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4篇

【精華】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4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4篇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1

《角的分類》

一、教材分析: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時《角的分類》。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藉助兩把摺扇的實物素材認識平角和周角,通過觀察、動手實踐、探究掌握鋭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從而體會“學數學”、“做數學”的樂趣。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平角、周角。通過觀察掌握鋭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和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經歷分類的探索過程。體會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平角、周角,掌握鋭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認識周角。

三、教學設計

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説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的求知慾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

《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節課我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學生而言數學的學習應當是生動的、有趣的。所以我從猜謎語入手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那我來考考你們“一件東西手中握,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夏季搖來樂陶陶。”打—生活用品。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我的説是陀螺,有的説是風車,有的説是扇子。對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把扇子!這時我出示三幅圖,看一看,它們都是什麼角,請看大屏幕。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適度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也為本節課後續學習做了鋪墊。

2、演示操作、明確概念:

同學們,除了剛才找到的鋭角、鈍角和直角外,這把摺扇中還有特殊的角。(課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後抽象出圖形演示。請學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後板演平角的畫法。)

現在老師又給同學們帶來一把扇子,課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後抽象出圖形,周角的頂點,兩條邊在哪?(板演周角的畫法)

這一環節的設計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

活動一:動手實踐、感悟數學

皮亞傑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認識的基礎,為此我為學生提供了操作機會。

首先動手操作,用活動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後再動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數。

這一環節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探究實踐,為學習角的分類作了鋪墊。 活動二:小組合作、探究分類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一個萬寶囊,快去找一找裏面有什麼,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數,並標明度數,小組研究怎樣分類。

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出:鋭角 小於90o

直角 等於90o

鈍角 大於90o而小於180o

平角 等於180o

周角 等於360o[page]

同學們通過剛才的操作,你發現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嗎?學生情緒又一次高漲,紛紛舉手説:

1個平角=2個直角

一個周角=2個平角=4個直角

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後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為學生親身經歷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3、課堂練習:

(1)、排一排:(明白五種角的有序排列)

( )角<( )角<( )角<( )角<( )角

(2)、在46o、130o、90o、270o、25o、107o、180o、360o這些角中( )是鋭角,( )是直角、 ( )是鈍角,( )是平角( )是周角。

(3)、時鐘在十點時,時針與分針成( )度角。

4、將一張圓形紙對摺三次後展開,可以得到哪些度數的角?

本節課我設計了五道習題,內容由淺入深,逐步提高,讓學生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感,並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總之,這節課我本着以興趣為先導,以活動為載體,以三維目標的落實為目的,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推理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2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數的特徵》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9頁的內容,它是在因數和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求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習約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學生熟練地掌握2、5、3的倍數的特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學2、5的倍數的特徵,再教學3的倍數的特徵。因為2、5的倍數的特徵僅僅體現在個位上的數,比較明顯,容易理解。而3的倍數的特徵,不能只從個位上的數來判定,必須把其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數來判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綜合考慮,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使學生通過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並且能熟練地去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及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2.通過觀察、猜測、驗證等活動,讓學生經歷3的倍數的特徵的歸納過程。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培養相互間的交流、合作與競爭意識。

3.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3的倍數的特徵》説課稿:通過學習,讓學生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根據以上的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並能熟練地去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

教學難點:3的倍數的數的特徵的歸納過程。

二、教法和學法。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從學生的自主學習出發,我從三個方面考慮教法和學法: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2、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驗證,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課堂變為學堂。

3、採用讓學生自主發現的學習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小學面臨的許多任務中,首要的任務是教會兒童學習”。這裏的學習指學習方法,3的倍數的特徵,有規律可循,容易上成機械刻板,枯燥無味的課,學生能死套規律判斷,但學生的能力沒能培養,智力得不到開發。本課的設計旨在揚棄“滿堂灌”的教學,取而代之以啟發與發現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點撥學生大膽猜想,動手實踐,去發現規律,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下面重點説説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我分以下的六個環節進行教學。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為了能把新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這樣一道複習題。

