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都江堰的散文

都江堰的散文

在這個芸芸的世上,有一些事物,彷彿總是在冥冥中召喚着你的,比如驀然回首的愛情,又或者魂牽夢縈的故土。

關於都江堰,本以為是無緣與其相會的了,因為通常遊客們都只會將她作為遊覽青城山和樂山的一個附帶行程,鮮有人會專程安排去都江堰遊玩的,而碰巧的是,前面提及的兩個景點,我都已經去過了,肅穆的山,莊嚴的佛,神聖中,卻似乎缺少了一些什麼,我始終無法説清,只是心中隱隱地,總感覺錯過了某些。回來後,數次與人提起到成都的憾事,卻聽到熟悉川地的對方大笑道:都江堰,不就是個水利工程麼,有甚好看的?聞言,我便也為自己的淺薄而感到羞愧,再不敢講了。許是,這世上,總有些東西,是註定要失之交臂的吧。

不過,都江堰卻終於沒有令我遺憾,八月的假期,正好客户安排在成都開年度大會,而我的上一個行程,又恰好在此前一天便結束了,因此飛到成都後,還有一個上午的時間,可以供我閒逛,於是並不需要太多猶豫的,都江堰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都江堰的城區,嶄新而冷清,不多的幾輛車在震後新修的道路上悠閒地跑着,嚮導開車拉着我們,並沒有徑直到景區入口,而是繞了幾條街,穿過城區,沿着都汶公路走了一段,在一個不起眼的岔口停了下來,指着前面一個牌坊模樣的石柱,説前方便是都江堰了。我心中雖然有些疑惑,但還是跟着嚮導走了進去。牌坊的後面,是一截平整的石頭地面,像是一條路,卻又比兩邊的土地高出許多,懸在半空,原來,這便是建國初期蘇聯援建的都江堰大壩,人們企圖將岷江引到這片壩來,後來因為中蘇修惡,一夜之間,蘇聯撤離了所有的專家,也帶走了圖紙,於是這座堤壩便成為那個時代的棄兒,悄然無聲地蜷縮在了這裏。想來,這也算是那個不幸的年代中不多的幸事之一吧,若不是這段變故,都江堰,也許就要和三峽一樣,只能永遠留存於美麗的傳説之中了。

走過堤壩,前方是一條小路,雜草叢生,路的兩側,卻堆着無數的巨大的鵝卵石,整整齊齊,彷彿兩排守衞的士兵,綿延出很遠,這些全是汛期時,鄉民們用來裝筐堵截洪水的石頭。經過千百年的沖刷,原本堅硬的稜角早已經被磨得圓滑,卻唯有內心依舊不改堅實的質地,年復一年地守在這裏,等待着召喚,與洪水搏鬥。走到近旁,似乎還能聽到從深處傳來的洪水聲、衝擊聲、吶喊聲和歡呼聲。我不知道他們在這裏已經堅守了多長時間,也許從都江堰誕生的那刻起,他們就與之並肩戰鬥了吧,守堰的人,早不知換過了多少代,卻唯有這些石子穿越了時空,淡看人間滄桑。

就這樣,邊走邊看着,眼前的路,卻逐漸地清潤了起來,而路邊的草木也越來越顯得有生氣,再朝前走一點,居然隱隱地傳來了大水的轟鳴聲,空氣中,頓時充滿了濕漉漉的氣息,抬頭朝遠處望去,卻滿目都是茂盛的樹木,見不到半分江水的模樣,跟着嚮導,一腳深一腳淺地踏下幾級石階,轉一個彎,毫無徵兆地,一條大江豁然地咆哮出現在了眼前,而我卻似乎還沒有為這麼突然的遇見做好準備,不由得打了個激靈,呆呆地望着那江水呼嘯而過,浩浩湯湯地以席捲一切的氣勢撲向前方,繼而撞在了橫亙於半路的分水堰上,雖然有些不情願,但又不得不乖乖地聽從指令,一路湧向外江,直到下游匯入長江,化為我們民族的圖騰,另一支則拐入內江,猶如一把神奇的筆,陡然一揮,寫出成都平原千年的豐饒與富庶。

其實,早在都江堰建成之前,蜀地遠非今日的天府之國,作為秦帝國剛剛奪來的一片土地,四川只不過起到了穩定後方的作用,但這一切卻在一個人的到來之後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公元前二五六年,李冰任蜀郡守,在鼓勵耕戰的秦國,這一任命並不令人關注,但其產生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四川在古代素有赤盆、澤國之稱,非旱即澇,因此自古以來,在四川立國的國家大都國力衰弱,無法與中原的大國抗衡,而中原諸國也很少將四川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因為一則交通不便,二則物產匱乏,實在沒有任何的戰略意義可言。我想,當李冰接任蜀地,面對着滔滔岷江的時候,他也一定在困擾,如何才能將這條狂猛的野蟒制服,使其成為承載帝國騰飛的巨龍。

只是,李冰的前任們也並非沒有思考過類似的問題,但岷江上游水量充裕,而且山高谷深,到了中游灌縣附近,突然沒有了屏障,一馬平川的大地,正可任憑大水肆虐,洪水期往往水勢浩大,沖垮堤壩,而到了枯水期,從上游攜帶下來的大量泥沙又淤積起來,抬高河牀,加劇下次潰壩的危險,因而歷代治水,往往無功而返。

