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説課稿模板彙總9篇

説課稿模板彙總9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説課稿模板彙總9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是著名作家樑曉聲的名作課文記敍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不顧同事的勸説,毫不猶豫地拿錢給“我”買課外書的故事,從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現了慈母對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感激與敬愛之情描寫細膩,情感真摯,字裏行間流露出濃濃的親情

二、説目標

本單元教學目標是抓住人物描寫的重點語句,學會品味作品的語言,體會作品的感情,在閲讀中披 文以入情”,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根據教材的特點、課程標準、單元教學目標以及五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時間為一課時,教學目標有三個:

認識3個生字理解“震耳欲聾、龜裂”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鼓勵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通過對母親外貌、動作、語言描寫的重點句、段,體會母親的慈祥與善良和我對母親的感激、熱愛與崇敬之情

教學重點:通過對母親外貌、語言、動作描寫的重點句、段的品析,體會母親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對母親的感激、熱愛與崇敬之情

教學難點:

1、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本篇課文寫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當時正是國家困難時期,大多數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難,“一元五毛錢”買一本書在當時是不容易的事情由於學生不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就難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這是本課學習的難點課前,我與學生交流,向學生介紹了時代背景,為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三、説教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課堂教學的效率,根據高年級略讀課教學的要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用創設情境、以讀代講、合作交流、指導點撥等教法,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 我藉助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體會父母之愛在本篇課文的處理當中,我想借助一個“酸”字,引導學生從而母親“瘦弱的背影、疲憊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堅定的話語”這個四個層面,尋找作者為何接過母親的錢會鼻子一酸的原因通過品悟結合,多重朗讀,比較學習的方式,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和語言樣式,在言意結合的過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四、説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古詩導入,激發興趣

我採用學生熟悉的古詩《遊子吟》導入,讓學生讀讀這首詩,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慈母,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母親的感情,引發學生的閲讀期待;另一方面用學生熟悉的關於母愛的一首詩導入,讓學生邁出成功的第一步,緩和緊張的心情,為下文的學習作了鋪墊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學生的預習效果,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我讓學生填寫課文出現的重點新詞,讓學生自己發現如何概括主要內容,一舉兩得,為新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三環節:品讀課文,體會情深

新課標強調以讀為本,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我這個環節主要有三步:(1)圍繞一個“酸”字,自己默讀課文畫出讓自己讀起來酸溜溜的語句,並在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教師巡迴與學生個別交流,掌握學生自主解讀情況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學生個性化閲讀的要求

(2)交流學生自讀,教師適時點撥我和學生一起抓住四個重點語段,分成四個版塊,引導學生在想象畫面,默讀、齊讀、比較讀、引讀等形式的感情朗讀中增進體驗,昇華情感,豐富了文本內涵,凸顯情感體驗閲讀方法在此類課文教學中的無可替代功能濃濃的慈母情,深深的愛母情洋溢課堂,課堂成了學生、教師自主宣泄情感的場所(3)學生有感情讀出其他讓自己讀起來酸溜溜的語句並説説自己的體會既給了學生展示的機又可以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第四環節:補白練筆,體驗情深

這個環節分兩步:(1)創設情境,我攥着母親的血汗,攥着母親的疲憊,也攥着母親無私而偉大的愛,跑了出去(音樂起)教師用深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與文中的真情形成共鳴,進行補白練習交流時,教師適當板書詞語,加深學生對母愛的認識,喚起學生熱愛母親的情感,再次感受偉大的母愛,昇華情感

五、課後反思

這節課後,自我感覺還好,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效果還行不過,我覺得自己上課時,教學語言還可以進一步精煉第三環節的交流時,如果以適當的導語,引導學生自己讀出探討的語句,加以品讀體會,效果會更好四個“立刻”如果採用換詞體會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工作的單調和枯燥,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母親的忙碌加深對母親的艱辛的理解,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母愛的偉大。

説課稿 篇2

1.説教材

“摩擦力” 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力的基本知識,它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知識教學的好壞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內容放在學習了彈力之後,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見的三種力之一,學好本節內容,有利於學生下面對物體受力分析的學習。此外,摩擦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本節的特點之一是,本節的知識與初中的相關知識相銜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階;特點之二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

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1.知道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通過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3. 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4.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向學生滲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辯證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

1.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大小計算,正確理解什麼是最大靜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內容的難點,準備在下節課重點介紹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動摩擦力的應用。本節課的重點是兩種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兩種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2)教學難點:對靜摩擦力存在的認可和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影響因素。

2.説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

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並引導學生分析其規律和區別,使學生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另外通過做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髮現規律並理解其物理內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課可採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討論並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3.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課彈力的知識相聯繫,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4.説程序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分鐘。)

(課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身邊同學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有關摩擦的例子? 學生自由回答課堂的氣氛活躍。讓學生將手指壓在導學案中的四種材料上往前,往後摩,從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結合導學案第一部分啟發學生體驗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區別和產生條件,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1)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麼是靜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着重突破學生對相對運動趨勢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實驗演示或用“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麼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通過對由傳感器得到的圖像分析,和實驗觀察驗證,得出最大靜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範圍與最大靜摩擦力與壓力有關。並引出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標討論影響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實驗方案設計→選擇實驗數據處理方案→探討試驗中的注意事項→計時實驗探究,結合導學案第二部分完成實驗。

對實驗過程和結論進行評估和交流。

①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

②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其比例係數由接觸面的材料決定,稱之為動摩擦因數(μ)即: 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沒有單位。 [閲讀P59表1瞭解幾種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在上面的實驗中,我們還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結論:

①與面積無關;

②在速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也無關。

4.結合導學案第三部分師生一起總結回顧本節課的收穫。

並提出下節課的目標.

