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唐詩 >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15篇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15篇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1

在這個假期裏,我讀了很多本書,最喜歡的當然是《唐詩三百首》了。他雖然沒有童話書讀起來饒有興趣;沒有科幻書讀起來那樣驚險刺激;沒有歷史書那樣精彩;卻藴含着中國古代詩人的心血和思想感情。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又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高峯。有唐一代,優秀詩人大批湧現,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成為中國詩歌的全盛時期。

唐代的詩人們,如果悲哀失意了,會説“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然後哂然一笑,便情緒好起來了。如果以前大受挫折,之後又東山再起,會説:“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今又來!”瀟灑豪邁之情溢於言表。如果壓力太大,被人排擠,會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慣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會説:“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而這些詩句,對於我們這天的人來説,又是多麼適用!正是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詩雖然和我們相隔了一千餘年的距離,卻仍然深深植根於我們心中。讓我們自他們的詩中找到一種寄託,一種鼓勵。

然而,畢竟是相隔了千年的時空距離,是我讀起來,由於語言與時代背景帶來的障礙,總還是會覺得有些語言佶屈聱牙。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輝煌的帝國漸行漸遠,在它背後卻留下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這些巨匠大師使唐詩迸發出最壯美的光彩,而盛唐氣象,也漸漸成為隱在人們心底的夢想。我所以而相信,即使這個世界在歷經千年的滄海桑田,依然會有像你我一樣為他沉醉,被他啟發。那麼,就讓我們從此刻開始,讀唐詩吧!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2

聽爸爸説,古詩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是古代中國有名的詩人寫的很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是我們一個國家可以很好的文化歷史遺產,作為一名中國人一定要好好學習背誦掌握。

媽媽告訴我,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背誦古詩,三歲就能背誦30多首,雖然不知道意思,但聽幾遍就能跟着一首大概。 我還記得“紅豆生於南,春發幾許。”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鵝,鵝,向天空歌唱。” 當時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現在讀古詩,一邊看原文,一邊讀翻譯,理解詩歌的意思,還覺得古人與眾不同,用這麼幾句話,表達了這麼豐富的意思和一些美麗的圖畫。 知道古詩的意思,我更喜歡背誦古詩。 有時候你可以想象一些照片。 如“荒煙直,長河落日圓。” 我能想到沙漠的遼闊和美麗。如“荷葉後天無限綠,映荷花別樣紅。” 它讓我想起了我參觀西湖時看到的美麗景色。 朗誦<將是山頂,一覽眾山小>,爸爸甚至告訴我這個暑假要帶我去泰山,感受山頂的美景。 我太高興了。

根據我父親的要求,我將每天背誦一首詩不會,而將古詩評論。我哥哥每天都聽我背誦。他甚至背誦了一些古詩。他不僅能背誦常見的簡單古詩,如《鵝頌》、《春曉》 ,而且還能背誦一些不太常見的詩,如《送哥哥》、《眾人皆雁不飛》、《知了》、《遠方,不受秋風吹》等,有的甚至比我的背還快,最願意背《馬高垂柳處》.最煩人的是,當我爸爸問我的時候,他也抓回來了,甚至讓我回去了,我説他2,他哭了。我必須這麼做。爸爸讓他背下來的,現在他會唱20首歌了。我父親笑着説,朗誦詩歌是額外的獎勵,我小時候喜歡聽別人讚美我。

詩歌在簡單的話可以顯示一幅美麗的圖畫,或表達某種情感作家,真的像父親説,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背詩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同時也影響了弟弟,我越來越喜歡背古詩。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3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這麼一些文字發出它那萬丈光芒。它就是古詩,是中國禮貌的見證。它,雖然僅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着幾代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説着中國以往的歷史文化。

就這麼屈指可數的幾個字,卻如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忙着我們,温暖着我們,這一切,都離不開古詩告訴我們的哲理。古詩,他並不是啞巴,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遇到困難,他都像教師那樣教導着我們,關心着我們,給予我們期望。每一首詩,都出自不一樣詩人之手,這些詩人已禮貌於世,而這些古詩卻不得而知。它們是那樣的孤獨,被眾人所遺棄,不被眾人所知。它們也有自我的光彩,也有自我的燦爛。它們一向在等待着,等待我們的發現。

每一首是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是都是一個伊索寓言,告訴別人一個深刻的道理。品讀古詩,能讓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讓事業的流浪者重新成為有名的人士。古詩似乎有着讓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細細的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財富,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唐詩三百首》,寄託了中國人對禮貌的夢想。作為一個現代人,為了不辜負古人的期望,我們要為他而努力,為他而奮鬥。不僅僅是為祖國,也是為我們自我,創下偉大的事業。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4

