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陳太丘與友期》説課稿

《陳太丘與友期》説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陳太丘與友期》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陳太丘與友期》説課稿

《陳太丘與友期》説課稿1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陳太丘與友期》處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四單元的第25課,語文第一冊聯繫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宏觀的全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學素養作為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着極大的作用。本課作為古文閲讀在第一冊語文教學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是:

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秀品格。

教學重難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二、教學對象分析

初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着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本文是學生接觸的第四篇古文,由於我班學生基礎差,如何教學,促進學生學好本文,培養學生懂禮守信的好品質,是老師思考的重點。

三、説課型定位

新課程標準在關於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薰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説教法

閲讀法讀時品味人物語言,體會人物表達情感。

探究法交流讀時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

評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評價。

五、説學法

朗讀法反覆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熟讀背誦。

合作法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點,進而形成開放式話題。

六、説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教師

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使用

活動目的

導入

導語引人

展示課題

渲染氣氛,促使學生思考

整體感知:

範讀,引導學生勾畫重點詞語

1、聽朗讀

2、自主學習課文

3、朗讀,

4、掌握重點字詞

5、初步疏通文意

6、複述課文

7、表演課文

1、出示教學目標

2、多媒體顯示需要重點掌握的字詞。

3、多媒體顯示補充省略部分的意見,並作強調。

生自主讀文,獨立解決問題,師引導討論解決,並總結解決字詞的方法。生複述課文,其他學生評價,老師指導點撥,統一意見,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分析質疑

提出問題:

1、小組討論

2、集體朗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

3、指導背誦課文。

1、出示問題

2、多媒體出示無標點的原文

在學生再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掌握背誦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師參與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質疑。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點撥。

1、學生討論,提出可探討性的問題。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討論,老師點撥。

3、請學生談談從這則故事裏學到了什麼?

歸納出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參與討論,以便掌握情況;老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歸類。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爭辯,不一定要求統一對問題的認識。

拓展訓練:

1、完成表格。

2、閲讀《世説新語》裏另一個故事,你從中學習到了什麼?

多媒體出示拓展訓練。

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的擴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設計説明: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將“禮”、“信”和《論語》聯繫起來,體現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學生對“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做到深入淺出。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就不會因為只解決一篇短小的文章顯得單薄。

2、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感有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反應較好,較新鮮。

3、對於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並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了師生交流,由於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學生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對本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充分發揮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學生的主體性。

5、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本,再從文本中走出,高於文本。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卻在整個課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沒有了老師最後“力盡聲色”、略顯乏味的小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使整個課堂凸現“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

6、作業的設計,講究了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附: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捨去。

陳太丘與友期對話的過程:友人發怒,元方對答。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説課稿2

一、説教材

《陳太丘與友期》是一篇以家庭親情為主題的課文。這篇是寫陳太丘之子元方聰穎機智的,小小年紀就知道維護父親的尊嚴,可見父子情深。這篇區別於其他幾篇之處在於它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人必須明禮誠信。

《陳太丘與友期》是《世説新語》方正門中的,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門是因為:這一則記陳紀雖然是記陳紀七歲時的故事,也表現了他的'聰敏,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二詞為全篇核心,可見作者的寫作目的大旨在借陳紀責客用背面敷粉的方法來説明信和禮的重要性。

《陳太丘與友期》雖短小卻是文質兼美的。如果説明禮誠信是內容的體現,那麼構思巧妙則是寫作上的亮點。全文圍繞一個怒字展開:

(一)太丘怒。友人過中不至太丘捨去。

(二)友人怒,惡語傷人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元方怒。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對友人無信無禮斥責。

2、對下車引之作出入門不顧的反映。

基於以上的分析設定本篇的教學標有三:

a、積累文言詞語。

b、培養語感,培養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c、通過對本文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禮誠信很重要,進一步陶冶性情。培養健全人格。

依據課程標準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目標B和目標C為教學重點,目標C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陳太丘與友期》是敍事性的。其中有包含着議論的內容。這也正是《世説新語》記事的特點。也就是説靠它來發展學生思維。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方式,確立為誦讀討論誦讀從而收到書讀白遍其義自見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背誦全文任務。

三、説學法

根據課程材準要求: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採用:

1、自主學習方法

2、誦讀品味法。

3、圈點評註法。

四、説教學程序

a、設計原則:

手段: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動。

依據:通過品味語言,可以感知人物形象因為言為心聲。

b、教學環節設置如下幾個方面:

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檢查預習,掃清障礙。

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選點重敲,總結歸納。

佈置作業:背誦課文。

五、説教學過程

激發情趣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諸葛子瑜之驢這一少年機智使父親擺脱窘境的故事。明確人物,孫權、諸葛瑾、諸葛恪。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我們今天學習的《陳太丘與友期》又將講述一個怎樣的經典故事呢?師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掃清障礙尊君在不?

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誦讀文本,整體感知。使用圈點評註的方法,找出喜歡的語句。

1、元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生討論,師生明確:元方是一個聰明機智的孩子。無信、無禮句可以顯見。

2、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生討論,師生明確:過中不至可見其無信,對子罵父可見其無禮。友人慚可見其知錯能改。

3、友人怒友人慚這種變化形成的原因是什麼?過中不至四字可否刪去?為什麼?

生討論,師生明確:友人在元方指責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過中不至四字不可刪去。因為友人失信的依據。

選點重敲,總結歸納:明禮誠信乃為人之本。

板書設計:(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4rokp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