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説課稿4篇

有關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説課稿4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説課稿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説課稿4篇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説課的課題是《9加幾》。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的內容。它包括課本96-98頁的例1、例2以及課後的“做一做”。

一、説教材

《9加幾》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11-20各數,能夠準確的計算10加幾何相應的減法。這些知識都對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課的內容也為以後學習其他數的進位加法打下了基礎。

二、説學習目標

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我指定了以下學習目標: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運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出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在比較、觀察的過程中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題目;同時,學生在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深刻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打打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湊十法”,因此,我確定了這節課的學習重點是會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加法。

一年級的孩子認識事物時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並且中我了一些概念,能夠初步的進行判斷和推理,但思維水品總的來説還很低,思維過程往往只依靠具體的表象,帶有很大的依賴性和模仿性,所以本節課的學習難點是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三、説教法、學法

為了讓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更高效的完成本節課預設的各項學習目標,我在教法和學法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教法方面:《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在教學活動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他們提供充分的參與與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操作,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旋律,結合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討論、小組合作等方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世間中獲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法方面: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好動、自制力較差,再加上他們入學的時間並不長,對於充滿約束的課堂容易產生煩感,雖然孩子們身上有這些小缺點,但是他們的表現欲和好奇心是值得我們驚訝的。《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記憶與模仿,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我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活動得出極端9加幾的各種方法,然後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會計算9加幾的題目,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四、説教學準備

為了讓學生深刻的理解“湊十法”,本節課我準備了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每位學生準備18根小棒。

五、説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知過稱個,是真個教學活動的呈現。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趣設疑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應該體現“身邊的數學”這一特點。因此,我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情境為切入點,利用課件展示我校學生在運動會上精彩表現的照片,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在追問孩子們是否想繼續參觀,從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此時的學生一定都是情緒高漲的,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讓學生接受挑戰,如果挑戰成功便可繼續參觀。

挑戰的目的就是複習。“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課件複習舊知識的重要性。複習過程主要有以下步驟。首先,利用口算卡片展示9+( )= 10和有關計算10加幾練習,然後以天空的形式幫助學生複習“一個數可以分成1和幾”,最後,讓學生口算9 + 1 + 1 =( ) 9 + 1 + 5 =( ) 9 + 1 + 3 =( )。這三項挑戰內容的設置層層遞進,為本節課學習9加幾的進位加法做好了準備。

順利闖關的孩子們一定很興奮,適時用語言對學生的情緒加以控制,讓孩子們用數學的視角去參觀運動會的場景。

第二個環節:自主嘗試,探究算法

這一環節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時我將例1和例2結合起來,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為三個步驟來教學。

第一步是討論交流,得出方法。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這一步驟中,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組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飲料”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説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學習是一種個體的認知過程,由於每個孩子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不相同,所以在面臨一個新的計算問題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在這裏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9加幾,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並根據學生的回報結果適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學生彙報的情況可能會有三種:(1)數數法,即依次一個一個的數1、2、3、4……12、13;(2)接數法,箱子裏有9盒,然後再接着數10、11、12、13;(3)先將外面的4盒分成1和3,將一盒放進箱子裏和原來的9盒湊成10盒,再加上外面的3盒,10 + 3 = 13。通過直觀的分析比較,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方法。

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我安排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教學的開始,我讓學生用數學的視角來觀察例1的主題圖,讓他們説一説圖上包含的數學信息,並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自然地將9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子的和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

踢毽子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

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歸納算法,鞏固記憶,這也是本環節的最後一個步驟。根據一年級孩子的思維特點,深刻理解“湊十法”的過程是有難度的,必須將這個抽象的過程形象化、轉變成自身的時間,才能達到希望的效果。此時,我將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與例2的動手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選擇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活動後進行彙報,請學生到講台上講述操作的過程。最後引導學生小結:在計算9 + 3時,可將3分成1和2,1和9湊成十,10 + 2 = 12;同樣的,計算9 + 7時,可將7分成1和6,1和9湊成十,10 + 6 = 16。(板書)這時黑板上已經有了三個算式,引導學生説出這三個算式都是關於9加幾的加法,從而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有學生產生“分小數”的想法,對這種敢想敢説的行為要加以鼓勵,可以讓學生採用像板書上呈現的方法來驗證“分小數”的想法是否可行。

