話,學生受年齡、經歷的侷限,領會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是教學的難點。

三、説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捕撈、魚餌、魚鈎、小心翼翼、操縱、交接、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裏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四、教學重點:

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父親對“我”的教導,作者受到啟示部分。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具準備:幻燈片、名言警句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針對本文的特點,我選擇教法如下:1、以讀為主,讀思結合法。在教學釣魚和放魚的部分,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從而體會人物心理。2、小組合作交流法。在教學“啟示”部分,由於是本課的難點,我採用小組交流、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合作,學會解決問題。

五、説教學流程

下面我説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教學過程。這節課應以培養學生髮現美為主,以學生髮展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過課件的適當穿插,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設想:

一.情景導入欣賞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美妙的畫面往往叫人賞心悦目。欣賞美、品味美將能淨化人的靈魂。”此時出示月夜圖,學生欣賞着皎潔、清柔似水的月夜圖。同時提出:“在這樣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會有一個怎樣美麗的故事發生?”

1.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在此我設計的默讀環節,是因為默讀是小學高年級培養學生快速讀書的一種方法。在此讓學生得到練習。並讓學生找出有關描寫月夜的片段,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2.然後提問:“在這樣美麗的環境下,作者的心情也很美,是為什麼呢?”學生能夠説出“因為作者釣到了一條大鱸魚。”我緊接着問“作者是怎樣釣到的魚?”要求學生找出描寫作者釣到魚的句子:“過了好長時間……”讓學生讀出釣到魚是很不容易的。這樣為後面作者捨不得放掉魚做鋪墊。

3.接着我再次引出:“作者這麼費力釣到了一條什麼樣的魚?”要求學生找出描寫作者釣到的鱸魚的句子:“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着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着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地翕動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師指導學生讀出作者此時的心情。

在這一部分朗讀時,同樣一個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讀起來也就不一樣。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讀出來,老師就及時給予肯定。學生把欣賞文字美,想象畫面美,甚至字裏行間的意境美都通過感情朗讀給展現了出來。

二.讀懂課文感受美

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父親説的話,父親的話中藴含着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的內在美。如何讓學生去理解發現這種最崇高的美呢?”教師必須把學生自學、自悟,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發現。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自由讀4――9自然段。

課文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我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兒子説的話的語氣,感知人物心理活動,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悟。在學生入情入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讀讀、議議、想想。這樣學生就更深入課文內容了。小組再討論:如果你就是這位父親,在此情況下你怎樣勸這個孩子放棄這條魚?學生各抒己見,會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來説服兒子。從而深刻地體會出父親此時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對兒子的關愛,另一方面又要態度堅定地嚴格要求兒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須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學生再讀這段時,把“兒子”內心感受淋漓盡致地給表現了出來。從而體會到父親的言行是多麼的高尚多麼的美麗。

通過組織和引導,讓學生感受到從小應該不貪便宜、誠實守紀、有道德。

三.理解昇華表達美

在學生還沉醉在感悟父親的行為美,感悟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美的時候,引入“正是父親的嚴格教導,為作者 了一個美麗的人生。34年後作者事業有成,那是因為他的人生旅途中遇到過很多的“誘惑”,但是回想起父親的話他學會了放棄。”(學生討論:“誘惑”可能指什麼?)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過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

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出示孟德斯鳩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老師和學生一起注視着,默唸着這句話。我相信道德美的豐碑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築起。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讓我們的學生領略到美的故事,走進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實踐之美,做一個帶給祖國,帶給他人美的人;

作業佈置:

1. 摘錄文中優美詞句。

2. 將文中某句話改寫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3. 蒐集有關道德的名人名言。

板書設計:

13.釣魚的啟示

釣魚 啟示

大、美(得意)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

爸爸要我放魚(急切) 與非的問題,實踐

再三肯求(委屈、難受) 起來卻很難。

放魚(依依不捨)

《釣魚啟示》説課稿10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回憶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身啟示的事,説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的;從釣魚到放魚,最後寫34年後的啟示。最後一部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而理解課文的重、難點,就要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着手。

學情分析:

釣魚獲得的啟示,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圍繞啟示,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是學生學習的又一難點。由於學生的年齡、經歷的侷限,領會起來很難。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引導學生討論、聯繫實際來理解。

設計理念:

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念。把學習過程之中的感悟、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教學目標:

1、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明白父親讓“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聯繫實際,受到“要遵守規章制度、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過對“我”和“父親”言行的朗讀感悟,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尤其要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培養學生朗讀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我”所獲得的啟示內容。

2、理解“與那條鱸玉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二)初讀啟示,質疑。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將“我”獲得的啟示劃出來。

2、讀讀啟示,提出疑問。

(三)讀悟,解疑。

1、理解道德的“是”與“非”。

(1)就“釣魚”這件事來説,什麼是“是”,什麼是“非”?

