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陶淵明 >

陶淵明有關幸福的詩

陶淵明有關幸福的詩

引導語:陶淵明寫幸福的詩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出自他的《飲酒·其五》下面是有關這首詩的原文知識,歡迎大家閲讀學習。

陶淵明有關幸福的詩

  

飲酒·其五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辨 通:辯)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着伴兒歸來。

這裏面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註釋

(1)結廬:建造住宅,這裏指居住的意思。

(2)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爾:為什麼能這樣。 爾:如此、這樣。

(5)悠然:自得的樣子。

(6)見:看見(讀jiàn),動詞。

(7)南山:泛指山峯,一説指廬山。

(8)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9)相與還:結伴而歸。

鑑賞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脱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脱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裏,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為斯興”(《感士不遇賦》),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脱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後所產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繫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脱俗。由於此四句託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説,是遠離塵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峯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着詩人超脱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採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見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於峯際;成羣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在陶淵明的詩文中,讀者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句子:“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等等,不勝枚舉。這都是表現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託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裏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説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敍説。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這兩句説的是這裏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説,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裏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這首詩也是陶詩藝術風格的一個典範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詩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於理趣,詩句更流暢,語氣更自然,情貌更親切。

解讀陶淵明詩中的幸福觀

一、陶淵明有一顆快樂的心

“陶淵明順從心靈,在詩歌中表現了心靈的底色,從而疏通了歡樂的源泉。由此生髮開來的歡樂,是源於本性、成於後天、明顯體現人的特點的心靈快樂。”①現在,我們就來找找陶詩中的歡樂。

“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詩人少年時就寄心人事之外,傾心於彈琴讀書這樣的生活,穿着粗布衣卻欣然自得,飯碗常常空着仍舊很快樂。這是少年時代簡單的快樂。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一欣侍温顏,再喜見友于。”(《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詩人沿着回家的.路走啊走啊,數着日子盼望見到舊日的居處。心裏高興的是既能侍奉母親,看到她温暖的容顏,又能見到親愛的兄弟。詩人用心感受到了親情帶來的歡樂。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迴飆開我襟。息交遊閒業,卧起弄書琴。園蔬有餘滋,舊谷猶儲今。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這大約是陶淵明隱居最快樂的時光。時當仲夏,他家堂前林木成陰,清風徐徐。詩人沒什麼雜事做,睡起覺來,隨意翻翻書,撥弄撥弄琴絃。園子裏有新鮮的蔬菜,穀倉裏有積年的穀子。他可以隨意地斟飲家釀的美酒。年幼的孩子在身邊嬉戲,還一邊咿呀咿呀學大人説話。人生的樂事彷彿都已具備,人生至此還要求什麼呢?一切功名富貴都可忘卻。這是生活閒暇之樂。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39歲)詩人看到風吹着飽含生機的禾苗,雖不知秋天的收成如何,但心裏為能親自參作農作而感到歡欣。這是勞作之樂。

《移居二首》其一∶“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敝廬何必廣,取足蔽牀蓆。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從詩中所寫看,詩人在南村和許多心地淡泊的、志同道合的人住在一起,賞奇文、析疑義、賦新詩、飲酒、言笑,可見情緒興致勃勃。這是人與人相處的快樂。

這裏要指出的是,飲酒是詩人特別的人生樂趣,他一生與酒相伴,詩中帶“酒”的字句俯拾即是。《飲酒》其一寫:“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忽然有人給了這杯酒,於是早晚捧杯喝個不停。即便酒醉也是一種快樂,今朝有酒今朝醉,又何妨?俗話説,借酒澆愁,愁更愁,但酒卻是陶淵明快樂的源泉。“酒能祛百慮”(《九日閒居》)“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飲酒二十首並序》)詩人閒居在家,飲酒自娛,醉而寫詩,這是愛好所產生的快樂。

陶詩中所體現的快樂遠遠不止以上所舉,我還要提一首體現詩人對不幸的遭遇抱以一種詼諧幽默的詩。《戊申歲六月中遇火》寫一場大火燒去了陶淵明的屋子,卻沒有燒去他對生活的信念。“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閒,貞剛自有質,乃石乃非堅。”身體日漸衰老,心靈卻始終淡遠悠閒。這種賢貞、剛直的品質,玉石相比也顯得不夠堅硬。“既已不遇茲,且遂灌我園。”詩人面對不幸,幽默地嗤之一笑,繼續灌溉田園。不管生活如何殘忍,路還是要往前走,所以選擇快樂要比沉浸於痛苦之中要大方得多。這説明了他不僅體會生活的快樂,還時時對生活報以快樂之心,這是信念所產生的快樂。

“人對幸福的需要是一種基本的情感需求,這種情感需求就是對快樂的追求——不論我們對快樂如何理解,我們所何追求的都是我們認為快樂的東西,而不是與之相反。”②所以,陶淵明告訴我們,快樂是一種心態,只要你保持一顆快樂舒暢的心,把快樂變成一種習慣,你就能時刻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二、保持一顆淡薄名利的心

陶源明嚮往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詩人歸隱後反思自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田園居五首》其一)終於結束官場生活後,他在遠離世俗的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的真性情之所在,“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田園居五首》其一)從恬淡自適的生活中挖掘出生命的詩意,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不違自己心之所願,能舒展性情,即使苦一點也不足惜。“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田園居五首》其三)生活也許會很苦(他晚年貧病交加),但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很幸福。如可以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田園居五首》其三),可以和志同道合人的“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二首》其一),可以晴和的日子裏“登高賦新詩”(《移居二首》其二),可以細細品味“採菊東籬下”的悠然自得(《飲酒二十首》其五),可以揮灑“一觴聊獨進,杯盡壺自傾”的瀟灑(《飲酒二十首》其七)。

再者,詩人安貧樂道,才能感覺到人生的幸福。晚年時期,他寫了《詠貧士七首》,向歷史上安貧樂道的人如齊人黔婁、袁安、阮瑀等貧士學習安貧守賤的品德,堅定自己生活的信念。如“常交戰,道勝無戚顏。”(《詠貧士》其五)“這裏表現的仍然是陶淵明一向的思想,夠温飽就可以,並不追求富貴。”③也就是説,詩人更多的是嚮往精神上的幸福,如田園生活的愜意,飲酒賞詩的愉悦。

總之,詩人不追求高貴厚祿,只想過着温飽而又心情舒暢的生活,他的自我實現也得到滿足了。陶淵明告訴我們,生活不需要追求太多,懷着一顆淡泊名利的心,簡單的生活中,你也可以體會到更多的幸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taoyuanming/mmydy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