5.板書板畫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徵,積極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氛圍中學習,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當然,教學中情況千變萬化,這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習活動,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領導、同行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五年制語文第八冊第八單元的一編閲讀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教育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黃河變化是因為含沙量大,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黃土高原氣候的變化和黃土本身結構鬆散,這是大自然本身變化造成的;二是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這是人為造成的。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越來越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這句話點出了這樣惡性循環的後果,也點出黃河變化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之間的相互聯繫。

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課文,雖然篇幅較長,但內容比較容易懂。學生學習時可運用前面學到的閲讀方法,使已有的語文能力得到鞏固和提高,並從黃河變化這件事受到啟示,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2、教學目標

《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因而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這課的教學目的有:

認知目標:(1)瞭解黃河的變化和黃河變化的原因。

(2)治理黃河的關鍵是管住泥沙。

能力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增強環保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信念。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黃河變化的原因及黃河的演示過程。

難點是理解本課生詞,如搖籃、流域、懸河、植被、憂患等。

二、説教法、學法

傳統的教學結構,侷限於實現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掌握和鞏固知識的近期目標,而現代化教學結構的目的,在有效地實現此種近期目標的同時,更追求培養學生探索、創造精神,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學生潛在的智能,增進民主和競爭意識的遠期教學目標,實現知識教育和發展教育的雙重價值,為此,本課教學主要採用自學求索型的課堂結構,並輔以情境教學法。

1、自學求求索型課堂結構:

課堂以學生自我活動為中心,力求引導各層面的學生根據自己知識的空白提出疑問,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參與討論、交流、歸納、激活學生的內在動因,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變繁瑣的講和問為適時的啟和導,變牽着學生走為服務於學生;學生變被動的聽和答為主動的説和思,變少數人的發言表演為人人蔘與的主動學習。

2、情境教學法

崔巒同志説過:在一定情境之中訓練語言事半功倍。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説過:藝術就是感情。上好語文課首先要通過有效的調節方式,深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南方山區的學生對黃河--我國的母親河雖有所聞,卻未親眼目睹過,難以想象黃河決口給兩岸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為此,可先播放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暴發的特大洪災中抗洪搶險的錄像,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動,進而為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藴含的思想感情作有力的鋪墊。

三、説程序

(一)觀看錄像,引入課題(創設情境,作好鋪墊)

(二)引導學生對課題提問(鼓勵質疑,整體感知)

根據提問,投影出示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黃河變化前是什麼樣的?

黃河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治理黃河的關鍵是什麼?

(三)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生:我最喜歡第×自然段,我想把它念給大家聽。

(預習中在熟讀的基礎上加以比較,學生往往會選擇較長而又多生訊的段落念,這樣既能讓學生自己解決讀中的難點,又激發了學生展示才能的慾望,可謂一舉多得)。

2、師生評議,糾正讀錯的字和讀破的句子

(先説優點,再提建議,即使大家集中了注意力,又訓練了口語表達,體現了人文精神)。

師:你讀的好極了,能帶大家讀這段嗎?(情感激勵)

四、理解字詞:

1、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詞;

2、學生討論回答,對於像禍河媲美生息繁衍肥力頻繁憂患搖籃一類的詞,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的方法解決。

(既熟練地運用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又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讚許,有成就感)

像懸河流域河牀侵蝕植被一類的詞,教師用課件演示,讓學生自己表述。

(既直觀形象,又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

五、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1、默讀課文,並在書上作批註。

(學生已學會用!等符號分別表示重點句子,重點詞語,疑難問題,感受頗深之處)

2、學生提問、交流、解答

生:我想問大家(如黃河變化前是什麼樣子的等等)

(要問同學、考同學,自己必定會先有所思,並聆聽同學的答案,經過綜合分析、比較、判斷同學答案完整與否)

六、總結延伸

1、黃河的變化給人們怎樣的教訓?

2、談談你所知道的人類不注意環保所帶來的惡果,如沙塵暴、酸雨、南極臭氧層空洞等。

3、我們小學生能做的有利於環保的事有哪些?

(學生根據經驗,各抒已見,既培養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的好習慣,又激起了動手美化家園的慾望,使課內學習向課外動手自然延伸,把環保意識化為具體行為)

板書設計(略)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魚兒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在兒童的世界裏魚兒是他們熟悉和喜歡錶現的對象,通過看一看動畫片、做一做遊戲、動一動手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嘗試用彩色筆、彩色紙、彩泥、樹葉、等多種材料製作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魚兒。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與眾不同的魚兒造型,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2、本節課在整體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魚和小魚》是一節集欣賞性、合作性、互動性等特點於一體的美術課,在本節課前面安排了《小雨沙沙》、《我心中的太陽》、《花式“點心”》等課,已經讓學生接觸到了用顏料彩筆等工具進行繪畫,用彩泥、彩紙等手工材料來表現畫面,而《大魚和小魚》這節課是在此基礎用“剪紙、撕紙、彩筆繪畫、彩泥製作、綜合材料”等方法來表現畫面,複習運用了前幾節課的學習內容。而在本節課後面安排了《威武的獅子》、《我做的筆筒》等課主要是通過彩紙彩泥以及綜合材料來表現畫面,為此打下基礎。所以本節課在整體知識結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讓學生在觀察欣賞中感受美、體驗美;在實踐操作中表現美、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觀察各種各樣的魚兒,感知認識魚的大與小差異,並表現誰大誰小,同時用自己的方式來裝扮魚。

