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推薦】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7篇

【推薦】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7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7篇

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古戲曲單元的自讀課文,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知識目標:

(1)識記作家作品;

(2)瞭解《桃花扇》的劇情梗概及其寫作主旨。

(3)誦讀、賞析曲詞,體會其中表達的真摯、強烈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鑑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鑑賞課文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3、德育目標:瞭解劇中人蘇崑生、柳敬亭等反對權奸、關心國事、不做順民的正義感和民族氣節,培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4、重難點:賞讀曲詞,體會其中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和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朗讀曲詞,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

2、選取重點曲子作深入分析,並以此作為示範,引導學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賞。

3、通過與詩歌進行比較閲讀,瞭解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戲曲和詩歌中的不同特點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劇情

三、介紹傳奇與雜劇的區別

四、整體感知

1、字詞正音

2、指導學生集體朗讀和自由誦讀

3、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主體內容

(1)七支曲子可分幾部分,各寫什麼內容?

明確: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崑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後郊外的淒涼景象。為全文定下濃郁、悲愴的基調。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崑生憑弔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抒發亡國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聲,為寫蘇崑生總吊南京,慨歎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之痛。

(2)蘇崑生憑弔了哪些地方?是按什麼順序進行的?

明確:重點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宮、秦淮河畔、長板橋和舊院。蘇崑生是按自己覽遊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描寫了南明滅亡後南京各處的淒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

(3)課文中哪些語句能點明全篇的主旨?

明確:“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

第二課時

一、選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講

1、讀第一支曲子,思考:前兩句在全篇中有什麼作用?“殘軍留廢壘,瘦馬卧空壕”中 “殘”“廢”“瘦”“空”四個詞有何修飾作用。

參考:“山鬆野草帶花挑”,描寫蘇崑生肩挑柴草、信步走來的形象,點出他在南明滅亡後隱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頭”三字不僅可以使人想見蘇崑生心懷亡國之痛、低頭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轉,表現了他的感情的急劇變化,使人彷彿看到他突然發現“秣陵重到”的情態。“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滅亡之前和滅亡之後、往昔和今日的時間界限,引出蘇崑生目睹的南明滅亡之後南京的淒涼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懷舊傷今的寫景抒情基調。

“殘軍留廢壘,瘦馬卧空壕”,寫的是蘇崑生“重到”南京後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這裏一連用“殘”“廢”“瘦”“空”四個詞作修飾語。以“殘”修飾“軍”,使人想見敗軍潰逃的情形,這是虛寫,是因“廢壘”這一眼前實景而引起的聯想;“殘軍”與“瘦馬”也是虛實相對,前者為眼前之未見,後者為眼前之所見;昔日用於戰爭的“壘”“壕”,如今已“廢”“空”,又襯之以卧在空蕩蕩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馬,更顯淒涼。這些描寫生動具體,寥寥數字,就真切地呈現了南京城郊戰後傷痕累累的淒涼景象。

2、讀第七支曲子,思考:裏面用了哪些對偶句、排比句?有何表達效果?

①對偶句

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

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

作用:這段曲詞大量運用排比句,句式整齊,節奏鮮明,語勢貫通,使曲詞具有聲情並茂的強烈效果。

二、引導學生自讀,品味語言(學生有可能提到詞句評析參考)

(1)“橫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個“橫”字,一個“倒”字,寫出了景象的淒涼。“橫倒”是無順序地亂倒,可見是遭受戰爭創傷的見證。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隱隱可見當年的繁華。由眼前景聯想到當年景,自不免悲從中來,亡國之恨頓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繫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聖宮廷今日卻極端衰敗的景象。

(3)“剩一樹柳彎腰”一個“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淒涼。如將“剩”改為“留”或“見”都不好。“剩”與“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餘”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見”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今昔對比的變遷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見”字更貼切地表達了唱曲人的故國情懷。

三、比較:劉禹錫的《烏衣巷》與課文的寫景抒情有何異同?

參考:同為描寫南京現在的淒涼景象,藉以抒發興亡之感,但《哀》與《烏》寫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寫整個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宮,秦淮一帶等各處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寫;《烏》只寫烏衣巷一帶的景象,以小見大。《哀》與《烏》兩者都描寫了現在的淒涼景象,但《哀》比《烏》的今昔對比更顯露,更鮮明。《哀》在主要描寫現在的淒涼景象的同時,也有對過去繁華景象的描述(“俺曾見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眼見他起高樓”);《烏》只描寫現在的淒涼景象,對過去的繁華景象僅以“舊時”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樣。《哀》傷古懷舊,悲歎南明王朝的衰亡,抒發親身遭受的亡國之痛,表現了深沉的故國情懷和強烈的民族感情;《烏》詠史懷古,以煊赫世族的沒落表現六朝的興亡,抒發對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的感慨,寄寓了應從中汲取歷史教訓的深意。《哀》先集中筆墨寫景,寓情於景,景中見情;最後直抒胸臆,慷慨悲歌。《烏》“用筆極曲”,詩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於景物描寫之中。

