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究竟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1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人小傳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年輕時很有俠氣,喜歡擊劍、打獵,生活放蕩不羈,後來折節讀書,以詩歌博取了很高的聲譽。關於王之渙的詩歌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有一則旗亭畫壁的故事:唐玄宗開元年間,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到酒樓小酌,正巧梨園主管帶着十幾名弟子也來會飲,三位詩人便悄悄避開,在旁邊偷看她們的歌舞。三位詩人約定:“我們都是詩壇名人,但一直不分高下,正好趁這個機會,看看她們唱誰的詩最多,誰就算第一。”先有一名歌女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便在牆上畫了一道,説:“這是我的詩。”第二名歌女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在牆上畫了一道,説:“這是我的詩。

”第三位歌女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又伸手畫壁,説道:“這還是我的詩。”王之渙自以為成名已久,見沒人唱自己的詩,便對王昌齡、高適説道:“這些歌女都是潦倒樂官,所唱的不過是下里巴人之詞,而陽春白雪之作則不是這等庸俗脂粉膽敢接近的。”於是便指着歌女中最美的那個道,“咱們等着聽她唱什麼,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詩,我一輩子不再與你們二位爭勝;如果是我的詩,你們二位就該拜我為師。”很快,便輪到那名頭上梳着雙鬟的最美的女子歌唱,她唱的正是王之渙的詩:“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便揶揄起王昌齡和高適來,不覺大笑出聲,驚動了那些伶人。三位詩人便把來龍去脈講述一遍,伶人們競相禮拜道:“俗眼不識神仙,請三位加入我們的宴席!”三人依言,飲醉竟日。

注講

①鸛雀樓:舊址在山西蒲州,是唐代的登臨勝地。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唐人在鸛雀樓的登臨之作只有三篇最能摹寫其景,除王之渙這首《登鸛雀樓》之外,一是暢當的《登鸛雀樓》:“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一是李益的《同崔邠登鸛雀樓》:“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恨猶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名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2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講

①羌笛何須怨楊柳:典出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柳”諧音“留”,故而古人有折柳送別的風俗,以唐代最是盛行。唐代長安城外的灞陵多種柳樹,灞陵折柳送別堪稱長安當時一景。

春風不度玉門關:《後漢書·班超傳》有“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玉門關是西北極邊之地,詩人以“春風”暗指朝廷的恩澤,所謂“春風不度玉門關”實是暗指戍邊將士得不到朝廷的關心,久在邊塞而不得還鄉。

名句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3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詩人小傳

孟浩然(689—740),唐代五言詩的名家,在襄陽鹿門山中隱居度日。李白很仰慕他,在《贈孟浩然》詩中稱:“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其實,孟浩然的隱居並不由衷,只是屢屢求官卻屢屢失意的結果。孟浩然40歲的時候曾到長安與名士們郊遊,一次在祕書省與眾人聯句作詩,吟出“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滿座歎服,沒人再敢繼續聯句下去。開元末年,大詩人王昌齡到襄陽拜訪孟浩然,孟浩然興奮之中不顧病後需要忌口,吃生魚發病而死。孟浩然的詩風閒適淡泊,頗得陶淵明的意趣。

注講

①諸子:諸先生。峴山:又名峴首山,襄陽名勝。

②魚梁:即魚梁州,漢代著名隱士龐德公隱居於此,孟浩然素慕龐德公的為人。夢澤:在洞庭湖北岸一代,古時有云、夢二澤,並稱雲夢澤。

③羊公:指晉人羊祜。據《晉書·羊祜傳》記載,羊祜坐鎮荊襄陽之時常常到峴山上飲酒賦詩,並一度對同遊者慨歎説:“自有宇宙以來便有此山,而自古以來,如我們一般在這裏登臨玩賞的賢者勝士也不知有多少人,全都湮滅無聞,使人悲歎。”羊祜死後,襄陽人士感激他的德政,在峴山為他立廟樹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淚,故而這塊石碑又名墮淚碑。

名句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4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注講

①這是一首標準的干謁詩。所謂干謁詩,是士人作詩投贈於權貴之門,懇請後者的援引。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遊於長安,以這首詩投贈宰相張九齡,詩題中的“張丞相”即張九齡。

②涵虛混太清:即涵納虛空,混於太清。太清:天空。這句形容水天一色,渾然莫辨。

③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這兩句是説自己想要渡水卻沒有舟楫可用,若繼續像現在這樣平居閒處則有愧於這個聖明之世。在儒家傳統裏,有所謂“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如果身處有道盛世,士人若不出來做官,不出來為社會服務,就是不應該的。