教學難點——能用繪畫、撕紙或剪紙等多種方法表現水中游動的魚,理解在一畫面中,大與小局部間的彼此區別和聯繫。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美術工具和材料,對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會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他們所知道的東西。現在的孩子以獨生子女居多,他們接受信息的途徑很廣,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聯想奇特,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現畫面;好奇心重,愛表現自己,但動手能力較差,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繪畫材料來稚拙地表現自己的想法。而《大魚與小魚》讓他們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髮展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情況的把握,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認知領域:引導學生欣賞美麗的海底世界,讓學生用不同的材料來表現魚兒。

操作領域:學會運用剪、貼、畫、拼接等手段在各種材料上製作魚兒,鍛鍊動手能力。

情感領域: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得到美的薰陶,在動手製作中懂得珍惜自然,愛護生靈,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激發學生對人類生態保護的意識。

四、教學法分析:

1、觀察動畫片激發學習興趣。

2、欣賞圖片知道魚的形狀。

3、做魚的遊戲活躍課堂氣氛。

4、示範製作方法。

5、創設情境激發創作潛能。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1、動畫引入,激發審美期待

“小朋友,你們有沒有見過大海呀?是啊,蔚藍的大海一望無邊,當海面上波濤滾滾的時候,海底卻是另外一番景緻。想不想跟隨老師一起去美麗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周遊一番呢?”教師充滿誘惑的語言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適時播放動畫片《海底總動員》中的精彩片斷。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他們進入情境,讓學生留戀、嚮往。同時也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了。在欣賞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去觀察海底世界,直觀又生動,欣賞完畢,讓學生説説海里的主角,學生爭先恐後,將課堂氣氛推向第一個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學習主題——《大魚與小魚》,從動畫片到課題,從學生的興趣,到勾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慾望,遵循了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保持對繪畫的興趣和着手錶現物象的衝動。

2、觀察發現,感知魚兒形狀

用圖片展示一張不同形狀的海洋魚組成的畫面並問是由哪些形狀組合而成的?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帶着問題去觀察,再結合自己的觀察來説一説。在這裏反覆強調魚的不同幾何形狀,從而讓學生直觀掌握概括成各種簡單的幾何形進行組合,稍作裁剪或裝飾,再給它們穿上美麗的花衣裳就能創造出許多美麗的海洋魚兒來。兒童的造型方法生動、、變形、誇張,甚至抽象;讓小朋友對結構有所認識,以兒童所特有的天性,繪畫語言會更生動,更具表現力。

3、演魚賞魚,走進魚兒世界

孩子都有表現自己的慾望,讓學生戴着魚的頭飾用肢體語言來表現一下魚,這一環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為學生在接下來的過程中將魚表現得更加生動打下了基礎。接着範畫展示讓學生在音樂中欣賞大量海洋魚的美麗圖片。我特地採用課件製作的方法將圖片欣賞設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漸變,這樣就讓學生在無形學會了通過現象認知色彩,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慾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礎上激活原有學生對繪畫的製作方法,問學生:“你會用什麼美術的方法來表現魚兒呢?”“用彩色筆畫;用彩色紙剪貼;還可以用彩泥做。”根據學生回答我歸納出四種方法:塗色繪畫、色紙剪貼、彩泥製作、綜合材料。針對所總結的方法做演示補充説明,如:還可以用樹葉等綜合材料來做,讓他們進一步對今天所學內容加以認識和掌握。我們的教學首先應考慮的是孩子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根據孩子接受技能的特點而採用上述方法。

4、畫魚做魚,展開創作過程

讓學生看着小狗潛水員和它的“鯊魚號”潛水艇的卡通畫面,提出“你準備採用哪些方法來表現你心中的魚?你想要表現的魚是什麼形狀的?它穿的是什麼花紋的衣裳?”這三個要求,創設情境將繪製過程應注意的問題設計成坐上這艘潛水艇的注意事項,至始至終都讓學生沉浸在所創設的海底世界這個情境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繪製的美麗魚兒貼到黑板上繪有美麗水草和珊瑚的海域,有幾個學生直接上去畫。在此過程中繼續播放剛剛大量的海洋魚圖片,循環的圖片欣賞,讓學生在充滿愉快感的藝術氛圍中進行創造,有所參考,拓寬視野,活躍思維,讓他們在無形中受到了美的薰陶。製作過程中鼓勵學生把多種方法結合使用,畫出做出和別人不同色彩和形狀的魚兒,展開比賽,這樣就激勵學生創新、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六、課堂評價

1、評魚析魚,分享創作快樂

師生共同欣賞黑板上學生創作的美麗海景,先讓學生互評自評你覺得哪條魚最漂亮?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品評: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適、形狀的變化是否生動、材料的運用是否獨特。然後師生互評,教師肯定學生的評價,優秀的作品及時給予表揚,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勵,提醒在以後的作業中要注意克服這些缺點,揚長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個小小心靈對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構思之大膽,手法之自由,盡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約束,這正是兒童作品最動人、最精彩的價值。

2、散文欣賞,擴展延伸

教師談話:小朋友,剛剛我們用眼睛欣賞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雙手創造了海底世界的美,現在讓我們閉上眼睛再一次用耳朵來感受海底世界的美,欣賞配樂散文《海底世界》。學生再一次領略到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海底美景,將文學和音樂整合在美術課中,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大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最後教師總結談話:海底世界非常美麗,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瑰寶,我們在感受它美的同時更有責任去保護它,那怎麼去保護呢?請小朋友下課後去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讓學生懂得珍惜自然,愛護生靈,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從而激發學生對人類生態保護的意識。

