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語文考試古詩鑑賞技巧

語文考試古詩鑑賞技巧

古詩鑑賞是高考試卷中屬於最高級(E級)能力的考查題,因而有着較強的區分度。特別是近3年來,古詩鑑賞由過去的客觀題變為主觀題,要求考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對有關古詩的理解,運用自己的語言,鑑賞古詩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古詩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就更增加了答題的難度。為了幫同學們突破這一難點,以下介紹古詩鑑賞的解題要領。

語文考試古詩鑑賞技巧

語文考試古詩鑑賞技巧 1

一、解讀詩句,整體感知,把握“六要素”

鑑賞古詩的基礎是要具備有關古詩的知識結構,比如通過多讀古詩,全面把握古詩的特點,瞭解古詩的體例、古詩的一般表達技巧和古詩的常見語言風格;鑑賞一首古詩的前提是讀懂這首詩歌,即能準確解釋詩句、整體感知詩的“六要素”——“何景”、“何物”“何人”“何事”、“何情”“何理”。

1、從標題、體例人手,參悟詩歌的內容大意。

詩歌的標題往往明示着詩歌的主要內容。如“送元二使安西”,交待了送別的對象、朋友的重任、到達的地點,這是在送別友人;“登高”,交待了這首詩是寫作者登到高處的所見所想;“京口北固亭懷古”,交待了作者登臨的地點,內容是懷古傷己;“徵人怨”,明示了這首詩寫的是戍邊將士的怨恨……總之,詩歌的標題是全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同學解題時往往忽視了標題,這就會影響到對詩歌整體內容甚至情感基調的把握。

古代詩歌撞語言形式可分為古體許、近體詩、詞、散曲等;技內容可分為抒懷詩、送別詩、邊塞詩、愛情詩、節令詩、諷喻詩、旅遊詩、詠史待、詠物詩、軍旅詩等。根據詩的體例,我們可以把握詩歌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上的一些規律(詩的體例大都在標題中有所顯示)。如詠史(懷古)詩,大都從眼前景物寫起,懷古而傷今,懷人而傷己,借古而諷今。從而抒發物是人非、光陰易逝、今非昔比、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等感情;如送別請,大都藉助景物渲染,抒發離愁別緒;再如邊塞詩,其共同特點是創設蒼涼、曠遠、悽清之意境,或寫邊塞風情,或述徵人之怨,或訴思鄉之苦;田園詩以清新自然幽雅見長;詠物詩則以託物言志明理為要。可見掌握古詩的·體例“對於解讀詩歌至關重要。

2、從詩歌作者人手,知人論世,把握詩歌的廣義語境。

這是同學們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詩歌作者所處的時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負、人生觀,往往決定了詩作的思想感情。屈原憤世疾俗,陶潛厭惡官場,杜甫憂國憂民,李煜感時傷世“…他們的詩歌裏都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彰顯出鮮明的思想特徵。另者,詩人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審美習慣和審美情趣,其詩作都有各自不同的語言風格和創作原則。同是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常以香花芳草寒託物言志,以表達自己的高風亮節;李白則以名山大川來扦懷述志,以張揚自己孤傲不馴的思想個性和清新飄逸的語言風格。同是田園詩作,陶潛的質樸自然,樂中藴含不滿;王維的許中有畫,清新富含哲理。同是豪放派詩人,蘇軾的詞氣勢磅礴,雖感壯志未酬但不乏樂觀曠達;稼軒的詞沉鬱頓挫,雖述報國大志但常帶幾多酸楚……解讀詩歌時,同學們務必關注自己所熟悉的作者,進而把握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語言風格和常用創作手法,以利於儘快準確地分析詩歌。

3、從串連意象人手,體味詩的意境。

詩是意象的表現,是形象的藝術。詩人的主觀情思靠形象來表現。沒有意象,就不成其為詩。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心情思的'統一。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把一個個意象(詩的元件)有機地組合起來,從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這是解讀詩歌的關鍵。古詩中,詩人常常賦予一些意象以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説,人們往往有着相近的審美情趣。比如:

菊花一高雅 蓮花一高潔 楊柳一惜別

月光一思念 落葉一失意 春風一得意

浮雲一飄零 落日一惆悵 冬雪一冷峻

秋雨一憂愁 鴻雁一思遠 流水一歎婉

大漠一蒼涼 曠野一悽清 落花一感傷

美酒一壯行 紅豆一相思 竹林一閒趣

孤燈一孤苦 秋蟲一淒涼 故固一鄉愁

歸燕一温情 枯藤一蕭瑟 古琴一知音

掌握一些意象的寓意,有利於組接畫面,從而形成對全詩整幅畫面的感知,進而瞭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藉助註釋、注音,掃除解讀障礙。

面對詩歌鑑賞題,同學們最易忽視的是題面上關於詩歌的註釋、注音。不可小視這些註釋、注音,它們有的交待該詩的寫作背景,有的交待了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有的因破音異讀顯示出有關字的特定含義。而所設題目,往往與這

