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精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4篇

【精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4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4篇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1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第四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本課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克和千克)和單位之間的進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準確應用這兩個質量單位。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説一説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班級學生的實際,並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技能方面來説,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從過程與方法上來説,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

3.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來説,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相互滲透,達成了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也明白要想知道物體的輕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觀察,必須用秤來稱一稱。這説明學生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他們對質量的單位還缺乏認識,特別是1克、1千克的質量概念,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所以,我在任務定位時,將教學重點確立為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教學難點是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算物體質量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中指出:“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二年級學生初次接觸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現實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因此,在本節課前,我先讓學生課前調查,讓學生積累一些關於質量的生活經驗。學生通過走進商店、超市、農貿市場去調查,發現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質量,學生很自然地認識了各式各樣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種學習資源的整合,為本堂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是: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通過學生的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建立克和千克的觀念。體驗到數學就在學生身邊,讓學生通過克和千克的學習,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採用分組實驗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能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依據課堂設計的需要,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一套,盤秤一個,天平一台,水果兩個(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種。學生每人準備一個2分硬幣、三袋分別約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兩袋500克的食鹽。

新課程理念指出,學校教育中要確定新型的師生關係,構建融洽的學習氛圍,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

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4、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下面分層説明我的教學設計。

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

我首先課件呈現一大一小兩個水果並提問:“你覺得哪個重?怎麼知道的?”通過學生回答內容小結:同樣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來判斷哪個重哪個輕,並板書“看”;接着我將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個盒子,提問:“這個水果和這個盒子哪個重?”然後讓回答問題的學生用兩隻手分別掂一掂,小結:不是同樣的東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辦法判斷它們的輕重,並板書“掂”。接下來引導學生交流課前調查的各種商品的淨含量是多少,學生簡短的交流後,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商品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商品的淨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邊板書課題,一邊説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單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接着我告訴學生“克和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過渡到第二個環節。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三層進行教學。

第一層: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種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兩袋重500克的食鹽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讓學生猜猜它們的重量,然後啟發學生道:我們怎樣用個好辦法又快又準地知道它們的重量呢?引導學生想到用秤稱(師板書“稱”)。師隨機利用多媒體出示幾種常用的.秤,啟發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説説見過哪些秤,都是量什麼東西的,激發學生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之後我出示一台盤秤,講解它的用法後,將四種物品依次放入秤盤中,讓學生仔細觀察指針的讀數,並説出重量,師板書:1千克。然後讓學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兩袋食鹽,並説説感覺。最後讓學生觀察教室裏的東西,説説看有那些物體比1千克重?引導學生估計物體重量,培養推測意識,本環節教學結束。這樣通過掂、比、猜、稱、説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學生對“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千克的觀念。

第二層:認識1克、感受10克、100克。

這一環節先讓學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幣,用手掂一掂,指名説一説感覺,然後教師將硬幣放入天平量,告訴學生這樣的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接着讓學生試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説説哪袋的重量和這一枚2分硬幣一樣,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動推測出2號袋和3號袋大米的大約重量,感受“克”這個質量單位。這一層是過渡環節,設計了掂、説、估等活動,為學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做鋪墊。

第三層:領悟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

這個環節以“回收大米”的小遊戲開始,我用一個塑料袋到同學那裏回收3號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裝進一袋,請同學們大聲地數出來,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為止。然後問學生:“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請學生拿在手裏掂掂看,試着説説感覺。接着把它放在盤秤上稱,請學生讀出數字,説説這些大米與剛才量過的物品有什麼關係。師小結並板書:1千克=1000克,隨即引導讀關係式。