説課稿 篇5

伴隨着冬日裏温暖的陽光,我們相聚在一起,共同研讀我們喜歡的數學。我要説的是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6的乘法口訣》。

6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了1——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在編排上先出現一組準備題,每次加6,把得數填在空格里;再出現例7,看圖寫出乘法算式,並編寫出乘法口訣;然後進行鞏固練習、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乘法口訣的教學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本學期教學的一個重點,它是學生以後進一步學習乘除法的基礎。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感受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能熟記口訣並進行計算。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生通過操作,在1——5的乘法口訣的編寫經驗上,編出6的乘法口訣,發現口訣內在規律,體驗合作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3、在編口訣和利用口訣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積累學習經驗,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據教學目標,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掌握並應用6的乘法口訣。

由於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表達能力有限,將發現的知識抽象出來,概括成口訣和發現口訣的內在規律,對學生來説是一個難點,所以我把編寫乘法口訣,發現口訣的內在規律作為本課時的教學難點.

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 : 為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 讓他們學會遷移,用類推的思想去解決問題。

三、教法學法

我採用課件演示法、故事情境法,發現法、討論法等進行教學。通過創設情境,學生討論交流,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同時,我在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等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多種感官的參與,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我把本課的教學程序設計成如下環節:(一)複習導入(二)探究新知(三)鞏固練習(四)總結評價。下面,我具體説説每個環節的安排及我的設計意圖。

(一)複習導入

俗話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精心設計的課堂導入就像一組交響的前奏,一部小説的序章,它能夠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為整堂課的教學做好鋪墊。開課伊始,我圍繞1-5的乘法口訣設計了不同形式的練習題,採用搶答的方法引導學生參與。競爭機制的引入,激發起學生的參與熱情,激活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很自然地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本節課內容的學習與探究之中,為學生學習本節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鋪墊。

(二)探究新知

在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出示主題圖,創設海底世界的情境,讓學生觀察並説説都看到了什麼,找到了哪些信息,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如6條小魚用了幾個三角形?以便引起學生主動思考,並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接着讓學生很快的告訴我3條小魚用了幾個三角形?4條呢?5條呢?最後問學生:“用什麼方法可以很快的説出得數?”學生自然會回答用乘法口訣,從而引出課題:6的乘法口訣。

在這一環節,我主要是通過觀察,集中兒童的注意力,導入儘量簡化,開門見山,但又明確了學習目標,直入課題,同時提高了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下一環節做好了認知和情感上的鋪墊。

結合提出的問題,課件展示一組準備題,一條小魚用了6個△,表示1個6,兩條小魚用了12個△,是2個6。也就是説多一條小魚就加上一個6。讓學生逐一算出2個6相加、3個6相加……6個6相加的結果。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知道6的乘法口訣是為了解決6的連加的問題而產生的,使學生清楚知道6的乘法口訣中每一個積的來源,理解相鄰兩個積之間是一種相差6的關係,為學生正確總結出6的乘法口訣,正確算出口訣中的每一個積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讓學生體會到數軸上的點與數之間有着一一對應的關係。

為了突出重點,也為了突破難點,我由淺入深的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1個6怎樣用乘法算式表示?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 1×6=6和6×1=6的算式,並讓學生説説這兩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一個六是六)結合乘法算式編一句乘法口訣(一六得六)。總結出一句乘法口訣可以列出2個乘法算式。

接着利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學生編出口訣二六十二,讓學生掌握填表的想法和方法。本堂課的重難點是後4句口訣的編制和理解。我讓小組討論交流,列出剩餘的乘法算式,編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因為學生已有2-5乘法口訣為學習的基礎,我特意把3-6的口訣留給學生來歸納,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功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當學生彙報6的乘法口訣後,提問:為什麼六六三十六這隻有一個乘法算式呢?讓學生説出它們兩個因數是相同的,所以即使交換位置也是同一個算式,只用寫1個算式。然後讓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一句口訣説出它表示什麼?見到這句口訣你會想到哪個乘法算式?加深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意義,也正是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尊重了學生的選擇,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給學生提供一個寬鬆的思考空間,是給學生提供培養創新能力的機會。為加深學生對6的乘法口訣的記憶,提供給學生一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住6的乘法口訣”的空間,自主觀察、發現、總結出記憶的方法:(1)類推記憶法,如一六得六這句口訣,就是1個6,四六二十四,就是4個6相加的結果,如果忘了四六得多少,可以用四個六相加算出的結果就是四六的口訣了。(2)對比記憶法。總結出要是忘記了哪一句口訣,可以根據相鄰的兩句口訣來推算。因為前一句口訣總比後一句口訣少6,後一句口訣總比前一句多6。領悟到乘法口訣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生活中確實有使用的必要性,從而真正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通過尋找,對比,培養學生的的觀察、概括能力,發展孩子的潛能,讓純粹的記憶變得生動和直觀。

在初步認識了6的乘法口訣後,接下來的任務讓學生記住口訣,這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採取了多種形式幫助他們記憶。

首先我讓他們齊讀,又因為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同,所以接着自由背,然後同桌互相檢查背給對方聽,緊接着認為自己能背的都背一次。

再次我讓學生進行對口訣練習:出示口算卡片讓學生説出得數和口訣。

(三)鞏固練習

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題。

例7之後的“做一做”(教科書第61頁),呈現用6根小棒擺成的六邊形直觀圖,以口答“擺2個六邊形用多少根小棒?擺6個呢?”鞏固6的乘法口訣。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用小棒擺出六邊形。接着讓學生依序説出乘法算式和口訣。然後,再隨意提問:擺3個六邊形用多少根小棒?5個呢?讓學生説出乘法算式和口訣,使學生進一步熟悉6的乘法口訣。

62頁第1題,通過對3組題中每兩小題的對比、思考,揭示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繫。練習時,我讓學生直接填書上。然後請學生觀察每組中的兩小題之間的聯繫。想一想:6×3和6×4、6×4和6×5、6×5和6×6後一句口訣的得數比前一句大多少?為什麼?