(2)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什麼“我”做起來卻覺得很困難呢?

2、理解道德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1)體會讓“我”覺得做起來難的原因。

①請同學們默讀3—9自然段,找出理由。

②學生先默讀、自學,討論。

③彙報交流,引導學生從以下三方面説理由,讀句子。

a、這條魚是我好不容易釣到的。

b、這條鱸魚很大、很美。

c、當他釣到魚的時候,周圍沒有人。

d、魚的極大的誘惑,周圍的環境,都讓“我”難以下決心把魚放回湖中,但最終“我”還是作出了“放魚”的選擇。

是誰讓我作出了這樣一個正確的選擇?(爸爸)

(2)體會“我”實踐的艱難過程。

①“我”雖然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之下,無可奈何地放了魚,但在這個過程中,“我”經歷了非常艱難的心理鬥爭。讓我們再來讀3——9自然段,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②學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談體會。

③彙報交流。

a、“得意”。

b、急切、不理解。

c、委屈、難受。

d、乞求(換個詞)

e、無可奈何、戀戀不捨。

④你們看,“我”把魚放回湖中,經歷了一個多麼艱難的過程。所以説: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⑤分角色讀對話,

⑥提升對父親要求“我”把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體會到父親要求我遵守規定,做一個誠實的人。)

(三)理解如果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1、34年前,父親的嚴格教育讓我作出了道德的選擇,那麼,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是怎麼做的呢?

2、出示相關句子:理解“誘惑人的魚“的含義時,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過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開去。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

3、引出:“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紐約一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了。”當年他把魚放掉是因為父親的威嚴,是無可奈何的,但是,他現在的選擇卻是。

《釣魚啟示》説課稿11

張平老師執教的《釣魚的啟示》這一堂課的亮點優秀是以讀為主,感悟文本。張老師抓住重點問題“我不肯放魚的句子”以及“不肯放的原因”這一問題時,讓學生自由讀,找句子彙報,用詞來表達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用不同的表達。張老師不單純地讓學生練讀,而是從讀的韻味上啟發學生感悟書上的情感,感悟了情感再用概括詞和朗讀的方式表達含義。亮點之二是能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讓學生練筆:當我遇到這樣事的時候,我會想起父親對我的告誡,讓學生寫寫父親對我告誡的話。這不僅是學生鍛鍊文筆的好機會,而且能提升學生對這篇課文的認識。

1、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課堂語言温雅理性,與課文的語言風格很契合,同時也極好地拉近了學生與老師、與文本的距離,為學生理解文本,表達感悟創設了很好的情境。

2、抓心理變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課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雖然寫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卻不是一下子就能體會到的。董老師在處理文本時,以“我”的心理活動、情感線索為主線,讓學生找“我”不肯放魚的句子,接着思考“我”為什麼不肯放魚,嘗試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學習,深刻感受“我”釣到大魚興奮、被迫放掉大魚的心痛和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後,“我”為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而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故事到理論,從感性到理性,層層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過釣魚所獲得的啟示。另外,董老師又以父親的態度線索為輔線進行教學,想讓孩子通過對“父親”心裏的猶豫,到最後堅定的語氣這一過程的瞭解,加深學生的認識,無論任何情況下都是必須遵守的。

3、抓重點詞句,反覆品讀悟理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那就會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在體會“我”放掉大魚的情感時,董老師讓學生反覆朗讀“我”説的話,如:“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一邊讀,一邊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內心的不捨以及不捨的原因。然後,董老師又提出相應的更高層次的朗讀要求,由淺及深,一步步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共鳴,加深內化。董老師將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反覆地、多形式地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教學建議:製作課件時,對於重點句段的出示不宜過多。另外,要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語,去品味感悟。

標籤: 説課稿 啟示 釣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zgx92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