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關於説課稿模板集錦9篇

關於説課稿模板集錦9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説課稿模板集錦9篇

説課稿 篇1

一、備課的心理糾結

組內開課,兩週前就確定要上《母雞》這一課,覺得老舍筆下的母雞個性如此豐滿,讓人忍不住要多看幾遍。但真要好好準備時,又覺得有些無從下手,腦子裏總會有好多個方案,可又覺得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又會陷入迷茫中。這也許是通病吧,沒有特別要求的時候感覺上課很享受,真正開課了,卻緊張起來了。有期待就更有壓力,壓力讓我對準備要求更高。備課顯得有些棘手,每個環節都想精心設計,與眾不同,但又沒有這樣的高水平。在哀歎中,推翻思路,再思考。一個人的智慧顯得如此渺小,上網查閲資料,覺得也不怎麼可取,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看看教參,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路。

課件是自己精心製作的,很享受做課件的過程,找了好多母雞和雞媽媽帶着小雞的圖片,用於課前激趣和課高潮時用語昇華情感,相信直觀感受會讓學生體會更深。

二、教學的基本思路

對課的大環節已經做到心中有數,欣賞圖片,激發興趣,揭題讀題;自由讀課文,體會作者對母雞的情感變化;從作者討厭母雞改變到敬重母雞的原因,感受母雞的性格特點,瞭解作者的寫作特點。

1、課始激趣,揭題讀題

從學生喜歡小動物的心理出發:這個單元我們會陸續跟一些小動物交朋友,這節課我們又會和哪種動物交朋友呢?出示母雞的圖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課主角——母雞的身上。交流觀後的感受,有此順其自然地揭示課題,讀題。

讀後質疑,本文的作者喜不喜歡母雞呢?導入對文本的學習。

2、自由讀文,瞭解作者的情感變化

請學生自由讀文,糾正難讀字音,劃出並交流直接寫作者對母雞情感變化的句子。

3、品讀交流,瞭解寫法

(1)、讀悟感受母雞的罪狀,致使老舍爺爺討厭它。

抓住“顫顫巍巍”、“如怨如訴”,瞭解擬人寫法,體會母雞的無病呻吟、隨處亂叫;抓住“趁其不備”、“狠狠”,體會母雞的欺軟怕硬、暗箭傷人;抓住“發了狂”、“吵得受不了”,瞭解誇張寫法,體現母雞拼命炫耀自己。

(2)、品悟母雞的品質,讓老舍爺爺改變心思,直至敬重母雞。

在讀中品,品中悟,悟中讀,體會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讀出感情,讀出韻味。通過動作模仿、想象説話、資料補充、生活體驗等形式感受母雞對小雞的愛。瞭解對比、誇張、擬人等寫法,感受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魅力。

(3)、欣賞母雞帶着小雞的感人圖片。

4、感悟中心、情感昇華

以課文的第九自然段為小結,朗讀理解“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義,讓學生領悟到作者不僅僅是在讚美雞媽媽,更是在讚美偉大的母親。通過教師聲情並茂地講述:“作者老舍出生1歲半,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在以後漫長而又艱難的日子裏,是他的母親含辛茹苦哺育他長大。他對他的母親有着最深厚的感情。”順勢讓學生分享母親對自己的愛的表現,通過抒寫心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媽媽的愛,進行交流,更真切地體會: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5、拓展閲讀

推薦閲讀選學課文中屠格涅夫的《麻雀》,《同步閲讀》中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雞》、列那爾的《母雞》。讓學生對同類主題的文章有更多的體會。

三、課後的思緒萬千

思維需要不斷的激發,在揣摩教本的過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思維侷限,恍惚間就錯失了思維的火花。有不應忽略的內容,有需要強調的重點,有時卻沒有很好地體現在教學設計上,導致課堂的遊離。深呼吸,前進的道路還很漫長,真的需要再加油,再學習!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線描畫:線描畫是用線條的變化來描繪對象及其形體結構的繪畫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種繪畫方式,也是我國傳統繪畫的方式之一。線描畫的繪畫工具比較簡單,可以用勾線筆、鉛筆、油畫棒、鋼筆等,利用點、線、面來進行繪畫,既可以對物象進行細緻入微地刻畫,也可以對物象進行簡單地藝術處理;既可以進行造型訓練,亦可作為藝術家表達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

幼兒在簡筆畫的訓練基礎上,再進行線描畫的練習,會使其繪畫的精細方面和手眼協調方面有很大發展,不僅提高幼兒的繪畫能力,同時能提高幼兒專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