在這個環節的最後,還要引導學生説説量物體時什麼時候用克做單位,什麼時候用千克做單位。

第四層:感受千克的日常應用。

這是一個關於年“體重”的遊戲,旨在讓學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開始先讓學生與同桌交流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這裏不排除有説自己的體重是多少斤的,師要引導其把斤數按2斤等於1千克的換算關係換算成千克,並告訴其這是國際上通用的重量單位。)然後讓學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體重。結合書中的練習,安排了認體重秤的內容,利用課件來學習認體重秤,本環節結束。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在這個環節,根據本班學生實際,結合書中練習,我設計了知識性和趣味性與一體的6個習題,包括填空、連線、選擇、判斷和趣味故事等內容。這樣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課總結,課外實踐。

教師以“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麼”的問題,讓學生説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然後出示“想一想”題:1千克的鐵和1000克的棉花誰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七、説板書設計

由於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寫在黑板的中間。我這樣板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重點難點更加突出。

附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稱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老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數學的關鍵,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本堂課的任務,學生將會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們會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將得以培養。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説課的內容是九義教材第四冊P106~P108《統計》。

2、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統計思想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把統計知識作為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的簡單分析,讓學生早些掌握一些統計的思想方法,既有利於提高應用所學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社會的聯繫,又能使學生從部分數據出發,經過分析從中找出規律,逐步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經歷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掌握處理數據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結構

分析教材內容可以看出,本節課包含四個知識的內容。即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收集現在(二年級)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把入學以及現在的體重情況統一填寫到同一個統計表中;整理、分析表內信息回答簡單的問題。但從本地學生情況實際出發,以及條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略微的調整,將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改為統計本地區天氣情況,也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按照教材的邏輯性將知識整合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運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學習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完成簡單的複合式統計圖。

(2)情感目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結合實例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5、教學重點是:體驗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

6、教學難點是:能對數據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多媒體設置生活情境引入法。藉助計算機這一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結合日常生活中鮮活的實物、實例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實際操作發現法。讓學生親身參與測量體重的活動中,通過小組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數據,為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説學法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組織學生人人蔘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着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四、説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通過獎勵笑臉人來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要善於觀察、積極思維,參與體驗,逐漸領會怎樣學習的方法。

(二)複習鞏固,目標轉化。

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繫,為本課知識的學習作出鋪墊。

(三)自主學習,合作研討。

通過多媒體課件學生自己演示,主動探究;教師引導,師生共同探知。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根據收集的數據製作出不同形式的複式統計表。通過學生的獨立探究,使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並利用生生對話,相互啟發,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發展。

(四)嘗試遷移,拓展延伸。

本節課制訂了一個評價量規,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個小組,在上課過程中,根據各小組的參與情況進行獎勵,獎品是一個笑臉,貫穿整堂課。一是給學生營造一個競爭、協作的氛圍,二是當本節課結束時作為評價各小組的一個依據,並暗含着又一個生活中的統計,當進行評價時,學生提出:可以統計各組的笑臉的多少,作為評價標準。笑臉人變成了統計的對象,使學生感受到統計這一知識無處不在,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間和機會。

(五)教師小結,激勵評價。

本課設計讓學生通過的學習,在內心感受到統計知識與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時,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也使學生體會到了隨着電腦的普及,電腦在生活中的用途越來越大,在學習中可以經常用到電腦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通過圍繞測量體重的主題進行資料收集、分析資料、形成假設等活動,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從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現、分析、推理等實踐能力。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開展各種靈活多樣的研究活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同級混合運算》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創設了“圖書閲覽室”問題情境,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脱式運算,瞭解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使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逐步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藉助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明白“在同級的混合運算中,應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的道理。

能力目標:在經歷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並能正確進行脱式計算的書寫。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同時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地進行脱式計算。

教學難點:能正確進行脱式計算,掌握脱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二、説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學法:新課開始,讓學生通過圖書館這一情景,理解運算順序。

2、發現、討論法:利用我們小組合作座位優勢,讓小組間討論、説計算過程,從而掌握計算方法。

三、説學法

運用書本為載體,以觀察、比較、小組討論、推理和應用及口算為主線,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和留給學生學習思考的空間。