第三個環節:鞏固新知,靈活運用。

通過本環節的鞏固練習,教師可以真實的掌握學生對於新授知識的理解情況,從而進行下一步的教學部屬。一年級的學生好勝心強,表現欲高,但自制力較差,注意力不夠集中。根據這一特點,我安排了3個練習。首先,用課件展示菠蘿、蘋果的實物圖,色彩鮮豔的`水果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通過此題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第二個練習時根據圖意寫算式,先讓學生互相説題意,然後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處理第三個練習時,我將簡單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再把他們放在“梯子”的剪貼畫背景中,讓學生運用“湊十法”進行計算。再讓學生尋找規律,引導學生説出第一個加數都是9,每個算式中和的個位上的數都比這個算式中的第二個加數少1,適時追問這個1到哪裏去了?學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湊成了十,從而加深對“湊十法”的理解。

第四個環節:全科總結,完善提高。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充當着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對於本節課的小姐,我也嘗試着讓學生來參與。學生通過説本節課的收穫,將本節課的內容做一總結,方便日後複習,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六、説板書

本節課的板書已經都呈現在黑板上,在設計板書時我力求做到重點突出、簡潔易懂。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

下午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平面圖形的拼組。這個內容是在上學期學習了“認識物體和圖形”,能夠辨認和區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後,通過學生操作,初步感受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徵,進而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一些轉換與聯繫。作為“空間與圖形”板塊的一節重要內容,它對後續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和周長知識的學習提供了一個鋪墊。本節課我將根據拼組圖形的奇妙變化將課題定為《奇妙的圖形》。

如果説一年級上冊只是要求指導長方形、正方形的名稱並初步識別,那麼這個學期就需要在此基礎上從本質來區別長方形和正方形,並且能夠想出一些辦法來判斷,如折一折、量一量等,繼而能夠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發揮想象,拼組出一些圖形。所以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重點明瞭“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邊相等”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除此之外,我是學生能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奇妙關係,我將組織學生進行大量地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感受圖形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孩子通過第一學期的學習已經能夠初步識別幾種圖形了,但是各種圖形具體本質的特點孩子尚未掌握。所以這一節課的重點就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狀及邊的特點,而難點是根據各自的特點進行區分與判斷,這是有理論上升到應用的過程。我將會組織孩子在拼組中發現奇妙轉化進而驗證區分來進行難點突破。

一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活動有 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隨意性,言語和時間活動在他們的認知發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這一節課又是操作性很強的課,需要要藉助具體的學具操作來學習,所以我選擇了實驗研究法,讓孩子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在合作交流中習得新知。為此我要做的準備還真不少,主要是各種圖形的摺紙和拼片,以及做風車的相關材料。二常用的課件在本節課中有在總結和演示時起輔助作用。

所以結合教材和學生的情況,我設計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三大環節,充分感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體驗圖形的奇妙轉化。首先我將用風車激起學生的興趣,從猜測風車是用什麼形狀的紙做成的,來引入四種平面圖形,是學生一開始就在一種好奇和愉快的狀態下學習。拆開風車尋到答案後順利進入第一環節:折一折。當然折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折中看,折中説,進而明瞭本節課的知識重點: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在這一關鍵環節中,我也設計了幾個層次。在探索長方形的邊的特點時,先引導觀察,明白對邊概念,再示範摺紙,提供方法,到提示總結讓學生體驗“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發現過程。而在探索正方形邊的特徵時,我將逐步放手先讓學生自己猜測,集中想辦法驗證到驗證得到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當學生髮現用自己的方法證明了自己的猜想時,他們自信心和成就感都會開始膨脹。而這種操作中得帶的知識印象又特別深刻。帶着這種深刻印象與成就感,我們跟着小精靈從此那個來到了圖形城堡接受挑戰,悄然進入第二環節:拼一拼。先用2個長方形拼組,發現長方形竟然可以拼出正方形!此時教師可以是適當反問:你怎麼知道這是正方形?來引導孩子會顧剛學習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他們還想到了量一量的辦法,真棒!那麼4個小正方形又能拼出什麼圖形呢?他們也拼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這個時候可以引導孩子明白:拼一個大一點的正方形至少需要4個小正方形。最後是很開放是一個環節:請你用任意幾個三角形拼組圖形,讓學生髮揮想象,自由創作,感受圖形的奇妙,此時,你一定會發現原來孩子們有那麼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為他們一定能拼出很多漂亮的圖形。這是一個相對開放和活躍的環節,很考驗老師的組織教學。我會從各方面進行調節,特別是教師語言。第一環節我會較多的採用引導提示的語言,鼓勵學生大膽探究新知,那麼在這個環節我更多的採用指示性的語言和讚賞的語氣來調控課堂,讓他們大膽拼,仔細看,認真聽。