這樣設計,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乘法口訣含義的理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在偶而忘記某句乘法口訣時,利用相鄰兩句間積的變化規律,由與其相鄰的乘法口訣,推想出忘記的乘法口訣。

62頁第2題題目以摘蘋果的情景呈現練習內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練習時,根據畫面情景用生動且帶有激勵性的語言説明題目要求,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摘蘋果活動”。

63頁第6題。題目以圖文結合形式給出一隻螞蟻6條腿的條件,讓學生分別填出3只、6只螞蟻多少條腿。

此環節的練習,加深學生對6的乘法口訣的理解與運用,突出練習的層次性。

練習五:幫幫我。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學時,讓學生從文字信息中,發現要解決的問題並找出相關的數據,然後得出結果。完成後,讓學生互相交流,説一説題意、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成功。

這幾個練習,都採用色彩鮮明、形式活潑的課件加以展示,層次分明,動靜結合,有集體練習,有學生的個別交流,師生間的交流,練習效果突出,既鞏固了6的乘法口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教會了學習方法。

(四)總結評價

最後,讓大家暢談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穫?

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談收穫,使學生對本課的內容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同時鼓勵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要努力做一個愛觀察、愛思考的孩子,這樣使學生又一次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喚起愛數學,學數學的學習慾望。

本節課的板書,把6的乘法口訣都呈現在黑板上,整個板書能反映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體現6的乘法口訣的規律性,能夠使學生一目瞭然,而且便於學生記憶。

總之, 本節課努力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不足之處還希望各位老師指正,我相信每一次對教材的解讀,都會有不同尋常之處,願我們在數學的高峯上越攀越高,一定會看到前所未有的奇觀。

説課稿 篇6

一、關於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點到直線的距離”是在學生學習直線方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兩直線位置關係的一節內容,我們知道兩條直線相交後,進一步的量化關係是角度,而兩條直線平行後,進一步的量化關係是距離,而平行線間的距離是通過點到直線距離來解決的.此外在研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曲線上的點到直線的距離以及解析幾何中有關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等問題時,都要涉及點到直線的距離.所以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是平面解析幾何的一個重要知識點.由於這一節是直線內容的結尾部分,學生已經具備直線的有關知識(如交點、垂直、向量、三角形等),因此,一方面公式的推導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公式的推導也是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學知識點的一個很好的課題.通過公式推導的獲得,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我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有以下三條:

(1)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的要求

(2)新教材的特點

(3)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

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能力、德育等方面的內容.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是平面解析幾何重要的基礎知識,也是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一個知識點.按照大綱 “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教學要求,結合新教材向量的引入,又根據所帶班級學生基礎和素質教好的情況,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讓學生理解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思想,掌握點到直線距離公式及其應用,會用點到直線距離求兩平行線間的距離;

(2)通過推導公式方法的發現,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等數學能力;在推導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轉化(或化歸)等數學思想以及特殊與一般的方法;

(3)通過本節學習,引導學生用聯繫與轉化的觀點看問題,體驗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成功感.

3、教學重點: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教學難點:發現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方法.

二、關於教學方法和教學用具的説明

1、教學方法的選擇

(1)指導思想:在“以生為本”理念的指導下,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2)教學方法:問題解決法、討論法等.

本節課的任務主要是公式推導思路的獲得和公式的推導及應用.我選擇的是問題解決法、討論法等.通過一系列問題,創造思維情境,通過師生互動,讓學生體驗、探究、發現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以及思考問題的方法,促進思維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分工合作,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2、教學用具的選用

在選用教學用具時,我考慮到,在本節課的公式推導和例題求解中思路較多,所以採用了計算機多媒體和實物投影儀作為輔助教具.它可以將數學問題形象、直觀顯示,便於學生思考,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不同解題方案,提高課堂效率.

三、關於教學過程的設計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一題多解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應注意溝通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繫,通過類比、聯想、知識的遷移和應用等方式,使學生體會知識間的有機聯繫,感受數學的整體性.課標又指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為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把本節課分為以下:“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自主探索 推導公式——變式訓練 學會應用——學生小結 教師點評——課外練習 鞏固提高”五個環節來完成.下面對每個環節進行具體説明.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1、這一環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由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揭示本課任務.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

2、具體教學安排:

多媒體顯示實例,電信局線路問題,實際怎樣解決?能否轉化為解析幾何問題?學生很快想到建立座標系.如何建立座標系?建系不同,點和直線方程不同,用點的座標和直線方程如何解決距離問題,由此引出本課課題“點到直線的距離”.

(二)[自主探索 推導公式]

1、這一環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髮現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方法,並推導出公式.在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圍繞兩條線索:明線為知識的學習,暗線為特殊與一般的邏輯方法以及轉化、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的滲透.

2、具體教學安排:

2.1 學生初探 解決特例

首先提出問題:怎樣用解析幾何方法求解點到直線距離?由於字母的運算有難度,引導學生從直線的特殊情況入手,這樣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學生應該能想到,如果直線是座標軸或平行座標軸的時候問題比較容易解決,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學生自己完成推導過程,選兩名學生進行板演.

