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荊山的散文

荊山的散文

風景秀美的山脈,帶給人們一種温馨安逸,也是一座綠意城市的風景線。對於寫手們來説,山脈是再熟悉不過的,究其奧妙,説到山即可聯想翩翩。

荊山的散文

因個人喜好,曾去過好幾個省份,遊玩過很多風景優美的山脈。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區域,因它的環境和自然條件,形成獨特各異的自然風景,成為人們納涼休閒的好去地。遊覽過三峽景區之後,為長江三峽風光的無比雄偉壯麗讚歎。去過巴黎,為登上巴黎鐵塔凝望那氣象萬千的城市景觀而讚歎。作為中國人,龍的傳人,華夏炎黃子孫,也曾為萬里長城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偉大奇蹟而讚歎不已。

我出生在閻良,深愛着這塊孕育我和成長起來的肥沃的土地,深愛她的神奇與魅力。地處關中平原白菜心地段的荊山,閻富之交,本是一個塬,位於渭北,西起三原縣嵯峨山,東起閻良關山。這座亦稱為閻富接銜交替濕澤地,究其外貌特徵,相比之下,既沒有西馬拉雅山脈的高度,也沒有壯觀、巍峨崑崙山脈的長度,甚至,在中國金雞版圖找不到它一丁點。但這座北依富平,南靠渭水的山脈,有着她五千年厚重歷史韻味,有渭北明珠,人間天堂,秀美閻良等讚美稱號。

曾拜讀過作家趙熙大作《春在荊山》。這篇散文開頭這樣寫的,荊山,在秦地關中中部平原,橫旦着一條自西而東的丘塬起伏的山脈,如同天龍下凡,神韻靜卧於此。這段文緒節選,活靈活現點化出荊山的外貌和特徵。

也曾拜讀過作家孫見喜的散文《雨後荊山》,閻良作協主席冉學東的長篇小説《風谷》。冥冥間,作為長期生長居住荊山腳下的閻良人,對於曾經發生在這座山脈過去和當代及這座城市的故事,這裏的一草一木觸動心靈深處的共鳴與熱愛,也為它孕育的厚重歷史墨韻豐功偉績,感到自豪和驕傲。

腳踏這片鬆軟肥沃的土地,尋蹤歷史,荊山,這座看似尋常的山脈,帶給後裔的卻是,一宗宗不尋常的歷史墨韻足跡。早些年前,義和、關山、菩薩坡、南康橋四個仰韶文化遺址,見證早在5000年前,荊山石川河沿岸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傳説中的一代風流人物,統一天下,開創歷史之舉的漢高祖劉邦,其父的陵墓,位於荊山塬北。

旬邑荊山歷史墨韻蹤跡,這裏曾吸引不少帝王遊幸、畋獵於此。據史記記載,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兩位皇帝,因荊山魅力景緻,建游龍宮於此。建築宏偉,宮內幽雅清靜,景色宜人。院內有一棵粗壯高大的古柏,一通碑石,一眼水井,被世人流傳“一百一十一眼井”的傳説。

一座帶有五千年古風神韻,遠道而來的山脈。五千年前,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鑄鼎,河山統一;四千年前,大禹鑄鼎,佈於九州,版圖統一,開創了華夏民族的鼎盛時代。

從荊山的初步瞭解認識,説道對於荊山的讚歎與關聯詞。荊山巍然,凝重無語。它的'靜默,沉寂着五千年滄桑歷史的蕩條和洗禮。雁過有聲,徜徉人們心間的,不但是她的輝煌歷史墨韻足跡,而且,還有她經歷五千年滄桑歷史蕩條過後,一座充滿現代化氣息城市的奮進與崛起。

一偶然機會,應筆友鄉約,與荊山結緣。這個草長鶯飛,花紅柳綠的美好時日,當你踏上這塊痠軟的土地,荊山,在你不經意,未留神悄悄地披上一層綠色春衣,抬眼間你就會被漫山的春色絆住腳步,讓你舉止為難。當你平心靜氣地腳踏荊山山樑脊骨之上,舉首遠望,再遠望,一座春意怏然荊山塬頭,她厚實的脊樑駝峯地域闊達,地勢低凹凸顯,迤邐蜿蜒的山脈走勢如同橫卧青川之上綠色長龍。筆直大道兩側,一樹樹春蕾待發的櫻花孜孜不倦綻放春日裏的芳香,一盞盞懸掛農家桃園門前火紅的燈籠,寫意着熱情好客的農家人春日懷情。

近幾年來,荊山經過政府的開發,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寫意間,豎起一條條驕橫錯綜筆直的鄉村道路,一塊塊春意怏然的花卉園藝和生態農業。陣陣春風吹拂下,這兒一囤囤,那兒一簇簇,紫的,紅的,藍的,黃的。紫的透亮,紅的似火,藍的透徹,黃的光亮。站在春意怏然的荊山塬頭,你一不留意間,那散落濕地綠蔭間,一棟棟清晰明朗鄉間村舍浮空,緩緩升起了縷縷炊煙。也許,此刻,陣陣農舍佳餚安逸地飄香,會令你心弛神怡,聯想翩翩。想起兒時經往淡淡趣事,使你愁眉緊鎖,一抹青愁,眉上心頭。

歷史悠遠,歲月無情,五千年的風雨,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通融進這蕩蕩的天風雲煙之中。走進荊山,你就來到了閻良,你就走進了中國航空城。用心去觸摸這座充滿青春活力綠色圍城,觸目可見的“大荊山”、“大飛機”的寫意,會讓你聯想到,閻良這個標誌性符號的大氣勢磅礴與包容。

坐落在荊山腳下春意怏然的綠色圍城,閻良,園在城中,林在園中。麒麟斑點的沿街井市,一排排,一棟棟,高矗樓宇,麟層疊碧,筆直的道路兩旁,一棵棵梧桐樹,一株株櫻花樹,經過幾十年風雨蕩條,在城市美容師和發藝師修剪下處處彰顯一派生機。閻良,一幅“大荊山”、“大飛機”的寫照,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變革與統一,孕育了閻良的成長與騰飛,承載着發展民族航空事業的追求與夢想,續寫着中國航空城新的篇章。

標籤: 荊山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82o2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