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懷念桑樹散文

懷念桑樹散文

春節過後,春的腳步也就越來越快了,而這個時候,人們大都脱下了厚重的冬衣,人也變得跳躍和輕鬆起來。每當徜徉在春日暖陽的街巷,看着路旁一叢叢、一蓬蓬的各色樹木,樹梢上漸漸綻出的嫩綠新芽,心底不由有一種蓬勃在湧動。

懷念桑樹散文

今年的春天,雁城衡陽興起了一場“十萬喬木進雁城”的綠化活動。據報載:今年中山南路和船山大道新植了桂花樹和叢生桂花,蒸陽路加種了二行廣玉蘭,蔡倫大道種上了紅花玉蘭和銀杏,蒸湘北路有中華楠木和紅葉李,而江東的東風北路還種上了櫻花。所以這段時間,你常可發現突然間被翻開的泥土和挖開的樹坑。不經意間,你會驀然發現某一條大街上新植的一行行樹木整齊地闖入了你的眼簾。

這讓我深深地憶起了兒時曾經生活相伴了很多歲月的那株桑樹,讓我久久地揮之不去。

小時候,我常跟奶奶住在石鼓區一個叫做鬆角坪的地方。小巷裏一間挨着一間的都是些低矮的磚瓦平房,有的還是樹皮和稻草的屋頂。那時奶奶的矮房就在這條小巷的當口,門前是堅實的泥土地,只不過在房門口墊了幾條青石板的台階。抗戰時期的衡陽保衞戰使整個衡陽城幾乎夷為平地。後來人們只得就着些殘磚剩瓦搭建起這些簡樸的房舍,以後不斷地修修補補,才有了那時的格局。

隔奶奶家只三四間房,有位我稱“大伯伯”的女主人,她家裏緊挨着的,就有一株碩大偉岸的桑樹。在我幼小的記憶裏,那株桑樹一直就是那麼高大遒勁,粗黑的樹幹足有半米還多,高高的樹冠遠遠高過那些屋頂。站在它的下面,我常常要仰視它那如傘蓋般寬闊濃密的樹冠。眯着眼從樹葉的縫隙間探視那一束束撒落下來的陽光,搖曳的樹影兒和斑斑駁駁的陽光在地上來來回回的晃悠,聽着樹梢上不時傳來的陣陣蟬鳴,夏日的午後顯得那樣的寧靜,彷彿只有我獨自在這世界佇立。

而春天的時候,桑樹的葉子長得特別可愛,葉子上沿着葉脈疏疏地長着細細的.絨毛,用手指輕輕地拂去可以仔細地感覺到細細絨毛在指尖滑過的愜意。每當這時,我常常要摘下一些桑葉,認真地拾掇乾淨,把它們平平地放置在一個紙盒裏,然後捉幾條白白胖胖的蠶寶寶爬在上面,託着腮久久地端詳,看着蠶寶寶們沿着桑葉邊緣蠕動着笨拙的身體,有節奏地點頭一樣的進食動作。只一會兒功夫,好好的桑葉就被它們啃噬下一塊凹凹的缺口來。如果蠶寶寶多了,你還可以真切地聽見那輕輕的沙沙聲。綠的一片上爬着一條一條胖胖的蠶寶寶,着實可愛。看着它們忙碌的樣子,心裏也又甜滋滋的起來。

每年的五到七月,是桑椹成熟的時候。這時候,樹上掛滿了一墜墜沉甸甸的,紅紅紫紫粒粒飽滿的果實,有些熟得能滴出汁兒來。而這時,樹下常常引來一羣羣的小屁孩,倘若要是有個人膽兒大的又會爬樹,往往會在小夥伴們的齊心幫助下,偷偷地攀上樹去,就着夠得的那些熟了的桑椹急急地摘下幾掛來,然後就匆匆溜下樹,高興地與小夥伴們呼嘯着一轟而去。大家追着這個勇敢的英雄,爭着搶着能多得幾顆,然後挑那好的塞到嘴裏去,嚼出一些紫黑色的汁來掛在嘴邊。吃多了,也就把紅紅的脣染成了黑色。因為上樹摘桑椹常常弄壞“大伯伯”家的屋牆和瓦檐,一聽得外面有動靜,“大伯伯”就氣沖沖地拿着一根細竹竿追了出來。警惕的小朋友們也就撒腿跑開了,只留下一串串的尖叫聲和怒罵。

上學後,一到暑假放學,鬆角坪的孩子們又常有機會湊到一塊了。夏天太陽雖有些曬,但碩大的桑樹能給我們闢出一大片陰涼。小夥伴們取下誰家一塊平平整整的門板架在上面就成了一張大桌子,大家圍坐在一起,各自取出自己的假期作業,不知疲倦地一做就是大半天。有算算術的,有寫小字的,還有弄出毛筆和墨汁來寫大字的,那時從文具店裏買來的墨汁常有股不好聞的氣味,於是小巷裏充滿了這種特有的氣息。

其實衡陽這地方是很容易植桑的。桑樹應該算是衡陽地域的本土樹種。然世事變遷,現在的城裏是很難覓見成片成林的桑樹了,常説“滄海桑田”,那麼這“桑田”呢?

我的童年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個叫做鬆角坪的地方,在這株大桑樹下度過的。伴隨我的,就是年邁花白頭髮的奶奶和小巷裏和諧相處的老街坊。街巷雖小,但對於那時的我來説卻是那麼的大,足夠我遊戲和閒耍。夏日寧靜的午後,大人們都去午休了,我常獨自坐看對面高牆屋頂上那些黑色羽毛的不知名的鳥兒們來回地飛來飛去,覓食、進巢、喂雛的忙碌。輕風吹得牆頭上的小草和樹枝一陣陣晃動。偶爾,秋風起後,還可以看到高天上飛過來一行排着“人”字的大雁,整齊地向着南方移動,慢慢地消失在我的眼前。看着它們遠去的身影,我常在想,它們這是要飛到哪裏去呢?一定很遙遠很遙遠吧。

時間過得真快,我的奶奶和那些熟識的街坊鄰里,很多都已作古多年了。曾經,我去造訪過那個叫“鬆角坪”的地方,原來的景緻早已不存在了,而那株桑樹也沒了蹤影。於是心裏不免一陣悵惘。

再過些日,又到清明瞭,我在想,今年清明,是不是到奶奶的墳邊去植幾株桑樹苗呢。待到它們再長得高高大大的時候,我可能就能帶着自己的孫子去看老老奶奶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rkl448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