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唐詩 >

《月夜》詩詞鑑賞

《月夜》詩詞鑑賞

《月夜》詩詞鑑賞1

《月夜憶舍弟》杜甫

《月夜》詩詞鑑賞

戌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註解】:

1、戌鼓:戌樓上的更鼓。

2、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境。

3、長:一直,老是。

【韻譯】:

戌樓響過更鼓,路上斷了行人形影,秋天的邊境,傳來孤雁悲切的鳴聲。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遠方兄弟,望月懷思,覺得故鄉月兒更圓更明。

可憐有兄弟,卻各自東西海角天涯,有家若無,是死是生我何處去打聽?

平時寄去書信,常常總是無法到達,更何況烽火連天,叛亂還沒有治平。

【評析】:

詩作於乾元二年(759),這時安史之亂尚未治平,作教師於戰亂中,顛沛流離,歷盡國難家憂,心中滿腔悲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託縈懷家國之情。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結構嚴密,環環相扣,句句轉承,一氣呵成。“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句,可見造句,的神奇矯健。

《月夜》詩詞鑑賞2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幹?

杜甫詩鑑賞

這首詩是杜甫在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八月自鄜州,奔赴靈武(唐肅宗的臨時行宮,今寧夏靈武),途中被安祿山叛軍所俘,陷於長安時所作。題為《月夜》,是懷念親人的詩。

首聯,詩人懸想妻子見月憶己,這正是詩人自己見月憶妻的移入。不説自己想,而説對方在想;不説自己見月思親,卻説對方見月憶人。這種化實為虛、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不但表現了詩人臻入化境的藝術技巧,而且渲染了詩人懷念親人的真摯感情,表現了詩人對妻子的真摯而深厚的愛。次聯流水對句轉到小兒女作陪襯,以加強上聯的情思。

未解憶長安有兩層意思,一是説小兒女不知道想念在長安的父親;另一層是説小兒女不理解媽媽看月的心事。後一層意思更深厚些,因為小兒女不理解媽媽的心事,當然就更不懂得去想念父親了。這不僅寫出詩人對兒女的想念,同時通過對天真的兒女的想象,也加強了詩人懷念的深度。這兩句將只獨看

突現出來,而長安二字點出自己的所在地;鄜州二字點出所懷念的對象所在地。遙憐、未解陪襯出獨字來。

三聯描繪想象中的妻子的望月之久,憶夫之深,以至夜深不寐,鬢濕臂寒。是獨看的正面文字。

末聯寫自己的願望,也就是妻子的願望。説何時,實際是茫茫然不可知,但卻又想得那麼細緻和急切,連重逢時望月流淚都寫進去。説重逢時流淚,正映襯現在望月時流淚,説重逢時的淚可以被月照幹,正反襯望月思人的淚是照不幹的呵!照字應月字,雙字應獨字,雙照與獨看,對舉成文,由虛入實,回憶過去的歡樂,感傷現在的孤獨,將團聚寄託於將來。語意玲瓏,章法緊密,感情深摯,表現出迴環不已、一往情深的夫婦之情。

全詩兩句寫對方,兩句兼言彼此,而中心寫妻子,層層轉折,層層深入,詞意婉切,情悲筆麗。

《月夜》詩詞鑑賞3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

宋代:蘇軾

杏花飛簾散餘春,明月入户尋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

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棲殘紅。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譯文

杏花飛撲簾幕散播着最後的春光,明月進入門户尋找我這幽居的人。

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着搖曳花影,月華如水,點點花影有如水中飄浮的青萍。

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客人爭攀枝條花片如紛紛香雪。

山城酒薄喝起來沒有味道,勸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

清越的洞簫聲在這月明之夜吹斷,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

明朝可惡的春風捲地颳起,就只見綠葉叢中棲息着點點殘紅。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註釋

⑴散餘春:一作“報餘春”。

⑵幽人:幽隱之人。

⑶褰(qiān)衣:用手提起長袍。

⑷炯(jiǒng):光明貌。青苹:一種生於淺水中的草本植物。

⑸香雪:指杏花片。

⑹吸:飲。

⑺棲:生長。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賞析

這首詩的題目為“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所以除了寫人還要寫月、寫花、寫酒,既把四者揉為一體,又穿插寫來,於完美統一中見錯落之致。

詩的開頭兩句“杏花飛簾散餘春,明月入户尋幽人”,開門見山,托出花與月。首句寫花,花落春歸,點明瞭時令。次句寫月,月色入户,交代了具體時間和地點。兩句大意是説,在一個暮春之夜,隨風飄落的杏花,飛落在竹簾之上,它的飄落,似乎把春天的景色都給驅散了。而此時,寂寞的月,透過花間,照進庭院,來尋覓幽閒雅靜之人。“尋幽人”的“尋”字很有意趣。李白有詩説:“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是主,明月是客,説明詩人意興極濃,情不自禁地邀月對飲。而在此詩中,明月是主,詩人是客,明月那麼多情,入户來尋幽人。那麼,被邀之人就不能不為月的盛情所感,從而高興地與月賞花對飲。

接下來“褰衣步月踏花影,炯虹流水涵青苹”二句,是説詩人應明月之邀,攬衣舉足,沿階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賞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苹的神祕月色。這兩句空靈婉媚,妙趣橫生。詩的上下兩句都是先寫月光,後寫月影。“步月”是月光,“踏花”是月影;“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苹”是月影。“炯如流水”,是説月光清澈如水,“炯”字寫月光的明亮,如杜甫《法鏡寺》:“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數。”“涵青苹”是對月影的形象描繪,似水的月光穿過杏花之後,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盪漾着青苹一般。流動的月光與搖曳的青苹,使沉靜的夜色有了動感,知月惜花的詩人,沐浴在花與月的`清流之中,正好可以一洗塵慮,一滌心胸。這兩句詩勾畫了一個清虛、明靜、空靈而縹緲的超凡境界。

