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説課稿範文(精選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説課稿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説課稿範文(精選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説課稿範文(精選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説課稿1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是一篇敍事散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文章回憶“我”童年時代一次遇險、脱險的經過,藴涵着深遠的生活哲理。文章語言通俗易懂,特別是穿插在其中的心理描寫,作者用了相當的筆墨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了自己內心的恐懼以及怎樣一步一步戰勝怯懦找到成功的感覺。

由於本單元的主題是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因此,學好本文,將有助於在探究學習中發現問題、探尋規律、摸索方法,更快地尋找突破口。

2、教學目標:

⑴ 認識目標:

① 理清文章情節,把握整體內容。

② 理解文章主旨和寫作意圖。

③ 學習用以小見大的寫法和心理描寫的寫法。

⑵ 能力目標:

① 通過多媒體範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複述能力。

② 培養學生通過網絡資源自主探究獨立解決閲讀理解的能力。

⑶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本文,喚起學生對困難的認識,從而能勇敢地面對困難。

3、教學重、難點分析:

在通過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能勇敢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把握文章的心理描寫和以小見大的寫法。

【説教學對象】

初一學生剛踏進中學的大門,雖然具備了windows操作的基本能力,特別是本班學生領悟性高,接受能力強,但好勝心強,對自己的能力過於高估,在一遇到困難而無法解決的時候就不知所措,因此,在此時最容易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來,使他們主動通過網絡多媒體資源參與到朗讀、討論等學習活動中,從而解開心中的疑團。

【説教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文的特點,我在把握文章內容上採用以下方法:

1、抓住文章的標題,因為本文的標題本身就暗含哲理,可以使人聯想到文章的主旨。

2、解讀事件,因為這篇文章所表達的哲理是通過小時侯的一件事情表達出來的,抓住事件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

3、抓住文章的結尾,因為作者在文章的結尾直接點明瞭他的人生感悟。

在學習文章的心理描寫上我採用以下方法:

1、圈點勾畫。把句中真切細膩地表現人物心理變化的詞語找出來。

2、旁批夾註。把自己對這些精彩詞語的理解寫下來,如果感到有疑問也應該及時寫好批註。

3、推己及人。想象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時那地,自己會怎樣想怎樣做,通過比較體會文章的心理描寫。

在以上的基礎上,我加入了多媒體課件,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應用能力。

【説學法】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新課標的要求,根據我的教學思路,採用了以下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閲讀法。

2、心理突現法。

3、比較顯旨法。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質疑,小組探討,教師指點,儘可能讓每個學生都能表達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思、所疑、所獲,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最後通過能力衝浪來進行鞏固。

【教學媒體設計】

這節課主要以現代化電教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並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增加直觀性和趣味性,加大課堂容量,增強教學效果。

【教學程序】

整個程序又包含着八個步驟:

一、以説圖片導入新課

讓學生選擇圖片,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説一説,圖片中的人物正在做什麼事情,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而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然後引出了“如何面對困難”這個問題,導入了本文。

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所要的不是強調,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利用説圖片導入新課,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台,並達到訓練口頭表達的效果。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目的是通過學生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讀,能深刻地體會文中“我”的內心感受,並能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

三、着重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

這是我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設計中心理描寫是教學難點,能抓住這個描寫,就能更充分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1、看錄像,聽範讀:

直觀形象效果的展示使學生能與之前的朗讀有一個鮮明的對比,對文中人物的心理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2、根據教學的難點,提出問題:

⑴ 在“我”冒險和脱險的過程中,“我”的心理變化是怎樣的?

(學生分小組自由探討,反覆比較,再回答問題)

⑵ 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從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學生各抒己見,老師稍後做小結)

⑶ 請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麼做?

(學生根據自己是實際情況,充分想像一下自己在面對同樣困難的時候自己是怎麼做的,我請同學們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

以上做法是根據問題教學法的要求,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討論探究,老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

四、緊扣學科特點,指導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把人物的心理表現出來。然後請學生談談從這件事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五、質疑時間

學生對課文以及對現實生活有不理解的地方當堂提問,師生共同解決。

目的是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六、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

同學們在學習本文後也許收穫很多,如在自己再到困難時知道自己如何面對,再如同學們在學習心理描寫的過程中還學到了描繪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如朋友傑利等以及爸爸的語言及動作的描寫)課件鏈接了可以讓學生參考的資料。但是要重點明確以下兩點:

1、心理描寫的反襯作用。

2、以小見大的寫法。

七、心理測試

1、你在遊戲或與別人的競爭中輸給了對方,是否就不想再幹了。

是( ) 否( )

2、做作業遇到難題的時候,我為了快點做出來,經常請老師和同學給我幫助。

是( ) 否( )