④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語出《淮南子·説林訓》:“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孟浩然以布衣之身看着官場,彷彿正是臨淵而羨魚,渴慕之情溢於言表。

名句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不過是一首窮形盡相的干謁之作,格調不高,但描寫洞庭湖的這一聯堪稱千古壯觀,既是寫景的第一等筆法,亦大見盛唐氣象。《新唐書》本傳與《唐摭言》記載過一則故事,説王維在皇宮待詔時曾經偷偷地邀請孟浩然進來切磋詩藝,沒想到唐玄宗突然駕到,王維慌忙之中將孟浩然藏到牀下,但見到玄宗之後又不敢隱瞞。玄宗並未責怪王維,還説自己一向聽説過孟浩然的名望,今天正好一見。孟浩然出來拜見玄宗,承旨吟誦自己的新作。當他吟到“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時候,玄宗不悦道:“是你自己不求做官,我何曾拋棄過你?”於是下旨放孟浩然還山。《唐詩紀事》的説法略有不同,孟浩然是受宰相張説的推薦拜見玄宗,吟詩後玄宗不悦道:“是你自己不求做官,我何曾拋棄過你?你為何不吟‘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呢?”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5

送魏萬之京

李 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詩人小傳

李頎(690—751),開元二十三年進士,擔任過新鄉縣尉。李頎性格疏狂放浪,對時政缺乏興趣,一心想要修煉成仙,當時的社會名流們反而因此很看重他。李頎的詩風如他的性格一般,狂放豪縱,不拘小節,鏗鏘有力。他還擅長寫玄理詩,可惜存世之作不多。

注講

①魏萬:後改名為魏顥,以魏顥這個名字而知名。魏顥也是一位詩人,據他自己説是“平生自負,人或為狂”。魏顥極度仰慕李白,曾經千里追蹤李白的足跡。李白也很欣賞魏顥,委託他編輯自己的詩文,還寫過一首長詩《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送給他,其中描繪魏顥的形象:“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風塵。五月造我語,知非儓儗人。相逢樂無限,水石日在眼。徒幹五諸侯,不致百金產。”魏顥是李頎的晚輩,當時李頎或在洛陽,魏顥將要辭別李頎前去京城長安,李頎便寫這首詩相送。

②離歌:告別之歌,一作驪歌。據《大戴禮記》載,客人在辭別主人的時候歌詠《驪駒》。

③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聽,這裏讀去聲tìng;過,這裏讀陽平聲guó,這是古音的讀法。律詩在用字上對平仄要求極嚴,“聽”這個位置必是仄聲字,“過”這個位置必是平聲字,否則就會大大破壞詩歌的韻律感。

④砧聲:搗衣的聲音。民俗以秋日搗衣,所以這裏以砧聲暗示節令。

⑤令:依古音應當讀陽平聲líng。

名句

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6

《靜夜思》

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牀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説:“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説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敍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着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敍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户的皎潔月光射到牀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説,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裏的親人。想着,想着,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説的比他已經説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脱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裏,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7

月夜憶舍弟·賞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 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從范陽起兵南下,攻陷汴州,逼近洛陽,山東、河南等地都處在戰亂中,杜甫的幾個弟弟就分散在這些地區,戰亂中音信全無,於是,引起了詩人無限的擔憂和思念,便作下這首詩寄託自己的心情。

詩人在詩文的開始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描繪了一幅蒼涼、孤寂的邊塞景象,“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戍樓的更鼓阻斷了人們的行路,天邊的一隻大雁在孤鳴。一隻孤雁的鳴叫沒有打破第一句的沉悶,反倒是以動襯靜,反襯了這種沉悶的氣氛,使詩人筆下的環境更加單調冷寂。“斷人行”點明瞭社會環境,體現了戰事持續久且頻繁,所以道路都受阻。這兩句詩烘托了悲哀悽涼的氛圍,也點明瞭詩人寫作的背景環境,這樣寂寥的蒼涼 的環境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離愁別緒。

