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英語作文 >高中英語作文 >

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英語組 高繼林

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法,歸納起來不外乎有兩大類,即“填鴨式”教學法與“啟發式”教學法。填鴨式教學法的典型特徵是滿堂灌,是一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的生硬模式,一切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台上滔滔不絕講的不亦樂乎,學生在台下卻思想遊離,不知所然。採用這種教學法,依然是“教師唱主角,學生唱配角”,甚至是教師空唱“獨角戲”,很難激起學生對課堂的學習興趣,更加難以讓學生達到“融會貫通”之目的。而啟發式教學法相對於填鴨式而言,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它注重教師對學生的啟發,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但缺乏技能訓練,沒有達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學生依然不能把理論付諸於實踐。只有“參與式”教學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推行素質教育。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中必須構建學生的主體活動。教與學是學習行為統一體的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的職責一是教給學生知識,二是教給學生如何獲取知識的知識,即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授之於魚,不如教之於漁”,外語教學的過程中,“漁”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這遠比簡單地“授之於魚”要重要的多,對學生也有用的多。面對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漁"已成為師者的最高教育境界。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葉聖陶先生説:"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作為英語教師,我們的任務應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學生是學習的主人,They are learning English not from teachers but with teachers. The great use of a school education is not so much to teach the students things as to teach them the art of learning. 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要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研究學法"為重心,並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以"學"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學生愛學習,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參與式”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是認識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是21世紀教育的主旋律”。(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 楊福家語)。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研究者,設計者,促進者,協調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其作用在於引導學生髮揮主體作用,啟發誘導學生大膽地説英語,為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操縱機會。但在現實教學中,仍有大量的教師一講到底,滿堂灌,教師只是在為學生聽懂而“教”,學生更是在拼命為聽懂教師的“教”而“學”,在這種教學方法下,教師成了教學的主體,學生則是被動機械地接受,試問在這樣的課堂裏,何來創新?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它決定着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只有學生對知識能動地加工活動,學生髮揮了主動性、積極性,學生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識和靈活地運用知識。“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布魯納的“發現法”教學模式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要求學習者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發現”的“積極學習”。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實現“四個轉變”:變只重知識灌輸為在傳授知識同時開發智力,培養能力;變單純智力為重視智力因素的同時,突出非智力因素;變學習活動形式死板僵化、負擔沉重為生動活潑、負擔較輕;變單純依靠“他人教育”為重在進行“自我教育”。因此,教師要牢固樹立“教是為了學”的觀念,堅持由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由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由注重教育結果轉向注重教育過程,從而將素質教育落實於英語教學中。那麼,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建立開放的師生關係

二十一世紀將是高科技、高競爭的時代,對外語人才的要求顯然與過去不同。二十一世紀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廣闊的胸懷,豐富的知識,聰敏的智慧,開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傳授英語基礎知識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之一,但還需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能力,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傳道,授業,解惑”的“聖者光環”長期籠罩在廣大教師的頭頂,而且這種神聖與教師的權威是聯繫在一起的。命令,服從,威脅與懲罰的師生關係壓制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交際慾望,阻礙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創新思維的發揮。大教育家贊可夫説:“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 愛因斯坦認為:“神聖的好奇心需要自由,強制的責任感只能使觀察和探索的樂趣中途夭折。”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交融的、協力合作的開放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的觀念,以教師正確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我們應當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保持學生興致勃勃的情緒,使英語課堂氣氛濃郁,生動活躍,從而開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潛能,提高英語語言素質,以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需求。

二、創設開放的語言環境

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語言源於生活,又實踐於生活。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communicate), 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 by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教師應從各個方面為學生創造使用英語和發表意見的機會,積極培育課堂真實交際的氛圍,同時儘可能地創設虛擬真實情景進行虛擬真實交際,貫徹英語學習的交際性原則,使學生在長期的訓練實踐中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這是在課堂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三、激勵創新思維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思維活動的主體,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就顯得至關重要。要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就只有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這個習慣不是在課後就可以形成,需要老師在課堂上不斷地引導和有意識的培養。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我們在着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質量和效果。我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富於啟發性的問題,要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非純知識性,要有利於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既能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又能誘發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和習慣,還可以充分訓練口語表達能力。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的提問不注重藝術性,過於簡單。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沒有”之類的提問,表面上營造了熱烈的氣氛,實質上流於形式、華而不實,有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課堂提問要適度。問題過易或過難,都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或抑止心理。有的教師提問超出學生知識範圍,大而空,甚至未開講,就把需要深化的內容提出問題。這樣,問題過難,學生無所適從,只能面面相覷,目瞪口呆,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熱情和信心;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只偏重於結論,如“對不對”、“答案是什麼”,而很少問“為什麼”、“這個問題你是怎樣思考的”,不善於瞭解學生的思維過程而適當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時的糾正,思維水平難以提高;有些教師只求學生的回答與答案一致,排斥求異思維,把學生的創造之花,異想之苗給窒息了。往往時間長了以後,學生也就缺乏了積極性,學生的主動性學習也就被扼殺了。通過優化教學途徑,充分地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輕鬆的學習環境,才能不斷增強學生強烈的創新意識。

