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文言文 >

快速讀懂文言文的技巧

快速讀懂文言文的技巧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快速讀懂文言文的技巧,歡迎大家分享。

快速讀懂文言文的技巧

快速讀懂文言文的技巧

如何在緊張的考場上讀懂一篇文言文,解答好題目,並拿到其中的絕大多數分數呢?有沒有一些實用的快速的簡便的方法呢?這絕對是廣大考生關心的,也希望瞭解的。根據我多年來解讀文言文的感受和經驗,我覺得儘管沒有絕對的一勞永逸的方法,但還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可循的。

我們知道,近年來高考所選考的文言文的體裁大多是人物傳記,下面我們就以人物傳記為例進行一些分析解説。我們也知道,要答好文言文的題目,就一定要首先讀懂文言文,起碼得讀懂大意,如果一篇文言文連大意都沒有讀懂,那做題就很沒有把握了,只能去靠猜了,靠碰運氣了。那麼,如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讀懂一篇文言文呢?我覺得以下幾點可以借鑑:

一是總觀總覽。上下貫通。也就是從整體上看,從整體上思考,善於聯繫上下旬思考。讀文章最怕斷章取義,讀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從整體上去看,從整體上去思考,聯繫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體意思,如果單獨地,孤立地看某一詞、某一句,是很難看懂的。如“與轉一資”(2008年高考全國卷I的文言文句,下同樣,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單獨地孤立地就看這一句,你是無論如何也解不出是什麼意思的,你必須聯繫其前後文意,把這句置於全文中來推敲,來思考,才能把握它的準確意思。其前文是説,將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應格外賞賜,每耕田一頃應該賞賜,那賞賜多少呢?一貫通,啊,原來是“賞賜一袋物資”的意思。再如“復以租賦”這句,單獨看也是很難看懂的。接着前面而來,將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應格外賞賜,那百姓呢?百姓願意耕種的,應該“免除賦税”。啊,原來“復以租賦”是“免除賦税”的意思。這是單獨看一句無法理解的,必須前後左右,上下貫通,整體鈎聯,才能推敲得出來的。

任何一段文言文,如果單獨地、孤立地去看其某一句話,都是難以讀懂的。總觀總覽,上下貫通,這一點適合於讀所有體裁(包括人物傳記、遊記、散文、論説文、序、跋、書信等等體裁)的文言文段。

二是先讀提問,從提問中得到啟發。文言文的第4問雖然也是選擇題,但這一問往往是對全文內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雖然其中有一個錯誤項在裏面,但我們姑且把它當作正確項去看。提前看提問,對於理解原文,讀懂原文,是很有幫助的。

如“古者天子必有親兵自將,所以備不虞而強主威……請經營建康,親擁六師往為固守計,以杜金人窺伺之意。”這幾句讀的時候不太理解,或理解不準確不到位,此時,你就完全可以讀讀第4問的B項,“廖剛認為古代天子親自率軍,是為防備不測增強主威。當今也應精選親兵,平時守衞,戰時打仗。他又認為,當前國家危難,應率軍往建康固守,防備金人入侵。”一讀,你馬上就能準確地理解了,這就是提問給我們的啟發,它幫助我們準確地讀懂原文。

三是善於理清人物關係。一篇文言文,雖然是寫一個主要人物,但也會或多或少地與其他次要人物發生聯繫,搞清楚人物之間的關係,理清頭緒,也是讀懂文言文的必不可少的一環。試想一下,假如你連這句話是誰説的,這句話説到哪裏為止都不知道,你還怎麼理解文意呢々理解不出文意,你還怎麼能準確答題呢如2008年高考全國卷I的文言文段,雖然主要是寫廖剛的,雖然絕大多數事情都與廖剛有關,句子省略的主語大多是廖剛,但也提到了如廖剛的兒子廖遲、盜賊、章悖、蔡卞、章傑、鄭億年、秦檜、老宰相、王次翁、金人,以至於欽宗、徽宗等等這麼多的人物。他們做了什麼,説了什麼,與廖剛有着怎樣的關係,以及和廖剛發生了些什麼關聯等等,讀的時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如不搞清楚,就會讀得暈暈忽忽,甚至一頭霧水。我們讀文言文,心裏一定要有人物關係的概念,一定要首先明白,某句話是誰説的,某個動作、事情是誰所為,才能確解文意,否則,你會眉毛鬍子一把抓,毫無頭緒感。

四是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實詞慣用義。解文言文掌握大量的實詞不錯,掌握大量的虛詞也不錯。但有時候一定要突出地掌握一些文言實詞慣用義,因為這些文言實詞慣用義使用頻繁,能夠顯示前後轉換鈎聯等等。如官員官職的轉換調動升降、時間長短過度、與帝王關聯的動作等等情況。

官員官職的轉換調動升降方面,如“除”字,這個字使用非常頻繁,這個字置於官職的前後,就一定是“授予官職”的意思,切莫理解反了,認為是“撤職”,那就會錯解文意。此外,如“擢”(提拔)、“遷”(調任)、“知”(任、做)、“謫”(貶官)、“拜”(任命)、“改”(改任)、“有司”(有關官員)、“掾”(官吏)、“致仕”(辭官)、“乞骸骨”(請求不做官,回家養老,有如我們現在的“退休”一説)等等。

時間過度長短方面,如“尋”字,是“不久或剛剛”的意思,這個字也使用率高,一定要掌握。此外,如“須臾”(一會兒)、“既兒”(會兒、不久)、“旋”(很快)、“傾”(會兒)等等。

