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説課稿

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説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説課稿

在過去的幾年中,開展素質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眾多教育工作者對教學方法、教學結構、教學評價等問題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尤其是xx年6月份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教育改革的實質,並賦予了素質教育時代的特徵和新的內涵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新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是指:能夠解決有實際意義的和相關學科中的數學問題,以及解決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夠使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展示交流,形成用數學的意識

又增設“初中數學中要培養的創新意識”主要在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現象具有好奇心,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並用數學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決

要在學校教育過程中,貫徹這一精神課堂教育就必須有創新的情景和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誘因也就是説,課堂教育必須創設一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適合教育規律的和生動活潑,讓學生積極主動發展的情境

因此,近期我們不斷探索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下面就讓我通過“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追及問題”的教學設計,展示我們對問題的思考和實踐,向在座的領導、專家請教,並衷心的希望你們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改進我們的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益

我們這堂課主要有五個特色:

1、學而時習之

2、新課當舊課上

3、重視引導學生再創造,再發現

4、突出學習和強度,角度和反思

5、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

一、學而時習之

“學而時習之”就是説,通過反覆地、多次地進行對知識的複習、鞏固,提高學習能力,使知識學習呈螺旋式結構這是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這裏我們具體設置了三種類型的題目

(1)、對知識進行系統的複習例如課前訓練一中的1-6題與13-15題,作業部分的1-5題,通過對以往學習的知識進行系統複習,使基本技能再形成

(2)、過去學生經常出錯,疑難的重要知識點進行析疑、再次理解例如:課前訓練一,第7-10題和作業第6-10題,我們有意設計一些隱藏錯誤或缺漏的題目讓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和能力,對自己學習嚴格要求,並時常進行反思,這也是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的基礎

(3)、練題例如課前訓練11-12題,作業11-15題,都是以大題小做的形式出現,讓學生了解哪一些是關鍵之處,通過局部訓練提高學生學習的強度

有些老師認為訓練題的題量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嗎?但我們在求學生定時不定量目的是為不同層次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在教學實踐,不少教師都埋怨學習學生的知識遺忘率大,學習的內容有章節性和階段性,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採用學而時習之的思想但不是説要在3分鐘過後,我們不論學生完成實踐了多少都讓學生必須進入課堂訓練二的部分

二、新課當舊課上

這裏具體體現在課前訓練二上,這裏遵循了從人的學習規律而設計的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把新課當舊課上,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完成一組遞[進的變式的.訓練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新課另外,把現代數學手段引進課室,通過電腦的聲、色、象等功能,把動態與靜態的結合起來,使不能完整看到的現實問題,再次呈現眼前

第1題是相遇問題,通過電腦模擬情境,讓學生進一步對相遇問題的本質有深刻的理解,並複習解應用題的一般思維習慣與解題步驟,強化學生的實踐路和找相等關係的能力,為本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問題1在第1題中改變條件,產生了不同於相遇問題的新情況,重點是讓學生知道追是及有一定條件下的

問題2在問題1的基礎上改變了條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同向追及問題作全面的正確的分析,通過電腦模擬,直觀地反映兩種情況的數量關係和本質第一種,隨着時間增加,距離越越大,也不能追及第二種,隨着時間的增加,距離越來越短,有可能追及然後再與問題1結合在一起,通過對比向學生交待一個追及問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1、速度不同;2、快者追慢者;3、同方向讓學生觀察模擬後,加以想象、分析,先畫出線略圖再完成局部訓練題,弄清追及問題的數量關係

而問題3,實質是問題2中的追及問題,不同的只是甲、乙兩人的距離,不是本身固有的,是通過先後出發而產生的也就是説;“把兩人相距40千米“用“讓乙早出發12分鐘“代替,其實,還是將問題3回覆到問題2上

在這裏我們對本節例題作適當的處理,把原例題放入A組練習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本幾節的問題打破了傳統教學中例題一定在講解的習慣整個訓練二,以一題多變化作為新課當舊課上的切入點,創設一個讓人學得輕鬆,學得容易,學有所得的氛圍

三、重視引導學生再創造、再發現

為了發揮分層教學的優勢,我們設計了兩種層次的題目,定時不定量要求各層次的學生完成從而使學生在一節課內,不同趣點,不同在求地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鞏固和發展,讓學生有收穫感、滿足感,提高對學習的興趣

A組訓練題是本節知識的直接運用,面向全身學生,要求每個學生都掌握本節基本技能的方法

第1、2題用填直線型示意圖和填表的形式讓學生弄清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係,把實際問題建立抽象的,科學的數學模型

B組訓練題較A組靈活,適用於學有餘力的學生

(1)-(3)題是通過對A組題目進行變成訓練形成的因為是通過題型多樣化,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而後用局部與全過程相結合,多渠道拓展學生的視野

第(4)題,學生要考慮兩種情況;目的是通過分類討論的思想,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第(5)題,把常規的追及問題變為一個人,自身追及問題,這題比較注重思維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並注重聯繫實際,注重應用數學,保證了數學成為再創造、再發現的教學從而使學生從定勢思維過渡到發散性思維從不同角度地讓學生分析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習的強度,讓學生始終處於一個主動參與的狀態

同樣這裏也是限時20分鐘,但並不是説,在20分鐘學生必須全部完成,學生因應自己的情況,有選擇的進行練習

以上不同起點的練習設置,不但照顧了差生,解放了優生,同時也調動了中層學生的積極性,達到抓兩頭,促中間的效果

四、突出學習的速度、角度、強度和反思

在當今的社會,人必須有時間觀念、競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而學習就必須有速度和強度所以我們設置了限時訓練和反饋卡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自己的事負責,促使他們有一個時間觀念從而提高解題速度,並與其他的同學產生一種競爭意識,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風氣

俗語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必須在教學中體現學習的角度也就是説,必須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要從多角度進行,強化聯繫,強化轉換所以我們在引入訓練時運用變式,分類討論的形式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思考的角度性在練習的設計上,通過局部訓練,填圖或填表弄清題目的已知與未知的關係,培養學生審題的角度而B組題主要是培養學生思維的角度,使優生有更多的空間去提高解題能力,學會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通過更高層次的要求,鍛鍊了優生思考問題的零活性

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學習的強度,就必須在課內利用一切的時間,對本課內容進行多次的、反覆的訓練,以達到熟練和應用自如的強度,具體表現在本節重點和難點的反覆,大容量的局部訓練和具有層次安排的題組訓練上

例如:課前訓練一和作業中對新舊知識的系統複習,通過多次鞏固達到強化訓練的目的

又如:練習中的局部訓練在一堂課,只有45分鐘,時間是有限的,老師不能面面區到的為學生講解全部知識,只能有針對性的集中解決本節的重點和難點,這就要求通過局部訓練來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進一步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生為主體,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

另外,我們設計了強化A組題,在學生完成A組訓練題後,可以自由選擇是進入強化A組題還是進入B組訓練題中這部分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養成客觀的自我評價,和為在A組訓練中未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學生再次創造一個條件和空間,務求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再次有機會形成基本技能,充分體現學習強度和分層教學。

“學問”的意義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有問題存在,並且要主動的通過多種渠道解決問題,掃除成長中的障礙

作業中反思的設計,是培養學生對自己嚴格要求,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回顧、反省,並不斷好問、好思的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五、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

學生學習最好的動力是對素材的興趣所以,我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了情境,把數學問題溶入到一個與他們密切相關的生活問題中,使學生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g3vd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