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閒話《祝福》隨筆

閒話《祝福》隨筆

閒話《祝福》隨筆

《祝福》反映了哪個時代?

一般認為這是辛亥革命前後的故事。清末民初無論是維新派還是革命派,只要有點新思想的,無不被正統派斥為“新黨”,魯迅雜文中即多有這樣的用法;而《祝福》中的魯四老爺見到“我”寒暄了幾句就“大罵其新黨”,“但我知道,這並非在借題在罵我,因為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這裏正是利用“新黨”一詞的複雜含義來表現人物,以見魯四老爺落後於時代之遠,同時也表明故事的背景在清末民初。

這樣來看問題固然有它的道理,但所指含糊的“新黨”一詞在“五四”前後仍然廣泛使用。新文化運動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擁護這兩大主張的就是“新黨”,例如《孤獨者》中的魏連殳曾經是“吃洋教的新黨”;魯迅1920年5月4日致宋崇義信中有云:“近來所謂新思潮者,在外國已是普遍之理,一人中國,便大嚇人;提倡者思想不徹底,言行不一致,故每每發生流弊,而新思潮之本身,固不任其咎也”;“要之,中國一切舊物,無論如何,必定崩潰……而社會守舊,新黨又言不顧行,一盤散沙,無法粘連,將來除無可收拾外,殆無他道也。”從更進步的立場來剖析這樣的“新黨”乃是魯迅小説的一大亮點,典型之作如《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等篇,就是《祝福》對其中的“我”也有委婉的批評,儘管這裏的故事是從這位“新黨”的視角看過去的。

所以也可以説,《祝福》中是利用了“新黨”一詞在“五四”前後的複雜含義來行文,以見魯四老爺落後於時代之甚遠,同時也便於展開最新鮮的故事。

《祝福》所寫的,就在當下,而非清末。試看小説的第一句話,就已經暗示了故事發生在民國成立以後:

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

説,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決定實行公曆,因此政府機關是不過舊曆年的,但民間並不理會這種規定,照舊過舊曆的春節,而不過公曆的元旦。如果故事發生在清末,“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這話就顯得莫名其妙:一共就一個年底啊。不用新曆時就無所謂舊曆。

其實不單是《祝福》,《彷徨》裏全部作品都是寫的當代題材。《吶喊》裏還有些清末的故事,如《藥》;而《彷徨》裏的十一篇作品都沒有標明時代,他後來又説,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統一戰線分化以後,自己“得到較整齊的材料,則還是做短篇小説,只因為成了遊勇,布不成陣了,所以技術雖然比先前好一點,思路也似乎較無拘束,而戰鬥的意氣卻冷得不少”(《(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這裏全是新東西,沒有辛亥之前的老故事了。

《祝福》中的“我”並不是魯迅,而只是一個故事的敍述者,魯迅早已用這種所謂“他知角度”來寫小説,例如《孔乙己》中的“我”就是咸亨酒店的一個專管温酒的小夥計。當然魯迅也用“自知角度”寫過小説,最典型的是《社戲》和《故鄉》_—這裏的“我”大抵可視為是魯迅本人,或者説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兒的;用“全知角度”寫的就更多,大部分都是。

《祝福》中的“我”無疑是一位“新黨”,一個五四時代的新派人物,所以很同情祥林嫂,同講理學的本家長輩魯四老爺話不投機,急於從他家離去。這位年輕的“新黨”,看樣子很像一個在外地讀書的大學生。當“我”在河邊遇到祥林嫂,被問了一個問題時,“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學校裏遇到不及預防的臨時考,教師又偏是站在身邊的時候,惶急得多了”。“我”又説自己被教育家説是生着精神病——只有在校學生才會這樣説話。

這位年輕的新黨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對勞動羣眾的痛苦頗多同情。魯四老爺大罵死非其時的祥林嫂是“謬種”,而“我”則在燈下回顧祥林嫂不幸的一生。不過這樣的“新黨”也是弱點很多的,他不但不能對祥林嫂作任何有效的幫助和指引,而且敏感多疑,自私自利。他對祥林嫂提出的問題“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作了一個滑頭的不負責任的回答。小説寫道,自己對靈魂的有無是毫不介意的,但考慮到魯鎮的人們照例相信鬼神,為她起見,不如説有吧;然後又用一句“説不清”推翻了全局。

不是用先進文化去向羣眾啟蒙,而是用世俗的見解、傳統的觀念去敷衍塞責,不肯有任何擔當;最後則決心一走了之。實際生活中的“新黨”,這樣的人很不少。

後來魯迅評論柔石小説中的蕭澗秋道:“濁浪在拍岸,站在山岡上者同這飛沫不相干,弄潮兒則于濤頭且不在意,唯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濱的人,一濺水花,便覺得有所沾濕,狼狽起來”(《三閒集·柔石作<二月>小引》)。《祝福》中的“我”正是這位蕭先生的前輩;而他們的後輩則甚多甚多,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看到;就是我們自己身上,大約也殘存了不少這樣的基因,雖然對某些問題也頗有自己的.看法,但一碰到實際,就覺得一籌莫展,不如就與時下的已成之局和光同塵,或退回到個人的小空間裏去,算是保持着正直和清醒,而其實於事完全無補。這種新型隱士固然高於同流合污以圖自利的卑俗小人,但真正能推動社會

進步的還得靠無所畏懼的鬥士。

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無論舊派新派,往往有許多弱點。批評舊派相對比較容易,注意剖析新派的深層弱點,則是魯迅最值得研究的地方。也是讀魯迅的人最值得反躬自省的地方。

小説裏寫景往往是為了寫人,而非賣弄才情的筆墨或者什幺孤立自足的東西。寫景大體可分為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兩類,自然可以“人化”,而人文景觀本來就是人為的,對於表現人物尤其可以起到比較直接的作用。

道理好懂,運用之妙各有不同。即如對聯,中國小説裏是常常會寫到的,在《祝福》裏只出現了一次,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久遠的回味——

我回到四叔的書房裏時,瓦楞上已經雪白,房裏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脱落,鬆鬆的捲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百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上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註》和一部《四書襯》。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書房總是最能表現其主人的地方,“從前有人説過,自己的書齋不可給人家看見,因為這是危險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這話是頗有幾分道理的,一個人做文章,説好聽話,都並不難,只一看他所讀的書,至少便顛出一點斤兩來了”(周作人《書房一角·原序》)。“講理學的老監生”魯四老爺到老也還只讀理學方面的入門之書,看來根本談不上什幺學問,至於不全的字典,誰都明白那是基本沒有什幺用處的——這位魯四老爺的斤兩隻要在他書房的案頭略一翻,很容易地就掂量出來了。

以理學家自命而懸掛道教活神仙陳摶老祖的大“壽”字,思想實在比較混亂;他究竟信仰什幺呢。

標籤: 閒話 隨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dokv7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