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想要讓他們停下來只有找到更吸引他們的東西。我用變魔術(將遠行變成正方形)抓緊了學生的注意力。想變成小小魔術師的他們在我的引導下完成了圓變成正方形的過程,個個都很興奮,當然在此過程中細節一定要注意講清,如:對摺、找點、畫線,都是決定“魔術”成敗的關鍵。

“圓片可以變成正方形,而正方形的紙片還可以變成風車!”學生被這個風車吸引住,來到了第三環節“做一做”。對學生來説做成一架風車很重要,但是我的重點卻不是做風車,而是給孩子提供清晰的指導和適當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在做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奇妙變化,做風車之前,從長方形變成正方形,而正方形又折成了4個三角形,風車轉起來時有出現了圓形。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感受到了奇妙的變化!

當學生拿着做好的風車,快樂地迎風奔跑時,風車轉起來了,學生一定感受到了圖形帶來的樂趣,也感受到了數學帶來的樂趣!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與資源應用

1.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於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是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圖形的排列規律。

2、説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發現給定事物中的簡單排列規律,並運用自己的發現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在觀察、交流的活動中,經歷發現生活中有規律排列現象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身邊事物,發現和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美。

3、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

教學難點:發現事物中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説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説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之後,聯繫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設計理念:

1、學生學習的過程,既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又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有意識地利用學生身邊或感興趣的事情創設問題情境,從疑點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增長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重視教學過程的全新理念,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因此,我在本節課中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採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在猜一猜、説一説、擺一擺、做一做等活動中,體驗感悟規律,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現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並從課堂上得到成功的快樂。

3、本節課的設計,以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為主,創設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觀察、猜想、推理和語言表達能力。

4、本節課的設計中注意各科知識間的整合,如:讓同學們做有規律的動作,是與音樂課的整合,讓學生設計有規律的圖案,則是與美術課的整合。這樣把數學課與藝術交融,讓數學學習更加愉快,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數學並非枯燥乏味,數學學習是如此生動活潑、快樂有趣。

四、説教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並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 情境導入,初步感知規律。

2. 探究新知,認識規律。

3. 身邊數學,穩固延伸規律。

4.接洽生活,內化規律特徵。

5.全課總結,再現生活規律。

五、説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初步感知規律。

利用給學生帶來的禮物引出規律

2. 探究新知,認識規律。

在這一部分,出示課本的主題圖認識規律。

老師在這一部分重點指出:有一種規律是事物重複出現,重複的是哪一部分,學生起來回答,老師用圓圈重重地劃出。之後,過渡到形狀規律。

之後,我領着學生進行拍手遊戲,拍手也是有規律的。我一句話也不説,只管着拍手,當學生聽出我拍手的規律時,不自覺地跟着我拍起來。那種全班同學都動手的感覺,真好!有人説,老師就是一個表演者,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很希望能夠擁有表演的藝術,能夠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

3.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兩個活動

第1活動:火眼金睛觀察推理下一個出現的圖案是什麼

第2個活動:心靈手巧

(1)擺一擺擺出有規律的圖形。

(2)自己畫一畫塗一塗塗出有規律的顏色來。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規律,動手創造規律。