3、如果我對一件事不感興趣,那麼不管這件事多麼重要,我的積極性也不高。

是( ) 否( )

4、我能長時間地做一件重要但又枯燥無味的事情。

是( ) 否( )

5、遇到生活中一些較複雜的事情時,我常常優柔寡斷,拿不定主意。

是( ) 否( )

學習本文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會大大提高,遇到困難都能勇敢面對,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所以我設計了這幾道心理測試題,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我就能根據這些選擇來了解學生的心理素質,並能有針對性地對個別心理問題學生進行課後輔導,達到全面培養學生勇敢面對困難的勇氣的目標。

八、總結

每個人在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但是,心驚膽戰並不能讓你擺脱困難,只有鼓足勇氣,坦然面對,那麼困難也會迎刃而解,所以,同學們要不斷地培養自己勇敢的性格,只有這樣,才能在艱辛的求學道路上一帆風順。同時也希望同學們能在廣闊的網絡裏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板書設計】

根據我在教學難點中明確的要着重把握心理描寫的寫法,我設計了以下板書,板書展示了“我”在遇險和脱險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的一些重要詞語,以及文章結尾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這個板書,很好地體現了文章按照時間先後的寫作順序,並且由事及理,簡單明瞭,更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主旨。

按 遇險: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驚肉跳→頭暈目眩→恐懼、疲乏

時 由 ↓

間 事 脱險:頓生信心→信心大增→產生巨大成就感

先 及 ↓

後 理 感悟: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

【練習設計】

通過學習,把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進行描述,並談談感想,注意使用心理描寫等寫法。

目的是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鞏固和拓寬知識面。

九、教學過程流程圖

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小組研討→再次揣摩→質疑時間→談收穫→心理測試

(5分) (5分) (15分)(5分) (5分) (5分)(3分)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説課稿2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課上得有趣,學生就可以帶着一種高漲的波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如何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利用多媒體教育手段,探索出形式多樣的激趣途徑和方法,引發學生的求知慾,喚醒學生的好奇心,做到“課伊始,趣乃生”;“課正行,趣正濃”;“課已盡,趣猶存”,使語文課堂永遠充滿魅力——這是我思考最多的問題。在這《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是這樣完成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的整合的:

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陶行知先生説:“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投去一石,碧波漣漪。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在這個環節中,我巧妙地把莫頓亨特年輕時,還有老年時的照片,加上音樂、和聲音整合一體。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僅憑老師的三寸不爛之舌講的滔滔不絕,也不如這短暫的一兩分鐘。讓學生觀看的同時,提出一連串的疑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渴望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為整節課的開場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調。

2、快樂自學、目標明確

利用多媒體出示自主學習的內容,這樣可以快捷而又清晰的讓學生看到所要求掌握的重點和難點,大大節約了課堂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更充分的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黑板出示這些自學的問題既耽誤時間,又沒有充足的空間,使課堂的推進大大受阻。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老師巡迴指導,隨時把握學情,靈活進行調控,努力做到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儘量不講,老師只講學生的困惑疑點,引導學生總結規律、提煉方法,最大限度的減少多餘的講解,確保學生有足夠的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時間,而對於學困生老師在巡迴中要給予一定的指導。

3、再現情景、突破重難點。

如果,老師一開始説,要大家複述課文,很多學生可能不會這樣熟練的説出來。現在,這麼長的一篇文章 ,老師利用信息技術的整合,一步步分解,最後完成,就容易的多。這也是一個“化整為零”的好方法。你們知道這種方法叫什麼?學生就會體會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進而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又進了一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重點環節的處理好壞關係到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處理得當,就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內容。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就能有效地架設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重、難點。

4、化抽象為直觀

為了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趴在半山腰的“我”,在父親的指導下一步又一步的脱離困難的flash動畫,這樣學生形象而又直觀的感知到困難其實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就可以化險為夷。

傳統教學模式中,許多學生因缺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感性材料而難以展開抽象思維活動,從而影響了對課堂教學難點的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倘若藉助信息技術,就能為學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觀察空間,創設逼真的情境,讓學生憑藉具體形象去感受、體驗抽象的事物,進而突破難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體教學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優化了了教學效果。

5、深化主題、昇華情感

教師利用多媒體篩選一些和課堂有關的信息,及時地呈現在課堂上,恰當的運用這些名人事蹟來啟發和教育學生,這樣不僅鍛鍊了他們的聽説讀寫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傳統的説教只能是老師的獨角戲,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滔滔不絕的講解,換來卻是學生一臉的茫然,更不用説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了,多媒體的使用就改變了這樣被動的教學現狀,使學生愉悦的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習的主人,使課堂生成達到最佳的效果。

