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張愛玲 >

張愛玲《封鎖》讀後感

張愛玲《封鎖》讀後感

《封鎖》讀後感一

張愛玲《封鎖》讀後感

在學校時,看過張愛玲的幾篇小説,許是那時年輕,讀不懂其間的深義,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傾城之戀》與《十八春》了。近些日子,因了些事情,心情總不太好,朋友讓我讀張的《封鎖》,他説看了或會悟到些什麼。

“如果不碰到封鎖,電車的進行是永遠不會斷的。封鎖了。搖鈴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個“玲”字是冷冷的一小點,一點一點連成了一條虛線,切斷了時間與空間。”電車停了。封鎖了。在一個特定的空間。時間在這時已失去了任何意義。 “電車裏的人相當鎮靜。他們有座位可坐,雖然設備簡陋一點,和多數乘客的家裏的情形比較起來,還是略勝一籌。街上漸漸地也安靜下來,並不是絕對的寂靜,但是人聲逐漸渺茫,像睡夢裏所聽到的蘆花枕頭裏的趕咐。這龐大的城市在陽光裏盹着了,重重地把頭擱在人們的肩上,口涎順着人們的衣服緩緩流下去,不能想象的巨大的重量壓住了每一個人。”呂宗楨,吳翠遠,凡俗世界裏的普通人,若是沒有這封鎖,他們也許一生也不會相識。此時,他們戀愛着了。

在這剎那間的時間與空間的停頓裏。平日裏的角色已忘卻,也不能説是忘記,只是暫時的消失而已。在彼此的面前,他們是單純的,也是真誠的。 “他告訴她許多話,關於他們銀行裏,誰跟他最好,誰跟他面和心不和,家裏怎樣鬧口舌,他的祕密的悲哀,他讀書時代的志願……無休無歇的話,可是她並不嫌煩。戀愛着的男子向來是喜歡説,戀愛着的女人向來是喜歡聽。戀愛着的女人破例地不大愛説話,因為下意識地她知道:男人徹底地懂得了一個女人之後,是不會愛她的。宗楨斷定了翠遠是一個可愛的女人——白,稀薄,温熱,像冬天裏你自己嘴裏呵出來的一口氣。

你不要她,她就悄悄地飄散了。她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她什麼都懂,什麼都寬宥你。你説真話,她為你心酸;你説假話,她微笑着。” “封鎖開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搖着鈴,每一個“玲”字是冷冷的一點,一點一點連成一條虛線,切斷時間與空間。一陣歡呼的風颳過這大城市。電車噹噹噹往前開了。宗楨突然站起身來,擠到人叢中,不見了。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鎖期間的一切,等於沒有發生。整個的上海打了個盹,做了個不近情理的夢。”今生,他們不會再見,若是偶爾地在什麼地方遇上,也不會認得了。只是一個不近情理的夢,電車噹噹噹開的時候,夢亦醒了,一切都恢復原狀。他繼續他原來的生活,她過她本有的日子,平淡得如同一杯白水。明白了朋友的良苦用心,其實自己又何嘗不知,悟是悟了,卻不苟同。總覺裏面好像少了些什麼,太白描了些。一直認為,這世上,有些瞬間與剎那是永恆的,如林語堂的《紅牡丹》中的那段,“生活中最美之剎那,最真之剎那,方才是真正之生活,其他時間則一旦過去,永遠消失,因其於吾人心靈上毫無意義可言也……又如音樂,其聲雖杳,其音韻則繞樑不散。

此繞樑不散之餘韻為真音樂耶?抑當時演奏之音樂為真音樂耶?人間之事,雖難免為他事所阻斷,但其所遺留於人心中之記憶,則盤旋依戀,終身不去。”活於這世上,誰都不是在真空裏,但若是擁有了這極美極真之剎那,縱然是虛幻,縱然是不近情理,也可盤旋不去,成為回憶裏一處最美的風景,感動餘生。人回味。《封鎖》講述的是一段萍水相逢的故事,它亦真亦幻。人生總是存在着無數的變數。

 《封鎖》讀後感二

這篇文章是張愛玲的短篇小説之一,它依然保持了張氏小説一貫的風格:作者永遠只是一個冷眼的'旁觀者,靜靜地觀察筆下人物各自的神情、舉止;情節簡單,但讀過之後卻頗耐“生命像聖經,從希伯萊文譯成希臘文,從希臘文譯成拉丁文,從拉丁文譯成英文,從英文譯成國語”。

萍水相逢雖然抵不過一生一世的相守,雖然十分短暫,但同樣擁有彌足珍貴的情感,不過在“封鎖”中偶遇的兩個人是兩條永遠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線,他們僅僅只是彼此生命中的一個過客而已。他們的生活在“封鎖”發生之前及“封鎖”結束之後是沒有交集的,唯一的交點就是由於封鎖時被困於電車之中的這段時光,它彷彿切斷了時間與空間。

當封鎖結束之後,他們又回到了各自的現實世界之中,他們共有的那段時光就如同一場夢,夢醒之後,留給他們的也只能是回味,那夢中的一切永遠捕捉不到。一段由“封鎖”引發的故事既長又短。短的是它的時間,長的是留在心底的那絲感動,大概是永遠抹不去的吧?“封鎖”之後無味的生活還得繼續,精彩的人生也還會延續。是夢也罷,非夢也罷。時光的腳步永遠不會停留,無休止的思想是件痛苦的事。《封鎖》張愛玲的《封鎖》使我想起了她散文中的一段話: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説,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zhangailing/4lqe70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