“露從今夜 白,月是故鄉明”,這兩句描寫點題,描寫了月夜 的環境,也點出了詩人寫作的時間,即一個有白霧的夜晚。白露在月亮清輝的照耀下越發顯得清冷。“月是故鄉明”,這一句不似寫露那樣客觀描寫景物,詩人在月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各地明月都是一樣的,但是在詩人眼裏,故鄉的月亮分外的明亮,而且充滿了肯定色彩。其實,這裏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微妙變化,表明詩人對家鄉的分外懷念之情。這兩句寫得雄健有力。“月是”這一句自然引出了文章的主題,即詩人兄弟之情。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詩人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詩人在這樣悲傷的環境中想到同胞兄弟們音信全無、生死不知,擔憂之情可見一斑。所以,這兩句表達的感情也是非常沉痛的。弟兄離散,家已經不存在了,感情悲傷真摯。這兩句詩非常具有代表性,概括了安史之亂中廣大百姓的共同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第五、第六句,詩人進一步説明自己的憂慮心情。兄弟們四處離散,在平日裏寄書就難以保證到達,更何況是現在戰亂紛繁的時候呢,所以,親人生死難料啊,言外之意,充滿了詩人深深的擔憂和眷念之情。

這首五律,語約義豐,結構緊密,上下承接自然。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8

佳人·賞析·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賞析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辭官取道秦州入蜀途中所作,這時“安史之亂”發生已經有五年,詩人主要描寫了“佳人”在戰亂後的悽慘遭遇和她的.高潔情操。

這首詩按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即前八句,主要寫了佳人的家庭在戰亂中支離破碎。第一句用“絕代”形容了佳人的絕美容貌,接着居於“空谷”體現了她情趣的高潔,而“幽”字暗示了佳人內心的孤獨寂寞。三四句説明了佳人本是富貴人家的女子,落難到此。絕代的美麗女子竟然淪落到鄉野空谷中,表現了佳人命運的悲苦,境況的悲慘。這裏我們不禁對佳人的身世產生了好奇,那麼,她的家人在哪裏呢?他們怎麼不來接女子呢?接着佳人説到“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原來,“安史之亂”中,她的兄弟們慘遭殺戮,所以,她的孃家已經家破人亡了。女子不禁感歎“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語言率直坦誠。

第二部分從“世情惡衰歇”到“那聞舊人哭”,這部分主要寫了佳人丈夫薄情拋棄了她。“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這兩句寫了女子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世事變化無常的感歎。詩人用“轉燭”比喻世事變化之快,非常恰當、貼切。這兩句為下面對丈夫的變心做了鋪墊。接着女子言其丈夫“輕薄”拋棄了她,另娶了“新人”。詩人用合歡樹和鴛鴦作比喻,表現了佳人丈夫的絕情和佳人內心的痛苦,合歡樹尚且開合有時,鴛鴦還知道不獨宿,而佳人丈夫竟然比植物、動物還要絕情,佳人對丈夫的憤怒溢於言表。“新人笑”、“舊人哭”這對鮮明的對比,表現了佳人的激憤心情。孃家人已經破敗了,而丈夫又無情地拋棄了她,可見佳人遭遇的坎坷悲慘。

第三部分是最後八句。主要描寫了佳人的清貧生活,讚美了佳人的高潔情操。“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這句中清澈的山泉水象徵了佳人清淨高潔的品格,語言慷慨莊重、純潔端麗。佳人生活清苦,派婢女賣珠,用松蘿植物修補茅草屋,佳人生活清貧,卻沒有愁苦,忙着修整這個小家,有安貧樂道的意味。佳人頭不插花,常常採柏動盈掬,雖然天氣寒冷衣服單薄,佳人在日暮中靜靜地倚修竹。此時彷彿一個不卑不亢,傲然獨立在竹林中的美女形象鮮活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些描寫表現了佳人不被坎坷遭遇打倒,像柏和竹那樣有着高潔的情操。描寫細膩形象,清幽意境自生,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這首五言古體詩,詩人通過描寫佳人這個形象,既展現了當時的社會情況,也從中寄託了詩人高潔的志向和情操。佳人的悲慘遭遇和她美麗高潔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人頓生同情和敬佩之情,引起很多人思想上的共鳴。語言樸素誠懇,含蓄藴藉,感人肺腑。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9

《題木蘭廟》

【唐】杜牧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裏曾經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

譯文:

花木蘭女扮男裝去參軍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夢鄉里,也會和女伴們一起對鏡梳粧;只是為了替爺從軍、保家衞國,多次想回家時竭力剋制着自己與邊關將士大碗喝酒。想想木蘭為了安靖邊烽,萬里從戎,她也將會和王昭君和親,死留青冢一樣,永遠博得後世敬愛!