語文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

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6課《科里亞的木匣》,現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及板書五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課文特點

《科里亞的木匣》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組課文中的第二篇課文。這一組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想法不同,處理方式不同,結果往往也就不同。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後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這是一篇敍事性課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記敍。課文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這是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2.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 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台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能讀懂課文內容,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課文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這四個目標的設置既提高了學生的詞彙掌握量,同時也達到了從課文遷移拓展到實際的目的。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其中(3)(4)兩點是本課的重、難點。

二、説教法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正是通過教師所講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極的注視,而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從這一點出發,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①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②誦讀法——反覆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③懸念法——帶着問題,深入思考

④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提問法和誦讀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三年級學生受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完成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大多需要老師的指導。因而我採用提問導入,適時點撥的方法,一步一步展開教學。"萬法讀為宗",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將在本課教學中採取各種形式的朗讀方法,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三、説學法

我班的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少數是外來務工子女,因此學生良莠不齊,讓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既是難點也是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邊讀邊在書上圈點生字詞和勾畫重要句詞。這些都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手段,同時教師的啟發誘導再貫穿始終,這樣就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説教學程序

本課我準備分一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完成目標(1)(2),知道課文主要內容。第二課時:精讀課文,理解內容,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下面我詳細説説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序。

(一)複習導入

1. 課文按照怎樣的順序,可分為幾段?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後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幾乎所有的課文,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它的結構、內容以及思想內涵。在閲讀中,引導學生要善於從文章的千言萬語中抓住最關鍵的內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構思脈絡,理解的它內涵和中心,把握文本。這篇課文按照時間順序記敍,把握故事的發展脈絡對全課的學習非常重要。)

(二)研讀課文

1.板塊一:學習課文第一段

(1)提前出示思考題,請學生分節讀第一自然段:

媽媽走了30步,埋下了箱子,而科利亞為什麼數了10步?

(這一問題的提出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養成帶着問題讀課文的習慣,帶有目的性的閲讀也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

(2)指名回答後歸納段意:

(歸納段意的練習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既可以訓練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也可以鍛鍊語言表達能力,是全方面的訓練方式。所以在我的課堂設計中,只要是段意比較明確的課文,我都會讓學生做這方面的練習。)

2.板塊二:學習課文第二段,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1)自由閲讀前佈置思考任務:

找出描寫科利亞挖木匣的句子並讀給同學聽。

(2)教師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並提問:

①這裏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

②從這5個"挖"字,你又讀懂了什麼?

(可以説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説科利亞很想找到木匣子,因為匣子裏裝着他心愛的玩具。)

〖設計理念〗

(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準確,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怎樣適當地運用動作詞,以達到最佳效果。)

(3)抓住關鍵,引發思考

①教師引導學生讀課文(10—12)小節,找出描寫科利亞找不道木匣之後有

何反應的一個句子讀給大家聽。

教師出示句子:"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台階上,用手摸着腦門兒想".

②引導學生思考:科利亞當時在想什麼?讓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去思考,展開討論。學生思考討論,師生總結出科利亞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種:(課件出示)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 數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對。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問題。

③提出問題:科利亞是怎麼排除前3種可能性,只確定步子有問題的呢?

讓學生再幫助科利亞分析分析,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4)細讀探究,討論排除

①討論第1種可能性:

引導學生讀科利亞找不到木匣子之後與小夥伴們的對話並出示,點撥學生思考後從他們的對話中找到排除這一可能性的依據。

師:由此可知,科利亞斷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標大,木匣目標小,目標大的箱子沒有被發現,目標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發現,所以木匣一定還在。

②討論第2種可能性:

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並出示,學生在讀後,想一想媽媽用什麼方法埋箱子、挖箱子。

學生的答案雖然正確但大都不夠精煉,這時教師可以幫助總結得出答案:數步法。

③討論第3種可能性:

讀課文,找出描寫科利亞他們家的房子的句子。

老師引導:"房子還在"告訴我們什麼?

由此學生可以得出結論:科利亞不可能把方向搞錯。

④歸納排除,得出結論。

師:既然木匣一定在,算術真有用,挖法沒有錯,那錯的無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錯在哪裏呢?找到寫他們離家出走的句子:

出示句子:"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帶着科利亞到喀山去了,在那兒住了差不多4個年頭。"

老師引導:4個年頭,科利亞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同桌互相討論,教師畫好線段後,再讓學生上台畫示意圖幫助理解時間帶給科里亞的變化。

〖設計理念〗

體現多種形式解讀文本,進行深度對話,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數學知識,上台畫線段圖代表步子,幫助他們理解科利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元性。

3.板塊三:學習課文第三段

(1)齊讀最後一段,讓學生談談所受到的啟發。

(三)拓展延伸

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我們周圍有什麼在起變化呢?"(同桌相互交流)

佈置作業:根據和同學的交流,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通過一件事寫下來,可以是"由《科利亞的木匣》想到的……"為題目。

〖設計理念〗

創設情境説啟示、悟道理,使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達到和諧統一。

五、説板書:(略)

