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花河行散文

花河行散文

小鳥的翅膀長成了,該是放飛的時刻了。不求看到她飛過的痕跡,只想讓她翱翔天宇。2011年9月初,我與妻阿雲一起送女兒去牡丹江上大學。一路的風景也是讓我目不暇接。山嶺相接遠近不盡相同,綠氈鋪滿了錦繡的東北大地,好一幅天然的美景。火車快速地將我們帶進山區,讓我時隔二十多年又一次看到了高山的偉岸。

花河行散文

説起“花河”,你可能不會知曉,我要提及牡丹江,你也許再熟悉不過了。牡丹江,當地人稱'花河'。因牡丹乃花也,而江與河乃同系。牡丹江的得名實際有兩種説法,一説,一萬多年前火山噴發的巖漿改變了松花江的流向,彎曲流經至此地,滿語穆丹就是彎曲之意,因此得名牡丹。另一種説法,萬年以前地殼移動,將一座盛開牡丹花的地方移到了松花江支流,故此得名。

四日,我與妻阿雲還有女兒,同行的還有女兒的同學及家長,一同登上了南去牡丹江的列車。看到行李架上的大小箱包,那些青春稚氣的臉龐,洋溢着掩飾不住的興奮。車窗外的風景着實迷人……

晚上18.34分列車徐徐停靠了牡丹江站,出租車司機熱情地將我們送至一個離女兒學校較近的旅店。當晚,我與阿雲帶着女兒先行看了看學校概況。時至晚上七點多鐘,街上的行人顯得稀落,藉助燈光下,城市的規範讓人覺得那麼舒心。一路詢問,來到了女兒就讀的學校,與門衞諮詢了相關情況後,我們佇立在裝飾華麗的校門外,我為阿雲母女拍了幾張霓虹下的照片。

次日早,我們領女兒來學校為其報到,校園裏花團錦簇,樹木參天。此時先於我們的學生及家長滿院皆是。校門口的學生代表熱情地接待着每一位報到生。左側的導詢台,在此開始陸續辦理各項入學手續,宂繁瑣碎的程序,讓我們直至午後三點多鐘才接近尾聲。之後又在校園內為女兒置辦一些生活用品,所有的事項安排完畢早已華燈初放。壯觀的校園又在霓虹燈下熠熠生輝,無人問津的花草靜觀其美。

六日,我們決定去當地的北山公園。剛開始是準備去鏡泊湖了,只因距離太遠,加之我們的時間倉促,後改變了計劃。恰好,曾在牡丹江讀過書的外女小悦從山東趕來。為了觀賞一下花河之城的風光,我們決定步行。牡丹江,是個中等城市,給我的第一印象如同我的第二故鄉長春市——乾淨、整潔。城市建築規劃整齊有序。街道兩旁的白楊樹,就如矛盾描寫的白楊禮讚一樣,“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幹,筆直的枝。”花草更是一道靚麗賞不夠的風景線。特別引人注目的還有,街道兩邊用實木製作的方形花壇,翠紅的花兒在綠葉的陪襯下嬌豔喜人,怡人悦目。後來聽當地人講,那花盆非實木合成,而是用水泥製作的仿實木花盆。以假亂真的傑作讓人佩服。

在外女的引領下,行走間,不知不覺來到了北山公園。抬眼望去,映入眼簾的是公園峯頂的一個樹木掩映的涼亭,好有若隱若現之感,大有廬山無限風光在險峯之魄勢。我們決定先行登山看看他的廬山真面目。暫且不説公園裏怡心悦目的花花草草。登上石階準備上行,走了一段,妻説這台階太陡了,改路上山吧。於是我們繞到公園左側的柏油路面,繼續上山。寬闊的路面,整潔平坦,不見一絲垃圾。路兩旁高山林立,各種樹木遮天蔽日。我與外女分別擔當攝影師,拍下了登山時的各個角度。忽見前方有幾位遊客在圍觀着什麼,我也好奇地走上前,原來是一隻林中可愛的小松鼠,正在食用不知哪位遊客給他的瓜子,那吃相帶着機靈。我端起相機為這可愛的生靈拍下了幾幅照片。

大約半小時後,我們總算看到了那個廬山真面目,山下見到的那個涼亭---晶華亭。涼亭裏面還有幾位老者正在玩撲克牌。樹木掩蓋下的景緻總是令人神往。站在這裏,俯瞰整個花河之城,盡在我的鏡頭裏留下全貌。我用我的鏡頭吻遍了花河,這座優美之城,這高山之巔,無盡的風光。回去的路徑是就是上山之前要走的石階,朝下看去蜿蜒曲折望不到頭。還好,一路有鐵欄扶手相伴。蒼松翠柏藏廬山,涼亭山頂看牡丹。

六日下午,我和阿雲去車站購票準備次日返回。在火車站前,鏡頭裏同樣留下了'牡丹江歡迎您’的電子條幅,記錄了我們的身影。無論是街道的蒼松花草還是昂揚向上的白楊樹,還是站前的地下源商場,到處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記。抬眼望山川,身邊鮮花伴您行。文明的甲級之城,熱情温和的市民。三天之行,我領略了花河的山,花河的酒,花河的景色實在美,今生走過不後悔。

每座城市都有着獨特的風韻。牡丹江——花河,漫步在這座被羣山環抱,花園式的秀美之城,猶如沐浴着柔和的春風,意境會讓我交織在一起的情感由此層生。

標籤: 散文 花河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vpekv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