6、為學生的情感插上飛翔的翅膀。

播放一段音樂《隱形的翅膀》,並獻上一段精彩的教師寄語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此時,圖像、文字、音樂、朗讀等多種信息有機地結合,創設了一種温馨而又優雅的課堂氣氛,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課堂充滿了快樂。

總之,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連農民都懂得通過互聯網發佈產品信息來推銷產品,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師仍然堅持傳統觀念,堅持一本教科書、一枝粉筆、一塊黑板的單一教學方式,必將成為時代的落伍者,被時代的列車所拋棄。 因此, 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必須更新觀念,改變傳統教學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極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聽感官需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但是,我們也要牢記,多媒體也僅僅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我們不期望其包辦代替一切,它是一柄名副其實的雙刃劍,只有在課堂中恰當、巧妙、有效地使用這一技術,才能真正發揮其功用,給原本沉寂的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不能只是口號,而是行動,一切為了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找到快樂不能只是吶喊,而是我們最終奮鬥的目標。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最終會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像為語文課堂推開了一扇門,打開了一扇窗,讓語文課堂變得俏模樣。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説課稿3

今天,我為大家説説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學。

本着中學課改理念——在閲讀教學中要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即在提高閲讀本領的同時,也提高文學修養,二者相符形成,互相促進,針對本篇文章,我覺得應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基礎上,把握全文,領會其中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能結合自身實際總結人生經驗。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學法和方法、説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闡述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級一單元第二篇文章,是一篇語言風格簡潔,故事性強,在尋常的故事中藴含深刻人生哲理性的記敍文。本篇文章在整個單元中是精讀課文,是對前一篇《在山的那邊》學習人生話題的延續,《走一步,再走一步》講述的是“我”八歲時的一次爬懸崖的冒險經歷,總結出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將大困難化作小困難,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地來解決,定能戰勝一切困難的人生哲理。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愛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時候,能用心去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能聯繫自己生活的體驗,想象人生的大問題,在閲讀上,主要提高朗讀能力,要求讀音準確,停頓橋當,能初步讀出語氣。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根據初一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一定的閲讀能力的實際,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學通過默讀朗讀本篇文章,把握整體內容,能夠複述文章情節,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認識到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將大困難化作小困難,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地來解決,定能戰勝一切困難的人生哲理。

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是相輔相成的, 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是在實現教學目標之中,而教學重難點的解決又是對教學目標的深化和補充。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結合本課文,引導學生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以及包括的人生哲理。難點是對故事複述的完整性。和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感悟、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得出有價值的經驗。重點的突破是在老師的講解和設置的問題完成的,而難點的解決則需要反覆的朗讀並且結合講解完成。

學習本篇課文主要要教會提高朗讀能力,瞭解記敍文的寫作特點,並實行聯繫、討論等方式實現這些。

二、説教學和方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是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統一。本篇文章,我採用講述法閲讀法、點撥法三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同時倡導“自主、何須哦、探究”的討論學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個學生“充分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通過導入,默讀,複述課文,解決生字詞,對全文進行初步掌握,然後進行朗讀訓練品味文章,最後佈置思考問題,為第二課時做回顧準備。

第二課時,解決第一課時的思考問題,回顧全篇文章,然後進行課堂討論,從多角度出發,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積累語言,最後做總結,並佈置寫作訓練。

四、説板書設計:

主要突出複述的時的情節要素即地點、時間、任務、環境。畫一幅簡筆懸崖畫,對故事的經過進行展示,最後推出“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經驗的總結。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説課稿4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是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以人生為主題編選課文。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從不同角度,用不同題材回答了“怎樣走好人生之路”這個問題。《在山的那邊》用象徵手法説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怕艱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説明的是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麼辦。《生命,生命》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價值及其意義的嚴肅思考。《紫藤蘿瀑布》由藤蘿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長河是沒有止境的,人生應該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童趣》説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蟲蚊、叢草等趣事,有一種物外之趣。閲讀五篇文章,不但對同學們正確認識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幫助,而且可以引發學生對有關人生問題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記敍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險和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一步戰勝困難脱險的經歷,告訴我們:困難和危險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不怕它,將它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小困難,從眼前腳下做起,就能個個擊破、戰勝它的道理。文章通過一個故事生髮出人生感悟,引出一個富有哲理的道理,給人以啟發和教益。

二、學生分析

對一個剛剛跨入初中大門的同學來説,初中生活的開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開始,他們是帶着父母親友的期望,在他們殷切的目光中走進初中校園的,因而在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設計與規劃。他們有理想,有目標,有幹勁,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經驗,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因而一遇到困難,或手腳失措,不知該咋辦;或怨天尤人,哀歎命運不公;或乾脆打退堂鼓,畏懼退縮。總之,他們大都不敢面對困難,正視困難,積極思考,從而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故對學生進行正視困難並積極克服困難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學目標:

