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長亭送別教案

長亭送別教案

《長亭送別》講述了崔鶯鶯十里長亭送張生進京趕考的別離場景,而張生和崔鶯鶯這對衝破世俗相愛的戀人,短暫的歡愉後即將飽嘗長久的別離相思。反映了自由愛情與封建禮教的尖鋭矛盾,表現了對封建禮教對人性人情嚴重束縛和壓制的控訴。

長亭送別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長亭送別》,進一步瞭解元雜劇中“生、旦、醜、末”等戲劇角色和“雲、科”等戲曲呤唱道白手法的作用。

2、通讀全文,理解情節,分析劇中人物形象,體會主人公在分別時難捨難分的微妙心理。

能力目標

1、品味曲詞多用修辭,融古代詩詞和民間口語為一體而富於文采的特點。

2、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欣賞情景交融的特點。

德育目標

1、理解文中主題,領悟劇中的矛盾衝突和鶯鶯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2、欣賞優美曲詞,領略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

1、積累有關知識,品析人物形象。

2、欣賞曲詞特點,品味藝術魅力。

【教學難點】

體悟鶯鶯別離時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確本劇的戲劇衝突。

【教學方法】

1、策劃分角色朗讀和美讀,在讀中領略優美曲詞的藝術魅力。

2、運用現代化手段,擴大課堂容量,為學生欣賞課文提供幫助。

3、引導、點撥學生對曲詞的賞析、學習和領悟曲詞的藝術手法。

4、運用比較閲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一)方案一:

有一首歌唱得好,“山不轉水在轉,水不轉人在轉”。道出了人生就是不斷奮鬥、追求的一生,決定了大多數人要四處漂泊,不斷踏上新的征程。新的相聚,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別離。“人生自古傷別離”,別離情從古唱到今,無論是“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惆悵,還是“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都難掩“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涼。儘管奢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發出“不破樓蘭誓不還”的豪言,也難免“循牆繞柱覓君詩”的渴望,殷勤致問“君子意如何”。但是,最令人牽腸掛肚、難捨難分的恐怕還是要數本擬長相廝守卻又不得不別離的戀人了。李商隱在《無題》詩中這樣寫道:(屏幕顯示)

無 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怕見之不易,更覺別離之難,東風無力,人生何堪?唯效春蠶、蠟燭,終生相待。殷殷囑託意難盡,但求青鳥常往返。江淹在《別賦》中説:“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李商隱在此詩中更是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秋風漸起,黃葉飄零,又一對相親相愛的人兒就要別離了,他們是否會像那些偉大的詩人一樣暢敍別情呢?打開課文,請看《長亭送別》(板書)。

(解説:營造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利於對文章的學習。同時,本文曲詞優美動人,故用詩歌導入,形式一致,易於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方案二:

愛情,是個美麗的字眼。自古以來,無數的文人墨客對它進行了真摯的描寫和詠歎。然而,愛情,不能超越時代與社會而孤立地存在。所以,以愛情為切入點,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思想意識。如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孔雀東南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台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西廂記》,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課題、作者)。

二、解題:

(一)簡介王實甫:

王實甫,元代戲劇家。大都(今北京市)人。名德信。生卒年與生平事蹟不詳。根據其作品和有關材料推斷,他的創作活動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貞、大德年間。王實甫的活動年代不會早於馬致遠。擅長於寫“兒女風情”一類的戲,《西廂記》為代表作。

(二)劇情簡介: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五本二十一折。寫相國小姐崔鶯鶯在普救寺遇書生張生,二人一見傾心,適遇叛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崔母聲稱能解兵圍者即以鶯鶯許之。張生仗義相救,計退賊軍。事後,崔母嫌張生出身寒苦,棄約賴婚。在侍女紅娘的幫助下,二人私下結合。不料被老夫人發現,拷打紅娘,反被紅娘所責問,無奈之下,被迫同意兩人的婚事,但卻逼迫張生第二日就上京赴考,不獲功名,不許回來,長亭別後,張生得中為官,最後與鶯鶯團圓。

三、疏通,誦讀:

四、結構:

第一部分,是赴長亭路上的場面,寫了鶯鶯因為離別而愁苦的心境。“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得人煎煎熬熬的氣”,“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寫了鶯鶯的愁緒。

第二部分,是長亭餞別的場面,突出了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的思想感情。“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表明了鶯鶯對張生赴試的態度,顯示了她的叛逆精神。

第三部分,是臨別叮囑的場面,主要表現鶯鶯對張生的關心和擔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又擔心他考中後“停妻再娶妻”。這種心態不僅表現了鶯鶯對功名利祿的輕視,而且表現了她對二人愛情前途的深深的憂慮。

第四部分,是分手後的場面,描寫了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捨的情景和離別後的痛苦。“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長亭路上——痛——重別離

長亭離筵——恨——輕功名

長亭叮囑——怕——勿棄擲

長亭目送——念——難割捨

五、內容:

提問1:對待愛情和科舉功名、鶯鶯、老夫人、張生各有什麼想法?(最好引用文中的語言來回答。)

討論後明確:鶯鶯:堅決反對張生上京趕考。中的“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和中“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是她最好的回答。這些句子使《西廂記》擺脱表現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老套套,昇華到否定世俗傳統偏見的高度,使藝術形象迸發出閃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很好地展現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和對封建禮教的反抗精神,鶯鶯珍視愛情,不同意張生趕考的憂慮是矛盾的。如果張生高中,他年少多才,金榜題名,自然會成為高門大户的擇婿對象。如果落第歸來,老夫人這一關勢必難過。這都不是鶯鶯要的'結果。從這裏,我們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裏婦女的悲慘地位。

老夫人:她執意在“拷紅”後第二日就打發張生上京趕考,並説明“如不能得中,便休回來”。她不顧女兒的幸福和追求,恪守“三輩兒不招白衣婿的教條”。

張珙:本是上朝取應的舉子,他是為了鶯鶯才滯留浦東的。現在愛情已獲得,上京趕考是順理成章的事,儘管不忍分別,但在求取功名這一點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

提問2:請同學們結合以上分析,概括本文所揭示的主題。

明確: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張生相愛,這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的否定,不求門當户對,只求真情永遠。為了愛,視功名如糞土,這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對封建傳統道德的反抗。因而,本折的主題可以概括為:通過鶯鶯送別張生的情景,刻畫了鶯鶯別離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緒,表現了兩人之間真摯的愛情,突出了鶯鶯的叛逆性格,突出了歌頌婚姻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主題。

教師:《西廂記》的結尾仍以大團圓結尾,這是不是又流入了才子佳人幸福團圓的俗套?是不是削弱了劇本的反封建主題?

明確:《西廂記》歷來為人所稱道,不僅僅在於它的曲詞優美,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在思想上的新意,雖然是在寫才子佳人,但貫穿全劇的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使劇本在思想上更趨深刻。為了愛,張生不去科舉,滯留浦東;為了愛,鶯鶯衝破封建禮教的枷鎖,同張生聯吟酬唱;為了愛,鶯鶯寧要並頭蓬,不喜狀元郎;為了愛,不惜違背相國家法,私會於西廂,有力地突出了愛情與封建家長的矛盾。並且對讀書追求功名利祿那一套世俗觀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既反封建禮教,也反封建婚姻制度。劇中的正面主張是:“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正因如此,作者才設計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這樣,非但沒有削弱其批判性,反而更加強化了對封建禮教觀念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

(解説:幾個問題滾動式地提出,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向深入,全面準確地理解文中的反封建意義,認識鶯鶯的叛逆本質。學生討論回答,教師作適當引導。)

提問3:列舉學過的表現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幸福的作品,並和本課的主題比較。

明確:《孔雀東南飛》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揭露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牛郎織女》的愛情悲劇也控訴了封建禮教對愛情自由的扼殺的醜惡。

《西廂記》以張生和鶯鶯的抗爭,有情人終成眷屬為結局,可以看成是追求愛情的思想對封建禮教的勝利。

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的形象則更為豐滿、深刻。賈寶玉是封建貴族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對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視世俗、卓然獨立的種種表現,反映了他對封建道德的反抗。全面敲響了顛覆封建社會的喪鐘。

