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長亭送別》教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長亭送別》教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雷雷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學生活動:請學生簡介《西廂記》的故事梗概;談談他們心目中的張生、紅娘、鶯鶯。

教師引導:張生和鶯鶯在經歷了佛殿相遇、一見鍾情、月下吟詩、互通歌曲,發展到傳書遞簡、跳牆赴約,直至西廂幽會、兩情繾綣,最後長亭送別、海誓山盟,他們的愛情最終是花好月圓。這就是流傳至今的《西廂記》,今天我們共同來欣賞其中最美的一折--《長亭送別》。

二、1、小組合作:對照註釋,瀏覽課文。不懂的問題互相討論,向老師提問。

2、小組合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請一位同學介紹節選課文內容大意。教師播放課件,幫助把握內容大意。

四、請幾位同學朗讀重點曲子:

《滾繡球》、《叨叨令》、《脱布衫》、《滿庭芳》、

《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

五、佈置作業:

深入閲讀課文,在把握戲劇衝突的基礎上,試着理解其主題。

第二課時

一、 快速瀏覽全文,劃分段落結構,併為各部分擬一個角度一致的小標題。(詳見課件)

二、這四部分都緊扣一個字來寫--“別”,抒發了鶯鶯的離愁別恨。那麼,導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麼?--科舉考試。

三、學生活動:依據文本,説説在對待科舉考試這件事情上,老夫人、張生、鶯鶯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老夫人:“到了京師休辱沒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

深入體會“辱沒”、“掙揣”等詞語的含義。

張生:“小生此一去,白奪一個狀元回來。”

在對待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觀點是一致的:重視功名利祿。

鶯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在科舉這件事情上,鶯鶯的想法是與他們不一致的,她更重視的是愛情。

四、分析其中的戲劇衝突。

戲劇衝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衝突;觀念和觀念的衝突;情感與情感的衝突。

比較起來,哪些衝突更為重要?當然是人物背後的觀念與情感的衝突更為重要,而劇作家表現什麼樣的衝突體現了作家的思想價值取向,體現作品的社會意義。

就本文的戲劇衝突分析,看體現了什麼矛盾,作家的思想價值取向是什麼,作品的社會意義是什麼。

歸納:本文的衝突主要體現在封建禮教和愛情之間的矛盾。

五、不就是個考試嘛,張生也説了,“白奪一個狀元回來”,“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鶯鶯為什麼如此悲傷呢?大家能找出理由嗎?

1、多情自古傷離別;

2、平安是福(孫飛虎搶親風波後,更加珍視平安);

3、中不了狀元,老夫人也許會賴婚(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張生也許會不歸(金榜無名誓不歸)。

4、中了狀元,也許會成為高門大户甚至是帝王之家擇婿的對象,也許還會有異鄉花草的吸引……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婦女的社會地位多麼低下,他們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鶯鶯擔心自己的愛情也是不無道理的。

六、《西廂記》的結局如何?用一句話來概括--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有了不起的思想價值:第一次正面提出婚姻自主的願望。

七、結語:

雖然《西廂記》的結尾未免落入俗套,但王實甫筆下的張生和崔鶯鶯衝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鄙棄名教綱常和功名利祿,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勇敢地愛了起來。這種行為,不知使多少封建衞道士咬牙切齒、膽戰心驚,不知使多少在婚姻制度壓迫下的青年男女為之擊節,為之飛越。即使在今天,《西廂記》仍然讓我們心領神會、激動不已,讓我們認識到人性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貴。

第三課時

一、 導入:

《長亭送別》,有人説它“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心絃的離歌。”它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以其獨特的風貌和格調,形成了非常優美的“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

二、認真欣賞文章的語言文字,説説這位“美人”美在什麼地方。

1、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

2、教師歸納總結:

情景交融美

意境和諧美

人物真情美

語言精湛美

以《端正好》和《一煞》為例,先請學生有感情地美讀。

分析:找出文中的意象仔細揣摩,“碧雲天”、“黃花地”、“西風”、“北雁”、“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等。這些意象完美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清秋送別圖,奠定了全文淡雅淒涼的意境,與鶯鶯的離情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整體的和諧情境。(可聯繫有關的詩句和情境來使學生入境,例如《送別》、《雁南飛》等。)

全文又可分成四幅畫面:長亭途中、長亭離筵、曲終人散、張生遠去。把鶯鶯的離愁別緒放在這四幅畫面中,作境殊情異的描寫,又創造出了局部的情景交融之美。

細節描寫烘托出了人物的真情之美。例如:

口裏--泥土酒食、玉醅似水

心中--心內成灰、煩惱填胸

眼前--險化作石、淚添河溢

身上--鬆了金釧、減了玉肌

語言精湛之美。

(1) 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人物心理。(比喻、誇張、用典、排比、對偶等,結合文本來具體分析)

(2) 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從而形成清麗華美、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化用古詩詞句入文,善於煉字;多用兒化韻,雅俗共賞,朗朗上口。

後人評價關漢卿和王實甫的語言風格時,各用到一個詞:本色和文采。

三、佈置作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作改寫,散文和詩歌都可以,要求展現出自己的文采。

作者郵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z7xzo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