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課文 >

貓課文的主要內容

貓課文的主要內容

貓在作家的筆下,總是那麼可愛,那麼多愁善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蒐集和整理的貓課文的主要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貓》主要內容

本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摯的散文。文章運用樸素的文字,生動傳神地記敍了三隻貓的故事。

作者運用質樸的文字寫出了第一隻貓的可愛有趣,讓人“感着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同口寸,也表達了對第—只貓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周家的丫頭”代表着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着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類人。作者借第二隻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為的譴責與鞭撻。

作品中虛構的“我”,是三隻貓的主人,他喜歡前兩隻貓,厭惡第三隻貓;他就是前兩隻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製造者。

二、《貓》行文脈絡

①文章的開頭拋出本文線索總領全文:我家養了好幾次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

②第一隻小貓的來歷是:從隔壁要的,它死後我們家人難過、酸辛。

③第二隻小貓的來歷是:從舅舅家要來的,它死後我悵然憤恨。

④第三隻小貓的來歷是:被人遺棄,“我家”出於憐憫拾來的,它死後,我懺悔莫及。

⑤文章以“自此,我家永不養貓”收尾,開拓深意,呼應篇首。

三、《貓》習題

1、章重點寫第三隻貓,前兩隻貓不是重點,不如去掉,好嗎?為什麼?

答:不好,原因:①形成對比,做必要的鋪墊;②讓故事層層推進,增加藴含;③突出“我”個人的好惡導致了冤案的產生,從而更好地表現主題。

2、中還有第四隻貓——別人家的一隻黑貓,去掉關於它的描寫,好嗎?為什麼?

答:不好,只有寫出這第四隻貓偷吃了芙蓉鳥,才使第三隻貓沉冤昭雪,才會引起“我”內心深深地自責,文章的主題才得以昇華。

3、章是怎樣具體刻畫三隻貓的?試找出有關文字作分析。

① 主要運用了細節描寫,突出了三隻貓的特點。

第一隻貓:“三妹常常……撲過去搶。”

第二隻貓:“有時蝴蝶……去捉。”

第三隻貓:“那隻花貓對於……凝望着。”

② 十分嫻熟地運用了白描手法。

③ 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第一隻貓和第二隻貓側重於正面描寫,第三隻貓側重於側面描寫。

④ 作者描寫貓,首先做到了“形似”,只只都賦予了個性化的特徵。第一隻貓很可愛,第二隻貓更可愛,第三隻貓很可憐,第四隻貓真可惡。

4、有時候,我們在讀鄭掁鐸的《貓》會有這樣的感慨:這不是在寫貓,而是一幕世態人情的寫真!結合背景,説説文章寫到了社會上的哪些人?談談你的看法。

①“我”是一個會單憑印象,主觀臆斷冤屈死第三隻貓的知識分子,同時也是知錯就改和實事求是,受到人生平等觀念影響的知識分子。

②像第三隻貓那樣的弱小者。

③奪走我們所愛東西的損人利己的人。

④像鄰居家的丫頭那樣一點不仗義,事不關己,冷眼旁觀的人。

⑤ 像妻子那樣的對冤案推波助瀾的人。

⑥ 像前兩隻貓那樣得寵身世悲慘的人。

《貓》課文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貓》這篇課文的時候,發現文章構思精巧,意味雋永,針對文本的這一現狀,我教學設計考慮的重點,是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更充分地佔有學習時間,讓學生得到更規範有效的語言訓練,於是,我選擇了“説讀”這個課型。

説讀,就是説自己的閲讀感受。

我選擇了三個話題:説貓,説人,説文。每一個話題,分説兩個方面的內容:説貓,生命之美和命運之悲;説人,養貓之樂和失貓之痛;説文,語言之妙和結構之巧。

整個課堂,學生邊讀邊説,邊説邊讀,學生在文本中來來回回地走,課堂氣氛輕鬆活潑,學生積累豐厚自然。

我覺得,這堂課我的最大的亮點,可能就是:大膽嘗試了課堂教學中的“無提問設計”。

從“提問”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碎問”,時時在問,問得密度很大,可以説已經不能稱之為“提問”;二是“多問”,問得比較多,“提問”的質量不高;三是“主問”,只提出幾個主要的問題,提問有深度,有牽引性,學生能夠充分地活動起來;最後一種情況,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問”,不使用提問來建構課堂,也不使用提問來組織教學。

反思《貓》這堂課的教學,對於“無提問設計”的嘗試,我有如下的幾點收穫——

一、課堂既然可以“提問”,那麼,也應該可以“不問”。

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並沒有因為“不問”而鬆散,相反,學生圍繞三個話題,充分進行説讀活動,讀得動情,説得到位。也因為老師的“不問”,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動時間,讀得透徹,説得精要。

二、教師可以“不問”,但是必須“有為”。

這種“無提問設計”課型,着眼於學生的課中活動豐富,課堂時間幾乎全部交給了學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師的“無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師的“有為”隱含在教學的設計中:“説貓、説人、説文”三個話題的設計,是逐層深入的,且三個話題涵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重點,這三個“切口”,是到達文本深處的`捷徑;教師的“有為”還表現在課堂的點評中:對學生的“説”,教師或概括,或校補,或提升,或總結,或追問……我覺得我的對於學生髮言的點評,能夠推動話題向着更深入的目標前進。

三、教師要做到“不問”,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加工”、“精加工”。

“無提問設計”的課堂,要求教師改變角色,由以講析為主改變到以藝術設計、藝術調控、藝術指導、藝術點撥為主,因此,教師的深入研讀教材、找準話題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點示就顯得猶為重要。這篇課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艱苦,可以説,前期的研讀教材花了9分力,後期的教學設計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證了後期的活動實效。

反思《貓》這堂課的教學,對於“無提問設計”的嘗試,我也有如下的幾點疑惑——

一、沒有“提問”但是應該有“問題”,那麼,這個“問題”,除了以話題的形式呈現以為,有沒有其他的呈現方式了呢?

二、在圍繞話題進行説讀活動的時候,如果發現學生説得不夠深入,此刻,老師的“追問”,算不算“提問”?如果算,那麼,這個課型算不算“無提問設計”?

三、在學生説讀活動中,教師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過藝術的“介入”來調控活動方向,來增強活動的厚度。那麼,教師的這種“介入”應該控制在怎樣的一個“度”上,才不至於喧賓奪主,不至於越俎代庖?

標籤: 課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kewen/kdr7j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