(解説:此題的設計是為温故知新,經過專題化的小結、思考,提高文學鑑賞能力。)

六、人物形象:重點是崔鶯鶯

這一折突出地刻畫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題名,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不是愛情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臨別時不忘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與老夫人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她也有深深的憂慮,明確地告訴了張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是有現實基礎的。鶯鶯的態度突出地表現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對愛情的執着。鶯鶯的離愁別恨,是她對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並不僅限於兒女情長。

七、比較閲讀

1、比較《長亭送別》和《竇娥冤》,回答如下問題。

(1)崔鶯鶯、竇娥這兩個藝術典型形象的性格有什麼共性和個性?

明確:共性:善良的心理,反抗精神。

個性:崔鶯鶯出身名門,是一個大家閨秀,期待真正的愛情,反對封建禮教,鄙棄功名利祿。竇娥先為童養媳,後為寡婦,恪守封建倫理綱常,不怕官府,不怕嚴刑。

(2)《西廂記》和《竇娥冤》均為元雜劇,從節選內容來看,兩文在結構和表現手法上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各自的特色,請作一下比較。

明確:相同:故事情節由一幅幅畫面構成,宮調一樣,曲牌也大同小異,皆由一人主唱。

不同:《長亭送別》四個部分情景交融,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境,渲染氣氛,與主人公的離愁別恨天然渾成。

《竇娥冤》三個場面悲壯之中藏細膩,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匯聚為充滿奇異的浪漫色彩。

(3)關漢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作家,王實甫以“文采見長”為“文采派”的領袖。試就節選的兩篇課文來説明兩者的語言特色。

明確:《西廂記》語言華美典雅,以富於文采為特色。作者善於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境、渲染氣氛、情景交融、使劇情合一,富於意境美。語言委婉雋永,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詩詞中典雅凝練的語句與生動活潑的民間口語,語言具有詩化的特點。具善用修辭,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法使語言獨具魅力。

《竇娥冤》語言樸實無華,以“本色”見長。曲中語言直白,感情強烈,直抒胸臆,多用白話,多用方言詞語,通俗自然,口語化的特點更明顯,修辭手法較少,更具自然洗練的民間氣息。

2、播放《天仙配》錄音,屏幕顯示歌詞: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

隨手摘下花一朵,我與娘子帶髮髻。

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

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

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

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這一曲《天仙配》,同學們一定很熟悉,曲調輕快愉悦,宛轉流暢,歌唱者七仙女和董永也是民間廣為流傳的追求自由、追求愛情的一對愛侶。鶯鶯和張生是別離,七仙女和董永是相偕還家,他們的心情不同,眼中的景物也自是不同,請同學們從這兩個反差強烈的曲詞中去尋找它們的共同點。

明確:雖然由於境的不同,所抒的情也不同。但他們對愛情的熾熱追求,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渴望是一致的,鶯鶯是“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七仙女是“夫妻恩愛苦也甜”。鶯鶯認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七仙女願男耕女織,永守家園。由此可見,只要能夫妻相偕,舉案齊眉,什麼功名利祿、神仙生活皆可拋之腦後,真切地體現了他們對自由愛情的大膽追求,對傳統禮教觀、婚姻觀的否定。

雖然一個是悽慘景象,抒離愁別恨;一個是景色美豔,寫歡聚團圓,但他們所表露的情感卻是一致的,那就是不願分離,效鴛鴦比翼雙飛,天長地久;學並蒂,共結連理。

(解説:《竇娥冤》剛剛學過,通過比較,可以複習舊知,聯繫新知,還可以在比較中明確“本色”與“文采”的不同,以及元雜劇的共性。《天仙配》一曲,也是人人皆知的名曲,和本折進行比較,可以使學生明白相同的情感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達,更進一步體悟本曲矛盾衝突的激烈,以及反封建的主題。)

標籤: 長亭 送別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ydov9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