四、説教學設計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含有加、減、乘、除四個運算符號的練習。

口算下列各題。

7+8﹦ 14+7﹦ 15-9﹦ 20-12﹦

4×5﹦ 8×6﹦ 15÷3﹦ 4÷4﹦

師:同學們認識這幾個符號嗎?他們中分別有兩位是好朋友,你猜猜他們是誰?學生根據前面回憶的運算特點,為這四種運算符號分組。

過渡:接下來我們就用這些運算來,解決同學們在圖書閲覽室裏面遇到的問題吧。

【設計意圖:由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四則運算方法,在導入環節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先回憶四種運算的含義,再根據含義為他們找朋友滲透運算,不僅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又為後續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富有童趣的活動也能在課的開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發現特點歸納順序

1.加減混合,感知運算順序。

師:同學們在圖書閲覽室裏讀書學習。

課件出示:圖書閲覽室裏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來了38人,閲覽室裏下午有多少人?

師:從圖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來閲覽室裏上午有53人在看書學習,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來了38人。

師:你能找出問題嗎?

學生找出問題,並解決。

師:下午閲覽室裏有多少人在看書學習?這個問題你會列式解決嗎?請寫下來?

學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學生列式:58-24+38

師:我們把這種算式叫做“綜合算式”,你知道它該怎麼計算嗎?學生計算並展示計算的過程,教師板書。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結果,抄後面的加數

=67(人)算第二步的結果

教師小結:我們要寫出每一次的運算結果,同時注意等號對齊。

師:我們在計算加減混合的綜合算式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計算,你發現這道算式是按照什麼順序計算的呢?

生:先算左邊的算式再算右邊的算式。師:如果不按照這個順序行嗎?

生:計算結果就會錯誤。

小結:為了得到準確、唯一的計算結果,在我們的計算沒有括號的加減混合時需要從左往右算。

師:你能説説下面的綜合算式先計算什麼,再算什麼嗎?

16﹢9﹢8 48﹣8﹢17 25﹣10﹢20 32﹣10﹣6

學生交流,並寫出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借住情景,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運算順序的合理性。通過對解決問題的思路交流彙報,使學生理解算式所表達的意義。將混合運算符賦予了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通過解答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來理解體會混合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從而達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嘗試概括總結,直至掌握運用。】

2.乘除混合,體驗運算順序。

鞏固脱式計算的計算格式,體會運算的順序。

48-18+17 15÷3×5

問題:1、你能把這兩道題寫成脱式計算的格式嗎?

2、第二個綜合算式要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這樣的題我們是按什麼順序進行計算的?

48–18+17 15÷3×5

=30+17 =5×5

=47 =25

3.總結特點,歸納運算順序。

師:你發現今天我們學習的綜合算式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嗎?

生:都是從左往右計算的。

生:都是加減混合或是乘除混合。

師:對了,我們加減這兩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這兩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運算。當我們計算運算時,要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並按照書寫規範把每一步的結果寫下來。

【設計意圖:課的開始學生們已經為加減乘除找到了朋友,進行了分組。這裏進一步瞭解加減混合或乘除混合的運算叫運算,運算的運算順序是從左往右算,能為後續學習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順序作準備。這一環節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

1.計算(教材第47頁“做一做”)

(1).指定學生説一説每道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2).學生計算每道算式,教師巡視,巡視時關注學生書寫的規範性。

(3).全班交流,強調脱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四)、課堂小結、暢談收穫

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五)、課堂作業

教材第50頁的第1、2題。

五、説板書設計

混合運算

53-24=29(人)29+38=67(人)15÷3=5 5×5=25

53-24+38 15÷3×5

=29+38 =5×5

=67(人) =25

從左往右算

【設計意圖:清晰地板書不但能起到示範作用,而且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説教學反思

1.重視情境的創設“數學源於生活”。課堂上再現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於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經驗,促進學生感悟與理解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初步體會,逐漸學會,學習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運算順序學生剛學習兩步計算式題時,對運算順序較難理解,往往難以靈活運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明確算法。