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春曉》這首古詩是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作者是唐代偉大詩人孟浩然。這首詩給我們展現的是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

根據教材內容和低年級古詩教學的要求,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1、認識2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學段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定為識字、寫字和朗讀。

二、説教法和學法:

語文教學提倡“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語言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針對本首詩的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採用以下2種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朗讀是學習古詩,理解古詩,培養語感最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讀將古詩讀通、讀順、讀出感情。

2、圖文結合法: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一方面再現了當時的場景,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

三、説教學程序:

根據我校“1241”課改航模設計,一、目標導向、確定航點;二、自主學習、探索航行;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四、拓展訓練、放眼航程。

具體實施如下:

教學過程:

()目標導向確定航點

1、同學們,今天的課堂上還來了一位了不起的客人,想不想見見他?(出示“堯”的圖片),知道他是誰嗎?他叫“堯”(出示帶拼音的“堯”字)指名拼讀,齊讀。堯是我國上古時的帝王,是他把一年分成了四季,他還把帝王之位讓給了一個叫“舜”的有才能的百姓,他的寬廣胸襟讓後人無限敬佩。讓我們牢牢記住這位值得驕傲的祖先“堯”吧!和老師一起寫寫“堯”,學生書空。

2、如果給“堯”加偏旁變成新字,你會加什麼?學生説,師相機板書漢字(澆、燒、饒、撓、驍、曉、僥等)同學們的識字量可真不小啊!“曉”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字,跟老師寫寫這個字(板書“曉”字),誰和“曉”是好朋友?你能給大家講講這個字嗎?(出示圖片,口述:太陽出來,天就亮了,這就是早晨,也就是“曉”)。你能用“曉”組個詞嗎?

3、板書:春曉,春曉不僅是一個詞,它還是一首古詩的題目呢!一起讀一讀題目。你能説説“春曉”的意思嗎?(春天的早晨)

過渡:春天的早晨是什麼樣的?我們一同去看看吧!

(出示古詩)這首詩熟悉嗎?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

簡介作者:孟浩然是唐代大詩人,是李白的好朋友,他寫了好多描寫山水和田園生活的詩,表達自己對人生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既然大家都會這首詩,我們就比比看,誰讀得好。

()自主學習探索航行

自學提示:

1、讀一讀:藉助拼音自己練讀古詩,要注意詩的節奏。

2、學一學:畫出生字“眠”,和小組同學一起記住它。

3、劃一劃:劃出不理解的字詞,試着和小組同學討論解決,如果討論也解決不了的,用“?”標出。

4、想一想:這首古詩寫了什麼?

()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過渡:大家認真專注的學習態度值得表揚,此時老師很想知道你們古詩練讀得怎麼樣?我們來比一比吧!男、女生各推選一名代表來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讀。這首古詩寫了什麼?(學生暢談)相機理解詩句:

1、學習第一、二行詩句

(1)課件播放鳥鳴詩人起牀圖:説説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可以用哪句詩來把剛才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誰能來説説這句話的意思?

(2)你能想像一下會有哪些鳥在叫嗎?(黃鸝、麻雀)它們都是怎麼叫的?大家來模仿一下吧。睡了香香甜甜的一覺,起牀後,到處都聽到鳥叫的聲音,你的心情怎麼樣?(高興、開心、舒服)那麼你能把這句詩高高興興地讀出來嗎?(你有六分高興了、你有八分高興了、老師覺得你十分高興)老師可以來讀讀嗎?(師讀)大家一起來像老師這樣高高興興地讀吧!(男同學來一遍女同學來一遍)老師不僅聽出了大家高興的心情,還聽出了大家對春天的喜愛!

(3)現在請大家像詩人一樣,閉上眼睛睡覺,睡着,睡着,朦朧中聽到鳥的叫聲,一聲,兩聲(播放鳥聲)你睡意全消,睜開眼睛一看,天都亮了,於是,你觸景生情,吟誦了一句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2、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早上,孟浩然聽到了百鳥爭鳴非常快樂,他還看到了什麼?(花落)

(2)春天的時候,花園裏的花本來是怎樣的?(播放春天鮮花燦爛的畫面)(春暖花開柳綠花紅百花齊放鮮花盛開五顏六色萬紫千紅)可是這樣的美景卻不見了,第二天早上,孟浩然醒來,看見花園裏的花怎樣了?(落了)播放滿地花瓣的圖片)

(3)看看花落了多少?我們來數一數,一、二……數得清嗎?花落得太多了,數都數不清,這就是——花落知多少。

(4)看到花落,你的心情怎麼樣?(很可惜)你能通過讀來表現出這種心情嗎?詩人喜歡春天,喜歡花,看到昨天還是百花齊放,今天卻是花落滿地了,就覺得太可惜了,於是難過地説——花落知多少。(生有感情的'朗讀)