根據前面對教材、學生的分析,我從三維方面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學習借事説理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在朗讀中初步讀出語氣的能力及其複述課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反覆朗讀、整體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細細品味文章所藴涵的深刻道理,增強學生正視困難積極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教學重難點:學習借事説理的寫作方法;理解“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分析

教法

我講這篇課文主要使用講讀法。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在老師的講解分析中,在對朗讀的指導中增強感悟、加深理解、引發思考。

學法

反覆朗讀培養語感;學會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分析的方法;聯繫生活實際並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

五、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發生在1945年1月,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上,一個上尉飛行員在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情況下,駕駛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出色完成偵察任務的故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而然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悟,熟悉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準備複述。

自讀以前,提問:複述這個故事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待學生明確因為這篇文章是記敍文,所以我們應該講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以後,學生再讀課文就能有意識地記住一些相關內容。

複述前,提問:複述的重點應放在哪兒呢?讓學生明白,本文敍事有詳有略,詳略得當。

學生們在四人小組中相互複述 。

指名學生面對全班複述,並進行評價。

設置這一教學環節,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為下一教學環節作好鋪墊。同時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

(三)研讀理解,培養能力。

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學習。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在攀爬懸崖的整個過程中,“我”總共哭過幾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嗎?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寫“我”在攀爬時複雜的心理狀態的語句並加以分析。引導學生學習抓住關鍵的詞句進行分析的方法。

在“我”爬下懸崖的過程中,父親是怎樣指導的?“我”的信心有什麼變化呢?為下一環節對主旨的領悟打下基礎。

這段爬懸崖的經歷雖然已過去很多年,但對於“我”來説是難以忘懷的,因為“我”從中獲得了“永遠忘不了的經驗”。這“經驗”指的是什麼?進一步領會主旨。

因為初一的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強,故老師的“導”顯得猶為重要,而以何種方式作為切入點就比較關鍵了。我之所以設計問題1,就是因為我覺得此問題可以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引發學生迅速進入課文內容,深入思考。同時在此過程中加強對朗讀的指導。告訴學生朗讀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圓,讀音準確,而且要做到停頓恰當,讀出語氣語調,注意抑揚頓挫。

(四)聯繫生活實際,拓展延伸

作者的經驗僅僅針對爬山而言嗎?聯繫生

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從中得到的啟示。設置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使學生理解“我”在攀爬懸崖的過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對生活的意義,讓他們受到啟發和教益。

(五)質疑問難

學生再讀課文,發現並提出問題,相互討論解決。設置這一教學環節意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精神。

(六)反思總結,談收穫。

(七)結束語

師送學生一首詩──《一步》:一步走不完長征路/長征卻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頂/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請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後提出希望。

六、板書設計(略)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説課稿5

多元化的學生就有多元化的教學,多元化的教學就有多元化的設計。本執教者的説課教案是按照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本課教學目的,學生的學習目的,新課程設計的原則設計的。分為三大板塊:一、説教學設想;二、説教學流程;三、説板書設計。

【教學設想】

一、總體教學設想

1、把握新教材特點,理解本課編排的目的。

2、知曉學生學情,為共同學習奠基。

3、與學生同閲讀課文,同在一個平台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4、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在實踐中運用。

5、注重讀寫過程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個性,亮出自己。

教學設想闡述:

1、把握教材特點,理解課文編排目的:

(本課選自人教版教材七冊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是一篇學讀課文。這篇課文是著名的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它主要是寫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8歲時一次脱險的經歷,其中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再大的困難,只要我們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將困難化解為一個個小的困難,最終戰勝困難。)

整個第四學段的教材編排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編排的外在線索是與生活的聯繫,內在線索的是按三大板塊: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而本課是屬第一板塊:人與自我。這個單元都是談人生。寫的都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閲讀這些課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2、知曉學生學情,為共同學習奠基:

(從教材的編排特點,看本課,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學讀課文,它是第一二單元人與自我中的主要課文。作為一篇學讀課文,教會學生讀書,即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這是最主要的。而面對剛進入第四學段的(初中)學習生活的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其一,天真、活潑,富於表現力。其二,面對着帶有故事情節的課文,喜歡讀。其三,喜歡討論,喜歡發問,喜歡探究。其四、喜歡説自己的故事。然而難點是對一件事或一個活動中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難度。

面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長處,採用多種學習方法引導、和學生同攻難關。為共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與學生同閲讀課文,同在一個平台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因為本文就是通過作者在童年時爬懸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難,就應在懸崖上走下一樣,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體驗,和學生同在一個平台上,同讀課文,同探討人生的哲理。)

標籤: 範文 精選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dkpm7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