幼兒在欣賞、發現、感受線條美的同時,大膽進行創作,不僅能將幼兒零碎的經驗加以提煉,而且與《綱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時開展線描畫教學,能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想象-發現-表現-創造"一系列活動,有意識地鍛鍊和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促進個性的發展。針對本學期美術特色活動的要求,我設計了此次活動。

二、説目標

1、學習用線條的形狀變化和黑白對比來裝飾魚。

2、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想象大膽創作,發展幼兒的初步的創新能力。

3、向幼兒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教育。

活動重點:學習用線條的形狀變化和黑白對比來裝飾魚。

活動難點: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和創作。

三、説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海底世界》

2、畫好的線描畫作品、其他小朋友畫的線描畫魚3、白紙,黑色水彩筆

四、説教學方法:

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據《綱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1、多媒體教學法。藉助多媒體手段進行觀察欣賞演示,則更為簡潔、生動,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本次活動設計中,我通過幻燈片的展示,讓幼兒感受到魚寶寶身上線條的紋樣美、圖案美;2、觀察比較法。觀察法即運用觀察進行教學的方法。通過觀察,幼兒既形成了準確的形體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細節特點。而在觀察中進行比較,則能讓幼兒更加直觀地感受不同的創作手法帶來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動中,為了讓幼兒直接感受點、線、面的疏密變化和規律性對裝飾效果的影響,我採用了觀察比較的方法,讓幼兒在觀察比較三幅特徵明顯的線描畫作品中,發現裝飾過於繁雜、無規律,裝飾手法單一、缺少變化都不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3、欣賞評價法。欣賞評價法指的是將幼兒不同特點的作品進行對比評價,肯定各自的特點。在本次活動的最後環節,我採用了欣賞評價法,在欣賞的同時圍繞兩個問題展開點評:

問題1、"你最喜歡哪個魚寶寶?為什麼?"使幼兒在審美的同時自然地習得經驗,為下次經驗遷移做準備。

問題2、"你是用怎樣的線條和圖案來裝飾魚寶寶的?"讓幼兒用語言將自己的裝飾意圖表達出來,達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這一環節,教師和同伴的欣賞與評價能讓幼兒體驗到活動帶來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説活動程序:

共有5個環節:

1、觀看多媒體課件:欣賞海底世界各種各樣的魚的花紋,引導幼兒説出魚兒身上花紋的特點。

(導入活動,觀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賞各種各樣的魚。)(1)教師語:在美麗的大海里,生活着許多快樂的魚寶寶,他們和魚媽媽自由自在的在海洋裏嬉戲玩耍,一會兒在珊瑚裏捉迷藏,一會兒在比賽遊戲,一會兒又湊在一起説着悄悄話,可幸福了。然後請幼兒講講自己最喜歡哪條魚,它是什麼形狀的?身體各部位的名稱以及身上的花紋是什麼樣的?特別是對形狀怪異的魚,啟發幼兒儘可能講詳細一點。

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小稻秧脱險記》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寓農業常識於生動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雜草對於稻秧生長的危害,以及噴灑除草劑對保護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小稻秧、雜草、和噴霧器大夫。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遇險”、“脱險”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2)寫水稻田的雜草拼命地跟小稻秧搶營養,小稻秧氣得臉色蠟黃,當場就病倒了。小稻秧遇險了。第二部分(3—5)寫噴霧器大夫及時趕到幫助小稻秧收拾雜草。最後,雜草紛紛倒了下去,小稻秧脱險了。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

全文充滿童趣,將科學常識寓於童話故事中,生動的語言,有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藉,更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演一演這個童話故事。

2、在對課文語言文字朗讀感悟的基礎上,知道除草劑、噴霧器具有保護稻秧不受雜草侵害的作用,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長大用科學的志趣。

3、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紛紛”、“激烈”造句。

二、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噴霧器大夫頭飾。

説教法、學法

一、創設情景,讀演感悟

情境的創設意在中低年級兒童直觀形象的思維與心理狀態,旨在讓他們的積極情感貫穿課堂始終,只有調動起孩子們主動學習的興趣,才能達到學生愛語文、會學語文、學好語文的目的。所以課堂上我創設不同的、最能激起他們興趣的情境,讓學生在讀讀、演演中感悟課文語言,使學生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

二、小組合作,啟迪智慧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必須落實到平時的學習活動中。各小組合作表演時,教師鼓勵小組成員人人蔘與、各抒己見,共同完成表演任務。當然,合作是建立在主體參與的基礎上的,它不是一種順從,更不是一種依賴,而是一種成員之間的相互接納,相互認同,相互啟發和相互鼓勵。

説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複習揭題

●教師請學生回憶課文,用簡單的幾句話概括大意,並根據學生髮言,總結分段,板書段意。這一環節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讀演感悟,品讀課文