2.2 師生互動 獲取思路

特殊情況已經解決,引導學生考慮一般直線的情況.通過學生思考,教師收集得到思路一:過作於點,根據點斜式寫出直線方程,由與聯立方程組解得點座標,然後利用兩點距離公式求得.我及時評價這種方法思路自然,是一種解決辦法.為了拓展學生思維,我們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還有什麼辦法能解決?

為此我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1)求線段長度可以構造圖形嗎?

(2)什麼圖形?如何構造?(學生經過討論,得到構造三角形,把線段放在直角三角形中.)但是如何構造又是一個難點.

(3)第三個頂點在什麼位置?

(4)特殊情況與一般情況有聯繫嗎?

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會提出第三個頂點的不同位置:可能在直線與x軸的交點M或與y軸交點N;或根據特殊情況的證法提示,過P點作x、y軸的平行線與直線的交點R、S.或同時做x、y軸平行線.這樣就收集到思路二、三、四.三種思路已經有了,它們的共性是什麼?學生能觀察出都在三角形中.我繼續引導:能不能不構造三角形?而是其它數學相關量?我們剛學習了向量知識,能否用向量知識解決問題呢?(由於在前面學習的向量知識中,向量的模可以表示兩點之間的距離,而證明兩直線垂直時也已經用到向量知識,法向量又是本節課後閲讀材料,本班學生基礎和素質較好,在學習直線方向向量時已經佈置閲讀).

提出問題:線段的長度就是對應向量的模,那麼如何求得向量的模呢?根據實際情況提示一方面的方向完全由直線的方向而定(與法向量共線),另一方面的長度又與點P有關,它的長度又如何控制下來?所以有思路五,由師生一起分析,取法向量=,而= ,以下只要求得,就可以得到距離.2.3 分工合作 自主完成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究竟哪種好呢?如果讓每位學生都去用不同解法探求,在課堂上時間顯然是不允許的,但教學中又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如何解決這種矛盾呢?現代教育要求學生要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因此我叫學生對五種思路進行分組練習.在學生求解過程中,我巡視,觀看學生解題,瞭解情況,根據課堂時間的實際情況,選取做好的學生的解題過程用實物投影儀顯示.這樣不僅能讓全體學生看到不同思路的具體解法,還能得出最佳解題方案,接着我展示最佳解題方案的規範步驟.目的讓學生有良好的規範的書面表達習慣,起到教師典範的作用.

2.4 公式小結 概括提升公式推導出,學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我也給予了肯定.但是由於公式的結果是一般情況得出的,而對於,點在直線上是否成立,它們與,點在直線外有什麼關係?這並沒有驗證.而我們要求學生考慮問題要全面,為此我提出提問:

①上式是由條件下得出,對成立嗎?

②點P在直線上成立嗎?

③公式結構特點是什麼?用公式時直線方程是什麼形式?通過學生的討論,使學生了解公式適用的範圍:任意點、任意直線.同時體現整體認識和分類討論思想.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做了和教材不同的處理方法

1)先特殊後一般的證法,

(2)多角度構造三角形,

(3)知識聯繫,向量解決.目的是讓學生在考慮問題時有特殊到一般的意識,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問題的解決循序漸進.向量是新教材內容,是一種很好的數學工具,和解析幾何結合應用是現在新教材知識的交匯點.而多角度考慮問題,發散學生思維.

(三)[變式訓練 學會應用]

1、這一環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通過練習,熟悉公式結構,記憶並簡單應用公式.通過例題的不同解法,進一步讓學生體會轉化(或化歸)的數學思想.

2、具體教學安排:

由學生完成下列練習:

(1)解決課堂提出的實際問題.(學生口答)

(2)求點P0(-1,2)到下列直線的距離 :

①3x=2 ②5y=3 ③2x+y=10 ④y=-4x+1

設計説明:練習1的設計解決了上課開始提出的實際問題.練習2的設計故意選特殊直線和非直線方程一般式,主要強調在公式應用時,直線方程是一般式,應用公式的準確性.

例題(3)求平行線2x-7y+8=0和2x-7y-6=0的距離.

我選取的是課本例題,課本只有一種具體點的解法.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知識從深度和廣度上進行挖掘.通過幾何畫板的演示,讓學生直觀看到思考問題的方法.除了選擇直線上的點,還可以選取原點,求它到兩條直線的距離,然後作和.或者選取直線外的點P,求它到兩條直線的距離,然後作差.由特殊點到任意點,由特殊直線到任意直線,從而延伸出兩平行線間的距離.目的是在整個過程中,讓學生注意體會解題方法中的靈活性以及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四)[學生小結 教師點評]

1、這一環節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達到的目的是:

通過師生共同小結,鞏固所學知識,提煉用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藴涵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2、具體教學安排:

本節課小結主要由學生完成知識總結,通過學習知識所體驗到的數學思想方法,由學生總結和相互補充,教師適當點評,加以經驗總結.

(五)[課外練習 鞏固提高]

① 課本習題7.3的第13題—16題;

② 總結寫出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多種方法.

設計説明:作業1是課本習題,檢查學生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作業2是根據課堂分析,讓學生總結公式推導的方法.除了課堂上想到的方法還可以繼續思考,比如在用兩點距離公式整體代換等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思維的廣闊性.

四、關於教學評價的設計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過程性評價,因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對於學生的語言與行為的表現,及時給予肯定性的表揚和鼓勵;學生思維暴露出問題時及時評價,矯正思維方向,調整教學思路;為了獲得後反饋信息,佈置作業,通過觀察學生完成作業情況,瞭解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數學方法方面的收穫和不足,指導我今後教學.整個教學評價是在師生互動中完成的.