唐詩,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是中國詩歌的高峯,而《唐詩三百首》更是唐詩中的精華。從牙牙學語起,父母就教我們背誦唐詩。什麼:白日依山盡呀,牀前明月光呀等等,也就成了我們童年的歌謠。自學習認字後,各種版本的《唐詩三百首》也成了我們啟蒙讀本。

就詩人而言,我比較仰慕李白。李白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可真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詩仙”啊!我很喜歡他的《靜夜思》:

牀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多麼富有詩情畫意的詩呀。

我還喜歡李白的《春思》、《早發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這些語句優美的詩歌。

就詩歌形式而言,我比較喜歡的多是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之類的詩,因為它們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也容易記住。但有時不足二十餘字的唐詩竟也包括多層的意境,而且每個字各具文采。賈島的推敲的故事可謂唐詩中的有名典故,竟會達到得一字而詩意盎然,易一字而詩意全無的地步。這,真讓我佩服之極。

現在,許多唐詩都已進入了我們的小學教材中,成了我們學習中國文化、瞭解中華文明的入門階梯。而我的書架上,也有幾種版本的《唐詩三百首》,它們成了我常讀常新的讀物,讀後令人浮想聯翩。我愛《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5

人生是短暫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長久的,是無限的。知識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從遙遠的古代款款走來,並且一直走下去,會把知識傳授給每一個它經過的生命。

唐詩,被譽為“中國詩歌顛峯”。讀了《唐詩三百首》,讓我認識了“詩仙”李白,讀了他的詩讓我認識了“詩仙”,使人壯思雲飛、逸興滿懷,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讓我認識了“詩聖”杜甫,他的詩有着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政治傾向。雖然廣泛,但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中的社會面貌,所以他的詩被後人稱為詩史。他與李白是好有,併合稱“李杜”。韓愈説:“李杜文章在,光焰萬古長”(調張籍)。李杜的詩,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讀《唐詩三百首》還讓我認識了“小李杜”、李商隱和杜牧。劉熙載曾説:“杜樊川詩雄姿英發,李樊南詩深情綿邈”

……

唐王朝的人才可真多,好詩也不少哦!

離別本是一箇舊話題,但王維的一首《送別》卻寫得很是婉轉動人、餘韻不盡:“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前兩句體現了把友人送走後,自己一個人在家的孤單與寂寞;後兩句寫出了明年的希望,正反襯出今日的依依不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株。卻下水精簾,玲瓏忘秋月。”李白的一首《玉階怨》從自身周圍的環境和自己動作的描寫中,流露出了一個孤獨的形象……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6

從小在老師的引導下,我愛上在浩瀚的書海中暢遊。讀散文,看小説,賞宋詞。然而,我最愛不釋手的還是那本《唐詩三百首》。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才真正領略到她的魅力。

我常常感受每首詩真摯的情感。每當看到媽媽為我操勞時,我就會想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小學畢業了,同學們要分別了,我會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期待與他們重逢。

閲讀《唐詩三百首》,我發現領略詩人的詩句也是一種享受。我學會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一拿起它,我也可以化身王維,享受一會兒“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我更深知人生的成功之路也是難於上青天。每當下雨時,我便感受到杜甫對春雨的喜愛,“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每當聽到美妙的樂曲,我會感慨“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輝煌的帝國漸行漸遠,在它背後卻留下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這些巨匠大師使唐詩迸發出最壯美的光彩,而盛唐氣象,也漸漸成為隱在人們心底的夢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這個世界在歷經千年的滄海桑田,依然會有像你我一樣為他沉醉,被他啟發。那麼,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讀唐詩吧!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7

大家都知道:“熟讀當時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熟讀唐詩的妙處。我小時後本也讀過一些,現年近四十,重讀唐詩,不禁別有一番感慨。

三百首唐詩,流傳千古,藝術上當然是奇妙無比的了。但與作者的身世對照,卻讓人唏噓不已:除極個別外,絕大多數人都是仕途不順,晚年辭官歸隱,有點甚至窮苦潦倒一生。

於是我就想到一個問題:唐代建功立業的政治家、軍事家數不勝數,怎麼他們就沒有佳作傳世?反之,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等天才橫溢的大詩人,卻空有建功立業之心,而一生坎坷,毫無功業可言呢?大詩人無功業,政治家無佳作,難道這是偶然的嗎?