4、接洽生活,內化規律特徵。

這一部分首先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欣賞生活中的有規律的圖案。伴隨着優美的音樂讓學生輕鬆一下,一是欣賞生活中的規律。二是調整一下疲憊的心情是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好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然後讓學生説説生活中還有那些有規律的。如聲音、動作等。可以讓學生學學聲音,做做動作。把音樂體操融合在一起。達到腦力和體力運動充分結合。

5. 全課總結,再現生活規律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一起歸納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然後用有規律的掌聲對自己的這節課表示評價。最後請同學們下課後一男一女有規律的走出教室。這樣就把這節課的內容內化了真正的用於到生活實踐中去。

六、説教學反思

課堂設計循序漸進,基本上能引導學生把規律認識透徹。這堂課對學生的評價及時、有效。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4

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六單元中的《10的認識》。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先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的情感。

3、教學重點:

掌握10的數概念和10的組成,體驗數學在身邊。

4、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10的組成。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具袋

二、説教法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創設情境,多媒體直觀演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10,建立數感。

2、根據學生心理髮展和認識規律,本課的教學從直觀到數學抽象,從生活到數學,再從數學回到生活,使學生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的作用。

三、説學法

注意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整節課以小朋友們為國慶節學校所舉辦的活動而積極準備為主線,貫穿始終。通過多媒體形、聲、色、動的功能,吸引並引導孩子們在教學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究、去解決問題,體驗數學的魅力。同時增進對祖國,對集體的熱愛。

(一)創設情境,引出“10”

國慶節即將來臨,學校為慶祝祖國的生日要舉辦放飛和平鴿的儀式。一3班的老師和同學正在為活動而做準備,一起去看看!——出示主題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創設的情境,引發學生好奇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

(二)觀察、操作,認識“10”

1、引導觀察從主題圖發現了什麼?並交流自己數數的結果。初步認識10。

2、多媒體情境:吳瑾同學為學校準備了一大堆氣球,數數,是幾個?怎麼數的?

揭示課題:10的認識

3、動手操作,從學具袋中取出10根小棒。

4、聯繫生活,找找有關10的事物。

(新課程倡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繫身邊,由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表示事物和數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這個環節,通過數一數,知道10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找找身邊的“10”,給每個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活動平台,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可以舉出許許多多有關10的例子,感悟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三)演示、思考,學習10以內的順序和相鄰兩個數的比較

1、多媒體情境:小朋友們已經為學校的佈置折了9朵花,這時陳麗同學又折了一朵,現在有幾朵呢?(思考領會,9添上1是10)

2、多媒體情境:禮儀小天使排隊(結合練習九第1題)

小天使們按號碼排隊,可其中的幾名隊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請你幫幫他們!

(為了幫助他人,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配合多媒體的演示,體驗成功的喜悦。從中掌握了1-10的順序。)

3、多媒體情境:學校演播廳里正在準備試播,一起倒計時。(結合練習九第2題,倒數10-1)

4、多媒體情境:郭名負責清點樂器隊的人數,可發現打鼓隊和敲鑼隊中的一隊人數給少了,是哪隊人數少了?(合作探究,得出9〈10,10〉9)

(生動情境的營造,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親和感,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熱情,積極參與學

習活動。在解決情境問題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也溝通了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橋樑。)

(四)學習遷移,掌握10的組成

1、多媒體情境:林可看大家準備得很辛苦,便從家裏帶了10瓶飲料要個夥伴們喝,可是一個袋子裝不完,想分為兩個袋子裝,她可能會怎樣裝呢?

2、用學具代替飲料,親自動手擺一擺。並説一説你是怎麼分的?

3、彙報不同的分法。(結合彙報情況,多媒體演示10的組成)

4、同桌交流:用什麼方法記住10的組成?

5、遊戲:師生互動老師説一個數,學生説一個數,兩個數組成10。

生生互動説數並出手指,兩個同學出的手指合起來是10。

(從創設情境,學生動手操作,同桌交流,都體現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允許學生用自己已有的數的分成經驗,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過程。並在遊戲中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愉悦,實現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深化感知。)

(五)學寫“10”

先讓學生觀察後説説10的書寫,後由老師講解示範,生練習在田字格寫10。

(六)兒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

(邊做拍手遊戲邊念兒歌,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2xd70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