與帝王關聯的動作方面,如“詔”字,一定是指皇上或朝廷的命令、指示、詔書、文告等意思,總之,是與皇上有關的,讀文言文,見此字,就要明白此意。此外,還有如“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詔書)、“闢”(君主或徵召)、“策”(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書)、“宸”(帝王住的地方,宮殿)、“覲”(朝見帝王)、“冕”(帝王的禮帽)、“禪”(古代帝王祭地的一種迷信活動)、“璽”(皇帝的印)、“御”(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幸”(皇帝駕臨)等等。一讀到這些詞,你心中就要有個大概意思。

五是懂得若干必要的古文化常識。古文化常識包括以下八大類。一是姓名和稱謂,如人稱姓名、謙稱、敬稱、賤稱、名、字、號、諡號、廟號、年號、改元、尊號、徽號、年齡稱謂、作品命名等。二是官職和科舉。三是地理常識,如地區名、政區名、山川關隘名等等。四是宗法禮俗,如宗法、禮俗、尊卑、忌諱、避諱等等。五是服飾器物。六是曆法刑法,如紀年法、紀月法、紀日法、紀時法等等。七是古代音樂,如八音、五音、六律、雅樂、俗樂、經首、六幺、霓裳、桑林、無射、樂師、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八是古籍註釋體例,如傳、注、箋、疏、詮訓等等。

具體舉幾例。如“陰、陽”二字,當其指山水的方位時,你一定要懂得,“水陰”是指水的南面,“水陽”是指水的北面。牢記了這一點,那麼,“山陰、山陽”就自然知道了,因為山和水是相反的。如稱謂方面,加“令(美好)”字就表示尊稱,像“令尊、令堂、令愛、令媛、令兄、令弟”等等,都是尊稱對方之人的,切莫稱自我方人。再如“親老”,一定是指自己的父母的:“丁……憂”,一定是“為……服喪”的意思:“服闋”,則是指“服喪完了”的意思。還如“五倫”,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關係,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兄弟有序、夫妻有別、朋友有信。再如“大牢”,(豬、牛、羊三種祭品都要有)“少牢”(豬、牛、羊三種祭品有其中之二)等等。

六是善於補、刪、抄、換、調、並、擴、通。所謂“補”就是“補充”。

因為文言文有如詩歌一般,是非常凝練的一種文體,解讀或翻譯的時候,一定要把那些省略的成分給補出來,才通順,否則是非常彆扭的不通的。所謂“刪”,就是“刪去”。文言文裏什麼東西要刪去呢?當然是那些沒有實際意思的文言虛詞。比如發語詞“夫”,一般就不翻譯,可刪去不管。再如一些表示語氣的結尾虛詞“之、夫、者、也、與、焉、哉”等等,翻譯時都可以刪去。所謂“抄”,就是“照抄、照錄”。文言文裏有很多內容是可以“照抄、照錄”的。具體説來,人名、地名、官名、爵名、年月日、諡號、雅號、廟號等等,都完全可以照錄不譯。所謂“換”,就是“變換”。是把古今義有變化的,一律變換為現代漢語的詞、句。所謂“並”,就是“合併”。對於一些鋪陳和互文的句子,都可以進行合併,就像語文裏的合併同類項一樣。所謂“調”,就是“調整”。就是對於特殊句式或倒裝句式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句式。文言文裏有很多狀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主謂倒裝句,這些都屬於特殊句式或倒裝句式,都需要進行調整。所謂“擴”,就是“擴大、擴充”。就是對於精約的詞句進行擴充。所謂“通”,就是“貫通”。當然就是把一些意思不太連貫的詞語、句子進行連通,使之意思順暢。把一些意思不太連貫的詞語、句子進行連通,使之意思順暢。把一些意思不太連貫的詞語、句子進行連通,使之意思順暢。把一些意思不太連貫的詞語、句子進行連通,使之意思順暢。

文言文翻譯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説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麼”。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蒐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繫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繫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考試文言文翻譯方法十字訣例析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裏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後省略了賓語“之”。

2、增補能使語義明瞭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誌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鬥,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説: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誌,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後置定語前移。例:“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羣臣吏民”。

3、前置賓語後移。例:“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4、介賓短語前移。“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曆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税,那麼怎麼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複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併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於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併合而完整達意。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例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

“萬鍾”代高官厚祿等。“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髮”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説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説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説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詞組。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諮”,要換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例:“然則……”:換成“既然這樣,那麼……”;“何以………?”換成“

根據什麼……”。

(十)選。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為便於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儘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於課外,彷彿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的感覺。

3.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繫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閲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繫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並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五、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試範圍,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譯題中體現,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已成為考生們關注的焦點。

1、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於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

2、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高考考查範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而這些句式一般説來都有語言標誌,因此,可以通過對這些語言標誌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於哪種句式特點。

3、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4、辨用法——從主要虛詞用法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虛詞是句子構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試大綱文言虛詞中經常考的有“而、以、於、因、用、乃、其、為、則、之”等,考前應當注意把它們的用法進行歸納並強化訓練以加深印象。翻譯時,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注意上下文的關係,注意意思的銜接和連貫。

所以,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定要注意通過看詞性、觀句式、悟詞義、辨用法等方法,敏鋭地發現這些得分點並準確地把它們翻譯好,翻譯得通順流暢。這樣,才能在文言文翻譯中得到高分。

標籤: 文言文 讀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wenyanwen/kd3ny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