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文言文 >

《范文正公文集》文言文練習題答案及譯文

《范文正公文集》文言文練習題答案及譯文

《范文正公文集》序 蘇軾

《范文正公文集》文言文練習題答案及譯文

慶曆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辭,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範、富、歐陽[注],此四人者,人傑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嘉祐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範公歿。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是歲登第,始見知於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曰:“恨子不識范文正公。”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序而傳。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傑者,皆得從之遊,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託於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樂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於畎畝中,非仕而後學者也。淮陰侯見高帝於漢中,論劉、項長短,畫取三秦,如指諸掌,及佐帝定天下,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諸葛孔明卧草廬中,與先主論曹操、孫權規取劉璋,因蜀之資,以爭天下,終身不易其言。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為之而僥倖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飢渴之於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注] 韓、範、富、歐陽: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皆宋名臣。

1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恨子不識范文正公 恨:遺憾

B.彼三傑者,皆得從之遊 遊:交往

C.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 酬:報答

D.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長

解析 酬:實現。

答案 C

19.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現蘇軾對范仲淹景仰的一組( )

①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

③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託於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 ④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 ⑤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 ⑥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 ①不能表現蘇軾對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間接表現蘇軾對范仲淹景仰。

答案 D

2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軾小時候所聽説的《慶曆聖德詩》,頌揚了包括范仲淹在內的十一個人,所以蘇軾對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沒能見到他。

B.蘇軾認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來顯揚,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來傳世,自己答應為其作序,是為了實現結識范仲淹的願望。

C.蘇軾舉伊尹、太公、淮陰侯、諸葛孔明等人為例,是為了説明範仲淹就像他們一樣,早就有輔佐人君稱王稱霸的抱負,並且一以貫之,終身不易。

D.這篇序言如敍家常,通過童年的記憶、考中進士後的結交逸事等的敍寫,着力歌頌了范仲淹的功德,表達了自己對范仲淹的傾慕之情。

解析 “自己答應為其作序,是為了實現結識范仲淹的願望”的説法有違文意。

答案 B

21.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

(2)是歲登第,始見知於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

(3)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

答案:

(1)當時雖然沒有完全明白(這句話),卻已經私下記住他們了。

(2)這一年(我)考中進士,才被歐陽公所賞識(瞭解),通過歐陽公認識了韓琦、富弼。

(3)就已經有了心憂天下實現(達到)太平的心願(意圖),所以寫萬言書來送給宰相。

【參考譯文】慶曆三年,我剛剛童年,進入鄉校,有一位從京師來的讀書人,拿魯地人石守道寫的《慶曆聖德詩》給鄉校的老師看。我從旁邊偷看,就能夠誦讀通曉文中的語句,我拿文中稱頌的十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問先生,先生説:“小孩子知道這些有什麼用?”我説:“(如果)他們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們)也是普通的人,我為什麼就不可以知道他們!”先生認為我説的話奇特,把這十一個人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我們,並且説:“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四個人,是人中豪傑。”當時雖然沒有完全明白(這句話),卻已經私下記住他們了。嘉祐二年,我才來參加進士考試到京師,範公卻(已經)去世了。安葬之後,墓碑立好,我讀碑文以至於流淚,説:“我知道了他的為人。”十五年沒有見到範公一面,難道不是命運(的安排)嗎?

這一年(我)考中進士,才被歐陽公所賞識,通過歐陽公認識了韓琦、富弼。他們都用對待國家精英的禮節對待我,説:“遺憾你沒有結識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顯揚,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傳。然而(我)不敢推辭的`原因,(是)自從在八歲知道敬重愛戴範公,到現在已經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傑,都能夠跟從他們交遊,而范文正公唯獨沒有結識,我認為是平生的遺憾,如果能夠在他的文章中掛名,來私自在他的門客的末流託名,難道不也是往昔的願望嗎?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樂毅這些人,他們輔佐人君稱王稱霸的謀略,都本來在鄉野之中就確立了,不是做官後學習的。淮陰侯在漢中見漢高帝,評論劉邦、項羽的長短,謀劃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畫,等到輔佐漢高帝平定天下,漢中的言論,沒有一樣不得到實現的。諸葛孔明隱居茅廬之中,與先主(劉備)評論曹操、孫權,謀劃攻取劉璋,依靠蜀地的資本,爭奪天下,終身不改變他的見解。這難道是道聽途説嘗試着做而僥倖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聖年間,為母親守孝,就已經有了心憂天下實現太平的心願,所以寫萬言書來送給宰相。天下人都傳誦它。到了他被任用為將領,被提拔為執政,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沒有超出這本書的。他對於仁義禮樂,忠信孝悌,像飢渴的人對於飲食,想要片刻忘記都不可能。像火的熱,像水的濕,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這樣的地方。即使是執筆戲言,順着本性寫作,一定歸結到這種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誠,爭相師從他、尊崇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wenyanwen/dxjyy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