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童年記憶之冬天裏的遊戲散文

童年記憶之冬天裏的遊戲散文

樹葉落了,花兒謝了,西北風呼呼地吹得人瑟瑟發抖,小漕嘴覆上了一層厚厚薄薄的冰蓋,紛紛揚揚的雪花有時也會來湊個熱鬧,給大地穿上潔白的棉襖:這,就是我童年時的冬天印象。

童年記憶之冬天裏的遊戲散文

童年時的冬天感覺就是一個字——“冷”;怎麼才能熱起來呢?也是一個字——“玩”。那麼兩手空空的我們可以玩些什麼呢?只要肯動腦筋,只要有幾個要好的夥伴,不管在什麼地方,不管有沒有玩具,我們都能玩他個滿頭大汗。我們玩的那些遊戲,現在的孩子們可能不屑一顧,而當時的我們卻總是樂而忘返。將它記錄下來奉獻給大家,希望能喚起老年朋友的童年記憶,也給小朋友們知道一下老一輩的歡樂、辛酸。

一挨油筋和搶屋柱

冬天的早晨,最吸引人的是暖暖的陽光,孩子和老人都會三三兩兩地結伴走出家門去佔領避風向陽的地方。

老人們坐在椅子上,手裏捧着火熜,講着那老掉牙的往事。

孩子們蹦啊、跳啊、跑啊,玩累了就在牆根下排成一列橫隊,將兩隻凍得像饅頭一樣的小手湊到嘴邊呵着熱氣。不一會兒,他們就你推我擠地玩了起來,大家都往中間擠,誰力氣小,站不住,就被擠出隊伍,老老實實地排到最後去,接着繼續往中間擠,這樣不斷地擠進擠出,不但小手不冷了,渾身都會熱起來。這就是“挨油筋”。

“ 挨油筋”也有自己的規則,只能用身體擠,用手肘碰,絕不可以用手拉或用腳踢,後背必須緊靠牆壁,誰離開牆壁就算輸了。雖然比的是力氣,但也有暖暖的友情,如果你個子特別矮小,你就應該站在兩個大個子的中間,當大家用力的時候,他倆會給你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讓你穩穩地堅守着陣地。

沒有太陽的日子裏,只要有三到五個人就可以玩“搶屋柱”的遊戲(也叫獅子兜八角),好像現在電視節目裏經常玩的搶椅子差不多。家鄉的房子都是一條條的弄堂,家家門前基本上都有寬度不同的屋檐,寬屋檐外側就有兩根屋柱,內測也有兩根屋柱,小夥伴一人靠上一根柱子,留下一個人站在中間,大家開始拍手,“一、二、三、四、五......”數到十,就得交換位置,五個人搶四根柱子,在奔跑的時候不是人碰人,就是柱子被別人搶了,總有一個人搶不到。如此循環往返,熱熱鬧鬧,既強身又禦寒,不但小孩喜歡有時候大人也會參與進來。

二跳繩和踢毽子

跳繩和踢毽子直到現在還有好多孩子在玩,不過他們的繩和毽子基本上都是從商店裏買來的,做工考究,造型漂亮,和我們當年用的有天壤之別。

我們的繩子都是自己搓出來的草繩。草繩的材料就是稻草,早稻草柔軟、手感好,但是不耐用;晚稻草挺括光亮,搓繩的時候比較費勁,但是經久耐用。我經常跟着母親打草鞋,所以搓草繩的技術還是挺好的:先將稻草草腦扎住,用手指或釘耙拉去草絨,然後攤開來,含一口水,均勻地噴灑草上,讓它軟化以後就可以用雙手搓成你所需要的長繩或短繩了。

玩伴多的時候可以跳長繩,一個一個進去,比誰跳的次數多,也可以分組計分,水平高的還能在長繩裏邊跳短繩,甚至有人還會在長繩裏邊踢毽子。沒有玩伴,自己一個人也有許多玩法:前跳、後跳、連跳(雙飛、三飛)、打環等等。好在至今還有不少跳繩愛好者,他們玩出了不少新花樣,可謂是把這簡單的玩法發揚光大了吧。

現在踢毽子的人好像不多了,電視節目裏偶爾看到,它已經成了雜技表演。然而在我們童年時可是很普及的哦。

做一隻毽子先得準備幾根公雞尾毛、一根短短的鵝毛管,一個銅錢和一小塊棉布。

那時的過年時節,有的人家會殺一、二隻自家養的公雞,殺公雞時總會圍着幾個小姑娘,她們雖然很怕見到這殘忍的一刻,可又不願放棄這難得的機會,因為漂亮的公雞尾巴毛可以用來做毽子。家裏養着公雞的大人總會在殺雞以前就拔下雞尾巴上最鮮豔的幾根毛留給自己的女兒;鵝毛管可就愈加珍貴啦!殺鵝的機會是很少的,一般得等到婚喪喜事,所以有心的大人都會給孩子們收拾起來保存一些鵝毛管。

用一小塊棉布將銅錢包起來,拿來針線縫製牢固,鵝毛管的`下端一公分處剪成四等分,折成九十度角用線固定在用布包着的銅錢上,鵝毛管的上端插進幾根漂亮的公雞毛:一隻毽子就做成了。

毽子的玩法也有很多,一個人、兩個人、一羣人都可以玩。

我沒有什麼活動天賦,踢不好毽子,只會踢“紙毽子”,拿一塊石頭或其它重物,外面包上剪成了條條的紙片,用一根線紮成一隻小拖把那樣就變成了一隻紙毽子,會玩的人可以和真正的毽子一樣踢,像我這樣的,在扎線處縛一條繩子拿在手中再踢,這樣就不會飛走了。