1、學習1—2自然段:遇險

2、學習3—5自然段:脱險

●學生是認知和發展的主體。教育的本質就是喚起學生主體內在的需要、動力,發揮學生主體性,幫助學生不斷地創造新的自我。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一讀、説一説、演一演,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課堂氛圍中不知不覺地體會雜草的“氣勢洶洶”、“蠻不講理”,小稻秧的柔弱無助,噴霧器大夫的正義凜然。

三、昇華體驗,綜合實踐

●這一環節給學生留下了盡情拓展想象的空間,發展了學生思維,同時在表演交流中使學生的情感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昇華,更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角色的獨特體驗。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桂林山水》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文章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遊覽勝地,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為全文的總領。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對灕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兩個方面作了具體描繪。文章最後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1、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組訓練的重點,我設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美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按提綱背誦課文。

(3)學會” 瀾、暇”等8個生字;理解“波瀾壯闊、無暇”等18個詞語的意思。

(4)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

2、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課文2、3自然段,列提綱背誦是教學的重點。學習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寫一處景物,是教學的難點。

3、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會生字,理解部分詞語和課文的意思。學習課文第一段。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第二、三、四段,理解課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

4、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桂林山水》

二、説教法

1.直觀教學法:教學2、3自然段時,運用多媒體、板畫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理解重點詞句。

2.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讚美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3.舉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學要求相同,運用舉一反三法,通過反覆訓練,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三、説學法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我緊扣“課標要求”,針對教材內容,採用講讀法、討論法、多讀多想、從扶到放等方法,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程序:

(一)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出示桂林山水的圖片,讓學生猜:這是哪呢?上課一開始,教師就用各種美麗的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輕輕地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帶你漂在這樣清澈的水面上,該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再用充滿激情的導語邀請學生一起遊覽桂林,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大綱指出:聽、説、讀、寫是語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必須的語文素質。我讓學生邊看圖邊思考:桂林的水有什麼特點?桂林的山有什麼特點?讓學生帶着問題看,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注意力和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緊扣重點,教給方法。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齊讀第一自然段,提問: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它和全文有什麼關係?在一定的語境中辨析近義詞觀賞與欣賞

2、重點分析第2自然段:

先讓學生邊讀邊圈出灕江水特點的詞語,並用波浪線畫出具體描寫的句子,邊讀邊想象桂林水的美。這樣學生對灕江水有了大體的印象,於是我趁熱追擊:作者寫灕江水之前為什麼要寫到大海和西湖呢?它們各有什麼特點?(波瀾壯闊、水平如鏡)這時我在課件上出示大海和西湖的照片,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個詞語。

接着我們來分析描寫灕江水特點的三個分句:並提問,這每個分句各寫出了水的什麼特點(學生回答靜、清、綠),再次品讀“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在朗讀中更真切地感受水靜、清的特點。然後我接着提問:你們平常見到的水都是什麼樣子的'?此時學生便會議論開來,兩種水一對比見明顯地感受出桂林水靜和清的特點。

再分析“綠”的特點,先讓學生齊讀這個句子,師拋出問題:無暇的翡翠是什麼意思? 怎麼理解?(學生答無暇是沒有瑕疵),師出示翡翠的圖片,用翡翠比喻灕江水的特點,可見灕江水之綠。

3、仿句子寫句子:

а、池塘裏的荷花花真美呀,美得……

ь、教室裏真靜啊,靜得……

及時運用了課堂上剛剛學習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識的遷移,使課內和課外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通過本段的學習,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靜、清、綠的特點,特別是通過圖文對照,彷彿自己正置身於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對桂林充滿愛?怎能不對祖國山河的秀麗表示讚歎?同時又學到了讀段的方法。

4.運用學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用“讀、找、品、誦”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重點放在理解詞語的意思上。藉助板畫老人山、駱駝山、巨象山,讓學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熱愛。

5.學習第四自然段。

以讀代講,讓學生劃出描繪整幅畫卷的詞語,想象整幅畫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6.指導朗讀,激發情感。

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將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訓練融為一體,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本課作者在描寫桂林山水的特點時,用了許多優美的語句,這些語句表達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喜愛和讚美,朗讀時讓學生把這種感情讀出來,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達出來……通過這種有感情地朗讀,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桂林的愛,對祖國河山的讚美,激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濃縮了課文內容的精華,我設計的板書文字簡潔,既能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指導背誦,又恰如其分的落實了教學重點,加上直觀新穎的簡筆畫.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結束語:

這節課,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語言文字,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我們又一起走出了語言文字,帶着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走向了生活。設計教學時,我努力做到,讓學生課前有所期待,課堂有所滿足,課後有所回味,品味語言文字,品味真摯情感,讓我們的語文課更有語文味兒。