(5)花為什麼會落下來呢?詩中有句話告訴了我們,誰來讀這句話?(夜來風雨聲)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句。(評價:這風雨正在打在花兒的身上、這風雨把花兒打落八九朵了、這風雨把花兒打落十幾朵了、這風雨把花兒打落了一大片了)就是這風雨,把花兒都打落了,多可惜啊!老師也想來讀讀,可以嗎?(師讀,生給掌聲)為什麼給老師掌聲?你能像老師這樣讀這句詩嗎?(我聽出了你對春天、對花的喜愛,花落了讓你很心疼)(花落了你覺得很可惜,你也很愛花)男同學來讀讀,女同學也來讀讀(風雨把花打落了,大家都覺得那麼可惜,我們更不能故意伸手去摘花了,我們要把花的美留在枝頭上)

小結:春天是美麗的,春天是令人喜愛的,但是春天也會像落花一樣流逝,所以我們要珍惜春天,珍惜時間。

()拓展訓練放眼航程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古詩《春曉》,不僅學會了詩中的生字,還和詩人一同領略了春眠香甜,鳥鳴陣陣,雨過天晴的春晨美景,生機盎然的春天多麼令人嚮往!課後,同學們可以給這首詩配幅圖畫,也可以把詩編成小故事講給家人聽,喜歡寫字的同學還可以把它寫成書法作品,你還可以這樣,(放《春曉》歌曲)學習唱一唱這首詩。好了,伴隨着歡快地歌聲,讓我們到校園中,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吧!

四、説反思

《春曉》是一首清麗的小詩,表現了詩人對美好春天的熱愛之情和對春花被風吹落、被雨打落的惋惜之情,實質上它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學生在學習此詩之前已經能把古詩背誦下來。課堂上要做的應該就是讓學生去品味詩意,去感受詩情,激發學生對我們古典詩文的熱愛和對春天的喜愛之情。為達到這個目標,我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做了重點突破:

首先,應讓學生在中發現古詩奧妙無窮。

低年級學生正處在學知識長見識的黃金階段,遇到不懂的事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充滿着無窮無盡的幻想和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和想法。我覺得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善於“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他們就會像鳥兒一樣展開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無拘無束地翱翔。古詩短短的幾行字,裏面卻藴涵着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詩人所傳遞的情感和意境,學生一定會有許多好奇!

雖然學生在幼兒園甚至更小已經會念這首《春曉》了,可他們那小腦門中仍然裝着無窮無盡的問題。而且,不同的學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會敢於用自己的獨特思維進行提問。即使有的問題顯得非常天真、幼稚,可這都是他們的真實想法。學生在問中想象,在想象中尋找快樂,在快樂中喜歡了學古詩。

其次,要讓學生在交流中理解詩意。

修訂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又特別好動,學習注意力易分散,興趣不穩定。

我要在進一步的教學中為學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詩意思。這無疑給將課堂帶來一泓活水,學生們會個個興致勃勃。他們在交流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養合作精神。並且,學生會發現學習古詩一點兒也不枯燥,有了興趣,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首先讓已經會讀會背的學生找學習夥伴開展競賽,看誰讀得準,背得好。不會的同學找值得信賴的學習夥伴(包括老師)一起藉助拼音合作學習。其次,教師巡視,瞭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後,學生交流時也分層次進行,先讓低層次的學生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再讓高層次的學生與夥伴開展競賽,學生自己評議。這期間,教師一定要兼顧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並能持之以恆,使其成為學生頭腦中的一種精神積澱。再有,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的意境。

再次,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的意境。

語文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閲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大量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藉助讀,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閲讀能力及習慣。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因此,我雖然知道學生很多早已會背誦了,但我還是花了大量的時間,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讀,學生體會了春天的美麗和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當然,我在教學時還有很多環節把握得不夠好,不過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爭取更大的進步。

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確立目標、重點和難點

微型小説《窗》是高教基礎版第三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它通過描寫發生在兩位病人之間的故事,在虛無與存在、利已與利人、生存和死亡矛盾衝突中,展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批判了狹隘自私的陰暗心理,意味深遠,發人深省

本文是中職二年級第一學期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對小説的閲讀在第一冊第二冊的基礎上,由理解能力上升為欣賞能力乃至探究能力的訓練內容本單元的重點是創造性閲讀,創造性閲讀的活動中心與接受性閲讀的活動中心不同接受性閲讀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的是作者寫了什麼,怎樣寫的;提出了什麼,怎樣論證的創造性閲讀的活動中心集中在讀者身上,讀者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多角度多層次地閲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感悟作品給予我們的生活觀和人生哲理創造性閲讀的過程中包括探究性的活動,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提出自己的見解,發展思辯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現代文閲讀的要求中有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正確領會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提高在閲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中外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窗》這篇小説的語言精練、含蓄;人物形象豐滿,故事情節很短但完整且有波瀾;內涵豐富,表達了深刻而有普遍意義的主題教材選入這篇文章意在進一步培養學生閲讀小説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從對“人與人對待生活截然相反的態度”的敍述中,啟發學生在“人性的美與醜”、“是非觀”、“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作出深入思考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賞讀文章凝練含蓄的語言,探究對比及結尾藝術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成為一個獨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學會關注生活,有意識地感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形成正確的審美標準

