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小學科學課堂説課稿

小學科學課堂説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課堂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科學課堂説課稿

小學科學課堂説課稿1

一、説教材

本課中學生通過觀察自然界巖石的特點,推想大自然中巖石的風化原因。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展開自主的探究活動,知道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並通過實驗對不容易觀察到的巖石變化現象進行推想,重點培養學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二、説學情

雖然前面學生已經認識了巖石以及巖石的用途,但對巖石風化的原因卻知之甚少。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內外去搜集、去探究、去觀察、去驗證。

三、説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簡單的器材進行風化作用的模擬實驗。

2、喜歡大膽想象,能對巖石的最終變化結果進行合理的推想,願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瞭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

四、説教學策略與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並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課下可讓學生到圖書室、上網查閲資料,蒐集瞭解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使課題加以延伸和拓展。

五、説活動準備

帶蓋塑料瓶、碎石塊、酒精燈、鑷子、火柴、花崗巖(小塊)、水、防護鏡、石膏、綠豆等。

六、説教學過程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導入

我首先出示一塊巖石讓學生觀察,並提問:它上萬年前就是這樣嗎?那上萬年以後還會是這樣嗎?讓學生自由回答。(再集中呈現巖石圖片) 欣賞後再提出問題來研究。

(二)、作出假設

是啊,巖石怎麼會變成這樣呢?是誰的作用使巖石發生了變化呢?我讓學生先進行小組討論,然後把猜想的巖石變化原因畫或者寫在記錄表中。再全班進行交流。根據學生的假設,適時板書:冷熱、水流、生物、風、火山、地震……

(三)、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環節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三個有趣的活動。

活動一:水流對巖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水流對巖石作用的模擬實驗,然後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和提醒。比如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問:你觀察到巖石有什麼變化?實驗現象能説明什麼?瓶中的巖石有沒有變得像這塊鵝卵石一樣光滑圓整呢?為什麼呢?這些問題的提出,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巖石變化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過程。

活動二:冷熱對巖石的作用

本活動也是讓學生自己設計模擬實驗,把巖石放到酒精燈上燒,表示熱,燒完後放到涼水裏,表示冷。冷熱變化代表的是白天和夜晚的冷熱差別。在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醒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注意安全、給巖石加熱的同學帶好防護鏡等。學生回報交流發現的問題後教師小結。(冷熱差別使巖石體積收縮和膨脹,內部結構就會受到破壞,產生裂縫,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活動三:生物對巖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在石膏中種綠豆的實驗(課件出示圖示)——向杯子裏倒入石膏糊,灑上幾粒綠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將結成塊的石膏放入盛水的盤子。同學們認為幾天以後會有變化嗎?(發芽的綠豆能從堅硬的石膏中鑽出來嗎?)學生猜想後接着問: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做這個實驗?學生討論後小組領取材料,開始在石膏裏種種子,教師巡視指導。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生物對巖石的作用,親自體驗觀察、驗證的樂趣。

(四)鞏固小結

巖石在自然界當中,會受到氣温變化、植物生長、水流沖刷、風吹日曬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破碎,這種現象就叫做風化。

(五)運用拓展

1、自由活動

出示圖片:山下的這些碎石,不斷地風化,最終會變成什麼?本活動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猜想、模擬實驗,推想巖石變化的最終結果,讓學生推想出地球上土壤的形成原來是由巖石風化造成的。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2、課題延伸

課下讓學生通過上網、到圖書室查閲資料,瞭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通過這一課後拓展活動使學生對巖石風化有更全面的認識,讓學生在豐富視野的同時,關注與巖石風化有關的研究,把課堂探究活動拓展至課後,關心科學、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

小學科學課堂説課稿2

(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科學學科是在遵循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啟動的全新教材。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親歷科學》是科學課的起始課。全課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從學生常見的自然和社會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好奇心,思考現象背後的原因,學習提出問題。第二部分是一個“吹紙片”的活動和一個拓展活動“吹乒乓球”,目的是通過完整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初步體驗科學地解決問題的過程,引起學生對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教學目標

探究目標:

1.能進行觀察、實驗、記錄等探究活動。

2.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做假設性解釋。

情感目標:

1.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及結果,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與他人交換意見。

2.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喜歡大膽想象,有樂於探究的願望,能對探究有趣現象背後的原理產生興趣。

3.感到科學課很有意思,對科學課產生一定的興趣。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材料:

紙片、漏斗、乒乓球

課堂實錄

一、導入:

同學們,又到了我們的Science、科學課的時間了。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做遊戲好嗎?(好)那我也非常高興。我希望同學們在遊戲的時候不僅要玩兒得開心,還要把你的小眼睛擦亮認真觀察,用你的小手做好記錄,行不行?(行)

二、進行第一個遊戲:吹紙片

1.提問引發興趣,鼓勵學生猜想:

師:同學們看(師拿一張紙並向紙吹氣)紙怎麼飛起來了?