説課稿 篇5

一、設計理念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因此,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不再是以獲取知識為重點,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人們要求教育提供個體發展的廣闊空間,高效率的認知新事物、獲取新知識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方式,有效地改進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途徑,使他們達到能在終身學習中不斷認識自我、調整自我、提高自我、拓展自我,從而適應並推動社會發展的目標。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成為當今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一門重要學科,其聽説讀寫領域中含有大量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因素,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這些因素,進行系統訓練,不但有利於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勇於質疑、探索的品質。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綜合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呢?2001年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實行語文課程改革以來,筆者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在積極開發課外資源的同時,也充分挖掘、利用書本知識及現代網絡技術,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黃山奇石》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所設計出來的一次由書本知識走向綜合性學習的典型課例,力求體現綜合性學習的四大特點: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實施過程中,可充分藉助網絡,讓兒童參與收集資料、發現問題、主動學習和思考、獨立判斷,養成主動性地、創造性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並開始學會思考自己生活的意義,在學生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二、設計思路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內容也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我在課前就讓學生與我一起去搜集資料,並整理歸類。這樣既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也激發了孩子們參與的興趣。由於學生沒有彙編的能力,在網絡教材中也想設計一些新穎的東西,所以第一次由學生們邀請計算機老師協助。

2、問題是綜合性學習的核心,是凝聚、彙集、激活學生知識技能的觸發點。問題的產生,依賴於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語文學科的有些課文內容不是學生能直接面對的現實生活,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創設問題情境。

在本文中,學生在提問階段便可通過閲讀網絡教材,在腦海中再現黃山的真實場景,通過網絡技術,把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從而創造出足以讓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

3、探究問題階段,我通過網絡教室、教學網絡、網絡教材等,構建出一個研究的平台,開展夥伴間的合作學習,提供一個場所,實現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影響,從而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構建。在這個環節中,着力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教材提供的資料閲讀課文、解決問題的能力。

4、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發表出來,會受到時空和途徑的制約。所以我便在最後創造、運用階段藉助信息技術給學生虛擬一個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間。從而真正展現了綜合化學習的風采,也滿足了學生的需要,提高了自我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5、第二次創造性的蒐集、整理、彙編作品,我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做,教師只給適當的幫助,與第一次截然不同的原因旨在讓學生在一個較長的實踐過程中掌握利用網絡蒐集、整理資料;將資料進行內化積累;將自己的親身體驗與蒐集的資料進行整合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三、教學過程

1、收集資料,齊制網絡教材:

⑴收集階段:課前,教師與學生共同去搜集有關黃山的各類資料,可以是圖片、文字,也可以是影片、錄像。

⑵整理階段:由學生將所集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如分成怪石、奇鬆、雲海、温泉、天下第一奇山等。

⑶製作階段:讓孩子們自己去邀請計算機老師幫助彙編資料,協助製成網絡教材,根據學生分類,把課文內容與黃山的資料進行鏈接,只需在分類詞上(如怪石)輕鬆一點,就進入集文字、圖片、影片於一體的豐富的網頁中。

2、瀏覽教材,提出研究問題:

⑴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內容。

⑵結合網絡資料對課文的題目和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

⑶肯定學生所提問題,同時也從中篩選一些有價值的供學生在課堂上研究:

如:黃山奇石奇在哪兒、為什麼會稱黃山是天下第一奇山、為什麼黃山鬆與別處鬆不一樣等。

對於學生提出的其它問題,可引導他們在課後進一步研究。

3、利用網源,合作深入探究:

⑴學生自主選好一個或幾個自己感興趣、適合自己,並有價值的問題。

⑵圍繞自己研究的問題去朗讀課文,進行超媒體閲讀,利用網絡教材提供的圖片、影片、文字資料,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

4、品味課文,交流點撥提高:

⑴學生對自己研究的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的結果,心中也已經有了豐富的語言和情感的積澱之後,讓他們互相間進行一下交流。

⑵自由彙報,充分展示探究成果:

如學生在彙報黃山奇石奇在哪兒?這個問題時,完全可讓學生充當講解員的角色,先把有關的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讀出來,再借助大屏展示的各種資料進行隨機演示解説。這樣通過圖、文、聲對照,讓大家體會到語言的生動傳神,情感也得到充分渲染,問題也在一種美的享受中自然解決了。

⑶教師藉助網絡教材進行激情渲染,學生再次品味朗讀,盡情表達出自己對該問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

5、整理素材,自主創造積澱:

⑴讓學生點擊網絡教材中的創造天地一欄,激起創造意向:

在點擊之後,會出現這樣的激勵語:通過我們自制的網絡教材《黃山奇石》的學習,你是否已被這豐富的內容、精美的圖片、生動的影片、秀美的文字打動了呢?你是否已經按捺不住心中的衝動,產生一種強烈的創作激情了呢?我們的家鄉新登也有很多景點,把自己的親身體驗與網絡提供的資料結合起來,先向別人介紹一下這個景點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歷史、典故、傳説、習俗等),也可以結合身邊的特色事件,如我校的百年校慶,再把它寫下來。並在網絡上發表,讓世界各地的朋友瞭解我們的家鄉──新登。

⑵教師啟發:學習《黃山奇石》一文簡直就是一種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語言美、情感美。我們不僅要感受美,還要學會像這位作者那樣去創造美。請你根據創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

⑶請計算機教師將學生所要研究的內容──新登風光模擬網站和網絡教材鏈接起來。

⑷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蒐集與整理資料,從而讓慢慢學會這類方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

①確定自己研究的主題,即研究家鄉的哪一個景點,根據主題去廣泛地閲讀有關資料。

②蒐集自己需要的有關資料,並做必要的記錄,可以摘錄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加概括、整理。

③根據自己研究的主題,把描寫家鄉景點的自然景觀與蒐集整理的人文景觀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

6、架設平台,鼓勵充分展示:

⑴學生自行設計出一個能充分展示自己成果的方式,加以準備。

⑵教師為學生的交流提供機會與必要的幫助,架設出較好的一個平台,使得這種交流不再侷限於面對面,而可以是跨越時空的。

説課稿 篇6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犟龜》,我將從以下四方面來説這節課。

一、 説教材

1、 説體系。《犟龜》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五單元第十七課。

本課是學生升初一之後接觸到的第一篇童話,第一課時簡介了童話特點,引導學生默續課文,理清思路,把握情節。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反覆品味課文,進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探討和主題的爭論,最後進行拓展創新練習,加強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2、 説教學目標。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及新課改語文第一冊的要求,結合《犟龜》一文的教學重點和學生的實際,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指導學生品味、感悟課文。(2)發展思維,培養想象力和創新意識。過程與方法目標:(1)回顧課文、師生到互動,,設疑解疑、感悟課文、發散思維、想象創新。(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道德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做任何事情,不僅要有堅定的信心,還要有勇氣戰勝各種困難。

3、 説教材處理。本文是一篇童話,因此品味、感悟課文是閲續的重點,在品味、感悟的基礎上加強對文章內容的探討和主題的理解,進而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 説教法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我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質穎、探究、互相對同學提出的有價值問題進行歸納、補充,在教學時,我採用情境教學法,討論法,師生互動法等,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了本節課的知識。

三、 説學法

教是為了不須教。在教學中我着力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中也是這樣的,先讓學生合作分角色讀對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然後讓學生思考三個問題,在自主的基礎上共同探討,對有爭議的問題作進一步研究。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敏鋭的思維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我還設計了兩個拓展創新題,讓同學們自由想象,開闊思維的視野。

四、 説教學程序

(一) 説課型和結構設計

課型:"續、議、練"式

結構設計:組織教學--導入--研討--小結--拓展練習--作業。

1、組織教學:教師用目光巡視課堂,穩定學生情緒,然後師生問好。

2、導入: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把握了故事情節,瞭解了童話的特點,同學們也知道了小烏龜歷盡千辛萬苦去參加有史以來最熱鬧的婚禮,那麼它的理想實現了嗎?它算個成功者嗎?帶着這些疑問,我們來共同學習德國當代兒童文學家米切爾﹒恩德的《犟龜》。目的是通過設疑,激發本節課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3、研討:結合上節課學生質疑,確定思考題:

① 小烏龜並未趕上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算不算個勝利者?

② 歸納主題

③ 獅王二十八世已經戰死,沒有舉行婚禮,怎麼會有獅王二十九世?

4、小結:這節課我們深入分析了課文的內容,知道了做任何事情,不僅要有堅定的信心,而且還要有勇氣戰勝各種艱難險阻。

5、拓展練習:

給出兩個童話的開頭,續寫後面的內容,要求大膽想象,合理創新。目的是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及想象力和創新力。

