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説課稿 我愛這土地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説課稿 我愛這土地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説課稿 我愛這土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説課稿 我愛這土地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很高興能有這樣一個機會與在座的前輩進行交流。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位於語文版課標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説一下我的教學設想。懇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

一、説教材

本文是一首詩歌,關於詩歌課標有如下要求

1、課標理念: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2、教材分析

單元要求: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的形象,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課特點:以巧妙的抒情方式和富有深刻含義的語言抒發詩中強烈的愛國情感。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及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徵含義。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及把握巧妙的抒情方式。

3、通過朗讀和比較閲讀,激發學生閲讀詩歌的興趣。

4、體味詩中強烈的愛國情感。

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到樂學從而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

4、學情分析

(1)學生認知水平

本詩是初中生接觸的第一首現代詩歌,對詩歌的文體知識瞭解不多,對詩歌的欣賞能力還不高。同時本詩的寫作年代距今較遠,今天的學生很難理解詩人那種特殊情感。

(2)教師課前預判

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讀作品,邊學習邊體會現代詩歌的主題,指導現代詩歌的閲讀方法,培養學生閲讀詩歌的興趣,為後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5、説重點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出現的形象,領會象徵含義。

2、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6、説難點

結合本詩寫作背景,把握詩歌的形象,理解詩人抒發的感情.

根據新課標對欣賞文學作品的要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依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上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二、説教法

關於教法,魏書生老師的一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師—學生三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係。”所以我認為教師應當選擇適當的教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作者的情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於是我選擇的教法是:

1、誦讀法

2、點撥法

3、比較閲讀法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三、説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同時新課標也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於是我為學生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1、朗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欣賞感悟法

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各方面的共同發展。

四、説教學過程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參照教學重、難點,我將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來展開教學活動。

一導入新課

情境導入,播放日軍侵華的片斷

同學們,誰不愛自己的祖國,誰不愛自己的土地,當日寇的鐵蹄踐踏我們土地的時候,詩人艾青拿起筆來投身抗戰的洪流,寫下了《我愛這土地》一詩,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詩歌,感受詩人艾青的拳拳愛國之情。

這裏用音像資料,以強烈的視聽效果,渲染氣氛感染學生,幫助學生形象感受本詩的寫作背景。

二、資料助讀

我先讓學生交流課前查閲的作者和背景資料,這樣做是為了養成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蒐集信息的能力。

在學生交流後,我用多媒體打出了作者和背景的重要資料,讓學生加深印象,有助於學生儘快理解詩歌。

本詩是初中生接觸的第一首現代詩歌,對詩歌的文體知識瞭解不多,因此我介紹了現代詩歌的有關知識。

現代詩

又稱"新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採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於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詩歌閲讀方法:一朗讀,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二感知,看標題,找主旨句,不忘背景

三品味,析形象,品語言,悟內涵

本堂課我就以這三個步驟指導學生欣賞本詩,讓學生學會閲讀欣賞詩歌的方法。

第三環節:我首先進行了朗讀指導

幻:朗讀指導一讀,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1、閲讀書後《詩歌的節奏》,指導學生把握詩歌節奏的規律。

節奏:有規律的停頓

重讀:能鮮明表達詩人情感的詞

感情:

2、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重音,試着説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

節奏:有規律的停頓

重讀:能鮮明表達詩人情感的詞

感情:悲愴、深沉

3、學生自薦朗讀詩歌,讓學生點評。

4、這首詩歌的節奏和重音不易把握,特別是這幾句要重點指導:

重讀:能鮮明表達詩人情感的詞因此,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意象應重讀。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接下來,讓學生用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

第四環節整體感知,把握感情

詩歌閲讀方法

二感知,看標題,找主旨句,不忘背景

讓學生默讀詩歌,看標題,勾畫出最能表現詩人感情的句子也就是本詩的主旨句,結合背景,説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指導學生方法後學生會很快找到主旨句: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第五環節:研習詩歌,欣賞品味

三品味,析形象,品語言,悟內涵

結合本詩的特點,我採用了點撥和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析形象,品語言,悟內涵。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這首詩是怎樣抒發愛國情感的。

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

1、詩中是通過什麼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板書;鳥

(引導學生了解本詩的藝術特色;巧妙的抒情方式,即把我比作一隻生死眷戀土地的鳥,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