生:因為老師吹它了。

生:因為老師一吹有氣了,所以紙就飛起來了。

師:那如果我拿兩張紙從上面把它掰開像這樣拿着(師一手拿一張紙,捏住紙上沿的中間部位,然後分開)我從上邊向兩張紙的中間吹氣,這兩張紙是向兩邊分開呢?還是向中間靠攏?或者有其他的可能?同學們猜一猜。

學生們積極發言,發言的學生都認為紙會向兩邊分開。

師: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書三頁,看下邊的猜想與假設,書中給我們寫出了兩種可能,你認為是那種就在後面打對溝。如果你認為有第三種可能,就把它寫在(師指書)這條橫線上,再在後邊打對溝。下面就把你的猜想用對號表示出來。

(學生完成猜想與假設,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猜想紙會向兩邊分開。)

2.進行實驗遊戲

師:你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同學們要像我這樣拿着紙(還像剛才那樣,一手拿一張)從上面向下吹氣,試一試就知道了。我要請同學們同桌兩個人合作,一個人先吹,另一個人把你看到的現象認真記錄在3頁下的橫線上,(師在書上給學生明確指出來)然後兩個人再調換。為了看的清楚,同學們可以多試幾次。好了,開始吧!

(學生進行實驗遊戲。教師在巡視中發現,有一個學生拿着紙向上不停地吹,便暗暗記住了)

3.彙報看到的現象

師:誰願意把你看到的現象説一説?

生:我看到的現象是紙向中間靠攏。(幾乎同學們都説紙向中間靠攏。)

師:你們看到的都是這樣嗎?

生:老師我們看到的是向兩邊分開。

師:那你們能給同學們再演示一下嗎?

(在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稍稍用些力。)

師:現在你們看到了什麼現象?

生:我們看到紙向中間靠攏。

師:剛才老師看到那位同學不停的向上吹紙,你發現了什麼嗎?

生:我發現從下面向上面吹紙,紙會向兩邊分開。

師: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請同學們都試一試。

(學生親自體驗從下面向上面吹的感覺。)

師:現在你們看到了什麼現象?

生:我看到紙向中間靠攏。

生:我看到從下面向上吹,紙也向中間靠攏。

(學生在演示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從上向下吹還是從下向上吹,紙都會向中間靠攏。)

4.解釋現象

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你怎麼解釋這種現象?把你的解釋填在4頁上邊的方框裏,然後再和同桌的、前後位的同學説説,聽聽他們的解釋。開始吧!

(學生在書中寫出自己的解釋,然後和同桌的同學、前後位的同學交流一下。教師要給學生稍長一點的時間,並在巡視時對語句不通順的學生略作指導,另外還要注意有創意的想法,在發言時要給他們機會。)

師:現在誰願意大膽的説説你的解釋?

生:我認為是因為你一吹兩張紙中間的空氣就沒有了,所以兩張紙就吸在一起了。

師:看來你真的'動腦筋思考了。

生:我覺得是因為他們兩個是好姐妹,所以不分開。

師:你真實一個可愛的孩子,冒出這麼可愛的想法。其他同學,你的解釋呢?

生:我覺得這種現象與空氣有關。

師: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為什麼認為它與空氣有關呢?

生:因為我一吹兩張紙中間的空氣就被吹動了,然後就發生了這種現象。所以我認為與空氣有關。

生:老師,我也認為與空氣有關。

……

師:正象有些同學説的那樣,這種現象與空氣有關。同學們想,如果我們不向兩張紙的中間吹氣,還會有這種現象嗎?