三打彈子

彈子就是圓圓的玻璃珠,有單色的和彩色的,(就是現在跳棋的玻璃珠)那時的小店都有買單顆的。打彈子是男孩子的遊戲,很少有小姑娘參加。

打彈子的基本動作就是食指夾住彈子,大拇指用力將它彈出去。

小一點的孩子玩的是“進洞”:在一塊不大的泥地上挖五個洞,四個在正方形的相交角上,中間挖一個稍大一點的。第一個玩者從一洞出發,如果彈子進入二洞,可以繼續向三洞進發,又打入三洞,再繼續去四洞,最後如果進入中間那個洞——我們叫老虎洞,你的彈子就成了老虎。玩的時候不可能那麼順利,無論你沒有進入那個洞,你的彈子就得紋絲不動地固定在原地,讓後面一位開始打彈子,如果他進洞了,就可以用他的彈子來撞擊你的彈子,讓你滾得遠遠的(增加你的進洞難度)然後他自己繼續下一步,當然,如果在進攻你的時候,沒有觸及你的彈子,他也就要定在原地,讓給下一位玩者了。一起玩的幾個人玩完一輪,有成為老虎的,有還在各個洞外的,老虎就可以吃掉其它彈子(被他撞擊到的)吃掉一個還可以連續吃,直到落空,但是如果老虎掉到老虎洞以外的其它洞裏,他就淹死了。被吃掉的退出比賽,其餘人接着玩,直至老虎和老虎對打......最後剩下的那位就是勝利者。

有的小朋友在玩的時候,被老虎吃掉的彈子就歸老虎所有了,他們口袋裏不像我們只有一顆彈子,而是叮叮噹噹地裝滿了彈子。老師説這是“變相”,聽話的學生是不的,再説我們也沒有那麼多錢去買彈子。

還有一種就是在賭彈子。是稍微大一點的孩子玩的。他們不用挖洞,只要劃定一個範圍,可大可小,兩個人或幾個人都可以玩。各人在這指定的範圍內放下自己的彈子,然後“拷波”(剪刀、石頭、布)決定先後,先出的可以瞄準任何一顆彈子去撞擊它,觸及了,就吃掉這顆,繼續吃另一顆;沒觸及,就得停在原地,衝出了邊線也要拿回來停在相應的邊線上,讓別人進攻。我們偶爾也玩這種遊戲,但是不賭彈子,只打手心。

四( 畾力)瓦橋和(畾力)木圓 這個lei是寧波土話,我水平有限打不出來,下面只能用滾字代替滾瓦橋就是滾銅板(或銅錢)。

找一塊平整的地方,劃定遊戲的範圍,在一端用兩塊破瓦片或磚頭,搭成一個人字形的瓦橋,瓦橋朝前的那一面也就是人字的一撇要是一個平滑的斜面,玩的時候至少要有兩個人,各人準備好一個銅板(沒有同板的用銅錢代替),以“拷波”方式決定先後,按順序站在瓦橋的後側,手握銅板、放開、讓它順着人字的斜面向前滾動。凡是滾出邊線或前方限定線的和不小心往瓦橋後面滾(這叫開後腔)的,都得將銅板放到瓦橋前面一手託的地方(也就是算你滾得最近),然後按銅板的遠近,由遠及近開始戰鬥。最遠的那個人站到自己銅板的位置上,手裏拿着自己的銅板,可以採用三種方式向第二個人發起進攻:如果俯下身子,伸單手就能將對方的銅板拿到(這叫腰着),記三分,取消對方繼續戰鬥資格,自己接下來再打下一個;如果腰不着,就將銅板扔出去,能剛好扔中下一個銅板的,記二分,而且還可繼續打下一個;如果沒扔中,而扔在下一個銅板的一手託處,記一分,離對方的銅板一手託之外,不計分,你就退出戰鬥,由下一個人開始。

如果碰到兩個人的銅板在場地的兩邊,看起來遠近差不多,這就容易發生糾紛,得有旁人來做中間人作出決斷;還有出線的銅板放在瓦橋前,如果後面的人滾銅板的時候觸動了它,那大家就要重來,而且出場順序還得顛倒過來:這就是“滾到閤家散,重來頭返腳。”

這裏所説的記分,賭錢的就是付現金,我們小孩子不賭錢,就是打手心:一記、二記、三記或者三記、六記、九記......

為了讓銅板滾得遠一點,有的人用力往下扔;有的人將銅板的外圍四周用榔頭敲打出很厚邊緣。但是你滾的太遠了很可能會出線,即使不出線,下一個人如果有意滾的近一點,你就吃不到;還有你的好朋友正好被別人壓的很近,你可以控制自己銅板的遠近和方向,或者近距離地壓着對方,或者將銅板滾到另一個方位,又剛好處在對方的下手而又在你朋友的上面,這樣對方扔不到你,為朋友解了圍。當然這樣做必須有很高的技藝。所以,看似簡單的滾銅板,其實也得鬥智鬥勇,勤學苦練。

沒有銅板或銅錢,怎麼辦呢?拿一塊破磚頭或瓦片,慢慢地敲啊敲,磨啊磨,讓它變得圓圓的,這就是(畾力)木圓,小朋友在一起,就這麼將它滾來滾去,比比誰滾得遠;丟來丟去,看看誰吃掉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38nkd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