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經 >

詩經的歷史演變

詩經的歷史演變

兩千多年來,《詩經》曾強烈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情感生活。早在春秋時代,《詩經》在社會生活中就有廣泛的應用,《左傳》中就有大量引詩用詩的例證。實質上,《詩經》是先民繼承前代文化遺產、領略禮樂文明精髓、掌握社會交往準則的經典文本。對於立志在社會上有所作為的士人來説,學《詩經》無疑是獲取話語權的初階,所以孔子説:“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詩教也。”孔子教育其子孔鯉時説:“不學《詩》,無以言。”當時學《詩》,不只記誦字句,更要經世致用。

詩經的歷史演變

孔子建構起“六經”經學體系之後,《詩經》又承載起獨特的文化功能,兩千多年之中,《詩經》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就與此有着密切的關係。不過,《詩經》學之興盛的原因也不全在此,《詩經》中的大量篇什,描寫了人類最真摯的感情、讚美既文質彬彬又胸懷抱負的君子以及平凡而精彩的牧歌般生活,有誰不願擁有這美好的瞬間?可以説,一部《詩經》閲讀史,未嘗不是一卷人間心靈史。這才是《詩經》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在《詩經》成為經學要籍之後,研究者代不乏名家,而以漢、宋、清三朝的成果最為顯著。現上海博物館所藏楚簡《古詩序》(或稱《孔子詩論》),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闡釋著述。到漢代,著名者有齊、魯、韓、毛四家。齊、魯、韓三家為今文學,起初是顯學。《毛詩》後出,是古文學。至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毛詩》定於一尊,從而形成了《序》、《傳》、《箋》、《疏》的嚴密體系。在注重對字義、名物的訓詁和考據,着力於經文本義的疏通理解和典章制度註釋的基礎上,將詩歌與政教相聯繫,宣揚王道禮儀,功利色彩濃厚。宋代雖然有“疑經之風”,但由於經學歸於朱子之理學,《詩經》學仍在嚴密連貫的解説體系之中。《詩經》的史料化是學術轉型的一面,漢代以來的分經而治,轉變為分科治經。分經而治是每一經自成體系,以經為中心,並不與“通經”相悖;分科治經則以學為主(參林久貴、周春健《中國學術史研究》)。

清代開始全面整理與研究傳統典籍,《詩經》自然不會例外。清初,學術界響起復古徵實的呼聲,《詩經》的研究呈現出多元格局:或以古説為宗,注重訓詁考證;或以《詩集傳》為宗,專注推闡詩意;或不主一家,兼採眾説。到乾嘉時期,考據學大興,戴震的《毛詩補傳》堪稱佳作。嘉道間,更有胡承珙的《毛詩後箋》、馬瑞辰的《毛詩傳通釋》、陳奐的《詩毛氏傳疏》三部名著問世。晚清時期,《詩經》學的研究重心轉向今文經學,著述頗豐。維新派(今文學派)和革命派(古文學派,或稱國粹學派)“都必然地趨向變革,而變革的結果,都是取消了傳統經學”(夏傳才《二十世紀詩經學》)。接續這一變革、影響最大的當數梁啟超。梁啟超説:“精金美玉,字字可信可寶者,《詩經》其首也,固其書於文學價值外尚有一價值焉,曰可以為古代史料或史料尺度。”(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飲冰室專集》之七十二)

“五四運動”以來,以文學治《詩經》者,最有名的當數郭沫若在而立之年所作的《卷耳集》。自稱大膽的郭老,“選譯”的是徹底的離經叛道(參夏傳才《二十世紀詩經學》):《詩經》被定為“文學作品集”,搖身變為“先秦三百”,彷彿是《唐三百》的直系老祖。探討《三百篇》的“真”(科學實證)與“美”(文學審美),便自然成了研究的康莊大道。“如果只是把《詩經》當作單一的文學作品,顯然是不恰當的`。單一的研究模式不僅難以全面體現《詩經》的價值,而且會讓《詩經》研究再次陷入新的困境”。《詩經》被文學化、史料化後,現在更成為各個學科共同的研究對象,無疑使曾經是整體的《詩經》日漸支離破碎。實際上,這與推翻傳統經學這個權威的“革命”思路是一貫的。這種碎片化的研究,在多大程度上有益於現代人?獲得審美享受之後呢?瞭解先民生活情狀之後呢?答案似乎沒有任何一個學科可以給出。因為《詩經》是博物館裏面的東西,其價值在於展示,又似乎與我們毫無關係。

詩意在自由,而反對權威是現代人的自由德性。“權威在於闡釋的唯一性”,現代人樂於將“詩無達詁”視為傳統內部的反叛而作為自由闡釋的根底。但《春秋繁露》所謂“詩無達詁”,乃以“從變從義,而一以奉天”為根本,“大義”被解釋為現代的“詩意”,現代人的空疏可見一斑。孟子云:“《詩》亡然後《春秋》作。”從《詩經》到“三百篇”,被“革”掉的正是經學之“大義”,亦即善惡之別。“五四”學者們艱難地在清代《詩經》學術傳統中?繹出“科學精神”和“審美價值”,卻輕易地放過傳統經術的最關鍵之處:有識之士心中的“經學無用”論(參夏傳才《二十世紀詩經學》),在現今看來無疑是“道德無用”的諷刺,我們和德先生、賽先生一起邁入了善惡朦朧的現代。經學在現代的尷尬,其實是現代人品質平庸的尷尬。孔子曰:“小子何莫學《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標籤: 歷史 詩經 演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jing/rk7wn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