②啟發鼓勵學生髮表獨特的見解,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③讀寫一體,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識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生死觀

以上三個目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具體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並重的教學理念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描寫,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教學難點

透過對優美句段含蓄凝練語言的欣賞,領悟作品的深刻內涵

二、教法與學法的思路與分析

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確定了,還需與之相適應的教法與學法

英國哲學家羅素説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從而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對本課我主要採用這樣的教法:“讀——賞——議——悟——究”這個方法符合學生特別是職高學生的認知規律,便於引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獲得跨越障礙,獲取知識,解決疑惑,提高能力的成功感

(1)讀—熟悉本文,整體感知在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這是一節課最基礎的部分,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篩選有關信息,逐步引導學生理解人性的美與醜

(2)賞—品味語言,感受魅力本文詞彙豐富,對環境的描寫精當、傳神,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及時積累、總結,以豐富學生的語言倉庫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本課巧用對比,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人物的性格內涵,我們不難從中體會人性的善惡和靈魂的尊卑

(3)議—互動合作,拓展思路學生就“人與人”的關係和做人要“長善抑惡”等話題展開議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個環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涵,並進行課外延伸,鍛鍊了學生説和議的能力

(4)悟—發揮想象,體驗情感由學生總結自己的感悟與心得,積累閲讀方法,豐富自身情感

(5)究—合作探究,品析美文對比閲讀,啟發學生對“窗”多種含義的探究

教法和學法相輔相成我們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途徑由於中職學生文化課基礎多數偏差,而且程度參差不齊,他們更需要一個寬鬆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在學法指導上,以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以認可、讚賞、寬容、鼓勵去激活他們的學習慾望,使程度不同的學生都能在愉悦的狀態中成長,從而達到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實現學生的知識、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共同發展

我所採用的教法有助於學生掌握如下學法:

1.養成閲讀習慣,追求高尚情趣

2.賞析優美語段,理解意境美

3.合作討論學習,體會寓意美

4.總結積累方法,領悟情感美

5.探究文本、拓展思維,增強創意美

適當的教法與學法是應用在教學過程中的,我對教學過程做了如下設計:

三、關於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指導預習

這一步驟利用早讀、自習等時間完成這種指導在堅持一段時間後,學生就會掌握了預習的方法,自己制定預習方案。

指導目標:根據課文導讀和課後思考練習題,與學生共同制定本課的學習重點、難點,完成預習方案,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預習建議:思考困惑的問題,然後把學習效果與同學交流,取長補短,在合作互助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另外,要鼓勵、指導學生對預習中的疑問查找資料,方法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增多、更新,如上網搜索等因為我們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每時每刻都面臨着如何運用信息的問題信息素質是中職學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質之一,學會收集與處理信息是每個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發展的必備能力之一。

(二)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我決定從有關“窗”的詩句入手,引發學生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故設置導語如下:

一位詩人説:“打開窗户,陽光不止一種顏色”我們透過窗户欣賞五彩繽紛而又美麗豐富的世界,所以我們常説“窗户是房屋的眼睛”我們又説“眼睛是心靈的窗户”,我們看到外界,同時也讓人看到我們的內心今天,就讓我們推開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窗》,走進兩位病人的內心世界。

(三)複述故事,把握小説情節

1.複述故事,提示要注意語言的簡練,情節的完整。

2.把握小説的情節與環境通過對小説知識的回憶和複習,掌握了本文的故事情節,整體感知精巧的構思高爾基説過“情節的發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情節的一步步發展就是為了展示人物形象的,這個環節為突破重點和難點打好了基礎小説的環境描寫並不是本文的學習重點,但這個極為省儉筆墨又具體可感的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卻是不可忽略的,通過這個問題的設置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多元化,是學生思維訓練的一個結合點。

此處的設計既能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四)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如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有效完成課本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把握三個原則

(1)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逐一攻破;

(2)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

(3)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

總的方法是:提出問題,引學生的思維上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緊扣教材,由淺入深地設置一連串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認真閲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經過獨立思考,共同討論的合作探究,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這裏着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

具體步驟是:

第一步設置問題,激發思維,突出重點

“再讀課文”中,通過對情節發展和情節高潮的分析所提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學生搭建知識的台階;“深入分析課文”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學會在分析中運用創造性閲讀的方法面對兩位病人之間的矛盾,“生存”和“死亡的矛盾”,找到解決的問題的多種答案,甚至超越作者本意的答案;結尾的空白,成功地“填補”了,那就是一次思維的飛躍,一個創造的過程在教法上,第一部分的問題由學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部分問題討論後回答,回答過程中,實現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的多元互動、教學相長,提倡、鼓勵學生有不同見解、有創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進而完成本課教學重點。

對於教學重點中,學生未能注意的方面,我則適時適當的點撥、評價、引導、控制,使教學活動健康高效的運行。

例如:當學生基本能分析出描述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性格後,提出:“我認為描述者是高尚的,因為他能夠在自己重病時,鼓勵病友戰勝病痛,大家認為我説的對嗎?”