2、詩中的鳥兒,歌唱了哪些事物?這些事物有什麼深刻含義?板書歌唱土地

(意象就是作者詩中藉助抒發情感的形象,我為什麼沒有直接問意象呢,因為七年級學生很難理解什麼叫意象,這時我讓一名學生扮演小鳥有有感情朗讀,找歌唱的事物,學生會很快地找到這首詩抒發情感的形象即土地、河流、風、黎明,這樣下一步分析意象的象徵含義就水到渠成了。

我讓學生看書後練習一有關象徵知識,由於象徵是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又初次接觸,我先舉出生活中有象徵意義的實例來點撥學生再舉幾個類似的例子加深理解。

蠟燭-——奉獻精神

蓮花——高潔

同學還可以説出蜜蜂老黃牛春蠶松樹等有象徵意義的事物

這樣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去探討本詩形象藴含的象徵意義。

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本詩中這些事物有什麼深刻含義,明確象徵意義。這時我板書了土地的象徵意義,這也是本詩所抒發的感情。

我用化深奧為淺顯的方式,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

幻:意象

象徵含義

土地、

河流、

風、

黎明

4、品味詩歌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三品味,析形象,品語言,悟內涵

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要品味詩歌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本課的語言凝練含蓄富有感情,因此我讓學生找出並朗讀感受最深的語言,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可能會找出嘶啞、悲憤、激怒、深沉等詞語

我又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背景來品析這些詞語是怎樣表達作者的的愛國情感的。

如果學生回答不明確,我會以嘶啞為例來點撥,為什麼這裏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鬥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最後請學生小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意象內涵豐富

2、抒情方式巧妙

第六環節:拓展延伸:比較閲讀

結合書後附文,與課文比較二者抒發感情的異同。

學生朗讀,小組討論交流。

1、用剛學過的欣賞詩歌的方法,進行能力遷移,讓學生初步把握《中國的土地》抒發的思想感情,

2、通過多角度比較兩篇詩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歌,同樣

的意象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抒發不同的情感。激發學生閲讀詩歌的興趣,提高詩歌閲讀能力。

第七環節: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再次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回味本詩藴含的愛國情感。

最後我在《黃河大合唱》的背景音樂中,(打畫面;抗戰——抗戰——奧運北京喜)

我充滿激情地結束本文:同學們,艾青這首詩喚起了我們的民族情感,凝聚着中華民族的力量,讓我們感受到了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也許我們今後再也不會面臨詩人所面臨的民族苦難了,但那種民族的憂患意識,民族的自豪感,振興民族的希望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同學們,展現民族精神的奧運會即將舉行,假如你是一隻鳥,聯

系即將舉行的奧運會,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課文寫一首詩。目的是練習仿寫,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以上是我今天的説課內容,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導!

謝謝大家

附1: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象徵含義象徵意象

祖國大地土地

反抗精神河流

解放區黎明

設計意圖:內容簡約,佈局合理,美觀大方,既體現了課文重點內容,又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附2:教後反思:

教授這堂《我愛這土地》,感受頗多。

一是讓初涉詩歌的七年級學生,瞭解並運用了有關詩歌的基本知識。作為工具性的語文課堂,要讓學生在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學會閲讀名篇佳作的方法。本課就以《我愛這土地》一文為例,讓學生了解並運用了閲讀詩歌的方法。

(一)朗讀,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二)感知,看標題,找主旨句,不忘背景

(三)品味,析形象,品語言,悟內涵

二是讓學生感受到了詩歌的獨特魅力。

在朗誦環節中,在反覆聽讀、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閲讀詩歌節奏和重音的方法,更在朗讀中,體會到了詩歌字裏行間所散發出來濃郁的詩歌氛圍,感受以了在短短的幾行字中所表現出來的作者一腔濃濃的愛國熱忱。這是一般文學體裁所無法比擬的。

三、在課堂教學中參透了《語文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角度界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這意味着“人文精神”將會在未來的語文教學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標準》在字裏行間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詞,給我們廣大語文教師一個信號:要充分挖掘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追尋失落的“人文精神”。

何為“人文精神”?通過學習《標準》,我認為語文課中的“人文精神”,是教材中那閃爍着中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國的多元文化,是主體意識、創造思想、責任感、獨立人格、權力意識等方面的內容。《我愛這土地》中所洋溢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可以説就是一種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服務人、發展人,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愛生命。在本節課中尊重學生的體驗,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這也是語文課堂中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人文”是潛移默化的、長遠的、隱性的東西。這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逐步的滲透人文精神,把這作為日常教學的一部分。強調學生的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培養學生理解並重視人生的意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7nedl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