四、運用開放的評價語

中學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明顯的變化,特別是自尊心很強,對外界反應十分敏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進取精神,多鼓勵學生。對學生的評價要重在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評價語應克服單純的智力導向,以鼓勵為主,激發每個學生的上進心,調動其自我學習的積極性,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尊重個別差異,及時發現其閃光點,並給予鼓勵,使其不斷追求新的目標。

五、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 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

適當地渲染學生的情緒,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情導學,形成生動活潑,有情有趣的學習氣氛,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學生便自然而然地投到學習中去。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學習情趣,學生的學習才是進取的、主動的。學習英語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課堂教學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行為的重要場所之一,教師應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英語學習的興趣產生之後,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會逐步改善,繼而產生強烈的參與願望。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出的主體作用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教與學真正進入良性循環。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氣氛,以趣激學,使探究新知的認知活動變成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自覺樂意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在教學中將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寓教於樂,這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重視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要熱情,投入,認真,細緻,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中。還要不時改變教學方法,不論在哪中教學方式上都不宜停留過久,以免學生厭煩失望。在教學中可使用簡筆畫,講故事,作遊戲,演短劇,詩朗誦,猜謎語,繞口令,唱歌及競賽和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等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六、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老師應該做好長遠的打算。一種習慣的養成往往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想、敢説、敢動、敢練。給我一個支架,我能夠把地球撐起來,我們教師就要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這樣才能讓學生願意投入進來,願意配合老師的安排,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要讓學生學會去面對所要承受的困難。在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初始,有意識地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剛剛升上高中的學生,即使入學成績不理想,即使初中階段的學習習慣不是很好,都希望將高中的第一個學期作為自己的一個新的起點。這個階段,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契機,同時也是教師把學生吸引進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一個很好的機會。要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就必須抓住這次機會。

內蒙古師範大學陶哈斯巴根教授經過多年潛心研究,提出“過程完整化教學模式”。 他指出,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教師要做到以下十點:一要適時“閉嘴”,把寶貴的教學時間還給學生,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以有利於學生深度思考,實現右腦功能的激發;二要走下講台,到學生中去巡視(但不以與個別學生交流或解決他們的疑難為主),觀察學生體態語言、學生所寫關鍵詞語和所畫草圖等;三要學會心理判斷,從整體上判斷學生困惑所在;四要針對教學實際適時提出子級問題,但不要急於提供知識結論;五要提供與子級問題相應的思考時間和機會,鼓勵學生探索;如有可能和教學時間允許,可提出下級的子問題,依照上述循環過程進行教學活動。如果是次要問題,師生互動次數(所佔用的教學時間)可少些。六要在預計的教學時間內,教師以學員身份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理解、答案等,或者讓學生閲讀相關教材內容;鼓勵學生積極主動與教師(或教材)對照,判斷自己的思路、結論等。七要鼓勵學生質疑。愛因斯坦曾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思維往往是由問題激發的,一個好的問題能使思維得以產生、維持和深入。古往今來,凡有創新精神的人無不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他們常主動地帶着懷疑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發現問題,正因為他們有提出問題的意識,為了促成問題的解決,就自然有了創新的意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質疑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注重質疑過程和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可延遲迴答或甚至不作回答,可留在課下進行答疑。八要注重終結階段的教學。終結階段的問題應具有如下功能: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能把新概念、新規律與原有知識協調一致,從而實現自己構建知識體系。九要下課前保留板書中的問題,擦掉結論部分,體現出問題比結論更重要的教學思想。十要臨下課時宣佈下節課的結構化問題之核心部分,並建議學生獨立思考。我們不能低估了學生的學習潛能,每一個學生都會有意識、有能力去完成一定的問題,只是由於個體差異,會存在一些不同的困難,而這時,教師又得充當好引導者的角色。

總之,“參與式”教學法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應努力從增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體意識的角度來研究中學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之適應未來社會競爭的需要,為其未來發展和終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ingyuzuowen/gaozhongyingyu/0zwyod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