再如:提示學生,在描述者死去的那個夜晚,作者多次描寫了另一個病人的眼神,但同樣的眼神表現的是不一樣的心態,仔細揣摩一下,他此時心裏在想什麼?

(1)一天晚上,他照例睜着雙眼,盯着天花板;

(2)他的同伴大聲咳嗽着……他兩手摸索着,在找電鈴的按鈕……但是另一位病人卻紋絲不動地看着;

(3)病人終於停止了呼吸,另一位病人繼續盯着天花板。

通過以上問題的探討,讓學生在聯想和想象中,豐滿人物形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鞏固聯想式、空白式的創造性閲讀方法。

第二步問題中滲透德育,分析評價中突破難點。

中等語文課程的教學與實施,要着眼於提升未來勞動者的全面素質,我們今天面對的中職學生,將成為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他們不僅要有一定的文化,而且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品位,即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成為有文化品位的勞動者這些問題的設計,結合生活實際,來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想所為,讓學生有個心理的道德行為的底線在學生共同討論,總結主題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我們自己是否有過與“不靠窗病人”類似的心理過程?如果有,你認為該怎麼辦?如果沒有,該如何避免?然後進一步思考:如果我們周圍的人中,有類似“傾聽者”的人你該怎麼辦?從而達到學生自我教育,德育透滲的目的。

(五)課堂訓練,總結昇華

訓練題目:最後,當即將離開病房時,讓我們一起關心不靠窗的病人,每一位同學寫一句話或一段話作為禮物送給他,希望他在我們同學的幫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風景,能夠好好地生活下去。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要做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課標也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接受美學的理論中,讀者是接受的主體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閲讀個性,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獨特的心得這個環節的設計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想象能力,也是對教學的一種反饋,這個過程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它是議析理解性評價和練習形成性評價的反映,實現了難點知識的突破,又可以使重點知識落到實處小小的一扇窗,折射出人性的光輝與陰暗,窗裏窗外,美醜分明我們個人都應該反思,用我們的心靈去關愛他人,去鄙視那些醜陋的行為這樣打開心靈的窗户,我們定會看到湛藍的天空、飄逸的白雲、潺潺的流水、青青的遠山和燦爛的陽光。

(六)練筆閲讀,拓展思維

1.發揮想象,續編故事練習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説的人物形象,同時把讀與寫結合起來,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想象能力。

2.第二個關於語言的作業是為了提高學生對美好語言的感受力,訓練學生正確有效地運用優美的語言文字同時,強化了對難點的掌握。

3.對比閲讀歐8226;亨利的小説《最後的長春藤葉》學生在有目標的閲讀與鑑賞活動中,能夠發展獨立閲讀能力,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四、教學反思

反思《窗》的課堂教學,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成功的地方:

1.由於重視學情,方法適當,所以整個教學過程比較流暢;

2.導語和結束語設計是這篇課文教學的一個亮點,導語引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束語既是對本課的總結,也是對課文內容的昇華,精美而智慧的語言定會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對教材的挖掘還不夠深入、透徹課堂上注意了課文的一些大問題,但課文中些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細、欠深;

4.課堂教學機智還欠靈活開放性的課堂教學,對教師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課堂上,一是未能及時抓住學生髮言中的有關信息深入挖掘課文;二是“放”學生之後不能及時地“收”回,致使課堂後半部分重複現象比較嚴重,浪費了時間,課堂節奏拖沓;

5.教師語言欠精練,板書不夠適時這些,將激勵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

語文説課稿 篇5

2.初讀課文。每讀一遍,都有明確的要求,都讓學生有自己練讀的機會,再根據學生興趣指名朗讀,有目的性地進行檢查,以便接收到學生讀書的真實情況。

3.整體感知。通讀全文後,就課前質疑的問題再進行解答,也就達到了初步感知課文的教學目標。

4.識字教學。對於生字的識記,讓學生各抒己見,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法來記住生字,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整段的學習以讀為主,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最終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

(第二課時)

心理學研究表明:想象在兒童的學習和思維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人類社會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學中,應適時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融匯起來,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

1.當“我”把小鳥關進籠子裏,小鳥在想些什麼?藉助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進行想象,關注小鳥的命運,開始走進小鳥的心靈世界,從而準確理解課文內容,並能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2.小鳥與鳥媽媽見面了,小鳥會説些什麼呢?鳥媽媽會説些什麼呢?當一回動物語言翻譯家。通過學生形象逼真的表演,真真切切感受到關在籠子裏的小鳥的痛苦。

3.小鳥回到了大自然會幹些什麼呢?課堂對於語文教學來説,實在太小了。為此,陶行知老先生要推倒學校的圍牆,地為牀,天為被。我們也要打破語文教學的課堂侷限,將學生由課堂引向課外。只有瞭解小鳥會對人類所作的貢獻,才能真正感受到鳥類是我們人類的朋友。