其實細細想來,也很正常。政治講究務實,鄧小平三起三落,最為人稱道的是一個“忍”字。而藝術超凡脱俗,講究超越現實的美。如果成天交際應酬,縱橫捭闔,又哪來藝術的靈感呢?所以縱使有才,當了大官,忙於政務,也少有佳作問世了。這於是才有了江郎才盡的説法。當然極少數人除外,如曹操,毛澤東。

於是我進一步想到了教育。俗話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這三百六十行,對人的天賦、氣質、知識、才能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甚至大相徑庭。在教育培養的時候,也就要分門別類,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比如現在動不動就要求小學生背唐詩,背經典,好像恨不得人人都能背熟四書五經似的。但是,小學生長大了都去當詩人、都去當學者、都去當隱士嗎?顯然這既不可能,也無必要。

教育這個東西,最忌一刀切、最忌一窩蜂。以前批判傳統文化時,恨不得一腳踢倒在地,還要踏上一隻腳,非要全盤西化不可。現在又要誦讀經典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恨不得讓學生把汗牛充棟的古書都要吃進肚子裏去似的。其實,即使背得再多,也不大可能超過明清的儒生,因為人傢什麼都不管,一天專門背古書嘛。但是范進和孔乙己不是已經成了反面教材了嗎?可見,不問青紅皂白的一味誦經也非萬能。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8

一開始,我是不喜歡唐詩的,覺得它枯燥,故事性不強,沒有其他它的書看起來有趣,所以不感興趣。媽媽看到我這個樣子,很是着急,她就告訴我關於唐詩的一些故事。

媽媽告訴我,今天的我們,能讀到唐詩其實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在古代,可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出版社,印刷廠,圖書館,更沒有什麼電腦手機百度,想保留和傳承這些優美的詩句,真的是很難很難,要把它們全部收集整理到一起,可能要翻閲無數本書,説不定還要跋涉千山萬水去抄寫記錄。就像《春江花月夜》,這麼了不起的唐詩,它的作者叫張若虛,是“吳中四士”之一,到今天留了多少首詩給後人呢?你一定會猜,一百首?八十首?答案是讓人震驚的,只有兩首。還有我們都能脱口而出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它的作者是王之渙,而王之渙也僅僅只留下六首詩。一千多年裏,也不知道有多少好詩滅絕失傳。如果大家都知道唐詩的來之不易,還會不好好讀它嗎?

慢慢的,我開始接受唐詩,愛上唐詩,品味每一首詩特有的意境,讓我不知覺陶醉其中。我讀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首送別詩,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送別的孤寂之情,而“一片冰心在玉壺”也表達了作者開闊的胸襟和堅強的品質,為後人千古傳誦。而孟浩然的一首《春曉》則構成了百花齊放,百鳥齊鳴的情境,給我們描繪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春景!

我從唐詩裏讀到了四季風景,讀到了人性光芒,也讀到了人間喜怒哀樂,《唐詩三百首》帶我領略了大唐精彩絕倫,讓我重温了最温暖,最風雅的唐詩記憶。那一首首妙趣橫生的詩句,一定能夠影響我的一生,幫助我一生。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9

《唐詩三百首》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峯巔,是一代文學的標誌,從小開始讀詩,以後對我會有很大幫助。當時我並不瞭解詩中的意思,後來,上了小學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注音版《唐詩三百首》,通過爸爸用白話文的方式給我講解,我開始自已讀這本書,並逐步瞭解詩中的意思。其中我特別喜愛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白居易、韓愈、孟郊、柳宗元、李商隱、杜牧的詩。唐詩三百首讓我增長了很多知識,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例如説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寫了廬山的香爐峯瀑布,巨大的瀑布如雪白的絹緞垂掛在山壁上,有如一條直上直下的大河,彷彿天上的銀河墜落人間,讓我彷彿置身其中,感受它那雄偉壯觀的氣勢,感歎我們國家如此美麗的江山,我們應該保護這一切,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我們的家。

還有很多描寫感情的詩,比如孟郊的《遊子吟》、陸錦的《送兄》、李白的《送友人》等,其中我尤為喜歡《遊子吟》,父母對我的愛就象春天的陽光一樣照耀、温暖着我,這首詩使我懂得了感恩,我一定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李紳的《憫農》描寫了當時封建社會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慘畫面。這讓我體會到我們應該尊重勞動者,他們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

詩中還有如祖詠的《望薊門》等描寫報國大志的詩,讓我懂得要愛自已的國家,知道要感謝解放軍叔叔們,有他們才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

《登鸛雀樓》這首詩是王之煥寫的,它讓我明白了若想看得更遠、更廣,就得再往上爬一層樓;惟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達到更高的目的,實現自已的理想。