“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兩句寫花與酒。杜甫《遣興》詩中有“狂風挽斷最長條”之句,白居易《晚春》詩中則説:“百花落如雪。”“花間置酒”兩句化用了杜甫、白居易詩意,寫出了賞花與飲酒的強烈興致。美酒置於花間,酒香更顯濃郁;香花,趁着酒興觀賞,則賞花興致也就更高。花與酒互相映發。詩人此時的情懷,與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獨,而是興致勃勃。

“山城”以下四句,前兩句寫借月待客,突出“愛月”之心。山城偏僻,難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則補酒薄之不足。“勸君且吸杯中月”一句,是從白居易《寓龍潭寺》詩“雲隨飛燕月隨杯”中化出,表明詩人對月之愛遠遠超出了對酒之愛。後兩句情緒漸轉低沉,見詩人“惜月”之情。隨着時間的推移,月光的流轉,悠揚的簫聲漸漸停息,月下花間的几案之上,杯盤已空,詩人憂從中來。此時詩人最憂慮的不是別的,而是月落。這裏含着十分複雜的情感,被排擠出朝廷的詩人,雖然此時處境略有好轉,但去國之情總會帶來悽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與詩人長相陪伴。月落西山,詩人情無以堪。

詩的最後兩句轉寫花,不過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凋零之花。月落杯空,夜將盡矣,於是對月的哀愁轉為對花的憐惜。月下之花如此動人,第二天一陣惡風颳起,便會落英遍地,而滿樹杏花也就只剩下點點殘紅。詩中寄寓了人生命運的感慨。

這首詩韻味淳厚,聲調流美,在表現手法上很有特色。首先是物與人的映襯,情與景的融入。人因物而情遷,物因人而生色。首句“杏花飛簾散餘春”,是一派晚春景色,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綺麗之中略帶悽清之感。接着“明月入户尋幽人”一句,達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詩人因情設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出神入化。

構思的錯落有致,變化自如,使全待情致顯得更濃。開篇兩句既寫花又寫月。三、四句重點寫月,其中也有寫花之筆。五、六句寫花、寫酒,但重在寫花。七、八句寫愛月之深。九、十句寫惜月之情。最後兩句是虛筆,借花的凋零寫惜春之情,並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層。通觀全篇,詩人緊扣詩題,不斷變換筆墨,圍繞花、月、酒三者,妙趣橫生。

詩人筆下的月,不僅是含情脈脈,而且帶着一股仙氣與詩清。這種仙氣與詩情,是詩人超脱飄逸風格的體現,也是詩人熱愛自然的心情的流露。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創作背景

此詩於元豐二年(1079)。據宋人王十朋註解:“按先生《詩話》雲:‘僕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館於官舍。蜀人張師厚來過,二王方年少,吹洞簫,飲酒杏花下。’”可知作于徐州任上。又宋人施元之註解:“真跡草書,在武寧宰吳節夫家,今刻於黃州。”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月夜》詩詞鑑賞4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兩句是説,不知有幾家的人兒趁着月光回來,落月的餘輝,將激盪的情思灑在江邊的樹林之上。望月懷人之情,惇摯悠永,情景交融,意境深邃。思念之情,不絕如縷。詩句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一起,灑落在江樹之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悠長,令人心醉神迷。

出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乘月:趁着月光。

搖情:激盪情思,猶言牽情。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着春江,隨着波浪閃耀千萬裏,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着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着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着離人的梳粧枱。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裏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着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裏,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着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賞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着遊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整篇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着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詩情隨着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月夜》詩詞鑑賞5

月夜憶舍弟的原文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的意思

戍樓上響起禁止通行的鼓聲,秋季的邊境傳來孤雁的哀鳴。

今天是白露節更懷念家裏人,還是覺得家鄉的月亮更明亮。

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

寄書信詢問也不知送往何處,因為天下依舊戰亂不能太平。

月夜憶舍弟賞析

此詩首聯和頷聯寫景,烘托出戰爭的氛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戌樓上的鼓聲和失羣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全詩託物詠懷,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語言精工,格調沉鬱哀傷,真摯感人。

《月夜》詩詞鑑賞6

《月夜》

唐代: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裏。北斗星傾斜了,南鬥星也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來臨,因為你聽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裏來了。

註釋

更深:古時計算時間,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暗裏。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鬥形的七顆亮星。

闌干:這裏指橫斜的樣子。

南鬥:有星六顆。在北斗星以南,形似鬥,故稱“南鬥”。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新透:第一次透過。

鑑賞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着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歎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鬥斜”,是“更深”於夜空的徵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説明詩人有着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人固然説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説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説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詩中説“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着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徵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藉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於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淨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着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藴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緻,決定於感受的獨特。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彷彿陶詩一二者並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至於説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託,於字面無證,不好去穿鑿。

《月夜》詩詞鑑賞7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註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樓上的更鼓。戍,駐防。

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消息。

長:一直,老是。

達:到。

況乃:何況是。

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裏,一隻孤雁正在鳴叫。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賞析】

這首詩首聯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説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點明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説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説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使人覺得合乎情理,這是因為它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説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

上兩聯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頸聯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着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説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説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尾聯緊承頸聯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藴藉,一結無限深情。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懷鄉思親之情悽楚哀感,沉鬱頓挫。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標籤: 鑑賞 詩詞 月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tangshi/g2yld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