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在單元中所處的位置

《落日的幻覺》是初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中的略讀課文。本單元課文全是探索自然奧祕的事理性説明文。從學習的思想情感目標分析,要求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和嚴謹周密的科學思想方法。從學習語文的知識與技能的角度則要求學生掌握説明文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鍛鍊學生的默讀能力以及篩選信息的能力。

2、教材在單元中的作用

本文是單元學習列車的最後一節車廂,有其特別的作用。可以將它當作對前四篇文章學習的一個知識性的總結和鞏固練習篇章,從説明文學習的四個重要環節對其進行回顧複習,檢驗學生是否能明確掌握一篇説明文的説明對象、説明順序、説明方法及説明語言。其中,根據單元學習目標又以能分析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為重。

3、教材學習存在的難點

《落日的幻覺》的説明對象是落日時容易引起人們幻覺的幾種現象,文章從物理學和天文學等角度對現象的原因進行了簡要的 説明。説理較抽象,對於剛剛接觸物理學科的初二學生而言,對這些現象的理解存在知識性的難度。雖然這些常見卻不為大家所瞭解的現象能夠極大地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但本文出現一些專業性詞彙,也會造成學生的閲讀 困難。因此,教師是否能充分調動學生對本文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就成為了能否上好這堂課的鑰匙。

二、説學情

參加今天示範教學的是阜陽市一個很優秀的班級,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對於藉此班上課的我來説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挑戰 。根據我對他 們的瞭解,該班學生的競爭意識強,主動學習的熱情高,語文基礎知識紮實,基本技能強,只要能激發起他們的爭強好勝之心,讓他們作好課前預習,我相信他們能很快地進入到自主學習的狀態。

三、説構思

根據以上分析, 我設計了一堂以知識競賽為大框架的教學,確定了整堂課的教學構思。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分析本文的文體特徵,瞭解落日的幻覺的成因。

(2)理解並分析本文的説明順序。

(3)分析本文的説明方法。

2.能力目標:以課文為導引,能夠用掌握的科學知識解釋周圍的事物。

3.情感目標:能夠用明辨的雙眸、思考的大腦觀察生活,分析問題。

(二)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的內容,能夠藉助文本説出人們所看到的美奐美崙的落日實際上是幻覺的科學依據。

2.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分析本文的説明順序及方法。

3.從寫作的角度學習運用一定的説明順序來結構全文。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求知慾,通過同學間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共同探討疑難問題,並培養了學生自主、團結合作、勇於探索的精神。

(三)教學難點:

1.以課文為導引,能夠用掌握的科學知識解釋周圍的事物。

2.分析本文(事理性説明文)的順序

突破方法:由課文落日幻覺的原理,引申到曾學過的詩文,辯證地看問題,再引申到身邊的事物,水到渠成地解決問題。學生利用所學,自然地逐步深入地探索未知,收穫成功。

( 四)教學用具:多媒體設備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課前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掌握生字詞。上網查閲資料瞭解課文相關知識。

2.教師:查找圖片,設計課件。

四、説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閲讀教學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閲讀教材獲得文中的信息,從而理解課文的內容)、質疑釋疑法(師生通過共同質疑釋疑,探討和解決問題)、問題談論法(多角度,多思路,尋求多個答案,培養髮散思維)激發興趣法、形象聯繫法、指導歸納法、拓展思維法進行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形象聯繫法、指導歸納法、拓展思維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教學目標自主學習課文。

通過分組知識競答積極思考討論問題、回答問題;通過圖片聯想將課文當中的抽象説理轉化為形象思維;通過對舊知識的回顧複習梳理學習説明文的整體思路; 通過遷移聯繫把物理所學新知、語文舊課知識熔為一爐,體會語文作為工具性學科的特點;通過看圖寫文加深對説明順序在説明文中的重要性的理解,並反饋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深度。

2.採用多媒體教學平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平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從網絡下載了多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精美圖片,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有目的地到圖書館和網絡世界中去搜尋所需信息材料,豐富拓展文化知識,增 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3.教師發揮好知識競賽主持人的作用

因為整堂課以知識競賽為大背景,所以教師對課文的講解要儘量少,讓學生擔當課堂的主角,我只需要作好主持人的工作,時時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讓語言多一些鼓動性和煽動性,就能很好地營造出積極熱 烈而又公正有序的課堂氛圍。

五、説學法指導

這篇課文內容抽象生澀,語言雖有文采卻多專業術語,會妨礙學生的閲讀興趣。所以預習工作至關重要,上課之前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並查閲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聯繫新開設的物理學科,進行學科滲透學習,讓學生開闊視野,增加知識,激發起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學習的重點落腳在 對説明文文體知識的掌握上,重點突出在對説明順序和方法的分析運用上,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前後的遷移練習。指導學生採用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參與自主學習,從學習中收穫成功的喜悦,勝利的自豪感。

六、説教學程序

導入:出示落日圖片,學生漫談感受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以測試的形式進行)

2閲讀一二段,感受落日之美(引導學生列舉落日現象,挖掘描寫之妙)

3.表格填空,探究落日之謎(策略:自讀課文4—7段,勾畫圈點幻覺的原因的語句)

4.質疑問難,難點處理

教學策略:再次強調由現象到本質,有簡單到複雜的邏輯順序

5.學生活動,延伸思考

教學策略:圖片展示1:水中斜放的鉛筆;圖片2:三個1.80米以上的隊員與姚明的合影。

引導學生揭示原因,點明科學道理:物理學現象——折射、參照物

引出文章寫作目的——幻覺,眼見不一定為實,科學的學習態度

七、回饋積累

1.本文的體裁是什麼?