爸爸媽媽説這本書裏有我們老祖宗千年流傳下來的精神,為我打開一扇扇看世界、看人生、看歷史的奇妙窗户,我覺得讀唐詩三百首使我一下子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實現夢想,就要努力學習,不斷進取,不僅是為我們自已,也是為祖國。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10

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語文教育專家顧振彪主編的《唐詩三百首》是教育部語文課標準編寫,青少年必讀的100部中外名著。

俗話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三百首》作為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總集,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的縮影和見證。唐詩取材豐富,體式多樣,格調高雅,所以我很喜歡讀唐詩。

《唐詩三百首》有幾首詩令我念念不忘。

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意思是説“慈母用乾枯的手拿着針線,顫抖地為將遠行的兒子縫補着冬衣。母親一針一線仔細地縫補着,心想着孩兒這次遠行將遲遲不會回來。正像小草難以報答陽光一樣,兒子又怎能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遊子吟》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詩中真切地讚美了偉大的母愛。詩篇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牽掛不捨之情。雖無言語,雖無淚水,卻表現出濃濃的母子情深,扣人心絃,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以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內心對母愛的感激。全詩語言樸實無華,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的語言中,飽含着濃郁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絃,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其外,諷喻詩《古從軍行》、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田園風光詩《過故人莊》也是我愛讀的詩篇。

《唐詩三百首》真是一本好書。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11

《唐詩三百首》是的,這樣一個神奇的名詞,通常能讓無數學子浮想聯翩。詩是什麼?他是杜甫的愁情滿懷,也是王維的靜心凝氣,更是王昌齡的金戈鐵馬。

是的,詩就是那個盛唐。而將盛唐與詩這兩個詞聯繫起來,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青蓮居士——李白。

而説起李白,你又會想到什麼呢?對,就是那首《將進酒》。《將進酒》可以概括李白的一生,有起有伏,也有失落,也有歡樂。

每每吟誦那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豪邁之情油然而生;又是那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道不盡人間的無奈。李白的一生風流浪漫,透過《將進酒》我看到那個不一樣的李白。

在多數人的眼中,李白是個天才,殊不知,李白也有與我們相似的一面。

李太白出生於盛唐,他身上帶有盛唐時期文人特有的一種自豪與不羈,被後人稱為詩仙。在我看來,他更像酒仙,一杯酒下肚,便才思泉湧,下筆如有神助,酒仙附體。可是也是因為酒,他身上的不羈顯露無疑,那是一種來自大唐——詩的天堂裏的才子的驕傲,貴妃研墨,力士脱靴;他可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為他的仕途增添了阻礙。他曾自比管仲、樂毅,一心想為國家所用,實現抱負,可是當時的唐玄宗認為盛世已成,功成名就,放縱享樂已無心打理朝政。青蓮居士看在眼裏,痛在心裏。他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勇敢,他選擇了逃避,開始遊俠的生活,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道不盡人生的無奈。

謫仙人只需一壺烈酒,一支筆,一輪月,就可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詩仙愛月,牀前明月光,我寄君心予明月,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明月是李白的代名詞,看到明月,他會想到家鄉,想到童年,想到老友

李白的`一生,都寄託與《將進酒》了。他快樂時,斗酒三千;悲傷時,望月低吟;是怎樣的李白,怎樣的《將進酒》,怎樣的一輪明月,帶你走過他浪漫的一生;也是那一壺烈酒,帶你品味那一世風流。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12

唐詩的魅力就在於每一次閲讀《唐詩三百首》都是不一樣的收穫,同樣的東西,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地點,不一樣的經歷得到的感觸也不一樣。這讓我再次想起蘇軾寫的一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讓我想起莎士比亞説的一句話“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經歷不一樣,導致了我們在處理問題時的思維不一樣,這也導致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化。

我依稀記得小時候學會的第一首唐詩《詠鵝》,美妙的旋律一直縈繞在耳旁,就像發生在昨日一樣,唯美恬靜的景色讓我至今難忘。當我每一次拿起這本書來閲讀的時候,我的思緒飄過萬水千山,穿過唐宋明清,穿過天南地北,穿過滄海桑田,來到詩的世界。那簡單的一花一草在詩人的眼裏被賦予了新的人格情緒,我們在一草一木中欣賞着詩人描寫的美麗畫面。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幻想着那時美麗的深情畫卷,那傳頌千年的古詩,有雨恨雲愁,有草木有情,有纏綿悱惻,有思緒萬千,有風花雪月……