註釋:

木蘭廟:《太平廣記》雲,黃州黃崗縣(今屬湖北武漢市黃陂區)木蘭山,在縣西一百五十里,今有木蘭鄉。木蘭是一個民間傳説故事中的人物,其故事可能產生於後魏,關於木蘭的姓氏後人眾説紛紜,應信有其人。

彎弓征戰:言木蘭代父徵戎,勇敢善戰。

拂雲堆: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烏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明妃:指王昭君。

賞析:

詩人一開頭先從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徵落筆,用“彎弓征戰”四個字,不但活靈活現地描繪出這位巾幗英雄的非凡氣概和神韻,而且生動地再現了她征戰十二年的戎馬生涯。接着詩人進一步把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夢裏曾經與畫眉”。木蘭姑娘雖身着戎裝,南征北戰,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不愧為英雄好漢。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嘗不希望早日結束征戰生涯,嚮往和平寧靜的少女生活。“夢裏”、“畫眉”形象地表達了英雄的女兒情懷和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説,“彎弓征戰”是表現這位巾幗英雄外在的“陽剛”之美,那麼,“夢裏”、“畫眉”則是表示英雄內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對人物的描寫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強了詩的藝術魅力。

詩歌的最後,陡翻新意,生髮出卓特的史論。木蘭把酒思鄉的時候,居然想到了漢朝遠嫁番邦和親的明妃王昭君。詩歌在構思上和詩意上的跳躍,細想,她們之間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這些相似,才能藉此來抒發花木蘭內心的鬱結。一則,她們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離家別親來到邊塞;更為重要的是:雖然她們的身份、經歷以及到邊關的原因各不一樣,但是她們這兩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載着家國、民族的重大責任,她們是來為國紓難的。這樣的重任本應是男性擔當的,現在卻讓兩位紅顏女子來揹負,並且還要承受着離別的痛苦,在男權社會中,這是不正常的。難怪中唐詩人戎昱在《詠史》一詩中對這一歷史現象發出瞭如此的質問:“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這便是杜牧在此詩中沒有直接發出,但卻深藴其中的議論,新見迭出,確實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這首詠史絕句寫得很有特色,一沒有引用典故,二沒有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和細緻的心理描寫,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幗英雄的感人形象。詩人採用先抑後揚的手法,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峯,從而突出了這首詩的主旨。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10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

坐觀垂釣者 ,空有羨魚情 。

註釋

1. 詩題或作《臨洞庭》。張丞相:指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這首詩是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贈給張九齡的干謁詩。

2. 八月湖水平:指八月秋水盛漲,幾乎與湖岸齊平了。

3. 涵:涵容,包含。虛:太虛,指天空。太清:亦指天空。這句是説浩瀚的湖水涵容着天宇,水天混而為一。

4. 雲夢:古代澤名,分跨長江南北,江北為雲,江南為夢,面積廣八九百里。後來淤積成為陸地,大約在今洞庭湖北岸地區。這句是説壯闊的洞庭湖,水氣蒸騰,籠罩了雲夢澤的上空。

5. 撼:搖動。岳陽:即今湖南嶽陽市,在洞庭湖東岸。

6. 欲濟無舟輯:想要渡湖,卻沒有船和槳。這裏暗喻想要出仕卻無人引薦。

7. 端居:閒居,隱居。聖明:古代對皇帝的頌辭,這裏指因皇帝聖明而出現的太平盛世。

8. “坐觀”二句:《淮南子説林訓》“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這兩句比喻自己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法實現願望。

【翻譯】

仲夏八月的時節,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齊平了,湖水涵容着天空,水天渾然一體。湖上蒸騰的霧氣籠罩着雲夢澤,洶湧的波濤衝擊着岳陽城。(正像)想要渡船卻沒有船隻(我想要出仕做官卻沒人引薦),(我)安居不仕卻有愧於聖明天子。坐着看垂釣的人,空有一腔羨慕之情。

寫作背景

此詩舊注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為相時,孟浩然(45歲)西遊長安,以此詩投贈張九齡,希望引薦。然有人説733年孟浩然在長安時,張九齡尚在家鄉韶關丁母憂,張於年底才進京就任中書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見到張九齡。二人之相會當在張貶荊州長史時。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雲:"本詩當作於開元四年(716,浩然28歲)左右張説任嶽州刺使期間。" "張丞相當指張説"。

【講解】

詩人選取洞庭湖為切入點,首聯描寫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八月秋高氣爽,浩闊無垠的湖水輕盈盪漾,煙波飄渺。遠眺碧水藍天,上下渾然。一個“混”字寫盡了“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雄渾壯觀,表現了一種汪洋恣肆、海納百川的意境。