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湘版美術教材第八冊第三課《我愛校園》,本課屬於造型·表現的學習領域,我的説課設計將採取“四説”的模式,我的教學理念將貫穿其中。

一、説教材

1、 教材分析:本單元學習是基於學生對校園及校園生活的感受和喜愛,運用線描淡彩的畫法描繪校園,在美術學習活動中體驗線條和色彩結合的表現力,通過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對校園的情感。本課分為兩個課時,我説的為第一課時——畫校園示意圖。

2、 教學目標: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培養學生的方位意識

技能目標:提高學生取景構圖和運用線條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愛自己的學校的情感

3、 教學重難點

重點:線描淡彩的基本畫法

難點:正確表現校園方位構圖

4、課前準備:讓學生分組考察校園,記住學校主要建築的位置。

二、説教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的落實教學目標,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問題討論法:目的在於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問答,發展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 演示法:我採用演示法,把演示與講解有機結合,幫助學生跟直觀、清楚地掌握校園平面示意圖的繪製方法。

另外,我還採用引導發現、觀察分析法等教學方法,圍繞教學重難點分層次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發展創造思維,陶冶藝術情操。

三、説學法

在學法的指導上,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及時提問,做到學與教相結合,領悟到重點和難點,發現不足及時改正。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藉助圖片、音樂及老師的演示,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性學習活動,讓學生畫出準確的校園示意圖,發展學生創造思維,陶冶藝術情操。

四、説教學程序

(1) 瞭解示意圖

課堂一開始,我提出問題:新學期到了,新到的同學要去食堂進餐,如果是你,進入校門後,你會用什麼辦法快速找到該校的食堂呢?學生回答。師生交流平面示意圖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在商場中,可以讓人更快和找到自己要去的區域。

然後課件出示“校園平面示意圖”,引導學生了解平面示意圖的基本組成:一般是有基本形、文字組成,大部分以箭頭標明方向。出示課題並板書——我愛校園。

(2) 探究校園

課前讓同學考察校園,這時讓學生來説説學校的主要建築的一些佈局,根據前後左右、東南西北討論校門、教學樓、科技樓、體育館、操場等地方的方位佈局。再將鉛筆輕輕勾出這些地方的基本形和位置。

這樣做,可以更好的突破教學難點

(3) 示範作畫

在這裏我親自示範線描淡彩的基本畫法:

第一步 用鋼筆在基本型上簡約地勾畫建築的立體形態,注意適當表現門、窗、樓梯、人物等細節

第二步 畫上淡淡的水彩。

第三步顏色幹後適當加勾線條

通過以上的環節,突破教學重點。

以上環節我運用18-20分鐘完成

(4) 自主創作

校園是我們學生生活的主要陣地,校園是我們的第二個家,為了來讓來我們校園做客的客人更清楚的認識我們校園,讓我們跟我們的校園製作出一幅“校園平面示意圖”,接着我提出作業要求:用線描淡彩的畫法畫一幅校園示意圖,注意用箭頭標明方向。這時,我開始播放音樂鋼琴曲《風的色彩》讓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進行作業。

(5) 知識拓展

在這裏可以向同學們介紹,我們學校的一些文化和歷史,讓學生更加的瞭解學校,增強學生熱愛校園的情感。

(6) 體驗感受

讓同學們把創作好的作品,同學之間相互評一評,誰的示意圖畫的最準確,而我也根據構圖以及線與色的運用進行評價。

以上環節我用4-6分鐘完成

本課的設計,我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引導學生創造美。通過美術和各學科的整合,引導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採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欣賞中感受美、體驗美,在實踐操作中表現美、創作美。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8

本課是一節教學研討課,是在我校大力提倡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45分鐘效益、開發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的大前提下開設的.目的是努力尋求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讓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數學課本知識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不僅學到數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能學到信息技術知識,提高了動手能力;不僅是做題目,而且是畫題目;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求動圓圓心軌跡”是高中課本《平面解析幾何》(試驗版)第七章直線和圓位置關係的習題課,它利用圓的定義和基本性質,來探索動點軌跡方程的一般求法.通過利用幾何畫板作圖,學生找到了另一種全新的曲線――橢圓,為下一章的學習埋下伏筆.

在知識方面,學生已經學習了圓的定義和基本性質,包括:點和圓的位置關係的判定,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的判定,圓和圓的位置關係的判定.同時也學習了用代數方程研究曲線性質的“以數論形,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求動點軌跡方程的方法——直接法(設動點p(x,),利用性質找出方程).

在技能方面,學生已經學會了用“幾何畫板”作出靜止圖形和一些簡單的動畫,有助於學生對動點軌跡的理解.

2、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動圓圓心軌跡的求法;難點是利用圓的定義和基本性質得到等價關係,從而列出方程.

二、 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和學生的具體的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掌握軌跡問題的一般求法;

(2)掌握圓的定義及其性質;

(3)掌握利用幾何畫板作動點軌跡.

2、能力目標 使學生在問題的研究過程中,進一步地領會求動點軌跡的思想方法,更深一步地瞭解、運用圓的定義和性質來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幾何畫板的應用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利用幾何畫板的作圖,增強問題的直觀性,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特別是對抽象能力不強的學生有較大幫助,樹立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共同提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運動與靜止的相互關係.

三、 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用的主要是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法、計算機輔助教學、講練結合的方法.

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符合辯證叭物主義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符合教學論中的自覺性、積極性、鞏固性、可接受性,教學與發展相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等原則.這種教學方法的關鍵是通過教學中的引導、啟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中,我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索動圓的性質,利用幾何畫板工具作出動點的軌跡,給抽象軌跡以直觀感覺,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講練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去完成軌跡方程的推導,熟練公式,鞏固圓的性質及定義.通過題組教學法,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等價轉換、數形結合等思想,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 關於學習方法的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體會到,必須在傳授知識給學生的同時,教給他們好的探索方法,也即讓他們“會學習” .