生:不會。

師:當我們用嘴吹紙,讓紙中間的空氣動起來的時候,才會發生這種現象。所以準確的説這種現象與空氣的流動有關。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那就把這種意思在書中記下來。

(學生在書中記下正確的解釋,對於他們自己的解釋,教師沒有作讓他們改動的要求,學生願意保留就保留。)

三、總結遊戲方法,鼓勵做吹乒乓球遊戲。

1.總結遊戲方法:

師:吹紙片的遊戲我們是這樣進行的:先猜想會出現什麼現象,再做遊戲,在遊戲中觀察現象,然後老師又提出了一個問題,最後同學們又解釋了這種現象。(教師邊説邊板書這五個方面)

2.進行吹乒乓球遊戲:

師:接下來我們的吹乒乓球遊戲,我想請同學們按這樣的步驟(指板書)照書上的樣子,分小組做一做。組長要先把你們小組的猜想記下來,然後到前邊拿一個漏斗。同學們,這漏斗和書上的不一樣,要含者漏斗的嘴吹,不要紮了嘴。組長要繼續把你們在遊戲中觀察到的現象、對這種現象提出的問題,和你們小組的解釋都記錄好。咱們要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配合得好。同學們開始行動吧!

3.學生分小組做遊戲。(教師巡視注意提醒組長做好記錄,同時對做得不太成功的組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在巡視中有一個學生興奮的告訴老師,他發現把球放在手心裏,用漏斗對着球吹氣,球也沒有掉下來,老師當即表揚了他。)

4.彙報遊戲結果:

師:哪位小組長願意把你們小組的遊戲記錄告訴同學們?

生:老師我們小組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我們的問題是乒乓球為什麼沒有掉下來?我們的解釋是與空氣有關。(引學生到多媒體前展示記錄。)

師:和同學們説説你們小組是怎樣做這個遊戲的,好嗎?

生:好。我們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面,然後用力吹,多吹一會兒,就看到了這種現象。

師:能再給同學們示範一下嗎?

生按照剛才的做法又成功的做了一遍。

師:哪位小組長還願意彙報一下你們的遊戲記錄?

生:老師,我們小組一開始沒有成功。後來又做了幾次,才做成功了。我們的問題就是這是為什麼?

師:那能給大家説説原因嗎?

生:一開始我們吹的時間短,力氣也小,所以沒有成功。後來我們慢慢體會到力氣大一些,吹得時間長一些,乒乓球就不會掉下來。

師:聽了你們小組的彙報,我非常高興。同學們也要像他們這樣,遇到問題不怕困難,積極研究,最後你一定會成功。

師:剛才老師看到第五小組的一個同學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我想請他給大家展示一下。告訴同學們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把乒乓球放在手心裏,用漏斗對着它吹氣,乒乓球也不會掉下來。同學們看!

(這個學生按照剛才所説認真的進行了示範。)

師:這個同學是一個細心觀察、肯動腦思考的好孩子。我們的科學課就需要這樣的孩子,老師希望在以後的科學課上你們都能像他這樣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其他小組你們的結果是怎樣的?

生:我們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生:我們也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其他小組的遊戲結果和上述幾組一樣。)

師:在漏斗的下面放上乒乓球,向下吹氣,乒乓球卻不掉下來,這種現象也與空氣的流動有關。同學們,剛才我們所做的這些就是我們的Science科學課,你們覺得怎麼樣?

生:非常有意思。

四、總結本課內容,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科學的興趣。

師:我們的Science不僅有很多有意思的遊戲,還能從中學到很多知識,能幫我們解決一個個“為什麼”以後同學們還要多觀察、多思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小小科學家。

教學反思

本課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動手進行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了科學的探究過程,揭開了科學課的神祕面紗。本課使學生感受到科學不是高深莫測,而是無處不在。在吹紙片遊戲中學生從下向上吹的發現、在吹乒乓球遊戲中,學生把球放在手心裏吹這些發現都使我欣喜若狂。他讓我感覺到科學是最能引起學生興奮點的一門課程,只要教師精心備課、課上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那我們的課堂就一定生機昂然。同時,在吹紙片遊戲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生從下向上吹的發現讓我欣喜,也讓我深思。他使我想到如果我把要求説得非常清楚,還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嗎?我深深得體會到一位科學教師一定要錘鍊自己的語言,在課上語言必須清楚、明確、簡練

小學科學課堂説課稿3

説教材:

這是《滑輪、輪軸與齒輪》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槓桿原理、輪軸省力原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中學生將認識這兩種機械,並通過用測力計測量、比較的方法研究滑輪的省力情況。在課堂上通過科學實驗活動希望幫助學生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機械原理,也將把學生引向滑輪組的探索中,所以《滑輪、輪軸與齒輪》的第一課時必須由學生自己猜測、自己設計實驗、親自動手探究驗證,從而進行觀察,發現問題、總結結論,讓學生從實踐操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悦。

説學情:

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定滑輪的位置較高,比較隱蔽,真正見到過的不多,實際應用中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也常與吊鈎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學生對這類機械的感性認識是比較缺乏的,但只要留心也能觀察到,(現在建築工地上、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所以在課前要蒐集一些學生熟悉的滑輪圖片,教學中從生活中的升國旗實例出發引出定滑輪,最後又讓學生舉例説明滑輪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機械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説教學目標:

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並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科學概念:

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隨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着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瞭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動滑輪作用與定滑輪不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在操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悦。

4.教學重點:

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5.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來驗證定滑輪不省力,動滑輪省力。

説教學策略:

1、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選擇必須對學生有啟發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根據本課知識特點,根據小學生對實驗操作很感興趣的實際情況,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實驗法”。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同時在採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

2、學習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滲透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制定的三維目標,遵循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聯繫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本着優化課堂結構的思想,我為本課教學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

1、回想星期一升旗情景。你注意到了嗎?升旗手輕輕拉動繩子,旗杆上的什麼裝置幫助我們把國旗升上高空?(學生回答:有滑輪)

2、(出示課件)細心觀察的學生髮現,原來在旗杆頂部有一個滑輪,你知道這個滑輪在工作時有什麼特點嗎?(板書: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

3、(出示課件)定滑輪的定義:像這種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科學探究

(一)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

1、定滑輪能不能省力呢? (學生猜測)

2、請小組長領取實驗器材。

3、請各小組討論利用現有的器材怎樣來證明你們的猜測呢?

請各小組參照活動手冊上的實驗記錄表,討論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 各實驗組彙報實驗方案,全班分析討論並改進,確定正確的實驗方案。如下:

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直接用手提升重物時所需的力的大小

鏈接定滑輪,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測出所需的力的大小

比較兩次用力的大小

4.演示實驗

5.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並記錄數據。

6、彙報交流:通過實驗你們小組發現了什麼?(學生用數據分析總結 多叫幾個小組彙報增強結論的説服力)

7、現在請大家總結一下定滑輪有哪些作用?(結論:可以改變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二)研究動滑輪

1、(出示課件)提問:“圖片中的這些滑輪是定滑輪嗎?”(不是)為什麼?(因為他們不是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

指導學生從定義去認識並判斷滑輪的種類

2、動滑輪的定義:那他們是怎樣轉動的?(板書: 隨重物一起移動)人們在搬運貨物時,常常使用這種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你能給取個名字嗎?(板書:動滑輪)

3、猜測:你認為動滑輪的作用和定滑輪的作用相同嗎?(不同)會有哪些不同呢?(學生猜測)

4、反問學生:你們猜得就對嗎?(學生説要通過實驗來證明)請各小組討論制定研究計劃來證明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

5、學生彙報交流,教師概括。

(1)組裝動滑輪。將細線套在滑輪的槽裏,左端掛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將重物掛在滑輪架的鈎上,使滑輪成為一個能與重物同時升降的動滑輪。

(2)用測力計測量將鈎碼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

(3)再用測力計測量將同樣多的鈎碼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大小。

6.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並記錄數據。

完成書中表格

7、交流發現: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麼?(用數據説明)

小結:使用動滑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8、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定滑輪 優點:改變用力方向

缺點:不能省力

動滑輪 優點:省力

缺點: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三、學以致用,尋找生活中的科學。

1、談話:同學們你能舉出生活中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例子嗎?

2、想一想我們在什麼情況下選擇使用定滑輪,什麼情況下選擇使用動滑輪?(搬運較重的貨物時就選擇動滑輪,想站在地面上把較輕的物體搬運到高處就選擇定滑輪。

3.引申的問題:要把一堆重800斤的石板運到5樓的建築物上,你會用什麼樣的滑輪?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學習後的收穫是對本課知識進行回顧總結。

請各小組組長迅速把器材分類整理好歸還老師。(教師清點器材,評價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

小學科學課堂説課稿4

一、説教材

《風》是九年義務教育冀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空氣中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初步感知空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構建風是由空氣的流動形成的這一科學概念,然後模擬製作風車模型實驗理解人類利用風力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初步歸納概括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直接感受風的力量、動手創作風車模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能根據材料,獨立進行探究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

在這一課內容中還有關於風力歌的介紹,培養學生觀察風力及時記錄的內容。考慮到一節課容量較大,放在第二課時完成。本節課的説課主要説第一課時的內容,感受風的力量,做風車模型,理解人類對風的作用。