詩人賦予詩格外的情懷,無論什麼,我們都能從中看到一絲的東西,我們能看到處處美麗的景色,也能看到格外有趣的靈魂。讀唐詩三百首,文字短小精悍,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幻想,常讀,常思,我們看到的得到的也不一樣。我們知道有時我們閲讀很多時候都記不清有多少的文字在我們腦海中顯現,但這短小的文字卻能讓我們記憶深刻。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13

俗話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最近喜歡上唐詩,詩的美感,詩的韻律讓我印象深刻。

有人説,你想要去了解唐朝的歷史,你就得去讀唐詩;你若想了解唐朝當時社會,你就得去讀唐詩;你想去了解唐朝人的精神面貌,你得去讀唐詩;你想要去了解詩人的一生,你就得去讀他的詩,我覺得這是很有道理的。唐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經濟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文人,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鬼白居易,初唐四傑:王勃,楊炯,駱賓王,盧照鄰,田園詩人孟浩然,邊塞詩人岑參……他們都留下許許多多經典的詩作。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達出的唐朝讀書人的困難這一社會現實。而你想了解盛唐的精神面貌,你就要讀李白的詩,他的詩代表了唐朝鼎盛的文化藝術。讀杜甫的詩,你就能瞭解唐朝的歷史和社會民生。還有很多詩人的作品中體現的是自己人生寫照,比如李商隱的《風雨》,“淒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絃。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心斷新豐酒,銷愁鬥幾千”。這些詩讓我們更加了解詩人,瞭解唐朝社會很好的史料。

這些都是老祖宗們給留下的精神財富,我們可以從中汲取養分,培養我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我喜愛唐詩。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14

今天早上,我讀了《唐詩三百首》。讀完後,我覺得裏面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是偉大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詩人,也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王’和‘詩魔’之稱。

《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的意思是:多麼茂盛的原山草啊,春天茂盛,秋天枯萎,歲歲循環不已。野火雖將那大片枯草燒得精光,一旦春分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甦,以迅速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雖然古道城荒,但青草滋生是它恢復了青春,行路人看見萋萋芳草而想起了離愁別苦,似乎着每一片草葉都包含別情。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我家後院有一株小草。一次,我在窗前畫畫,突然就下起了傾盆大雨。我透過窗户,看到了一株抬頭挺胸的小草。它正在跟風雨戰鬥,風驕傲地説:“哈哈!小草你是抵擋不了的,我比你強多了,哈哈哈!” 小草輕輕發出聲音,堅強地説:“我不怕,我一定會戰勝你的。” “小草,你就別做白日夢了吧!”風洋洋得意地説。風呼呼吹着,不一會兒,小草斷掉了。這時,我還以為小草就這樣完了。第二天早晨,我起了個大早,吃完飯後,飛快地跑到後院。我很驚訝——小草活了,它又重新披上那綠色的衣裳,又重新抬頭挺胸的站在地上。這時,我情不自禁的吟誦“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所以,我們也要像小草一樣不向困難低頭,不怕挫折的頑強精神,要讓自己在生活中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15

嚴羽講,“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我特別欣賞這句話。

縱覽唐詩三百首,我注意一個事實,在盛唐那個時代,詩人的筆下,詩情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真的是在“理”之外。細讀唐詩後我才明白,只有當詩歌插上了浪漫的翅膀之後,它才有可能盡情地翱翔在“理”的上空。

詩有別趣,其趣令人動情。日前重讀唐詩,感慨頗多,現歸納體會如下:

其一、高明的詩人往往會馳騁其想像力,空所依傍,以求其境界出人意料。譬如讀到一首好詩,而其技法、靈感及境界又為自己所不能時,我會由衷地感歎:潑墨簡筆描之難。詩和禪一樣,重在心悟而離言説。詩在技法上講究“妙悟者不在多言”。當一首詩能達到一種禪境時,就更屬不易。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喜歡那些具有禪意的詩作,因為它所表達的意境能夠直指人心。

其二、一個博學有品位的詩人,總是一個能夠縱覽諸家的聰明人,總是一個能夠改其習端,習禪心法的覺悟者。日久天長,他的詩作自然會達到一種無礙的境界,詩人也會活潑潑地創新出一道為世人所矚目的風景。

其三、一個有成就的詩人,一定是一個經過了幾十年的修行研磨,已經到了一種“志於道、遊於藝”境界的人。因為只要讀他們的詩作,讀者總能夠品味出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就像架在千刃絕壁上的木橋,那是一種無心之心。

其四、一個體悟了禪境的詩人,一定是一個“奪一切境,入詩歌三味;乘境深處,自由無礙”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tangshi/jneee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