看着咆哮的大水,李冰沉默了,但他並沒有退縮,而是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積累,最終定下了治理岷江的方案,不過奇怪的是,他並沒有繼續堆高兩岸的堤壩,也沒有用童男童女去乞求河神的庇護,而是先後修築了一系列的引水工程,劈玉壘山,築寶瓶口,分內外江,通灌溉渠,有效地起到了洪季分澇,旱季引水的功用,從此,蜀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的`赤地也變成了天然的糧倉,正是因為有了都江堰,有了四川,好戰勇斗的秦國才真正具備了足夠的實力與老牌的東方強國叫板,進而在那位不世出的雄才大略的君主的帶領下實現了中國的統一。

秦尚水德,每一次,當黑色的秦軍如潮水般洶湧而至的時候,相信即便是再無畏的勇士也會從內心深處感到戰慄,但六國的君主們,又可曾想到過,秦人真正的強大,不在於秦軍的戰鬥力,而在於供養戰爭的強大國力,在於大後方那片有着豐富物產的土地。

雖然貌似強大的秦帝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分崩離析了,但都江堰卻始終默默地發揮着自己的偉大功用,哺育着那片大地上的人民。假如要説評選對於中國影響最大的工程的話,我想,結果不會是綿延萬里的長城,也不會是莊嚴肅穆的皇陵,唯有都江堰,才擔得起這個神聖的稱謂,因為幾乎從建成的那一刻起,她就默默肩負起了守衞成都平原的責任,使這片曾經災害頻發的土地成為了風調雨順的天府之國,進而供養起了這個偉大卻又苦難深重的民族。

很多人都會奇怪,為什麼是都江堰,為什麼是李冰,將前人無法企及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今天的我們,已經無法揣測李冰擁有着怎樣的智慧,但或許,在他看來,治理水患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先民的經驗早已告訴我們,對於大水,我們只能是疏導,而不能圍堵,同樣的,治國的思想又何嘗與治水不一樣呢?

為了抵禦“殘暴”的秦國,東方六國或多或少地都修築了用於防禦的城牆,但依舊無法阻擋秦軍馬蹄前行的腳步,最終都匍匐在秦人的黑色大旗之下。而當始皇帝志得意滿地宣稱六合之內,皇帝之土的時候,他似乎也忘記了秦國的成功根本,於是乎,原本用於抵擋秦軍,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各國城牆被連接伸延,成為了宏偉的長城,而原本在田間耕作的農民也被召集起來,為帝國的各項工程勞作,以成就萬世的偉業。偶爾有些小的反抗,強大的秦軍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平息,似乎這千秋的帝國已然可以高枕無憂了。但歷史總會證明,民心也如同那滔滔的江水,堵是無法永遠堵住的,於是僅僅過了短短的十數年,表面強大的帝國便土崩瓦解了,只不知,那位在千年燈燭不滅的皇陵中冷眼淡看世界的始皇帝,可曾醒悟過來,再堅固的城牆,也終有垮塌的時候,民心恰如流水,只有順應疏導,才能成就千古,一味圍堵,勢必被洪水沖垮。

希望通過城牆使自己的偉業延續千秋萬代的,又何止秦始皇一人,數百年後,在秦國的土地上,又出現了一位以戰無不勝聞名天下的統治者,雄心萬丈的大夏天王赫連勃勃,他在建立大夏國後,以蒸土築城法,修建了國都統萬城,取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意,據説城牆堅固,可抵刀斧,即便時隔千年,無人打理,依舊巍然屹立,據説用尋常的工具,休想鑿開城牆半分,可見統萬城之牢固,超乎想象。但就是如此雄偉的都城,卻如曇花一現般,在十餘年間,就被攻陷,並逐漸湮滅於茫茫的沙漠之中。到了現代,恐怕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在陝西與內蒙交界的那邊不毛之地中,居然還深埋着一座曾經令天下人聞名而驚心的都城。

退隱於沙漠深處的白城子早已淪陷,而強悍的大秦帝國也只能在歷史的烽煙中回味自己的輝煌,在赫連勃勃和秦始皇高大偉岸卻略顯冰冷的身影背後,卻躲着一個不起眼的人,真切而温和,盪滌了時光的塵埃,依舊鮮活地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李冰和他的都江堰,跨越了時空,無須聲名赫赫,無須戰功累累,李冰不言,都江堰無語,但他卻真正實現了千古帝王們的夢想,讓自己的事業千秋萬代。

站在都江堰的堤壩上,看着江水浩蕩而過,不由得想起了楊慎的名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否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此刻的景緻,與這千古的名篇何其相似,任你金戈鐵馬的英雄,末了也只能變成尋常百姓閒暇時口中的談資,而他們豐功偉績的象徵,終究也將化為塵土,唯有真正造福民眾,順應民心的,才能成為人民心中永遠歌頌的神祗。時至今日,不論朝代如何更迭,李冰都始終被尊為“川主”,而也唯有在四川,李冰取代了傳説中的河神,成為人民供奉和敬仰的對象。因為,他給人間留下的,不是嚴酷的條令,也並非冰冷的枷鎖,而是一座澤及後代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他偉大的治水思想,真正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儘管我們這些愚蠢的後人並沒有理解李冰的精髓,依舊用一種魯莽的方式來對待我們所依賴的江水和人民,但是,對於明天,我們依舊心存希望。

感謝李冰!感謝都江堰!

標籤: 散文 都江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zgg72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