2.説明文知識點在本文中的體現:對象、特徵、方法、順序、分類、語言

光通過空氣時,速度每秒減慢87千米。

3.判斷下列句子各採用了什麼説明方法?

八、課後作業

1.落日變大了(續寫)

提示:對於太陽在日落時為什麼好像變大了,文中並沒有解釋。結合文章《落日變大了》,説説“落日變大”的原因。

2.日出觀察日出的景色,然後寫一段描寫文字。

提示:寫描寫文字時,可以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順序寫出特點。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觀察點,既要抓住太陽的靜態特點,也要注意日出時形狀、顏色、光線等方面的變化,同時還可以進行適當的聯想和想象。

語文説課稿 篇7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喜一悲兩個場景:第一幅場景是老人與海鷗親人般的默契;第二幅場景是老人去世後海鷗為老人舉行葬禮的場景,非常感人。

六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情感豐富,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情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場景圖,配以音樂渲染幫助學生理解。

根據教材與學生的特點,本課時我將帶領孩子們走進文本,去感受老人喂海鷗親人般的感人情景。為此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課本生字新詞,並能理解重點詞及“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等特殊詞語。

2、能抓住文中老人神奇、動作、語言體會老人與海鷗間的親情。

3、朗讀抒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老人與海鷗間的深厚感情。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神態、動作、語言來品悟老人與海鷗之間濃濃親情。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題,語文教學因在教師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薰陶,併力求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預設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激發學生學習慾望;

二、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三、品讀詞句,感悟親情;

四、設置懸念,再度激發情感。

下面,我具體説一下我的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質疑導入。我採用直接入題讓學生讀題後質疑,老人與海鷗之間到底會發生怎樣的故事,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入文本。

二、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先讓學生自由讀文,讀準生字字音,瞭解課文內容整體感知,同時嘗試解疑。整體感知符合人的閲讀習慣,嘗試自己質疑解疑是孩子的心理期待,同時體會文中“獨腳”等特殊名詞,為課文學習做鋪墊。

學生讀完後,指名簡要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因為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應有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概括能力,新課標也有要求)

三、品讀詞句,感悟老人與海鷗的親情

基於文本特點與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我主要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如親人一般的情感。

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老人怎樣的神情給你印象最深,找找相應的句子讀讀體會體會,然後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我預設了如下兩句話展開教學。

1、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2、老人望着高高盤旋的鷗羣,眼睛裏帶着企盼。

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圍繞第一句話,我作了如下預設:

首先再次讓學生朗讀課文,劃劃哪些情景最吸引你,可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根據學生交流重點出示句子“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一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和“在海鷗的鳴叫聲裏,老人抑揚頓挫地喝着什麼。”,讓學生自由談談説説體會,各抒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

接着引導學生從文中這些句子——“老人喂海鷗的情景”繼續來體會老人“眼睛立刻生動起來”。學生還可能會找到很多句子,交流時老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盡情讓學生挖掘文本中的詞句品讀,如想象老人“撮起嘴向歐羣呼喚”,“抑揚頓挫”,“老人得意地指給我們看”等。

另一面引導學生從海鷗的描寫中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如“親暱地説着話”,在學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後讓學生帶着自己這份獨特的情感有聲有色地進行朗讀,新課標也有要求,老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學生對文本有第一層次的感悟後,我出示老人喂海鷗的圖片配樂,讓學生在情境中釋放自己的情感,再次來朗讀句子。是呀,正因為老人與海鷗之間是如此默契,就像一位老人在喂自己的孩子一般,這一切怎能不讓人感動,難怪老人一談起海鷗,回讀句子:“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十多年了,每到冬天,老人必來,每次老人(望着高空盤旋的歐羣,眼睛裏帶着企盼)。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那雙企盼的眼睛在企盼着什麼?這一問題的設計讓學生的情感再次升温,六年級學生想象豐富,思維活躍,有自己獨特的體驗。此時,學生的思維碰撞,情感澎湃,內心肯定有很多感受想説,於是我配以音樂渲染,讓學生寫一寫,相信這一安排無疑是課堂的又一亮點。

四、設置懸念,再度激發學習情感。

在課進入尾聲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出示一幅老人的畫像,四周海鷗翻飛。(插圖)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十多年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可沒想到十多年後的今天卻是這樣一幅場景……下節課我們將繼續來學習。這樣的結尾既讓學生的情感再度升温又激發了學習的慾望,更為下節課學習打下了情感的伏筆。

最後講講板書設計:

老人與海鷗

喂 (默契)

老人 海鷗 (親情)

舉行葬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d2dm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