6、作業:將續寫練習寫在小作文本上,不少於200字。

(二) 説練習和作業設計

童話就是通過豐富的幻想,想象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初一學生正是愛幻想、想象的年齡,設計這兩個續寫練習,正是培養他們的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在創新中有合作意識,學以致用,寓教於樂。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果實和種子》是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單元的第一課時。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由四部分組成:(1)認識什麼是果實,通過解剖常見的果實,找出植物的種子,知道植物的種子外部特徵;(2)通過觀看教學課件,進一步瞭解種子的傳播方式;(3)通過浸泡、解剖種子,瞭解種子的內部結構。(4) 通過對比實驗分析種子萌發的條件。這條思路的展開,循序漸進地安排了“研究在果實的內部有種子的活動、種子傳播途徑的方式活動、種子內部結構的活動、種子 萌發需要的條件的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了什麼是果實,會區分果實,瞭解種子傳播的途徑,體驗到只有通過觀察和實驗才能驗證自己的想法。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心 理和認知特點,我對這一單元教材進行了整合,在《果實和種子》的第一課時安排了:認識什麼是果實,果實的內外部特徵;種子傳播的途徑,兩部分教學內容。 此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 知識目標:1)認識果實和種子。2)瞭解種子傳播的途徑。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夠在預測的基礎上對植物的果實進行解剖和觀察並描述果實的特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到要細緻觀察才能得到更準確的信息。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能夠在預測的基礎上對植物的果實進行解剖和觀察並描述果實的特徵。

二、説學生:

對 於初次接觸《科學》科目的三年級學生,最需要的就是教會他們一種科學的,有條理的思維方法。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並使他們在日後的科學探究道路上形成 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本課的教學注意培養他們積極的探索精神和正確的思維活動。所以教學設計時,我在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上既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又要符合班級 學生實際,符合學生心理及思維發展規律,進行教學設計。

三、説教法、學法:

為 了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這節課主要採用觀察實驗法。將教師的演示實驗設計為學生的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帶着問題,動手操作,從觀察現象中思 考、質疑、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結論。我們的教學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在教的過程中,關鍵是教學生學法。這節課要教給學生善於動手、善 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學習習慣;教給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作出推測,並進行探究、驗證的科學學習方法。

四、説教學過程:

此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拓展運用和種子的旅行

一) 設疑自探:

1、激情導入:

“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位水果朋友,它被譽為“水果之王”知道它是誰嗎?”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個蘋果?”

“同學用觀察的方法分別從大小、形狀、顏色等方面進行了描述,蘋果是不是果實呢,這節

課我們繼續用觀察的方法學習新課《果實和種子》。

板書課題:果實和種子

(設計意圖:開課伊始,採用謎語導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引導學生用觀察的方法學習新課。)

2、“看到課題你有哪些問題?”

學生提問,梳理問題。

出示課件:

自探提示:1)什麼是果實?什麼是種子?

2)果實有什麼特徵?

自探方法:1)讀書,從書中體會。

2)可以結合自己帶來的實物學習。

3、討論方法:

“你想用什麼方法打開你帶來的實物,又想怎麼觀察呢?”

學生討論。

提醒學生使用刀時注意安全,並進行個別指導。

(設計意圖:《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並向他們提供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這個設疑自探環節,既能瞭解學生想要學習的問題,又能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

二、解疑合探:

1、彙報學習成果:

“通過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解決了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

2、開果實展覽會,小組交流自己帶的實物的果皮和種子在哪裏,有什麼特徵。用觀察的方法還觀察到了什麼?

3、小結:“的確果實的外部都有一層皮,這是果皮;內部都有種子。” 外部有果皮,內部有種子是判斷果實的依據。

板書: 果皮 種子

三、質疑再探:

1、“同學們能確定自己帶來的一定是果實嗎?”

學生會提出一些問題,如:我帶的xx中怎麼沒有種子?它是果實嗎?

小組討論後班級交流。

2、小結:外部有果皮,內部沒有種子的不是果實。

出示課件:蘿蔔、馬鈴薯、紅薯等不是果實的解剖圖。

3、學生質疑:香蕉內部沒有種子,它是不是果實呢?

小結:一些果實的種子已經退化了,現在,人們運用先進的技術培育出的許多新品種也找不到種子了。

出示課件:香蕉、菠蘿等退化了種子的果實解剖圖

無籽西瓜、無籽葡萄等解剖圖。

(設計意圖:《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本課開展果實展覽會的活動,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探索身邊的科學奧祕,在探究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在合作學習中提升自我的科學素養。)

四、種子的旅行:

1、 “大自然中有各種各樣的果實,當果實成熟後,植物媽媽就會向外傳播種子,種子開始了快樂的旅行,你知道它們是怎樣旅行的嗎?”