首先,讓學生根據條件作圖,學生在作圖時肯定要尋找作圖的條件(這就是立方程的等價條件),再通過作出的圖象引導學生如何求出軌跡的方程.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通過作圖,即熟練了幾何畫板這個工具又提高了學習興趣,通過方程的推導,深化了學生對圓的認識,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4至5人一組);(2)從學校局域網或inter網下載幾何畫板軟件並安裝;(3)佈置幾個作圖題,要求學生在興趣小組活動時協商解決.

問題的引入

首先,提問學生圓的定義和基本性質.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這節課所用的知識.

再次,給出學生要解決的問題,分成兩問,第一問:試作出過定點a(6,0)且與圓 相切的動圓圓心軌跡是什麼圖形?

問題解決步驟

第一步作圖:學生分小組討論和作圖(每個小組兩台電腦).由於作圖時學生可以討論,在這種相對寬鬆的條件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師巡視,輔導學生作圖(主要目的是要學生得出動點的性質).展視學生成果,提問這是什麼圖形?(如果學生沒能作出則展視事先準備的);

第二步找依據:提問作出圖象的學生,作圖的依據是什麼?(動點到原點和定點的距離之和為定長10)你能寫出代表這個圖像的方程嗎?

第三步推導方程:將作圖依據轉化為符號語言.設p(x,),則由學生提出的依據可以得出|pa|+|p|=10,然後將各點的座標代入、化簡即可.

第四步歸納:求動圓圓心的軌跡方程的關鍵在於找到動圓圓心的所具備的特殊性質,從而找到立方程的依

據,最後代入化解即可.

補充説明

上述過程始終圍繞着學生展開,基本按照提問——學生思考、製作——再提問——學生推導、計算的流程進行.第一步的目的是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先看到了問題的結果.其次也培養他們相互合作的精神,並提高了學生幾何畫板的運用能力.第二步的目的則在於本問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核心部分,所以務必要請同學們注意.第三步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加強運算能力.第四步的目的是從解決動圓圓心軌跡方程得出一般動點軌跡方程的求法.

另外,本節課的另外兩道例題也將按照該步驟進行下去,在此就不再詳述.

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熟練掌握了動圓圓心軌跡的求法,以及一般動點軌跡方程的求解步驟;在此過程中,同學們還更進一步的認識了圓的定義及基本性質;除了掌握了數學知識之外,同學們掌握了怎樣用幾何畫板來作動點軌跡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佈置作業 練習冊《圓的性質的綜合練習》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廣大教師關注的焦點和難點。大家都認為作文課難上,沒辦法這次我承擔了市小學語文新課程習作教學研討任務,於是我個人認為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將作文稱為習作,言下之意“習作”就是練筆,就是將日常生活中的事用自己的方言表達出來。降低了要求。習作既然是一種練筆,那麼 關鍵就要充分挖掘練筆的材料。我今年任教的是四年級,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中提到:“三至四年級要留心周圍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覺和想象。”而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又提到:“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自主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於是我就選擇《聽聲音編故事》為這次的習作教材,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二、説教法

為了創設一個良好的説與學的氛圍,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圓滿完成這次教學任務,我採取以下的教學方法:

1、激趣法

2、觀察法

3、點拔法

4、範例法

三、説學法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完成這次習作任務,我滲透了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法

2、互説互評法

3、自我修改法

四、説過程

本次習作教學我先是激趣導入,再引領學生聽音響辨聲音,讓學生展開聯想,然後通過下水文啟發學生大膽想象故事梗概,最後進一步指導學生習作嘗試。

(一)激趣導入

興趣是學生習作的一種內驅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説過:“對學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因此習作指導的第一任務就是要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一開始我從談話入手,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模仿聲音秀”的活動方式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對各種聲音的興趣,進而引發他們對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關注。這樣開始不僅直觀形象地凸顯了本課的內容,也為下面的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辨析欣賞

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接下來我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踐,選擇滴水聲、哭聲兩種聲音展開聯想,大膽想象,從而引導學生在辨析聲響的過程中感悟生活,品味生活,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範文引路

範文是好的示範,“下水”引路是本次習作指導的關鍵所在,因為我校教學是小循環,1-3年級一循環,4-6一循環 ,我也剛接觸四年段,剛踏入課改年級,有一些情況都很模糊,於是想充分利用這一範例,引導學生深入剖析,發掘範文背後替藏着的寫作“祕訣”,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悟出通過聽聲音來編故事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把習作與生活拉近,使學生通過範文漸漸領悟習作的原貌---源於生活,為了生活,這也為學生下一步的習作實踐做好充分準備,使本次的習作目標能順利完成。

(四)嘗試習作

《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寫自己想説的話”,“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覺和想像”,“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獨特的感覺”等等。大自然的雨聲、鳥聲、狗聲、流水聲、生活中的咳嗽聲、歡呼聲、鐘聲、玻璃打碎聲等等。這些有趣的聲音刺激着學生的感官,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學生聞其聲後便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通過前面的鋪墊,這樣學生就有話可説,有話想説,有話敢説了,也就有了交流的慾望。自由表達是兒童的天性,於是我就大膽放手,想怎樣説就怎樣説,想怎樣寫就怎樣寫,只要是學生自己的話,哪怕在成人看來是 幼稚可愛的,也是足以珍貴的。再對學生扣住“合理性”這要點進行指導、交流,並鼓勵獨特性。

標籤: 彙總 模板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g8gpd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