4.注重數學思考堅持讓學生在列出算式後説説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注重了思維的表述,又讓學生明白同級運算的計算順序,有利於學生掌握。

5.重視對錯誤的診斷及矯正教學中重視學法指導,尤其是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進行辨析。學生出現的錯誤主要是格式問題(等號的對齊);運算順序(運算順序不正確)。通過針對出現的錯誤情況展示,進行糾錯;以及算法強化練習進行診斷及矯正。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平移與旋轉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平移與旋轉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何現象。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

二、説學生

二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

三、説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瞭解圖形的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技能目標:使學生能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

數學思考:在認識平移和旋轉現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目標:能積極參與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對身邊平移和旋轉有關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判斷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

難點:1、對沒有旋轉到一週的物體的判斷,如盪鞦韆等。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點。

五、教學用具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遊樂園主題圖及各種遊樂項目運動現象的部分圖等。

學具:學生學環境中的書、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 教學方式與方法

1、探究式師生互動學習方式 2、觀察法與分析法

七、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安排了六個層次,分別是玩一玩、學一學、説一説、畫一畫、做一做、練一練: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與旋轉運動現象

我是這樣引入的: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到公園去玩一玩,(出示主題圖),哇,你發現了什麼?(通過教師誇張的語言將學生吸引住,然後出示多媒體:旋轉椅、纜車、摩天輪、蹺蹺板、滑滑梯等。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它們是怎樣在動,並讓學生動起手來比一比,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進行分類,一類旋轉,一類平移,初步感知旋轉和平移現象。)

(二)學一學——分析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特徵

(課件出示旋轉動畫和平移動畫)讓學生説説什麼是平移?什麼是旋轉?讓學生通過實物的再次觀察抽象出:旋轉就是圍繞着一箇中心轉動,運動方向發生改變。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方向不發生改變。得出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的本質。

(三)説一説——例舉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找出旋轉與平移的特徵以後,再讓學生列舉在生活中見到的旋轉與平移現象,在説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現象描述的準確性和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例如:電風扇葉子的轉動是旋轉現象,學生很可能説成風扇葉子是旋轉現象等等。

列舉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現象以後,再讓學生眼睛閉上,邊想邊用手做一做,什麼是旋轉?什麼是平移?

(四)畫一畫——體驗在方格紙中畫出平移後的物體

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本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多媒體呈現“螞蟻搬家”遊戲來互動學習突出重點,讓學生觀察分析得出:要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先找出一組對應點,再數一數對應點中間有幾格,對應點之間的格數就是圖形平移的格數。

(五)做一做——在做中體驗平移和旋轉現象

讓學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學具或自己的身體等做一做旋轉與平移現象。在做的過程中,教師注意觀察,將做的好的點到前面。讓他們表演並説説自己做的是哪種運動現象,下面的學生判斷正確與錯誤,並説説為什麼?

等學生做完以後,教師用一根線栓住一隻粉筆旋轉,讓學生判斷,然後停下,不做完一週,做盪鞦韆狀,又問學生,這是什麼現象?為什麼?緊接着推門問:門的運動屬於什麼現象?為什麼?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象剛才粉筆運動和門的運動,雖然沒有做到一週,但是仍然是圍繞中心運動,屬於旋轉運動。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這樣旋轉的現象。在這裏通過老師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難點。

(六)練一練——解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問題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觀察之後便回答,然後核對。第二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指生説説為什麼這樣畫?第三題,下列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自己選擇用符號表示出來,然後指生説説為什麼這樣判斷。第四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用動畫形式集體訂正。第五題作為課堂作業獨立完成。

八、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現象 平移現象

圍繞一箇中心運動 直直地移動

方向發生改變 方向不變

九、本節課要注意的地方:

1、語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羅嗦,要簡練。

2、學生很可能要説出一些錯誤的旋轉與平移現象,要注意引導他們運用旋轉與平移的特徵,去加以判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8zjyx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