些註釋、注音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要把註釋、注音當作解題的枴杖。

二、展開聯想想像,進入詩境,引發共鳴

如果説解讀詩句、串蓮意象、組合畫面、整體感知內容是鑑賞詩歌的第一階段,那麼,聯想想像、點染情思、設身處地、引發與作者情感的共鳴,則是鑑賞的第二階段。下面介紹一下“五字入境法”——泡、找、猜、補、進。由於詩歌是濃縮了的生活,所以我們要“泡”——放大、還原生活的真實圖景;由於詩歌構思的奇特、立意的新奇,所以我們要“找”——找準作者的主觀情意,特別是那些深邃的思想、豐富的哲理;由於詩歌具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所以我們要“猜”—— 展開想象的翅膀,猜出詩歌為我們留下的無限的二次創作空間;由於詩歌語言的含蓄跳躍,所以我們要“補”——填補省略的語意;由於詩歌具有深邃的意境,可謂曲徑通幽,所以我們要“進”——設身處地,身臨其境。

詩是抒情的藝術。詩的鑑賞,首先是理智引導下的感情的投入,是一個由感受到感動的過程,不能感情地對待詩歌,不能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憂作者所憂,悲作者所悲,就不能真正進入鑑賞階段。投入感情,其前提是深味作者的感情。統覽一下古詩,我們會發現,作者的感情基調不外乎以下類型:惜別、思鄉、惆悵、感傷、哀愁、孤獨、達觀、閒適、恬淡、喜悦、睹物恩人、遭貶孤憤、憂閏憂民、懷才不遇、壯志末酬、憤世疾俗等等。同學們只要善於調動自己的文學積澱和生活積累,準確捕捉詩歌的情感基調,動情地入“境”,進而與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將不是難事。

三、從語言表達入手,運用術語,虛實並舉,品評藝術價值

1、要明確詩歌的表達方式。其一,它以描寫為主,變換角度,注重渲染。

詩歌注重繪景,繪景多變換角度。例如,“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揚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詩開頭一句寫出了極目遠眺之大景觀,自下而上、由近及遠,描寫了黃河的壯闊景象,黃河西來,奔走於西北高原之上,從天邊“白雲間”流來。“遠上”二字,變換了寫景的角度,使畫面呈現出動感。第二句注重烘托,將“一片孤城”置於“黃河”、“白雲”和“萬仞高山”的大背景下,更顯其孤單、渺小。整個畫面給人以蒼涼、悲壯、雄渾、開闊之感。其二,它以抒情為要,或直接或間接,旨在情景交融。作者或寓情於景,或即景抒情,或直抒胸臆。其三,它以敍述插入,注重“典型情節”,塑造鮮活形象。不僅僅敍事詩要運用敍述的表達方式,就是一些抒情詩也常會插入一些敍述性的“情節”,以形成敍述和描寫的完美結合。我們學過的《雨霖鈴·寒蟬悽切> 就是一個很好的刨子,它以時間推移為序,敍述了與情人分別時難以割捨的過程。再如“松下向童子,言師採藥去”、“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詩句,都運用了敍述和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創造出典型的生活細節。其四,以議論明旨,雙關含蓄,滲透着深刻的哲理。

2、把握詩歌的表現手法。鑑賞古詩,要把古詩的一般表現手法(或叫表達技巧、藝術手法)諳熟於心。

常用手法有:情景交融法、象徵手法,襯托手法、對比手法、託物言志、鋪墊映襯、抑揚、用典、小中見大、虛實相生、變換角度等。其中虛實相生是常用之法,在詩歌中,寫景為“實”,抒情為“虛”;現實情境為“實”,想像情境為“虛”。如王之煥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裏是由實見虛,把景物和心胸揉為一體,透射出作者的抱負、氣度和詩的哲理。再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前一個“巴山夜雨”,是寫此時此地的;後一個“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來——夫妻團聚後的彼時彼地。詩歌先實後虛,虛實相濟,給我們提供想像的無限時空,箇中奧妙溢於言表。

3、咬文嚼宇,注意修辭,品析詩歌的語言魅力和風格。

“詩家以煉字為主……句中有眼,則字字軒豁呈露矣。”(清·李調元《賦話》)因此,評論詩歌要注意品析關鍵字詞,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鑑賞規律。特別要抓住“詩眼”,即一句詩中的最傳神的一個字,或者一首詩中最能概括全詩要義的一個字,抓住了這個字,就等於掌握瞭解讀全詩的金鑰匙。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輕”字,“獨釣寒江雪”的“獨”字等等,往往以一字傳神,映出全詩的神韻。再者,還要關注詩歌的修辭,準確識別詩句的對仗、擬人、比喻、誇張、對比等修辭效果。詩歌的語言富有形象性、動作性、色彩性、音樂性和多感性。鑑賞時。要關注語言鮮活的形象美,要關注畫面的動感,要注意語言鮮明的色彩(如青山、碧水、黃鸝、白鷺、紅日、黃花等),要注意詩句抑揚頓挫的音樂美。不同詩人有着不同的語言風格,同學們應該熟悉的風格有:沉鬱頓挫、清新飄逸,冷峻、豪放、婉約、雄奇、風趣……答題時,可與有關作家“對號入座”,可結合具體語言和意境,識別其語言風格。