下面的數,哪些是2的倍數?哪些是5的倍數。

364、420、515、736、1028、905

讓學生回答並説出判斷依據,從而進行小結:我們在判斷一個數是否是2、5的倍數,都是從一個數的個位上的情況來判定。而今天,我們將學習新的內容,從而引出課題。(板書:3的倍數的特徵)

為了使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形成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我便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這一心理特點,創設了一個《猜一猜》的遊戲情境:讓學生出題,隨意説一個數,老師迅速地作出該數是不是3的倍數的判斷,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猜想驗證。

由於學生在《猜一猜》遊戲中產生了急於探索的熱情,我便讓學生去作

猜想“3的倍數可能有什麼特徵?”,讓學生充分表達各種各樣的猜想,也許有些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説出他的猜想:“個位上是3、6、9的數,都是3的倍數”。我便引導學生去驗證,並在驗證中推翻了剛才的猜想,由此,使學生意識到已經不能用原來的方法(也就是從數的個位上的情況)來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而應該換個角度去思考。

三、體驗新知。

由於學生求知慾空前高漲,學習積極性高。這時我出示了一組這樣的數據。

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

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

3、6、9是3的倍數,但12、15、18個位上的數不是3的倍數,再讓學生與同桌合作,動手擺小棒,一人擺,一人記錄。順便提出要求:擺小棒時,每個數位上的數是幾,就用幾根小棒表示。然後觀察各位上的數的和,你發現了什麼?此時有的學生可能會説:“12個位上的數不是3的倍數,但1+2=3,3是3的倍數”。同時,學生也發現15、18、21各位上的數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數。於是形成新的猜想:一個數如果是3的倍數,那麼它各位上數的和也是3的倍數。為了驗證這一猜想我隨即説道:“這麼簡單的數你會了,那麼大一點的數是否也有這樣的規律呢?”,接着我便又出示一組這樣的數據: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學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數的和,可以使用計算器,並讓學生把結果填到各自的練習卡紙上,然後先跟同桌説説,再把結果彙報結果給老師,儘可能多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這也正應了美國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所説的:“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的”。

四、歸納總結。

在學習操作驗證完成後,我用充足的時間讓小組代表上講台展示成果,説出各自的思考過程,對學生的回答我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引導學生驗證自己的發現是否正確,最後達成共識:一個數的各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3的倍數(板書)。這樣便巧妙地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五、實踐應用。

當學生學會了老師猜數所用的竅門,顯然興致極高,個個躍躍欲試,想一顯身手,我便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以便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

練習1:課本P19做一做1。

1,下列數中3的倍數有:

1435451003328767488

(這是一個基本練習,使全體學生都能對新知識有進一步的理解,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練習2:

①P21頁(5、6題),在基本練習的基礎上我增設了3道發展題。

②把數娃娃送回家。題目如下: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判斷、選擇等題目,使學生在判斷中明事理,提高找規律的能力,進一步發展數感。)

練習3:P21(7題)

7、在口裏填一個數字,使每個數都是3的倍數。

口74口2口4465口12口1

(這是一個綜合練習,以檢驗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六、拓展延伸

為增添課的趣昧性和挑戰性,我讓學生暢談整節課的收穫,並讓學生式寫出一些能同時是2、5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和同伴交流,觀察它們有什麼特點?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流程,體現了數學的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課標理念,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附:設板書設計:

3的倍數的特徵

一個數的各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39頁——41頁,成正比例的量。

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本節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與反比例是比較重要的兩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應用它們解決一些含正、反比例關係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比和比例的有關知識,常見的數量關係(常見的數量關係是學生理解正、反比例意義的重要基礎)而新教材沒有都將常見的數量關係形成關係式,也增加了這節課的教學難度。讓學生有畫折線統計圖的經驗,所以基本能自己動手畫出正比例關係的圖像。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説課稿《成正比例的量》:對比新舊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新教材在保留原來表格的基礎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個小問題,取而代之的是“體積和高度的變化有什麼規律?”這一個更開放、更具挑戰性的問題。這一問題更能提供讓學生有足夠研究的空間與思維想象的空間,以及創造性的培養。舊教材中的3個小問題實際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層含義(兩個量必須相關聯;一種量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相關聯的兩個量的比值一定)。舊教材這樣編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帶着這3個問題觀察表格,發現表格中的兩個量的變化規律。