二、説學生

三年級學生雖然才接觸科學學科,進行實驗探究剛剛起步,但對於風這一現象並不陌生,只是沒有從科學的角度認識理解風的形成。這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學生在學習了《認識空氣》之後,已經知道空氣會流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懂得風形成的原理,認識人類對風的作用。三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模擬製作實驗環節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

三、説教學目標

遵循新課標,科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依據這一理念,確立了本節課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能按示意圖組裝出可正常運轉的風車模型,通過實驗説明流動的空氣有力量。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分工與合作的重要性,激發探究知識的慾望。

3、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説明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

4、stse目標

能舉出實例説明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風有力量,瞭解風力的作用

教學難點:製作風車模型,理解風力利用原理。

五、説教法,學法

聯繫小學生對實驗動手特別感興趣的實際情況,本課我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實驗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親自動手,從而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同時在採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聯繫生活等教學方法。

1、教法

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特點,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問題。然後,對問題進行猜想,探究,實驗的形勢分析,最後,歸納總結獲得結論並通過動手實踐應用聯繫生活。

2、學法

科學來源於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而小學科學課就應該是一個充滿個性色彩的全新教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並通過猜想,實驗,結論,應用一系列學習活動,實現由“學會”到“會學”。

六、説教具準備

本節課中需要提前準備的實驗材料有:紙,扇子,吹風機,氣球,風車模型製作材料(白卡紙、圓木棍、紙盒、線繩、電風扇每兩組一個)

七、説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課題

1、師:雲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猜一自然現象)教師評價鼓勵。

師:風就像一位神奇的姑娘,時常伴隨在我們身邊,誰能能説出她的摸樣?讀詩:《誰見過風》。我們對風有哪些瞭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風”

【設計意圖】:通過猜謎,讀詩,既激發學生思考,又讓學生體會到無處不在的風充滿了奧祕,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迫不及待的想對風進行探究 ,在學生興趣正濃時,我們的教學就開始了。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風是空氣的流動”

師:我們怎樣才能“製造”出風、感受到風呢?看誰想出的辦法多。

1、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代表發言,相同的答案不必重複,只闡述不同的做法,對每組的回答教師都要給予評價及時鼓勵表揚,激發學生們的自信心。

2、分組實驗,用盡可能多的方法感受風。

3、彙報交流:你是怎樣感受風的?(學生的方法很多,給予鼓勵,引導學生歸納兩種方式:一是皮膚直接感受到的空氣流動。二是被風吹動的頭髮,紙片等物體是被流動的空氣帶動的。從而得出結論:“空氣流動形成風。並進一步感知風是有力量的)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初步進行科學探究,獲取知識,根據材料,讓他們自行設計實驗來驗證推測,鼓勵他們,讓學生體驗創造風的快樂,激發他們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所見和親身感受來體會到空氣的流動形成風,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聯繫生活,體會人對風的利用

教師介紹: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利用風的力量來做事情。指導學生到謎底的同學教師給與表揚2師瞭解風車的應用。

1、出示風車提水圖。指導學生觀察,瞭解風車的基本結構和利用風力提水的原理。

2、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利用風車能做很多事情,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3、瞭解風力的其他作用。(風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圖片)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在讓學生動腦筋想、動眼睛看的過程中,認識風力的利用原理。使學生把自然現象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繫,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增添樂趣。)

(四)、實驗操作,製作風車

師:風不僅可以是大自然變得美麗,還愛幫助人們,為人們服務。風車就是藉助風的力量推動下轉動的,從而可以提起重的東西。現在就拿起你的材料,發揮你的聰明才智根據書中的提示一起製作吧,注意要小組分工合作。

1、學生觀察製作圖,動手製作風車模型。

2、分組展示製作成果,同時提出問題:“怎樣能讓風車轉得快呢?物體是怎樣被提起來的?學生敍述想法,初步調試。

3、利用電風扇比一比哪組風車模型提起的物體重,給做的最好的組獎勵。

【設計意圖】:正所謂只有放手才能放心。本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讀圖、自由奔放的發揮。引導學生結合書中給出的示範圖,在小組內充分發揮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尋找問題答案。

(五)、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風,知道了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自己也動手製造了風車模型,並瞭解了風對我們生活中的用途,老師為你們的表現喝彩,感到驕傲。風還有很多有趣的知識,希望同學們課後查閲資料繼續探討研究。

【設計意圖】: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願望,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課外資料蒐集,延伸科學學習的時空,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更廣闊的科學學習大課堂。

八、説板書設計:

空氣的流動→風→風有力量→風力作用(發電、帆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dklqx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