4、運用術語,“虛實並舉”,切中問題要點。

解答詩歌鑑賞題,應切中問題要點,明確答題指向,落實到具體字詞,運用專業術語,做到“虛實並舉”,最忌“打擦邊球”、“帽下無人”、空話一大串等毛病。請看下面詩歌鑑賞題。

夜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①簡析本詩運用的最主要的表現手法,説説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一場夜雪的景色的。

②請分析“時聞折竹聲”一句詩的意藴。

第①題的要點是兩個,一是要答“表現手法”,二是要答寫景角度。最主要的手法應是側面烘托。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户明”烘托出大雷已鋪天蓋地,到處是銀白的世界;以“折竹聲”,烘托大雪之厚重,以雪夜奇寒烘托出作者心情之孤寒。這樣回答,才能做到“虛實並舉”,即既要有術語、套話,又要落實到具體詩句。回答本詩“寫景的角度”,就要清楚知曉“角度”這一術語的內涵。這是從觸覺、視角、聽覺幾個角度來描寫夜雪的。第②題要求賞析 “意藴”,“時聞折竹聲”一句包含哪些意藴呢,若能結合全詩,展開想像,設身處地,發散思維,不難看出,“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至少有三層含義。其一,“折竹”,極言雪之大之重,因雪壓斷了竹竿:其二,襯出夜之靜。此為以聲襯靜;其三,詩人徹夜未眠,不然,何以“時聞”?為何不眠?不僅因“衾枕冷”,同時也透露出作者獨居(謫居江洲)異地的孤苦難耐的心情。

總之,答題時要學會開掘,學會發散,要言不煩,因題布點,點點落實。

語文考試古詩鑑賞技巧 2

一、 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裏?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

②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裏義;

③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

①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4、答題模式:

①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

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悽愴等;

④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裏?

2、提問變體: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3、解答分析: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等。理解一句詩一定要聯繫上下句並結合全詩進行。

4、答題模式:

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

②分析詩句在寫景或抒情或寫人方面的表達作用。

③簡要説明藝術效果。

四、分析語言特色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 提問變體:

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②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這類題要求學生最好能知人論事,因為不同的作者語言風格不一樣,如李白雄渾飄逸而杜甫則是沉鬱頓挫。但有時候我們不熟悉作者也可以從詩中讀出語言風格,有的曉暢明快,有的民歌風味十足等等。

4、答題模式:

①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簡練傳神、凝練沉鬱、入木三分、煉字精巧、一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莊諧俱見……);

②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③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題

1、提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2、提問變體:請分析某句詩藴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⑴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説和自然現象;

⑵某一詩句的大意或;

⑶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

⑷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4、答題模式:

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麼;

②抒發了什麼情感,暗寓了什麼。

六、分析技巧型題

1、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

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②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首先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題模式:

①準確地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正反對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擬、誇張得體等。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虛實、大小等);

②結合詩句分析,何以見得是用了這種手法;

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語文考試古詩鑑賞技巧 3

語文詩歌分析,孩子們往往不能對是個的理解很不到位,主要是沒有抓住重點和掌握技巧。詩歌分析的技巧策略。

一、意象搭橋,進入意境意象是指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恰當的意象組合,就能營造

一個優美的意境。人物形象:包括詩中人物和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有豪放灑脱的形象,憂國憂民的形象,鍾情山水的形象,懷古傷今的形象,兒女情長的形象等。景物(環境)描寫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託物言志。言近而意遠,只有把詩中的意象通過聯想,再加以重新組合,再現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才能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之中。

二、尋找規律,把握情感

詩歌是抒情的語言藝術,準確鑑賞詩歌的關鍵在於把握詩歌裏所表達的感情。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大概可分為以下八類:惜別、離別、思鄉、諷喻、懷古、報國、詠景和戀友之情,作者的情感都能通過意象在詩中充分體現出來,如:古人常通過遊子、折柳、天涯、家書、歸雁、明月、秋、落葉等意象,表達思鄉之情。平常要多積累總結。

三、由表及裏,解讀詩文

首先,要正確理解詩歌的內容就應當深入地瞭解詩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時代背景。

其次,注意分析詩題,詩題是詩的“眼睛”,分析詩題也是正確把握詩的主旨的重要途徑之一。

然後,仔細研讀詩歌語言,特別是關鍵字句、修辭手法和所用典故等;注意捕捉隱含信息,有的詩句語意雙關,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結合全詩細心揣摩,透過表面意義,挖掘深層含義,從整體上把握詩歌意境。

總之,要多讀、多思考、多積累優美的古詩詞,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並注意同類型詩歌的比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dv40ll.html
專題