雖然這樣的編排能讓學生明確觀察方向,少走彎路,及時的發現變化規律,但是這樣的數學學習體現不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指令在行動。而新教材的編排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如何更好的組織、引導學生在沒有3個小問題的幫助下也能發現其中的變化規律呢?新教材的這一變化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讀教材,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是有效完成這節課的前提。教材精簡了例題,例1通過研究圓柱形杯子的體積、底面積與高這三個數量的依存關係,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教材不再對研究的過程作詳細的引導和説明,只是提供觀察研究的素材與數據,出示關鍵性的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另外,增加了認識正比例關係的圖像,例2讓學生體會正比例圖像的特點和作用,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設計理念:

教材的改動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出表中的規律,而不是像原來那樣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去回答。但是如果一開始馬上放手讓學生去尋找規律,學生會感到盲目,不知從何入手,那勢必會造成合作學習的低效。新課程標準在修改稿中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從這一句可以看出,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納和提倡接受學習)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基於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努力為學生創設充足的觀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與合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徵、初步滲透函數思想,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努力實現扶與放的和諧統一,共同構建有效課堂。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學生,發揮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優點,讓學生有一個充分體驗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學生有困難的,給予適當引導,拒絕無效探究,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幫助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用表示變量之間的關係,初步體會正比例圖像的特點和作用,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等方法,培養學生用事物相互聯繫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使學生能夠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情感目標: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下面我側重談談對這節課重難點的處理:正比例的量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能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體會成正比例的量的規律,但要他們用很專業的數學語言來描述,還是比較困難的,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語言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歸納能力有限,考慮問題也有侷限性。不管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基本能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比如,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學生也很難得出,也沒有探究的價值,所以由教師直接講授,而對於他們之間的規律,則由學生自己來隨意表述,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通過共同歸納、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時,能讓學生深深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和合作學習的高效。

説教學策略和方法:觀察實驗,引入新課。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首次感知。教材呈現了用相同的圓柱形杯子裝水的實驗,以列表的形式給出了裝水的高度和相應體積的實驗數據,讓學生填寫對應的底面積。我這節課是用多媒體呈現數據的獲取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水的體積和高度是兩個相關聯的量以及二者之間的變化規律,以觀察試驗引入新課,很快將學生帶進新的探索過程中。一句,通過剛才的實驗,你發現了什麼?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也開放了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一下打開話匣子,為開課創造了寬鬆的氛圍,同時對於學生理解正比例關係也是很有幫助的。

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這個環節分為了四層:觀察——討論——再觀察——再討論,一環扣一環教學,分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生在反覆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獲得新知的樂趣。

本環節將書中的表格分兩層呈現,首先出示實驗數據報告單,讓學生觀察表格,研究變量,感受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這量種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接着引導學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2,讓學生計算杯子的地面積,讓學生體會到體積和高度的比值相等。感受變量、常量,此時可能部分同學還是模糊的,所以進一步讓學生自己討論:體積和高度這兩種變化的量具有什麼特徵?學生討論彙報後,可引導學生歸納:水的體積隨着高度變化,它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高度增加、體積也增加,高度降低、體積減少,但體積和高度的比值總是一定的。並用來表示“高度、體積、底面積”之間的這種關係,從而自主歸納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學:這裏的體積和高度是成正比例的量,體積和高度成正比例關係。僅有例題的首次感知還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個與例題不同的情景素材,為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

如果説例1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補充做一做就應該放手,讓學生獨立經歷正比例關係的判斷過程,再次感知正比例關係。學生能夠列舉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徵的一個重要依據,學生能説出更好(估計優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説出這時也不必追問,教師接着引導學生用字母式=k(一定)和正比例圖像表示正比例關係,讓學生繼續體會,當學生真正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進行了對比練習後,再接着讓學生來説。