學生回答。

2、出示課件:《種子傳播的方式》視頻

3、歸納總結,相機板書:藉助風力 藉助水力

藉助動物 藉助彈力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充分尊重學生的知識基礎,通過多媒體恰到好處的演示,使學生對種子的旅行產生了很大興趣,同時培養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五、拓展運用:

“種子成熟後,為什麼不直接從植株上方垂直落到地上,而要進行不同行程的?旅行?呢?” 學生討論後回答。

讓學生明白為了不爭奪同一片土地、水和陽光。為了尋找更好的生存機會,種子才要旅行。 總結:一顆小小的種子,最終會發育成一顆茁壯的幼苗,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力量,下節課讓我們一起領略“種子神奇的力量”!

(此課的學習學生親歷蒐集、觀察、比較、分類等活動,既經歷探索了奧祕的過程又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熱愛自然界的情感,達到對自然現象和事物的理解,形成科學觀點和認識的目的。)

板書:

果實和種子

説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天鵝的故事》是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一羣天鵝為了生存,在一隻老天鵝的行動感召下,用自己的身體破冰的神奇壯觀場面,讚揚了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本課文字優美,情節感人,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也是培養學生愛護珍稀動物,懂得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的好體例。

我們蘇州地處水鄉,對於生活在水鄉的孩子們來説,對天鵝缺乏一種感性的認識,尤其對天鵝破冰的場面,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很難有真切的體會。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

基於以上對教材簡析和學情分析,並根據《語文課程新標準》對本年級段的具體要求,我擬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

2、 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藉助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培養學生愛護珍稀動物的思想感情,懂得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其中目標2、3是教學重點,目標3是教學難點。課前佈置學生收集關於天鵝的資料,為學習課文作好準備

我預設用兩課時完成目標。

第一課時我準備採用三個層面的讀,首先展示天鵝的圖片,學生簡要介紹天鵝,再引出課題。(板書:天鵝的故事)板書課題後指導讀題並質疑,接着,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掃清字詞障礙。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檢查初讀情況,

相機對顫動的顫,結束的束正音,並指導讀好輕聲冰窟窿,對文中比較長的語句重點加以指導,並通過查字典理解“塌陷”等詞語的意思。在讀通順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課文講了天鵝的什麼故事?”再次走進文本,進而幫助學生梳理課文層次,並指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最後佈置摘抄好詞佳句的作業。

下面我重點講講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

第二課時,我準備安排複習導入、研讀交流、拓展延伸這幾個環節引導學生體會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培養學生愛護珍稀動物的思想感情。

一、複習導入

上課伊始,組織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從而自然呈現出“課文哪幾個自然段的描寫最能打動你,為什麼?”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的學習,也就進入本課的第二環節。

二、精讀課文。課文第二部分描寫了一羣天鵝為了生存,在一隻老天鵝破冰行動的感召下,全部用自己的身體破冰的神奇、壯觀而又感人的場面。圍繞課始的這一問題,我準備進行這樣的預設:

(1)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並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註,給學生創設自主閲讀的空間。

(2)在充分研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先在小組內朗讀交流,再進行全班交流。

當學生交流到第五自然段老天鵝破冰面時,我將進行這樣的指導:

第一步: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想想老天鵝第一次是怎樣破冰的?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而是利用下落的衝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使學生體會到老天鵝用自己的身體作為破冰的武器。再適當補充此時貝加爾湖的冰層厚度至少有半米厚,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騰空而起像石頭似的、重重地撲打”體會老天鵝的用力之重、奮不顧身。

第二步引導學生抓住“第二次、第三次以及省略號”體會到老天鵝重複的是同一個動作,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此時你眼前的老天鵝是怎樣的?根據學生的想象媒體展現老天鵝血跡斑斑、傷痕累累的畫面。那老天鵝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麼呢?使學生感悟到了老天鵝頑強、奉獻的精神。

第三步:配樂朗讀第五自然段,讀出對老天鵝頑強、奉獻精神的讚美。

當學生交流到第六自然段天鵝羣齊心破冰面時,我將作這樣的預設:

第一步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第六自然段,透過文字,你聽到了哪些聲音?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只聽得嚓——嚓——,冰層裂開了一條小縫,接着又裂開了一條……冰面終於塌陷了,出現了一個小的冰窟窿。”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終於”引導學生體會出老天鵝的勝利來之不易以及老天鵝高興、激動的心情。

第二步:抓住“……”引發思考,使學生感悟到老天鵝在用自己的鮮血、傷痛給天鵝羣換來生存的希望。從而真切的體會到老天鵝是一位板書破冰勇士

第三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這位頑強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邊緣繼續撲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擴大。”引導學生體會到水面的擴大是老天鵝在用頑強、奉獻的精神給天鵝羣換來了生存的希望。引導學生帶着對老天鵝的崇敬之情朗讀感悟。

第四步:引導學生抓住表示天鵝數量逐漸增多的詞語“有幾隻“”大約百十來只引發思考:這麼多天鵝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破冰,難道他們不知道疼痛嗎?引導學生感悟到天鵝羣也是破冰勇士完成板書——