頷聯描寫湖水聲勢。“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寫雲夢澤水汽蒸騰,岳陽城受到洞庭湖波濤的搖撼。句式對仗工整,意境靈動飛揚,表現出大氣磅礴的氣勢。一個“蒸”字寫出了雲蒸霞蔚、龍騰虎躍、萬馬奔馳之勢;一個“撼”字,筆力千鈞,如同巨瀾飛動、“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場景,然而,“岳陽城”又被壯闊的湖水所擁抱。這使讀者比物聯類:一座古城與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況是一個人的力量。如果沒有湖的涵養、滋潤,就不會有百草豐茂、萬樹花開的美景。這裏妙筆生花,一語驚人,是千古名句。

頸聯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這兩句採用了類比的手法,先説詩人自己本想渡過洞庭湖,卻缺少舟和槳,詩人以“無舟楫”喻指自己嚮往入仕從政而無人接引賞識。後一句中一個“恥”字,道出躬逢盛世卻隱居無為、實在感到羞愧的心情,言下之意還是説明詩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薦舉出仕。“欲濟”而“無舟楫”,比喻恰當,婉曲傳旨。

尾聯化用典故,“卒章顯志”。“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化用《淮南子·説林訓》的古語:“臨河而羨魚,不若歸而結網。”喻指詩人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從實現這一願望,這是對“頸聯”的進一步深化。“垂釣者”比喻當朝執政的人,這裏指張九齡,懇請他薦拔;“羨魚情”喻從政的心願,希望對方能竭力引薦,使詩人的願望得以實現,活靈活現地表達了詩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難以啟齒的複雜心理。總之,詩人那種有志難酬、不得已而為之的難言之情“逸”於言表。

詩人繼承了自《詩經》以來傳統的比興手法,託物言志,自然和諧。既包藴着豐富的自然美,又體現了詩人的逸士風神,正是“筆墨之外,自具性情”。

【賞析】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緻。“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涵虛,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這兩句的意思是説:“到了中秋時節,洞庭湖裏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一眼看雲,只見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渾然成為一體,美麗極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在這浩翰的湖面和雲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岳陽城都受到了震撼。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緻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願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這是寫景的妙用。

詩的後四句,轉入抒發詩人自己的感情,轉得也很自然。眼前洞庭湖的美景,觸動了詩人的心事,使他想起自己隱居獨處、默默無聞的境地,不禁感慨萬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濟是渡水,舟楫是船和槳,端居是閒居無事可做。這兩句,詩人用巧妙的比喻,向張丞相表白:我是不甘心過隱居生活的;虛度年華,辜負大好時光,我感到羞恥。可是,我要渡水卻沒有船隻,我要出來做事卻無人引薦,這就是我的難處啊!

最後兩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婉轉地向執掌大權的張丞相提出請求。這兩句詩,是古話“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轉化來的。它的本意是説,與其站在河邊空叫“好魚!好魚!”不如回家去編織捕魚的網。在這裏,詩人聯繫自己的心情,給這句古話賦予了新的意義,把張丞相比為“垂釣者”,而自己卻在“坐觀”,不能去捕魚,只有感慨而已。意思就是説:您張丞相在執掌國政,我怎麼可以袖手旁觀呢?但我這個閒居的隱士又不能夠替您效力,無奈,我只能空向您表示一番羨慕之情罷了。這意思雖然很委婉,但卻是明白的:希求張丞相引薦,為他找一條出路。

然而,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裏,有作為的人想出頭,談何容易!“當路無人”,孟浩然終於沒有尋到出路,四處碰鼻,灰心失望,五十二歲時就在故鄉南園病逝。

讀這首詩,覺得它的思想意義不大,但是它的寫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卻是值得借鑑的。而且,它象一面鏡子,照出了當時社會的弊病,反映出知識分子尋求道路的苦悶心境。這些都是可取的。

優美的唐代古詩賞析11

《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註解】:

1、郡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齋舍。

2、白石:這裏借喻全椒道士,説他生活的清苦。

【韻譯】:

今天在官邸齋舍中覺得冷清, 忽然想起隱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許正在山澗底捆綁柴荊, 回到家裏點火熬煮白石充飢。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灑, 在這風涼雨冷的秋夜去拜訪。

然而滿山遍野盡是紛紛落葉。 到何處去找尋老朋友的足跡?

【評析】:

這首寄贈詩,是透露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首句既寫出郡齋之冷,更是寫 詩人心頭之冷。再寫道士在山中苦煉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讓老友在秋風冷雨 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葉滿山,尋不到他。

全詩語言平淡無奇,然感情跳蕩反覆,形象鮮明自然。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 跡句,也確是詩中絕唱。宋蘇東坡頗愛此詩,並刻意學之,步其韻為之寄語庵中 人,飛空本無跡。然終不如韋應物之句。《許彥周詩話》評此非才不逮,蓋絕唱 之不當和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m07v3j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