由於學生有折線統計圖和數對的相關知識經驗,所以在對平面直角座標系做簡單介紹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多少製作正比例圖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正比例圖像的特點和作用,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最後,通過練習讓學生來鞏固今天的新知,由於很多的練習都滲透到了新授的教學過程中,因此,練習的設置較少,重點是讓學生在正反例的對比中,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4

一、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是在學生進行過簡單的統計圖和已經初步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安排的。培養初步的隨機的觀念和概率的思想,為第二學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條形圖描述數據,完成相應的統計圖,體會到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使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並能對能發生的結果或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簡單判斷。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踐是獲得科學結論的一種有效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三、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對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正確判斷,並能適當解釋和分析統計的結果。

説教法學法

一、注重數學學習的情感化

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並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營造了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在學習活動中嚐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二、注重數學學習的活動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動,課堂教學的本質應該是活動的,要讓學生“活”起來,必須先讓學生“動”起來。遊戲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活動形式,把數學教學與遊戲活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激發學習動機。學生通過摸球活動,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三、注重數學學習的自主化

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學習方式,推出“可能性”的幾種情況。學生學得積極,教師教得輕鬆活潑。這樣實實在在地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使其參與新知的認知過程,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精神。

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順昌購物中心打出了“消費大抽獎”的活動牌子:一等獎2名,二等獎20名,三等獎200名,紀念獎20xx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猜一猜抽到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紀念獎的可能性會怎樣?

那麼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確的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着問題來學習

二、小組活動,猜測驗證

1我先出示口袋裏有5個黃球、5個紅球,讓學生任意摸一個,學生會想到摸到黃球和紅球的可能性一樣大。

但我又袋子裏拿走3個紅球,讓學生猜測,結果會怎樣。

通過新舊遊戲的對比,有助於學生正解把握條件,從而順利作出關於結論也隨之變化的預測;另一方面,相似的遊戲情境,更能調動學生原有的認識和經驗,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主動地進入探索活動。

副標題#e#

2.實驗驗證

出示實驗要求

每次摸1個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提供兩種記錄方法,選一種記一記

方塊圖:每次塗一個方塊表示

條形圖:每次塗一個方格表示

然後讓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最後全班交流實驗情況:你發現了什麼?小結提升:你覺得用“方塊圖”和“條形圖”表示數據時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各有什麼優點?

通過比較條形圖使用起來更方便些,以後我們還會經常見到“條形圖”這位朋友。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親身經歷“猜測——實驗——驗證”的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並在活動、交流中初步感受“條形圖”表示數據既直觀又清楚的優點。

三、想想做做,豐富體驗

1想來玩“拋骰子“遊戲嗎”

2.做一個小正方體,四面寫1,一面寫2,一面寫3,還是拋30次,預測一下,結果會怎樣?

3小組活動,用條形圖記錄結果。

在條形圖裏你發現了什麼,讓學生在小組裏説一説

4又到了“裝筆”比賽的時候了,請各組做好準備

第一關:在布袋裏放4枝筆,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紅鉛筆的次數比藍鉛筆多。(每組派代表展示,説説怎樣想到這樣做的。

第二關:在布袋裏放4枝筆,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紅鉛筆的次數比藍鉛筆少

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表達,培養統計活動中分析數據,判斷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確定事件。

四、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今天在活動中,你有什麼新的收穫和感受嗎?請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多,請你留心身邊的事物,誰能找到這樣的例子也請帶到學校裏與大家分享,好嗎?

葉瀾教授的生命課堂的理念告訴我們:人不僅有認知,人還有情感、態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個認識體,就簡化了對人的認識;如果教學只注重培養認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學的意義。我通過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體驗驗證、深化認識”的過程進行教學,不僅把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課堂生活緊密相聯,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豐富了學生的教學體驗,加深了學生的思考,突破了學生思維和經驗的障礙,而且為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7gnyox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