第五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齊心”“歡快”“勞動號子”“兄弟們哪,加油!齊心幹哪,加油!”再次體會

“團結拼搏”的氣勢,指導學生用有力、熱烈、歡快的語氣反覆朗讀。在這基礎上指導學生帶着有力而堅定讀好“克嚕——克哩——克哩”的動員聲。

課文第7自然段的學習我將引導學生抓住“終於”一詞來理解破冰工作的艱險以及所有天鵝戰勝困難後的愉快心情。在指導學生讀好“克嚕——克哩——克哩”的歡呼聲中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團結就是力量”的氣勢。

對於第八自然段的學習我將引導學生聯繫全文展開討論:老人為什麼沒向天鵝開槍?如果你是這位老人,此刻你會想些什麼呢?使學生感悟到老人從心底裏喜愛這些生靈,人類應該愛護它們,保護他們。

第三個環節: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課後查閲資料,寫一封愛護動物的倡儀書。

2、你在生活中,或在電影、電視中,看見過齊心合力完成一項任務的場面嗎?先説一説,再寫下來。

説課稿 篇9

教學內容:

《萬年牢》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通過學習課文中的父親真誠地為人、做事的感人故事,讓學生感受真誠地為人和做事的道德風範,同時學習敍事清楚、有條理的表達方法。

學習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瞭解故事內容,體會做人要講究認真,講究實在的道理。

3、學習作者敍述清楚、有條理的表達方式。

4、學習獨立閲讀課文,培養自學能力。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從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親為人和做事的真誠,學習敍事清楚、有條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談話,激趣導入

我們班的絕大多數同學都吃過冰糖葫蘆吧,回憶一個你所吃過的糖葫蘆的模樣,好嗎?(課件出示冰糖葫蘆圖片)

在解放前的天津,有一位賣糖葫蘆的人,他的糖葫蘆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名氣,想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萬年牢》的作者的父親。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讀通課文,讀準生字。

2、檢查詞語(課件出示):走街串巷、掉皮損傷、晾曬、火候、竹籤、耽誤、甩糖風、摻假、賺錢(認讀,並結合句子理解詞義)。

三、圍繞提示,深入探究

1、自學課文,邊讀邊思考問題(課件出示):

(1)課文圍繞父親做糖葫蘆講了幾件事?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2)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親做事認真、實在?

(3)課文題目“萬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幾次之間有什麼聯繫?有什麼深刻含義?

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有關語段讀一讀,做上記號。

2、小組合作研討。

3、班內彙報交流。

4、重點指導理解問題:

第一處的“萬年牢”指的是什麼?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蘆糖蘸得均勻,越薄越見功夫,吃一口讓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蘆不怕冷不怕熱不怕潮,這叫萬年牢。”

A、為什麼叫“萬年牢”?(板書:糖葫蘆――萬年牢)

B、這種糖葫蘆,父親是怎麼做出來的?

(讀第二自然段,體會父親十分講究選料;讀第三、四自然段,體會父親在製作糖葫蘆中對蘸糖、甩糖風等每一個環節都一絲不苟)

C、小結:正是因為父親做糖葫蘆認真仔細,所以他的糖葫蘆才能經久不衰。

※第二處的“萬年牢”指什麼?小組討論。

出示句子:“公平買賣走正道,顧客點頭説聲好,回頭再來這是寶,做生意講實在是萬年牢。”

A、什麼叫正道?(憑着良心做買賣)

B、父親是怎麼走正道的?(抓住“不滿意、看不下去、不聽、嫌、辭去工作”體會父親生意認真實在)(板書:做生意――萬年牢)

※第三處的“萬年牢”又指的是什麼呢?全班討論。

出示句子:“父親教導我做萬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實實在在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究認真,講究實在。”體會父親教導我做人要做可靠實在的人。(板書:做人――萬年牢)

這三處的“萬年牢”之間有什麼聯繫?

啟發學生懂得:這三處“萬年牢”之間有着密切的內在關係。萬年牢的產品質量贏得了生意的萬年牢,萬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誠實、守信的“萬年牢”的人品。

三處“萬年牢”由做糖葫蘆到做生意到做人,一環緊扣一環,敍事清楚,很有條理。我們要學習這種按一定線索寫事情的寫作方法。

四、感情朗讀,深入體驗

齊讀課文,談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為人實在、做事認真的敬仰和讚美之情。)

五、拓展理解,體會情感

你是怎麼理解父親做人的道理的?實際生活中的生意人都是文中父親那樣嗎?結合具體的生活事例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標籤: 集錦 模板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8kjrk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