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余光中 >

余光中寫散文的特點

余光中寫散文的特點

余光中以詩歌創作為主,復以散文及評論揚名。其詩作多發抒詩人的悲憫情懷,對土地的關愛,對環保的指涉,以及對一切現代人事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作者自傳統出發走向現代,復又深入傳統。小編為你整理了余光中寫散文的特點,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余光中寫散文的特點

一、中國意識

他從故鄉來,仍帶著故鄉的記憶;他曾涵泳在中國古典文學之中,讀過強調中國美的作品,加深他對故鄉的美感;他從舊大陸漂到台灣,成長,又飄到新大陸的異域去。以至於經常會流露出對中國纏綿的情感,有時是直接的頌揚,有時卻對其他文化表現出相對的非正面敍述來烘托出明顯的中國意識。

二、感覺性

而散文雖由文字構成,余光中不希望作品僅能夠單純由眼睛看到字,然後在腦海中構出圖像,而希望透過人類本有的感官,具體的隨著文字的描繪感生出似乎是真實在讀者身邊發生的感覺性,以《聽聽那冷雨》為例,各種感官似乎完全的在感受著外在的變化,細心地帶領我們去感覺那微妙又精準的意象。

三、幽默感

比喻和比擬在餘先生的作品中也透露出不同凡響的新潮,富於變化,節奏感強,富於動態特徵,完全的顛覆傳統靜態比擬,也不滿足於單純的明喻,更欣賞用隱喻,其中我們舉〈我的四個假想敵〉中,樹上的果子和路人內神通外鬼來看,顯然一般狀況下對家中的女性跟樹木之間的比喻,就是那莫名背了黑鍋的紅杏,可是先生跳脱出來,用樹上的果子形容餘家有女初長成已創新意,又擺脱果子的靜態刻板印象,把它們描繪得活蹦亂跳,內神通外鬼,也因此展現余光中作品中另外一個經常出現的特色——幽默感,那是一種讓人會心一笑的娛弄筆法,不同於一般默劇的滑稽。

一種中國意識的表現。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七十年代中期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那是很強烈的西化、無視讀者和脱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八十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迴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也在一段時間經常被稱做台灣詩壇回頭浪子。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儘管有的評論者批判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詩風也是因題材而風向紊亂,事實上極不統一的字面下之意思,也是反映了他真實的給了文字無垠的彈性,紊亂也可能是為了批評而批評,忽略了一位作家最難能可貴的特質——風貌的多元性。儘管有著多采多姿的呈現方式,大體上仍然可以發現,在眾多的詩篇,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多彩的文風,儼然是在文字的風火爐中煉丹,正如同餘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紀錄了自己對文學的價值看法。

余光中散文和詩歌的特點;“驚這是八月,星在天上,人在人間;從詩歌藴含的情感來談:余光中的詩歌不管是題詠愛情;從表現形式來談:他的詩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韻,而是情;關於散文方面,余光中經常用文字的簡省,空白的利用;先看看《聽聽那冷雨》中的“雨”:“聽聽,那冷雨;“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驚這是八月,星在天上,人在人間。七夕已過,中秋未至,夏正可憐”《幻》,“夜原是立體的,雖然時間在鼠噬”《幻》,這是余光中的兩句詩。這兩句詩細膩婉約,簡約而有韻律美,從中,余光中的詩歌特點可見一斑。

從詩歌藴含的情感來談:余光中的詩歌不管是題詠愛情、風物還是懷念故土,都充滿了感傷悽美的色彩,如“月是盜夢的驚魂,今夕,回不回去?”、“輪迴在蓮花的清芬裏,超時空地想你,渾然不覺蛙已寂,星已低低”《中元夜》,寥寥數語,寂靜的夜和深沉的思念,便如在眼前。除了愛情,“鄉愁”是他的詩歌中經常出現的另一個主題,家國之思亦是若隱若現貫穿“鄉愁”的始終。無論是《漂給屈原》,《夜讀》,還是《鄉愁》,都展現了詩人那傷感而悲壯的情感歷程,在詩人的詩歌中,處處藴含了個人與國家,個人與命運的雙重關係。

從表現形式來談:他的詩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韻,而是情感的互滲,在他的詩歌裏可以找到整個情感流動的脈絡歷程。“空中有風,風中隱隱,有鐘聲,自無處來,向無處去,無始無終。背風而立,鐘聲湧起,如潮生遠海,如回憶。鐘聲沉寂。”《升》,這首詩多用四言句式,間雜三言、五言於其中,使得節奏輕盈,再加上以“憶”、“寂”結尾,不僅押韻有致,而且給人以悠遠空靈的虛無之感,從而使得字面意義與藴含的思想感情相契合,“風”、“海”、“鐘聲”、“回憶”渾然一體,一種落寞卻不淒涼的美感縈繞於讀者心中,這也是詩人情感的流動與詩句中的表徵。再從字面上來看,余光中先生的詩歌,文字簡潔易懂,簡潔流暢的文字裏藴含了豐富的感情,同時具有西方象徵派的特色和中國古典文化的美感,這也是詩人寫詩歌的成功之處。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説信手拈來,在詩人的組織下成了情感豐富,意義深刻的抒情詩歌,這不得不叫人佩服。

關於散文方面,余光中經常用文字的簡省, 空白的利用, 停頓的變換來改變語言節奏、語言旋律, 創造一種新的語言律動。他特別善於利用音律與節奏來作文章, 創造各種各樣的既能切合物、景、情, 又能充分展示主體的心情意緒和情感激流的藝術節奏, 或跌宕起伏, 或流暢自然, 或宛轉纏綿。先看看《聽聽那冷雨》中的“雨”:“聽聽, 那冷雨。看看, 那冷雨。嗅嗅聞聞, 那冷雨。舔舔吧, 那冷雨。”“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 清清爽爽新新。”“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 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 點點滴滴, 澇傍沱沱,浙瀝浙瀝浙瀝, 一切雲情雨意, 就宛然其中了。”這樣的語句, 讀起來讓人覺得似乎是在消受一種雨的淋淋漓漓, 浙浙瀝瀝, 體會一種雨的形感和質感。作者充分利用了漢字雙聲疊韻的美質, 將古詩詞言語的組合方式化用入文, 寫得疊字連綿。雨形, 雨態, 雨聲, 雨情, 境界俱出, 簡直就是直接用文字的雨珠, 聲色光影, 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

標籤: 余光中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yuguangzhong/y8xzo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