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閒話中秋散文隨筆

閒話中秋散文隨筆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丹桂飄香,人們把酒賞月,舉家歡聚,其樂融融。中秋賞月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然而對於它的來歷,諸家説法卻不盡相同。

閒話中秋散文隨筆

唐代《開元遺事》上記載:中秋夕,唐明皇與楊貴妃臨太液池望月,官民效仿,形成了中秋賞月的習俗。《太平廣記》也有同樣的記載,但是陪同唐明皇遊月宮的變成了處州道士葉法善,後來,明代淩濛初將這個故事演化成通俗小説編入《初刻拍案驚奇》,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還有一種説法,早在戰國末年成書的《歸藏》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到了漢朝劉安的《淮南子·覽冥篇》中,發展為“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人們對嫦娥寄以同情,所以,在唐代開始將八月十五夜的賞月改為祭月,盼思嫦娥迴歸人間。

另據考證,“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中春晝,擊鼓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禮記》也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拜月。至於“唐明皇遊月宮”、“嫦娥奔月”等,只是人們在賞月時遐思冥想編出的神話而已。

中秋佳節,沉浸在一輪清輝之中,偶憶古人詠月之詩,使人浮想聯翩,更添佳趣。古人賞月,往往懷人憶舊,抒發純真的感情。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都是千古膾炙人口的.佳句。

李白詠月的詩更多,而且多豪放之氣。“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雖然有點放任不羈,但卻是豪情滿懷。至若“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九萬里,吹度玉門關”、“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等則可謂更是氣蓋一世,雄渾天成,讀來令人精神奮發。

在我國,中秋佳節除了賞月、吃月餅的共同風俗外,各地還有許多的奇異風俗。“吃田螺”是廣東、福建一帶的農村風俗。傳説唐末黃巢起義時糧盡被困,黃巢帶領將士們下田撿來田螺飽食一頓,並趁着中秋節晚上的明月殺出重圍。從此,人們中秋必吃田螺,並沿襲至今。

“趕月亮”是蘇州一帶農村的中秋風俗。中秋之夜,姑娘們打扮得花枝招展,結隊出遊,路上此來彼往,絡繹不絕,直到東方發白。

在江西農村,中秋夜要放“孔明燈”,相傳呂洞賓是在中秋之夜坐着“孔明燈”昇仙的。“孔明燈”是用白紙糊成的吊鐘形紙燈,中心吊着一團吸滿油脂的草紙,點燃後可升空數百米,抬頭望去,如夜空中閃爍的星星。

一輪明月,映照萬里神州。“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幾千年來,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就像這映照古今的明月,光照千秋,萬古生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yo4kj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