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長歌行》古詩和翻譯

《長歌行》古詩和翻譯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聽説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歌行》古詩和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長歌行》古詩和翻譯

長歌行

唐代:李白

桃李待日開,榮華照當年。

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

枯枝無醜葉,涸水吐清泉。

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

桃李務青春,誰能貰白日。

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

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

畏落日月後,強歡歌與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樂府,建功立業,理想

譯文及註釋

桃李花得日而開,花朵繽紛,裝點新春。

東風已經復甦萬物,草木皆似欣欣欲語。

枯枝上發出了美麗的新葉,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機。

造化運轉着天地,太陽乘着日車不停地飛奔。

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寫上您的名字?

桃李須待春天,但誰能使春日永駐不逝?

時不我待,富貴與神仙兩者皆會錯肩而過。

金石之堅尚會銷蝕殆盡,風霜日月之下,沒有長存不逝的東西。

我深深地畏俱日月如梭而逝,因此才歡歌縱酒,強以為歡。

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間,老之將至,身已衰矣!

註釋

⑴長歌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三十列於《相和歌辭·平調曲》,屬樂府相和歌平調七曲之一。題解雲:《樂府解題》曰:“古辭雲‘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言芳華不久,當努力為樂,無至老大乃傷悲也。”魏改奏文帝所賦曲“西山一何高”,言仙道茫茫不可識,如王喬、赤松,皆空言虛詞,迂怪難言,當觀聖道而已。若陸機“逝矣經天日,悲哉帶地川”,則復言人運短促,當乘間長歌,與古文合也。《長歌行》古曲今不傳,惟留歌辭近十首,李白這首為其中之一。

⑵待:一作“得”。

⑶榮華:草木茂盛、開花。《荀子·王制》:“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

⑷東風:春風。李白《春日獨酌》詩之一:“東風扇淑氣,水木榮春暉。”百物:猶萬物。《禮記·祭法》:“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脩之。”

⑸“枯枝”句:謂枯枝生新葉,皆可愛也。

⑹羲(xī)和:古代神話傳説中的人物。駕御日車的神。《楚辭·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⑺竹帛(bó):竹簡和白絹,古代初無紙,用竹帛書寫文字。引申指書籍、史乘。《史記·孝文本紀》:“然後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施於萬世,永永無窮,朕甚嘉之。”

⑻務:需要。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綠,故稱。《楚辭·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只。”王逸注:“青,東方春位,其色青也。”

⑼貰(shì):出借,賒欠。

⑽蹉(cuō)跎(tuó):失意;虛度光陰。南朝齊謝朓《和王長史卧病》:“日與歲眇邈,歸恨積蹉跎。”

⑾銷鑠(shuò):熔化,消磨。漢枚乘《七發》:“雖有金石之堅,猶將銷鑠而挺解也。”

⑿歡:一作“飲”。

⒀倏(shū)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呂氏春秋·決勝》:“倏忽往來,而莫知其方。”蒲柳:即水楊,一種入秋就凋零的樹木。蒲與柳都早落葉,這裏用來比喻人的早衰。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篇》:“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霜彌茂。”

賞讀:

這是一首詠歎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託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着露珠,在朝陽下閃着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着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讚,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讚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着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豈不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乾了嗎?豈不就像青青葵葉,一語秋風就枯黃凋謝了嗎?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着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豈不等於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説教,使最後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鐘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説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説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歎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讀這首詩,我們很自然會聯想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段關於人的生命應該如何度過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顧已逝的年華時,不因虛度時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無成而羞愧;這樣,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就可以坦然地説: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人世間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引導讀者少壯及時努力,不要虛度光陰,這種人生態度無疑是積極的。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説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裏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着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乾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豔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拓展: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隋時因罪流徙中亞,他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他在少年時期即“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好遊俠。25歲時,抱着“四方之志”,出川東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天寶初年曾進住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貶去職。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病死在當塗縣令李陽冰家。李白幼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教育,青年時接觸過道士和縱橫家,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複雜,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但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極為不滿,他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蔑視權貴,但也有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的詩現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樂府詩約佔四分之一,其代表作為《蜀道難》、《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也是五七言絕句的聖手。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則韻味醇美,音節和諧流暢,感情真率,語言生動,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標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標準,和王昌齡的七絕,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g4vj2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